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1 13:57: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10篇

说课稿 篇1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摆脱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矛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2、能力目标:能从容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

  3、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1、教学重点:学生体验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2、教学难点:学生能正视自身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学会解决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包括“悦纳生理变化”“直面矛盾心理”两个目题。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部分。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身体发育带来的困扰,会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和自我认同,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关注外在身体的发育变化到关注内心成长,是本课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从学情的角度看,进入初中以来,学生的身体外形,心理和精神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有必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面对身体变化的态度,学会调节青春期矛盾心理的方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体验参与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与自身经验相结合,进行探讨,生成主要观点,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一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导入和三个环节。

  出示任务:猜一猜,这是什么词?

  提示一:请学生观看世界各国语言中(俄语、德语、泰语、芬兰语、法语、韩语等)的某词,并猜测其含义。

  提示二:“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_____。”(李大钊《时》)

  小结:在中国文化中,“青”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在五行中,青还与春季有关,因为春天是草木生长的季节,此时的草木茂盛,颜色青绿,这正迎合了青的勃勃生机,所以春天也被称作“青春”——青色的春天,生长的春天。而在人的成长中青春一般指10-20周岁的青少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春,来看看《悄悄变化的我》。

  环节一:品味青春——成长的美好

  出示任务:我来比你来猜——关于青春的歌曲或影视作品

  反馈指导:教师需提前讲清游戏规则:每次抽取一人描述员到讲台前查看作品,其他同学猜测作品举手发言;描述员运用简洁语言描述,口头只能提示关键词(不能出现所猜字),可以辅助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述。(与青春有关的作品:歌曲《青春修炼手册》TFBOYS、歌曲《同桌的你》老狼、电影《致青春》、电视剧《你好旧时光》等)

  请学生品读歌词《青春修炼手册》,进行提问:

  1、这首歌哪几句歌词特别触动你?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

  2、这首歌反映了青春的哪些特点?你与歌词中描述的样子有哪些类似或不同的地方吗?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青春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这些关于青春的作品,都很阳光、美好、浪漫、让人怀念,青春带着一份特殊的邀约款款而来,我们正漫步在这最美好的青春季节。而在这个时期,我们也在经历这种种美好和变化,比如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内心也会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我们一起赶赴这场与青春的约定吧。

  环节二:正视青春——成长的变化

  出示任务:成长的变化之一:过年了,我们和亲人相聚时,他们是否看到你上中学后外貌发生的变化?反馈指导: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身体的变化?然后请学生欣赏青春期教育公益视频《成长的烦恼》并思考体会。[相辉1]

  出示任务:成长的变化之二:你是否遇到过以下问题:我不喜欢爸妈干涉我的事情,可是我遇到麻烦时还是希望他们出现;初中后,我有心里话不愿意和别人讲了,其实我也希望有人能理解我;我从小开始学习击剑,但是现在在初中新班级班会上,我却不敢上台表演“亮剑”了……

  请学生思考自己有过类似的问题吗?说明具体事例。

  鼓励学生多思考,然后结合公益广告《青春修炼手册》第6期讲解,探讨青春期容易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小结:伴随生理的发展,同学们自我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世界更加丰富。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有时候让我们烦恼,但也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契机。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才能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自我调节呢?下面通过《青春产品说明书》一起来探索下更好度过青春的方法吧。

  环节三:畅想青春——成长的期望

  20xx年的第一天朋友集体刷屏晒18岁,晒18岁体现了人们什么心态?

  这背后其实是大家集体怀念18岁,怀念青春。

  为学生讲解故事背景,

  请学生思考:猜测产品说明书里包含了哪些内容?

  结合故事及说明书内容请学生思考并感悟。

  请学生小组合作(4-6人一组)自编“13岁青春产品说明书”,内容包括青春的生理变化,青春的心理矛盾,13岁青春产品的“使用注意事项”或“维修指南”,其他内容可自拟……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青春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变化。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是正常现象,掌握解决心理矛盾的方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更好地度过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不虚度青春。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 地位与重要性

  “反函数”一节课是《高中代数》第一册的重要内容。这一节课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学会反函数的求法,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函数基本概念的理解,还为日后反三角函数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接受、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能判定一个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2)使学生能够求出指定函数的反函数,并能理解原函数和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观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反函数的概念及反函数的求法。理解反函数概念并求出函数的反函数是高一代数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建立在对函数概念的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必须使学生对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清醒的认识。

  难点是反函数概念的接受与理解。学生对于反函数的来历、反函数与原函数间的关系都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必须使学生认清反函数的实质就是函数这一本质问题,才能使学生接受概念并对反函数的存在有正确的认识。教学中复习函数概念,进而引出反函数概念,就是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会变成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难的方法。整个过程贯穿“怀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辨证思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四、说过程

  在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导入阶段的教学中,抓住反函数也是函数这一实质,以对函数概念的复习来引出反函数。指明函数是一种映射的实质,分析原函数中映射的具体情况,进而引导学生考虑,若将定义域、值域互换,此时映射还是不是一个函数呢?

