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7-22 17:34: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

  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板书:烟花三月]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

  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同学们请看——[媒体5:播放动画]

  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再指名说。(第2、第3位同学配乐)

  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 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今天,我们通过对《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了解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由来。

  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课后作业既引导学生指向课后的阅读积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迁移”。

  三、说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教材简析:

  《将相和》这个故事改编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它借完璧归赵、渑整曲折的故事。此外,通过故事树立人物形象,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了解历史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学生通过了解文中的人物,可能会对那段历史产生兴趣,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史记》。

  教学目标: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讲述了将相失和到成为至交的一段历史佳话。文中看似独立的三个小故事,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故事的起因,三个小故事构成“将相和”这一完

  基于这篇文章的记叙特点,以及本单元“感受人物形象”这一训练重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定位在以下几点:

  1、朗读课文,通过加小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2、引导学生透过历史事件解读人物,感受廉颇、蔺相如的鲜明个性。

  3、把自己对事件、对人物的理解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一、搜集资料,为解读文本做好铺垫。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距今二千多年。那段历史对于对于我们来说是遥远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这种遥远与陌生势必会导致对文本理解的局限。因此在课前我们有必要去了解那段历史。如搜集:战国局面、杰出的人物、特别是蔺相如、廉颇的事迹。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丰厚了,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的解读文本,为课文的研读做好铺垫。

  二、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默读又是高年级教学的训练重点,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默读课文,加小标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指导,渗透概括小标题的窍门,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解决了课后练习的第二题。

  如:概括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小标题。学生发言中如果提到“完璧归赵”这个词,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用精练语句的方法概括故事内容,总结小标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到完璧归赵这个词,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在课文中就有一个词能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你能找到吗?学生找到“完璧归赵”这个词以后,我们就可以借小结之机对学生进行点拨:是的,凝炼书中的语句我们也可以概括出小标题。

  再如: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学生很难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来,这时我们不妨请学生想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呢?进而引导学生用抓住事件发生地点的方法概括小标题。

  在学生概括小标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请学生用三个小标题来说一说《将相和》的故事,同时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前因后果内在的联系。这样,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深入研读,透过历史事件解读人物。

  现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品析人物。

  本文教学,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通过读故事,围绕:将是怎样的将?相是什么样的相?这一中心问题引领学生走进人物,感受人物的鲜明个性。

  有句话说得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同的人读《将相和》,心中就会有不同的将相的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把蔺相如的形象定位在机智勇敢,把廉颇的形象定位在知错就改。可是,阅读本身是多元化的,孩子们的体验也是多元化的。例如交流:相是什么样的相?这一问题,学生对蔺相如的解读可能是机智勇敢,可能是顾全大局,还可能是有尊严、赤胆忠心等。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蔺相如的形象在文中是十分丰满的,而描述廉颇只有寥寥数语。学生很难对廉颇有一个全面地认识。那我们就要引领学生找出与廉颇有关的语句,品读文本,解读人物。如品读:“在渑池之会上,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准备。”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发言,补充一些和廉颇有关的史实资料,透过这些资料引领学生全面地认识廉颇这一形象。在备课过程中,我搜集到了这样一些内容:1、《史记》对廉颇的评价:廉颇者,赵国之良将也。2、赵王赴渑池之会前,廉颇与赵王约定:如果发生不测,有太子继位。3、廉颇领导的长平之战,以赵国的弱小之势抵御秦兵长达三年之久。至于,向学生展示哪些资料,以及这些史实如何呈现给学生,老师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自行设计。

  通过解读人物,将相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已经鲜活了,这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品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整体回归,升华主题。

  此时,学生对主题的把握是零散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中“和”的含义。待学生充分思考后,我们可以出示字典中“和”的解释,请学生进行选择,并说出理由。学生对“和”的理解是多元的,大多数学生可能粗浅的认为“和”是“和好”。此时,我们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引申到:将相和好国则安,赵国才会出现和平、和谐的局面。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以及在座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下面说我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重点,结合学生的智力和年龄特点,我首先确定了教学目标:

  1、认识“饶、屿”等14个生字。会写“蓝、懒”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能在读中想,读中悟,有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说学生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和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对平顶山的学生来说:对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大都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这些都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些难点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再来说我的教法:

