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9 14:30: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语言。线可以分为直线、曲线、折线三种。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曲线有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垂直线有升腾,挺拔感;斜线有危急或空间变化的感觉;短线水平排列则产生跳跃急促节奏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

  课本中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神奇的线条:生涩,古朴的线产生稚拙美;斑马身上黑白相间的自然曲线产生韵律美和装饰美;钢构的大桥与建筑简括,挺拔,有一种力度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飘逸连绵,纤细雅拙。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线并不陌生,在平时绘画中是常用的表现形式,但对各种线的理解和组织能力并不是很好,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线条的神奇魅力,用发现的眼光去看身边的事物,热爱生活,体会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3、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的造型语言的魅力。通过学习、绘画,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掌握直线、折线、曲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疏、密、粗、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的相关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

  (3)发展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形态组成的纹理。

  难点:尝试画出长、短、粗、细、疏、密不同变化的线,对画面进行合理组织。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初步感知——讨论探究——乐中体验——知识扩展——情感升华

  互 动

  师 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一共分四大板块:一、认识线条;二、线条的变化;三、学生创作;四、作品展示、评价。通过教师一步步引导,循序渐进,一步步深入体会线条魅力。

  三、说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一共分四大板块:(一)认识线条;

  (二)线条的变化;

  (三)学生创作;

  (四)作品展示、评价。

  1。 导入。出示充满线条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些线条?引出课题 “线条的魅力”。

  2。 讲授新课。

  (1)认识线条——初步了解线条的种类。

  师:除了刚才图中看到的线条,你还说的出其它的线条吗?

  让学生思考,寻找线条。

  得出世上的线条有很多种,为了便于认识,我们可以把线条简单地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三种。

  (2)欣赏图片。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千变万化的线条!感受线条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3)说一说,画一画。

  画线条,让学生体验乐趣。从短线变成长线,过度到线的变化。

  (4)体验、尝试线的变化

  3。 欣赏作品

  从欣赏中外美术家的作品到欣赏身边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线的魅力。

  A:吴冠中:运用简单的线条,通过线的粗细、虚实变化表现的紫藤,非常有韵律的一幅画。

  B:荷兰有位画家凡高,他善于用线描绘身边的事物,右边这张用曲线表现的树看上去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表现出植物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C:欣赏完了中外大师的作品,我们再看一下身边同学的作品。(欣赏学生作品)

  4。教师示范

  师:那如何对各种线进行组合才能表现出线条的魅力呢?接下来看一看老师是如何运用线条来表现一个花瓶的。

  5。 学生创作。

  师:看了老师画之后,是不是自己也很想动手画画呢?接下来我们自己也来尝试下,用有粗细、疏密、长短、曲直变化的线条为下面的图形穿上花衣裳。

  (从实践中体验线条的魅力。)

  (1)提供学生一些简单花瓶图形,让学生用线来装饰。(可以用色彩笔、黑色水笔来创作)

  (2)教师巡视指导。

  6。作品展示、评价、小结。

  (1)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在小组的展板上,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每小组中最优秀的作品,并让一两位学生说说理由,好在哪。教师总结,给每组中最优秀的学生奖励一张教师课前画好的线描作品一张。

  (2)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线条的各种魅力。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身边的所有事物,都可以发现它们的美。

  就像罗丹所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千变万化的线条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事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美、增添乐趣!)

  7。知识拓展

  要求学生可在课余多做有关线条的练习,用各种各样不同的线条描绘我们缤纷的世界。

  四、小结

  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垂线与平行线》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射线和直线的,为以后学习角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能够画出他们,并且掌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观念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有所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这样安排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会向同学们展示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拉紧,并询问同学们这条线可以看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直的线都有哪些?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示范呈现图形以及引导学生回顾线段有哪些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和射线、直线的联系性。)

  (二)探究新知

  1.射线、直线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从生活现象出发教学射线和直线,体会特征。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本册教材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继续教学射线和直线。射线和直线都是把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如果不能理解把线段无限延长,就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因此,教材在教学射线和直线时,作了如下安排。

  (1)从生活现象引入。

  在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里有许多灯光,这些灯光各自从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射得很远很远。结合文字介绍: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征——向一端无限地延长。

  (2)突出射线和直线的几何图形。

  在学生对射线有了形象感知以后,继续引导他们观察数学现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配合这句话,教材画出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涂上红色;其中一个端点保持不动,另一个端点随着线段无限延长。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射线的表象。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分六个部分来说《母鸡》这一课的教学。