  首先提问学生函数基本概念,使学生明白函数是一种单值对应,即映射。再出示电脑动画,以函数y=2x来具体分析,结合图象引导学生注意:在定义域内所有自变量,都能在值域内找到唯一确定的一个函数值,即存在x→y的单值对应,例如:1→2,2→4,3→6,……若将定义域与值域互换,则对应变为2→1,4→2,6→3,…这种对应是否构成单值对应,即映射呢?这种对应是否构成函数呢?至此,引出反函数的概念,为概念的新授做好准备。

  这样的引入方式,抓住了反函数概念的实质,确保学生不会产生概念上的偏差。此外,可以使学生明白新知识来源于旧知识,促使学生主动运用函数的研究方法去学习反函数,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二、新课讲授

  在导入的基础上,给出反函数的具体概念。

  给出概念后,必须防止学生对于反函数f-1(y)形式的误解(以为是1/f(x))。此外,还要学生理解:最终的表达形式写为y=f-1(x)是顺应习惯,并且也为后面的图象研究提供方便,y实际上是原函数中的x,x是原函数中的y。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象观察得出。

  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出示电脑幻灯,设置疑问:(1)反函数是不是函数;(2)反函数有没有三要素?如何确定?

  引导学生思索,学生逐渐会认识到:反函数也是函数,其定义域是原函数的值域,对应法则可由原函数得到,值域则是原函数的定义域。

  这时,给出电脑动画,指明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关系。澄清学生对于概念的认识,抓住问题的关键。

  但是,具体怎样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呢?

  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实例解决,于是进入例题解答过程。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y=3x-1(x∈R); (2)y=x3+1;

  (3)y=(2x+3)/(x-1)(x∈R且x≠1)

  通过例1,要使学生明白具体求反函数的过程。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启发学生:既然反函数也存在三要素,那如何一一求出,得到具体的反函数呢?这时结合第(1)小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关键 通过解关于x的方程,将x用y表达,以得到反函数的表达式。这个表达式中的x、 y表示什么?这和我们通常的函数表达式有什么区别?进而引导学生想到交换x、 y得到我们习惯使用的函数表达式。再考虑: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怎么求?是怎样来的?学生思考后,可得出通过求原函数值域来得到反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

  教师板书第(1)小题,学生完成后两题。

  此时,引导学生比较三道小题的解题步骤,师生共同小结出求反函数的三部曲:反解(把解析式看作x的方程,求出反函数的解析式)--→互换(求出所给函数的值域并把它改换成反函数的定义域)--→改写(将函数写成y=f-1(x)的形式)。

  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抓住反函数是函数这一本质问题,突出了反函数与原函数之间的联系,给出了具体求解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重点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以一个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认识达到了第一次平衡。

  “反函数的概念已经理解,反函数也会求了,任务已基本完成,该休息了”,有的学生会这样想。这时,出示第二道例题,打破平衡,激起学生的疑难。

  例2、(1)y=x2(x∈R)的反函数

  (2)y=x2(x≥0)的反函数是

  (3)y=x2(x<0)的反函数是

  相当一部分同学会按部就班求出第(1)小题的“反函数” y= (x∈R)。这对不对呢?出示电脑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从函数的概念出发,必须存在x→y的单值对应,但反过来呢?y→x存不存在单值对应呢?适当的引导提问,使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原函数的定义域内必须存在y→x的单值对应,这是反函数存在的前提。认清这一问题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y=x2(x∈R)不存在反函数,在定义域的局部存不存在反函数呢?让学生借助图形发现答案,并且进一步得出y=x2(x≥0),y=x2(x<0)两个函数的反函数。这样,就突破了主要难点,澄清了概念,并为以后反正弦函数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1)通过函数图像来研究问题,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且为后续的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关系问题做好铺垫。(2)对于反函数的存在性问题,不能回避,必须使学生理解其内在含义,由具体的二次函数结合图像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澄清的学生的疑问,达到教学目标。 $_:7au%X

  此时,趁学生对于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出示幻灯,从函数概念、反函数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三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终结阶段 Z7

  (一)课堂练习

  出示电脑幻灯,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1)函数y=2|x|在下列哪个定义区间内不存在反函数? ( )

  (A)[2,4]; (B)[-4,4] (C)(0,+∞] (D)(-∞,0]

  (2)求反函数:y=x/(2x+5),(x∈R且x≠-5/3)

  (3)已知y= ,x∈[0,5/2],求出它的反函数,并指明定义域。

  第一道题是概念题,使学生对于反函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对于反函数的存在条件认识更深刻。第二道题使学生熟悉反函数的求法,突出重点。第三道题使学生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弄清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内在关系。

  (二)小结归纳

  通过对反函数概念和性质的小结,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重难点,并使终结阶段的教学更为完整,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做课本P65习题六2、3、5,通过作业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布置一道发散性的练习(已知函数y=f(x),(x∈A)是增函数,问:反函数y=f-1(x)单调性如何?图象中如何反映?),进一步深化教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章,不浪费任何一个促使学生“自省”的机会,以积极的双边活动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结果、发现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具体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去讨论分析、探究发现,以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整个教学。