  由于智障孩子接受能力较差,以及课堂容易分神等学习特点,所以,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和阅读理解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一、直观吸引,激发学习兴趣

  观看有关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的图片、录象。强化学生的直观效果。当学生从屏幕上欣赏到了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便由衷的发出了感慨“大海真美,真漂亮!”以此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观看了图片、录象,学生大脑里已经形成了一些印象,对接下来学习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二、细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智障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多读,更要变着花样读,激起孩子读书的欲望。所以,除了采用个别读、齐读的同时,我也运用了比赛读、配音乐配画面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让孩子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加深对课文的领悟理解。

  我的教学流程是:

  一、激情导入,感悟海底的美丽、富饶

  伴随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录象: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庞大的海龟。。。。学生一边观看这些奇妙的海底世界的景象,一边听我的导语,深深地陶醉在如此缤纷的神奇世界之中。此刻,我抓住时机,说道:这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同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这种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创设意境,由画入文的导入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内趋力,形成学习冲动的教学效果。

  二、分段朗读,从读中理解课文

  智障孩子不如智力正常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强。所以,我班的孩子,一节课大概学习1—2个自然段。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从两个层次入手:〈1〉你从哪儿看出海水五光十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明白课文具体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有深蓝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学生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想象海水呈现的各种颜色互相交错的景象,就比较具体地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了。〈2〉思考:海水为什么会五光十色呢?引导学生理清第1、2句与第3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又有(低陷的峡谷),所以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懂得海水的颜色与海面的深浅息息相关,感受祖国南海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班里只有11个学生,所以我有充足时间对孩子进行个别辅导。在分段学习的时候,我不但注重孩子的读,更注重孩子的说。虽然智障孩子比正常孩子要差一些,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同样的丰富多彩。我会让每个孩子都说说,你读了之后,都明白了什么?程度好的孩子,可以完整的说出各种物产和美丽景色,程度差的学生,连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引领着他,我说一点,他补充一点,慢慢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这就是我校一直倡导的个别化教学手段。

  三、边玩边学,在玩中感受课文的中心思想。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一整节课都用来学习课文,孩子容易失去兴趣。所以,在课时进行三分之二的时候,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孩子通过玩,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将学生分成两个寻宝英雄队(即太阳队和月亮队),对西沙群岛进行一次考察大比拼。看哪个小队说出的西沙群岛的物产最多,除了文中说的,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吗?这个时候,孩子一下子就亢奋起来了。大家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说起来,使课堂气氛顿时进入了高潮。通过这个小竞赛,不仅让学生在玩的同时,更牢固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一步的延伸和拓展。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衷心地感谢大家!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3个自然段,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入境入情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们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五年级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上课伊始,采用电教媒体出示黄山风景图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心情得到了舒缓,身心获得了愉悦,无形中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恰当和谐的感情基调。

  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围绕教学目标,以“读”为主线,注重引导。

  3、延伸开放,拓展深化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品味“迎客松”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说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四、说学法

  在整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合作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图片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使计算机网络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以“黄山四绝”引入课文,课件出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去仔细观赏这些奇特的松树吧!(板书题目:奇松)根据题目让学生提出疑问(黄山奇在哪儿?)(让学生质疑培养了学生质疑能力,又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习活动)

  3、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朗读课文(2)简单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4、交流

  5、精读课文。主要采用抓住重点段也就是课文第2段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松之奇。黄山松奇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节。读后请同学们交流对自己喜欢的一棵松树的感悟。这儿我主要介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迎客松之奇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讨论,全班交流。

  出示语句,再读体会。

  6、品读语句,感受松之奇。引导学生交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到以下几点

  交流:

  一奇在姿态

  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二奇在生命力强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

  三奇热情好客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让学生在网络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

【【热门】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语文说课稿3篇

2.【热门】语文说课稿4篇

3.【热门】语文说课稿三篇

4.【热门】语文说课稿四篇

5.【热门】小学语文说课稿三篇

6.【热门】语文说课稿十篇

7.【热门】语文说课稿七篇

8.【热门】语文说课稿汇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