  第一部分:说教材

  《母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首先写作者对母鸡的讨厌,然后在对母鸡保护照料小鸡雏的细致传神的描写中,情感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新课标》指出:教学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说教学三维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警戒”“尖锐”“凄惨”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对比的写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并积累优美词句。

  第三部分:说教学重难点

  1、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表现。

  2、理解“不敢讨厌母鸡了”和“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第四部分:说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并背诵一、两句;

  2、课前习作《勇敢的妈妈》;

  3、多媒体课件。

  第五部分:说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自主实践的乐园,使学生能够主动、充分、有效、并富有创意地学习。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1、课前预习法。

  让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解决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赏析词句法。

  因为这篇课文既有真挚的感情,又有优美的文笔,所以适宜学生通过赏析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4、朗读品味法。

  这篇课文是借物喻人的散文,根据文章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方法,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批注,在读中发现、在想中理解、在读想中感悟。

  5、联系实际法。

  把对母爱的理解感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六、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法。

  以母爱为话题导入。先问:在家里,你最喜欢谁?谁最爱你?简单对母爱进行阐述,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作者对母鸡哪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2、文章的哪些段落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段落表现出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三)自主探究。

  1、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

  2、是什么改变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心思呢?

  (出示全文的中心句: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那么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现在哪里呢?细读5-8自然段。

  (小组合作探究:默读——勾画——批注——交流)

  4、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质就是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把自学放在核心地位,以学为中心,为目的,为主线,教师围绕学而教,课堂以学来组织。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进行思维碰撞,获得超越自我、超越文本的情感体验。

  (四)展示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首先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和讨论中感悟了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教师只做适当的评价、小结。在学生情感得到感触时齐读第九自然段,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之情读,带着对妈妈的浓浓爱意读,学生的语调越来越激昂,赞美和敬佩的语气越来越深,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变化,领悟母爱的伟大、无私。

  在交流汇报之中,我还注重了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如:学生汇报讨厌母鸡叫声时,我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当你听到这种叫声时你什么心情?当时你怎么说?怎么做?从而让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和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再如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四段时,我启发学生利用抓住一连串的动词、想象画面或做动作等方法来感受母鸡的负责、勇敢。

  (五)梳理反馈。

  正是因为母鸡成为母亲后对小鸡的母爱改变了它的性格,由以前的无病呻吟、拼命炫耀,变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从而也改变了它在作者心中的印象和地位!作者对母鸡的心思由讨厌变得不敢再讨厌了!爱能改变一切,爱能超越一切。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对整体内容有所把握,反馈学习的基本信息。

  (六)拓展延伸。

  1、自读《麻雀》,感受麻雀的母爱。

  2、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前作文《勇敢的妈妈》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母爱的名言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语文源于生活,还应回归生活,这一课引发着学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现在有部分学生对父母的爱视若不见,更谈不上孝顺。结合课文的主题设计这两道题,让学生深刻感悟母爱、回报母爱,学会做人。

  结尾小结:

  有一种爱,我们一生一世不会忘怀,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时时刻刻值得尊敬,那就是“母亲”后,我播放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跟着唱了起来,即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又使教学结构流畅完整。

  (七)作业菜单。

  把今天你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出一封信或做出一张小卡片送给你的妈妈。作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巩固,把这一次爱的教育落到实处。

  (八)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16母鸡

  一向讨厌:无病呻吟 欺软怕硬 拼命炫耀

  不敢再讨厌: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好的板书能够起到提纲携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桥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宏伟蓝图。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朗读为主线,自主探究为主法,将朗读训练、口语训练、思维训练、情感熏陶和习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认认真真地诠释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串联和并联》(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串联和并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三节的内容,电流和电路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的基础,串联和并联又是以后学习电学的关键。在这节中能否识别和连接串、并联电路及按要求画电路图,将直接影响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课程基本理念,我确立以下为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

  (2)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动手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实际操作,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在结构、开关作用、用电器间关系等方面各自的特点,从而学习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和兴趣。

  (2)在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实验,执着探究的精神。

  (3)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认为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电流和电路》的重要一节,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其它知识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本课的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会画出合乎要求的电路图,并根据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是本节课的重点,从实际电路中看出它的连接关系,设计各种要求的电路是这节课的难点。

  (四)教材处理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去探究,直接接触物理事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物理的激情。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各小组相互交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从“猜想——设计——论证——归纳——结论——指导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体验自然科学的魅力。把难点通过实验变得直观、形象、具体。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知道简单电路由四部分组成,并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但他们的知识仅限于一个用电器,同时学生对电学学习早有期待心理,认为电学中实验很有趣,都想动手去实验,有很强的动手意愿。