说课稿 篇3

  说教学理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学习内容丰富性、学习方法多样性、学习过程实践性、学习领域开放性、学习目标综合性和多向性的特点。综合性学习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合作,乐于探究,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突出了语文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强调学习语文,也在学习其他学科;学习其他学科,也在学习语文。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与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是互相联系的。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根据以上要求,我制定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积累一定数量有关马的成语和俗语。2.了解有关马的故事、音乐、绘画等常识。3.通过“马的世界”的探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搜集有关马的资料活动的开展,学习从事一般课题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课题研究的能力。2.敢于针对有关马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资料,共享学习资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活动的开展,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有关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2.从马的精神价值领域体会马带给人类的精神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

  难点:从人与马的关系中去体验马的精神价值。

  我试图利用这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后研究问题和发展语文能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任何探讨和研究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识马

  学生对于马或许早已了解,但是学生的了解难免不会全面。所以这一环节就通过 1.学生先说说自己了解的马。2.教师利用多媒体和朗读介绍展示马。3.学生再说说现在自己了解了多少马的知识。三个步骤力求学生对马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也是研究马的基础。

  二、说马

  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搜集的资料,提炼了四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1.关于马的成语和俗语。2.关于马的故事。3.关于马的歌曲和绘画。4.关于马的其他话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前的准备和自己的兴趣自主的选择任何一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来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这就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学习内容丰富性、学习方法多样性、学习过程实践性、学习领域开放性、学习目标综合性和多向性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议马

  秦始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唐太宗连年征伐,所驱策者六骏,贞观之治,六骏有其功。到了当今时代,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汽车,农田有拖拉机、收割机。现代战争中,各种武器也都用最坚硬的钢铁和最先进的电子技术来装备。马已经不可避免地从交通线、从战场上“退役”了。这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思考:1.马的前途和命运会怎样?马会走向灭绝吗?2.马的价值思考:现在说来,马的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哪个大一些?

  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只是一个载体,怎样让学生通过这个载体的学习来引发他们从事一般课题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课题研究的能力呢?在课堂拓展延伸活动中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谈谈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自己学到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并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精神。

  说活动内容、过程

  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图书等媒体搜集有关马的成语、俗语、故事、音乐、绘画等资料。有选择性的将资料予以分类,确定自己喜欢的话题。(时间为二周;具体操作略)

  第二阶段:课堂展示活动。(一课时)

  教学过程

  马的世界

  一、 导入活动

  1.谈话导入。由学生属马说起,教师祝学生:“在学习上:一马当先、马不停蹄、快马加鞭、天马行空、马到成功。”(意图:教师用带有“马”字的成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教学。)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马的世界》。在“马的世界”里:打开记忆的闸门;奔涌千年的情感;洋溢起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用CAI 出示课题:马的世界)

  二、识马

  1.师生交流各自心中对“马”的初步认识。(意图: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课前学习成果的初步汇报。)

  2.播放CAI课件,学生看画面,听老师朗读马的相关知识并回答有关问题。(意图:倾听习惯的培养;提炼信息能力的培养。)

  三、说马

  依据学生对“马”的资料收集情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爱好,以小组为单位由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马”。交流、展示、合作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教师巡视学生小组活动,相机指导。)(意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书写能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互相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议马

  1.马的未来命运会怎样。(意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之间有意义的论辩。)

  2.马的价值思考。(意图:提高人文素养。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从马的精神价值领域体会马带给人类的精神体验。)

  五、延伸性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难度不一的延伸性课后作业,由学生依据自己能力有选择的完成。(意图:体现语文课堂评价的多元性;让学生依自己所长进行作业;加深语文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

  六、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识马、看马、听马、说马、议马、评马。在马的世界里遨游,我们与马结下了深情厚意,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多留心、细心观察,处处留心皆学问。去开创自己的天空吧。

  说教法、学法

  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学习内容丰富性、学习方法多样性、学习过程实践性、学习领域开放性、学习目标综合性和多向性的特点。综合性学习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合作,乐于探究,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总体发展、课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的紧密联系。

  所以,我把本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教法制定为:辅助、引导、点拨、拓展。

  学法制定为: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在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评价、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说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评价手段不是量化评价;评价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不是学习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强调的不单是学会,还要会学。所以,本次活动的评价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方面:

  1.学生是否积极的通过课外阅读和搜集资料来探究问题?

  2.学生是否主动的发现问题?

  3.学生是否根据占有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4.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如何?

  5.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如何?

  在活动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关心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学生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马的世界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纲要》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马的世界》这节综合性学习课就是在上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实践。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不仅了解到了马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一定的文学兴趣,陶冶了学生情操,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艺术修养,激发了学生热爱文学艺术的情感。同时,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下面对这节课的得失作一个反思。

  一、突出综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它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从学习方式来看,也体现了多方面的学习方式的结合:筛选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既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也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既有课内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学习。

  二、加强实践。这次综合性学习分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学生用了3周的时间选课题、分组、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搜集资料、筛选整合资料、布置课室);课堂上活动成果展示;课后总结、写作。三个阶段的任务都是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的。

  三、强调“自主、探究、合作”。这次综合性学习突出了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合作任务的确定为合作活动的进行提供了载体。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单凭个人或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学生便较为自觉地围绕特定的目标开展活动,互相帮助,分享资源,而且彼此相互助长学习,创造一种积极互赖的关系。合作学习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协作,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习。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中,既开阔了视野,又体验到成功的欣喜。这样,课堂生机盎然,学生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五、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有时因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小组内同学间的交流相对小组间的交流多得多,有时会造成各个小组的小集体主义倾向,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课堂上还未能把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