  2、学法指导

  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将学生学习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并根据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以实验、观察、思考、交流、分析、归纳等为主要学习方法。在整节课中让学生自己想“探究”、想“成功”,并能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地探索学习,达到“学会”。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电源、开关三个、小灯泡两个和导线若干),制作示教板两块(一块串联、一块并联,连线图都不可见),以备教学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的课堂教学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2分钟)

  展示示教电路板,第一次合上开关两灯亮,分别摘下一个灯泡再合上开关,一个电路小灯泡亮,另一个电路灯泡不亮。观看表情后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看到两种电路的演示,同学们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什么?

  (好课的导入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又能联系学生内在知识结构,为学生的自主建构创造条件。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疑惑,即而进入主动思考过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20分钟)

  1、先提问:如果给你两盏灯、三个开关和几节电池,你能同时使两个灯泡都发光吗?有几种接法?

  根据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每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对学生采取什么器材不作任何限制,让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电源方面有的可能用的是一节干电池,有的可能用的是两节或三节干电池,这样出现灯泡的亮度就会不同;两个小灯泡有的可能采用串联,有的可能采用并联;开关有的可能只用了一个,有的可能用了两个或三个,这样开关的操作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物理课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本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也展示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所以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注意掌握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随时引导教学活动。)

  2、当各小组成功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提出:“你们每个同学是如何连接的两个小灯泡老师有点看不清,你能不能把你的各个元件的连接关系用清晰的电路图表示出来?”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知识点的掌握与训练。

  在学生正确地画出自己的电路连接关系后,教师开始引导他们去识别电路的连接。找几个有代表性的电路连接,让他们画在黑板上,去归纳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会很清楚地看出有两种,从而得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让每个同学看看自己的电路连接是属于哪一种?你是如何控制每个灯泡的工作与否呢? (魏书生曾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师就不要去替代。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特别是在思维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不能取代或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3、引导学生猜想:在串联电路中,把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作用是否改变?在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又如何呢?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各小组连接另一电路去进行验证。(教学中还应不断启发学生联想日常生活现象,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验进行大胆猜想,说出猜想依据,然后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把学生引导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轨道上来。)

  各小组讨论交流,从电路元件的连接形式、电流的路径、开关的作用等方面总结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与区别。

  教师板书:

  电路图 概念 电路特点 开关作用

  4、教师总结学生在实验和作图中存在的问题。

  5、全体学生参与游戏巩固新知

  游戏:伸出双手,握紧拳头再伸出大小母指,以拳头为用电器,以大小母指为导线,先组成两个用电器串联,再扩展到三个,然后组成两个用电器并联,再扩展到三个。(这一游戏既巩固串并联的连接特点,又把串并联得以扩展,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意识。)

  (三)限时闯关,拓展创新(8分钟)

  为了突破重点,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以下闯关题目。

  1、展示:一块示教板,上面两个灯并列摆放,连接线看不到。让学生判断它们的连接关系。(现在学生无法从连接方式判断串并联电路,从而继续激发学生兴趣、疑虑。让学生作出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告诉学生仅凭元件摆放的位置是无法判别串并联的。)

  2、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的是串联电路,哪些地方应用的是并联电路。

  3、有两个小灯泡(L1、L2),两个开关(S1、S2),两节干电池,导线若干,实现:只闭合S1时两灯都不亮,只闭合S2时只有L2亮,S1、S2都闭合时两灯均亮。(比一比那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而且能画出相应的电路图,说明其连接关系。通过评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四)独立完成,学力自检(10分钟)

  测试题三道,判断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电路设计。

  (拓展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有坡度,给各段学生不同任务,使他们既能跳一跳摘桃子,又能通过练习体会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反思,归纳提升(3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总结,主要从科学知识及科学的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通过本环节,学生可以逐渐养成对所做事情进行评估的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有助于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梳理知识体系,有助于课堂情感、知识能力的内化,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原则,作业分3部分布置:

  A组:课本第109页1、2题

  B组:课本第109页3、4题

  C组:除完成B组作业外,思考:节日小彩灯如果有一个坏了,如何使其它的灯亮起来?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后作业的设计源于这样的思想指导。教师应给不同能力的学生以不同作业内容,为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提供机会。)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课堂思路。)