  语文教学是一种遗憾的实践,每次上完课总有很多的遗憾,只能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聊以安慰。

说课稿 篇4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提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哲理。

  课文共分13自然段,可分为3大段。

  第一段, 保罗以为小男孩自己想得到新车,结果错了。

  第二段,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坐车炫耀自己,又错了。

  第三段,写保罗与小男孩兄弟俩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并懂得了“给 予是快乐的”这一道理。

  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很适于学生朗读、复述;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章结尾点题,提示中心的写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易于学生迁移运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发挥教材的这些优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 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设计思路】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去探究文本内容。

  重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段落结构,弄清文章中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围绕“(谁)把(什么)

  给予(谁)?”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说说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保罗开始以为能得到一辆新车是十分快乐的事,后来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感悟到“给予是快乐的”。从而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的索取,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样的一个大教室,和这么多老师一起学习,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答 ) 我想问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过快乐的经历吗?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快乐过?(学生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给予是快乐的》,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一遍。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学生说)

  过渡: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我们都知道得到什么东西,往往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什么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快速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要注意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读文情况:

  2、出示课件:我会认

  圣诞礼物 饶有兴趣 不由自主

  闪亮 羡慕 宽裕 湿润 喜悦

  学生自由读熟,强调应注意的字。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学生说后,教师板书:男孩 保罗

  三 、精读课文、探究情感

  过渡:这篇课文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那么保罗和男孩

  的对话部分也就是课文的重点。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情节都十分出人意料,现在请同学生们默读课文,用读、思、圈、注 的方法来读课文,找出来并做好标记。

  1、交流江报第一次意料之外的事是:小男孩听说保罗的哥哥送保罗一辆车,保罗以为他会说想要一个这样的哥哥,结果小男孩却说“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2、出示课件: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指导分角色朗读,要读出惊讶、羡慕的语气。

  过渡:小男孩的回答出乎你们的意料吗?这么小的孩子,不是想着自己得到什么礼物,而是为别人,真不一般呀。此时,保罗有什么反应?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读一读6—11自然段。指名每人一自然段读文。

  3、思考:这一部分有哪些事情让你觉得很意外吗?

  汇报第二次意料之外的事是:小男孩要把车停在家门口,保罗以为他要显示一下,结果男孩背出了弟弟,并告诉他将来也送他这样的车。

  4、出示课件:

  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圣诞礼物了。”

  指导朗读:先自己练读,体会出其中包含的情感,再指名读。

  过渡:听了男孩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想?保罗又会怎么想呢?你从哪看出来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5、出示课件: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齐读这两段(带着感动读)

  6、课件欣赏图片(圣诞节前夜景色)

  看了圣诞节前夜的美景,你有什么感想?在这个夜晚谁是最难忘的呢?(板书:为人着想入非非)齐读最后一句话。

  7、理解题目与最后一段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题)。

  四、总结升华。

  过渡:圣诞节前的夜晚是让人难忘的,在这个特殊的夜晚,保罗他们一起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现在,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他们快乐的原因吧!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

  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

  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

  (投影)

  过渡:同学们,你们理解得非常精彩。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投影)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

  小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快乐。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篇相关的文章,我们来共同阅读体会。

  五、拓展阅读:

  (投影)推荐篇目:《给,永远比拿愉快》------蒋风(中国)

  总结:(课件)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爱的奉献>音乐起)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这样难忘的一课,大家通过读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表现得非常出色。实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会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也许它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它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精神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给予、奉献,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六、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男孩 我希望

  背弟弟

  保罗 :抱为人着想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走”完长征的婴儿》是一篇采访稿,采访的对象是贺龙元帅的女儿女将军贺捷生。文中贺捷生回忆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四件事,反映了长征途中艰难困苦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念。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进入自主识字阶段。对于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学生大多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学习。在阅读方面,他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概括归纳能力较欠缺。概括时不能抓住重点,说话时往往语句不连贯,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着重是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训练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每个学生可以自己找生字、学新词。但

  是对于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生字新词,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例如本课中的“剿”,

  既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还要帮助学生分清字形,理解字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最基本、

  最主要、最经常的训练,它需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进行。因此在理解“围剿”、“奄奄

  一息”等词语的意思时,要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这样既有利于正确

  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体会长征途中红军所面临的难以想象的困难。

  目标二: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学习归纳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难点。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归纳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四个事例。在概括时,先指导学生找到每个事例相对应的小节,然后对每小节的内容进行归纳。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归纳,所以教师要手把手地教给方法。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边读边想,怎样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概括。教学时,既要有教师的示范引导,又要有学生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地掌握方法,形成习惯,概括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目标三: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虽然课文记叙的是贺捷生奶奶长征途中的故事,但折射出来的是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后,让学生重点学习课文最后一节,领会其中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

  (一)从课题入手,了解长征

  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或者是主要人物,或者是主要事件,它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课题是学生阅读文章的开始,只要抓住了题眼,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再进行解疑既是适时向学生传授一些知识,也是在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二)循序渐进,学习归纳

  学习归纳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提高概括能力呢?教师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本课先着重指导学生学习归纳节意。在概括第一件事例时,教师引导学生说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这些信息能帮助学生正确的概括这部分内容。

  但找出关键的信息后并不等于就会归纳了,还需要把这些内容组成通顺、连贯的语句。学生往往能找到关键词句,但却不能把话说清楚、说连贯。因此,教师又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句式,例如“什么时候,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这些指导就像是给了学生前行的依靠,学生借助它们便能前进。

  在归纳第二件事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合作来巩固所学的方法。这样,学生前行的步伐又迈大了。第三、第四件事例则让学生自己归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而是通过反复的训练、指导、再训练来帮助学生逐步地掌握方法,形成习惯,有效地提高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领悟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的故事,很多学生不知道,更无从谈起长征精神。因此在归纳长征途中的四个事例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读一读描写当时困难的语句,再一次体会红军遇到的艰难困苦。同时,结合录像资料,利用听觉、视觉触发学生的情感,感受长征战士的英勇无敌,感受红军不怕艰辛,排除万难的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说课稿 篇6

  一、 紧扣课标,说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核心理念,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品析感悟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紧扣特点,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了一名叫安静的女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捕捉到一只蝴蝶,并把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她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这篇文章内容短小、语言通俗,但有关生命的主题过于沉重,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选编这一课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四年级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和课文内容,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3、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从而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三) 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过于沉重,再加上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童的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的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意味深刻的话,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 联系实际,说策略

  依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特采用的教学方法有:①阅读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学法为:①自主感悟法②读想结合法

  四、 情境交融,说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入课伊始,我请两名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紧闭双眼假装盲人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之后,请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看不见东西走路的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盲人的世界,感受盲人的生活。从而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的感受可以预设,比如:眼前一片漆黑,走路磕磕绊绊……紧接着引出这样的过渡语:“是呀!我们只是闭一会眼来走路就如此困难,然而盲人们终日生活在黑暗之中,行动与正常人相差无几,这不得不说他们在创造着奇迹。我们今天就认识他们中的一员,一个叫安静的盲女孩。并随他一起去触摸春天。板书课题:触摸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初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在随后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交谈自己初读后的感受,教师要适时加以肯定与鼓励,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品析语言,读中感悟

  进入这个环节,我设计的过渡语是“: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感受到安静的行为让我们不可思议。她也和所有的盲人一样为我们创造了奇迹。她创造了哪些奇迹?”板书:创造奇迹。“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批注,也可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感受。”众所周知,批注是高年级学生所要掌握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新理念,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随后交流时我根据学生所学的语句相机指导,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可能提到的语句有:

  语句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我在听从学生的感受后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认为这是个奇迹?”根据学生的回答,一道学生抓住“流畅”一词,让学生感受一个盲童能够流畅地在花丛中穿梭,这是多么不易呀!这也让人充分感受到她热爱生活。接着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她的热爱生命之感。

  语句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我让学生去掉“慢慢地”、“极其准确地”再读句子。比较两个句子有何不同,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安静创造的奇迹。

  语句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在学生谈论感受的基础上,我进行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它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并用“竟然”说一句话。这遵循着课标理念,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通过说话训练让学生感受安静创造的奇迹。接着我让学生回忆刚上课时两名同学闭眼走路的情景。与安静相比,再次感受安静创下的奇迹,使学生对安静有了新的认识,对她的举动产生惊叹之感。我接下来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做动作,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安静当时的感受,使学生与安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让学生体会到正因为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才会有抓住蝴蝶的瞬间。进而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谓水到渠成。

  语句四:“这是一个全新的过程,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地方?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去体验她多姿多彩的世界。

  在以上的环节设计中,通过学生的品味,感悟,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以引导,所以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同时老师要充分考虑到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理解的差异。这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播放轻缓音乐,让学生再读课文,再次感受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接着出示文中插图,教师旁白:看,安静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绚丽多姿,她创造了这么多的奇迹。你还知道有哪些盲人或残疾人创下了奇迹?在学生交谈后,教师相机展示《千手观音》剧照、张海迪的图片、海伦.凯勒图片及资料。问:“看了这些,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就把你的所思所感写下来。”教师在巡视中,把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最后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学生畅谈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板书:热爱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让我们再次大声朗读这句话。”

  本环节的设计,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的理念。音乐的烘托是为这一对话过程渲染了气氛,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感染。从而更加明白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残疾人也不例外。

  五积累语言,课外延伸

  ① 把自己喜欢的语段抄写下来。

  ② 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其实,这也是作业的设计。第一项作业是巩固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第二项办板报的作业则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从而培养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 结合内容,说板书

  触摸春天

  安静——创造奇迹——热爱生命

  此板书是教学内容与思想的高度凝结,体现了安静身上美好的品质。重点突出,体现了精读课文的特点。

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为高中一年级第四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第三节第一,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二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的推广。