  电路图 概念 电路特点 开关作用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8-29内容。

  2、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应用》这一单元是在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这个单元主要是通过四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实际生活,体现时代性,“百分数的应用一”和“百分数的应用二”所涉及的情境是我国种植杂交水稻的真实情境,在“百分数的应用三”中教材提出了比较家庭支出情况的有关数据,通过观察比较这些数据,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这一课还特别让学生了解“恩格尔系数”,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拓展 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更好地体现三维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数的实际问题。

  ②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力目标:

  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生

  学生在五年级下册中就已经学过以下相关内容,

  (1)百分数的意义

  (2)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

  (3)百分数的应用

  (4)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教材根据例题提供的信息提出了求家庭总支出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所以能在此方面独立解决。

  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首先,运用情景教学法,鼓励学生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其次,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静态的资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解题。

  四、说学法

  在本节课当中,我采取了尝试法、分析法、整合法、运用法、反思法,使学生在数学交流互动中掌握知识的形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复习题:

  ① 一个数的30%等于210,这个数是多少?

  ②解方程:50%x-33%x=34

  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设计理念:能够唤起对知识的熟悉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的表格,然后提问题

  ①从这个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②比较这个家庭支出情况的有关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③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让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吗?

  设计理念: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作为活动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列方程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学生探究、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让学生尝试解题,并根据学生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x-35%x=210

  30%x=210

  x=700

  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学生可以利用算术方法加以解决,教师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说课稿 篇6

  品社学科的课程理念已从“道德观念灌输优先”经过“学科体系完整优先”,转向了“社会生活优先、学生发展优先和培养人文精神优先”。教师的角色地位也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向为“学生学习、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合作者”。这恰与教育的服务性质是吻合的。因此,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定位是:

  1、 服务学生发展。 这里的发展我们认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远比知识结果的获得重要,包括道德情感、探索兴趣、研究态度、合作能力、生活行为等;

  2、 整合课程资源。 社会是个万花筒,生活好比七色光,我们的学生更是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内在潜力的个体,这一切都和我们的教材同属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试验教材、教参编得都相当不错,但它仅是一个提供了丰富范例的载体。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需要我们教师自主、能动、创造性地整合有效资源。

  第一步,充分利用实物资源,调动感官认识面料。

  教材46页七色光中“各式各样的衣服”包括了各种式样、各种季节、各种年龄适用的衣服,学生都能一目了然。唯独“不同面料”这一点光看不清楚(照片与实物毕竟有区别)、光听不明白(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够),只有让学生直接触摸才能真正体验。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一次小调查,要求学生向父母请教今天所穿衣服的面料,让学生带着一个初步的概念走进课堂,然后尊重学生兴趣,自主选择探究主题,以重组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面料的特点,在大组交流中进一步触摸认识面料,使概念与体验达成共识。

  第二步,充分利用教师、教材、教参资源,探究棉布衣服由来、感受劳动艰辛。

  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问号形象、探究意识和现身说法,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根据教参71页“棉布衣服的自述”制成的录音和教材48页故事的图片以及社会三年级《衣服的来源》配套音像资料,我自制课件,形象生动地让学生在听听、看看、做做、想想、说说以及游戏活动中,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了解了棉布衣服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六大环节、若干工种及许许多多人付出的艰辛劳动。

  第三步,充分利用社会、校园资源,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原拟邀请校外辅导员棉农、纺织工、服装厂工人走进课堂,由学生对他们进行采访,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感受劳动者的艰辛,体会衣服的来之不易,产生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爱惜衣服的情感。由于条件不够成熟,只能请孩子预先采访相关职业的家长来说一说,并通过媒体中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了衣服加工的艰辛。此时,两个生活问题现实又尖锐:①校门口的失物招领箱里总有无人认领的校服,怎么办?②我个子长高了,衣服实在穿不下了,总得扔了吧?——探究过程中埋下的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情感种子开出了美丽的心灵之花,学生的节俭和爱心意识油然而生。这样的设计正是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用教材教会了孩子生活。同时,孩子的奇思妙想——设计一种超弹性、会“长大”的衣服面料也为第二教时“面料的拓展、科技的创新”(了解合成面料及原料,畅想发明新型面料,满足人类需求)打下了埋伏。整堂课对棉布的探究过程可以说教给了学生探究的方法(采访长辈、上网调查、书中查询、实地考察、实物考证等)、激发了探究的兴趣,而课后各小组对麻布、丝绸、皮革、羊毛织物的探究也给了学生自主发展、拓展实践、追求成功的空间。

【【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2.【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3.【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4.【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

5.【精华】美术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6.【精华】说课稿集锦九篇

7.【精华】说课稿集锦4篇

8.【精华】说课稿集锦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