  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已经画过长方体的直观图,在高一第一章中又画过棱柱与棱锥的直观图,在此基础上,我只作了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画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在求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时,学生不仅会很自然地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这节课是为以后的《空间向量及其运算》打基础的。同时,在第二章《空间中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第一节《异面直线》学习时,有些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借助于空间向量来解答,要容易得多,所以,本节课为沟通高中各部分知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1,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坐标找相应的点,会写一些简单几何体的有关坐标。

  2,掌握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会应用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b在能力上:通过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空间两点距离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初步意识到: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化归的能力。

  c在情感上: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解决几何问题的一问数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对立统一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

  (2)一些简单几何题顶点坐标的写法;

  (3)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积累(如数轴上一点坐标用实数表示;直角坐标平面上一点坐标用有序实数(x,y)表示;及其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今天来学习空间直角坐标系就容易的多。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类比思想的应用以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的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 教学方法和教材处理:

  对于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积累。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总结和归纳,把类比思想,化归思想贯穿始终以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的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 教学流程图:

  (一)基础回顾

  数轴上的点集 实数集

  若数轴有两点:

  则: (向量)

  中点

  平面:

  平面上的点集 有序实数对

  若点P与实数对对应,则叫做P点的坐标。

  其中,是如何确定的?

  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

  中点公式:

  则中点M的坐标为

  (二)新课导入

  大家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天上的飞机,飞机的速度非常的快,即使民航飞机速度也非常快,有很多飞机时速都在1000km以上,而全世界又这么多,这些飞机在空中风驰电掣,速度是如此的快,岂不是很容易撞机吗?但事实上,飞机的失事率是极低的,比火车,汽车要低得多,原因是,飞机都是沿着国际统一划定的航线飞行,而在划定某条航线时,不仅要指出航线在地面上的经度和纬度,还要指出航线距离地面的高度。

  确定空间点的位置需要几个量?三个。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空间直角坐标系。

  阅读课本134-135例一以前的内容。

  一,填充下面的表格:

  数轴上的点

  平面上的点

  空间中的点

  借助的工具

  数轴

  直角坐标系

  表示

  实数a

  (x,y)

  距离

  PQ=

  AB=

  中点

  体现类比思想。

  二,回答下列问题:

  1,空间直角坐标系如何建立,及其相关定义,注意事项。

  2,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如何求?坐标平面上的点如何求?

  3,归纳总结:坐标轴上的点有什么特点?坐标平面上的点有什么特点?

  4,空间中一点如何求?用了什么办法?体现什么思想?

  5,空间中两点的距离如何求?(类比,迁移,化归能力的培养)

  自主测评

  1.点P(-2,0,3)所在的位置是()

  A、y轴上 B、z轴上 C 、xoz平面上 D、yoz平面上

  2. z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是()

  A、竖坐标为0 B、横、纵坐标都是0 C、横坐标都是0 D、横、纵、竖坐标不可能都是0

  3.在平面xOy内有两点A(-2,4,0),B(3,2,0),则AB的中点坐标是_____(1.5,3,0)____.

  4.点P(3,4,5)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_(-3,-4,-5)_______.

  (三)例题探究

  例一可以放给学生看。

  引申拓展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建立如图所示的不同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试分别写出正方体各顶点的坐标。(例1图)

  分析:本题是教材例题1的拓展,同一空间图形,由于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不同,而使得图形中同一点的坐标不同.

  解法:①∵D是坐标原点,A、C、D1分别在x轴、y轴、Z轴上的正半轴上,又正方体棱长为2,

  ∴D(0,0,0)、A(2,0,0)、C(0,2,0)、D(0,0,2)

  ∵B点在xOy面上,它在x、y轴上的射影分别是A、C,

  ∴B(2,2,0),同理,A1(2,0,2)、C(0,2,2);

  ∵B1在xOy平面上的射影是B,在z轴上的射影是D1,

  ∴B1(2,2,2).

  ②方法同①,可求得A1 (2,0,0)、B1(2,2,0)、C1

  (0,2,0)、D1(0,0,0)、A(2,0,-2)、B(2,2,-2)、C(0,2,-2)、D(0,0,-2).

  例2可以放给学生看(本身也可拓展)

  引申拓展2: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6,|AD|=4,|AA1|=3,EF分别是BB1和D1B1的中点,棱长为1,求E、F点的坐标.(例2图)

  分析:平面上的中点坐标公式可推广到空间内,即设A(x1,y1,z1),B(x2,y2,z2)

  则AB的中点坐标为(,,).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时,经常用到此公式.

  解:方法一:从图中可以看出E点在xOy平面上的射影为B,而B点的坐标为(4,6,0),E的竖坐标为,所以E点的坐标为(4,6,),F点在xOy平面上的射影为G,而G点的坐标为(2,3,0),F点的竖坐标为3,所以F点的坐标为(2,3,3).

  方法二:在图中条件可以得到B1(4,6,3),D1(0,0,3),B(4,6,0),E为BB1的中点,F为O1B1的中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得E点的坐标为(,,),F点的坐标为(,,)=(2,3,3).

  引申拓展3: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BC=2,DD1=3,点M是B1C1的中点,点N是AB的中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求线段MN的长度.

  解析:根据点的特殊位置,设出其坐标,代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

  解:∵M(1,2,3),N(2,1,0)

  ∴|MN|=

  即线段MN的长度为 .

  (例1图)

  引申拓展4:在空间直角坐标中平面x0y内的直线x+y=1上确定一点M,使它到B(6,5,1)的距离最小.

  解析: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最值,通常转化为二次函数最值问题.

  解:由条件可设M(x,1-x,0)则

  |MB|min=

  =

  所以,当x=1时,|MB|=,此时M(1,0,0).

  (四)巩固提高

  A. 基础巩固

  1.点P(1,1,1)关于x0z平面的对称点是( )

  A、(1,-1,1) B、(-1,-1,1) C、 (1,1,-1) D(-1,-1,-1)

  2. 如图所示,正方体的棱长为1,点A是其一棱的中点,则点A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是( )

  A、(,,1) B、 (1,1,)

  C、 (,1,) D、 (1,,1)

  3.点P(a,b,c)到坐标平面zOx的距离为_______.

  4.如图,在长方体OABC-D1A1B1C1中,

  |OA|=6,|OC|=8,|OD1|=5,

  D1、C、A1、B1四点的坐标分别是_________.

  (第3题图)

  B. 能力测控

  5.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B、AD、AA1所在的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且正方体的棱长为一个单位长度,则棱CC1的中点坐标为( ).

  A.(,1,1) B.(1,,1)

  C.(1,1,) D.(,,1)

  6.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P(-2,1,4)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是( )

  A、(-2,1,1) B、(-2,-1,-4)

  C、(2,-1,4) D、(2,1,-4)

  7.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P(-2,1,4)关于点M(2,-1,-4)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

  8.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点A(4,-4,3).

  C.拓展提升

  9.如图,已知四面体P-ABC中,PA、PB、PC两两垂直,

  (第9题图)

  PA=PB=2,PC=1,E是AB的中点,试建立空间直角坐

  标系并写出P、A、B、C、E的坐标.

  10.正方形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以D为原点,以正方体的三条棱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若点P在正方体的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并且总是保持AP⊥BD1,则下列点P的坐标①(1,1,1), ②(0,1,0) , ③(1,1,0) , ④(0,1,1), ⑤(,1, )中哪个是正确的?

  (五)学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诱思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首先,为了使学生比较顺利地从平面到空间的变化,即从二维向量到三维向量的变化,我采用了类比的数学教学手段,顺利地引导学生实现了这一转化,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从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是借助一个长方形得到的过程,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想到空间点的坐标可能是通过借助长方体得到的,让学生亲手实践后,证实了这一结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此后,马上将书上的例1作为学生的口答练习,(一般学生都能回答正确)然后,及时提出问题;如果改变坐标系的确定方法,点的坐标会发生什么变化?经过思考,学生一般也能回答正确,同时,又让学生明确了:坐标系建立的不同,得到的点的坐标也不同。

  同样的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思路来求空间内两点间的距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

  文档内含有图片、公式、文本框、特殊符号网页页面无法正确显示,请点击免费下载完整WORD文档。

说课稿 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常识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培养中班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苹果,一缸米内有桔子)。每组一份白糖、盐、沙、黄豆、石子、果珍。

  人手一条毛巾,人手半杯水。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请幼儿猜一猜:水里、米里有什么东西?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前面有两个金鱼缸,一个缸里装着水,

  一个缸里装着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见;米不透明,看不见)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

  1.请小朋友用米箩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

  (请幼儿讲出结果,使幼儿明白水是会流动的)

  2.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盐等物品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从桌上选几样东西放在杯子里,然后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请部分幼儿回答)

  3.请幼儿用小棍搅拌,看看结果怎样。

  师:请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4.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

  (引导幼儿讲出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5.扩散性思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会被水溶解。

  6.请幼儿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鱼缸里。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过几天,水里的东西会怎样?水又会怎样?

  幼儿园中班活动(有趣的水)说课稿,标签:幼儿园说课,幼儿园说课稿模板,

  (引导幼儿讲出豆子会腐烂,会发芽,水会变黑变臭)

  三、教师总结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把自己杯里的水全倒进了金鱼缸里,水立刻变浑了,过几天,水还会变臭,我们就说水被污染了。以后我们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就记住了,千万不要把东西扔进河里,不要污染我们的小河,我们要学会保护环境,好吗?

  【说课】

  中班常识活动“有趣的水”充分体现了尝试教学的精髓“先练后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活动开始请幼儿猜谜,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引导幼儿认识到水是透明的这一特征。

  尝试1,提供给幼儿米箩,有洞的塑料袋,幼儿通过尝试,发现水会流出来,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盛不起水来,由此得出结论:水是会流动的。

  尝试2,提供给幼儿半杯水、小棍及各种物品,幼儿通过放物品搅拌、观察,发现石子、沙还在,而糖、盐不见了。引起幼儿探索、尝试的兴趣,理解什么叫溶解,并让幼儿利用生活经验来进行讲述还有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活动结束:

  让幼儿将杯中的水倒入鱼缸,结果水变浑,幼儿理解到水是如何被污染的,激发了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浮力的大小 (注意:浸没和部分浸入)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方向

  适用条件 液体和气体

  从力的角度: 从密度角度(实心)

  浮 F浮>G 上浮 ρ物 < ρ液

  力 浮沉的条件 F浮=G 悬浮 ρ物 =ρ液

  F浮ρ液

  轮船、密度计(漂浮) 称重法:F浮=G物-F

  应用 潜水艇 计算 排液法:F浮=G排=ρ液gV排

  气球和飞艇 平衡法:F 浮=G物(漂浮或悬浮)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附:例题和习题

  例题:

  (1)质量为1000千克,体积为800分米3的鱼雷,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

  (2)一艘轮船从海面驶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么变化?它从海面驶入河面船身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

  习题:

  (1)质量为250克的物体静止在水中,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3)将弹簧秤改造成一个可以直接测浮力大小的装置。

说课稿 篇10

  人教版第十册第七组课文是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编排的,共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第22课由三个片段组成。这三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意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说教材

  本片段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机变逢迎、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描写方法后,迁移写法课外练笔。

  三、说目标

  1、通过阅读这个片段,感受人物鲜活的人物形象;

  2、从中体会作家对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搜集描写人物的精彩语段。

  3、在赏析文学作品后,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一个优秀的人

  四、说准备

  1、布置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背景的资料,了解人物间的关系。通过这些课前活动,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2、剪辑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片段。

  五、说教法

  1、教学时,一是要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组织学生充分阅读,细细品味,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通过教师范读、个人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是要借助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适当引导学生在影视中进一步感受形象。如,教学本片段时,可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欣赏从电视剧《红楼梦》中剪辑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片段,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4、选做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紧紧围绕单元专题安排课外阅读的内容,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说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谁来介绍一下它的出处(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可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片断中主要描写的是谁?(板书王熙凤)她就是课题中的——凤辣子。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读出来,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片段,看看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刻画出来的。

  (二)学习一、二自然段,初步感知形象(抓外貌)

  1、观看影片,留下对王熙凤的初步印象。

  2、读了一、二自然段,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出示:描写穿着打扮的句子)学生试读,教师适时指导。课件出示87版《红楼梦》剧照,再读课文再指名读。引读。

  3、读了这段文字,你从这穿着打扮中感受到王熙凤有什么特点?(珠光宝气、华丽、雍容华贵、高贵……)

  4、说说王熙凤的长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丹唇未启笑先闻。)

  (1)自由读,指名读,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描写特点)字数相同,语法结构相当,这种写法就叫对仗,用上对仗写法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语言更具表现力。谁能读出这对仗的味儿来,指名读。

  (2)读着读着,在你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出示人物画面)齐读。

  (3)小结衣着和肖像描写合称为外貌描写。(板书:外貌)。

  5、教师点拨:雍容华贵的外表可以看出她在贾府有不同寻常的地位。这两个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王熙凤很有地位,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方法)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评语言体会王泼机变逢迎,热情,炫耀的性格特点

  1、再读片段,还有哪些语句也让我们感受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把它划出来,找一处细细品味,做做批注,和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

  句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1)读,谈想法。

  (2)品味这段话(一个人或同桌合作细细品味其中的一句,从中你品出了什么?)

  (3)汇报:你品哪句,品出了什么?

  a、品味“真、才”用得好,体会王熙凤语言精妙,夸人夸张,不愧是一位语言学家。指导朗读。

  b、对比哪种说法好?“竟比老祖宗的亲孙女还要大气、漂亮。”体会王熙凤八面玲珑、圆滑之至,有心计,是位人际关系学家。指导朗读。

  c、连起来读,注意语气的变化(自由读)。指名读,生评价。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王熙凤?(阿谀奉承等)

  继续汇报:“转喜为悲”和“转悲为喜”

  句2:“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1)理解“转悲为喜”。(板书:转悲为喜)

  (2)王熙凤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喜?指导朗读。

  (3)从转悲为喜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等)朗读。

  3、继续汇报:这篇课文多处写到人物语言,还有哪些语言让我们感受到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板书:语言)

  句3:“妹妹几岁了?……”体会王熙凤热情、炫耀权势,讨好贾母。

  4、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

  (四)、观看87版《红楼梦》中有关片段。

  设计意图:学生想象看看王熙凤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并进行简单的交流。再放影片,对学生了解王熙凤的人品,起了很大的帮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再读原文形象就乎之欲出。自此,人物衣着华丽,左右逢迎的特点在学生脑海中挥之不去。

  (五)我们在小组分角色读读这个片段,怎么样?一会儿找同学展示,开始(展示)

  目的:分角色朗读课文,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尤其是王熙凤的印象。

  (六)拓展阅读

  你喜欢王熙凤吗?说出理由。喜欢她的人对她有什么评价呢?

  模样极标致,言语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不喜欢他的人这样评价: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曹雪芹给她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七)德育渗透:从王熙凤身上,你觉得应该怎样做人?

  (八)小结:今天我们走近了《红楼梦》,品读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生齐读)。我们发现这部作品中作者的语言有许多言外之意,正如曹雪芹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请同学们回家后继续阅读《红楼梦》,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九)积累:请同学们把这节课学到的评价人物的精彩词语和句子抄下去,可以继续收集名著中这样评价人物的语句作为一个特色来积累。

【【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10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

2.【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3.【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4.【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5.【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6.【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7.【精品】音乐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

8.【精品】说课稿汇总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