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31 13:02: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夏夜多美》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乐的夏天,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这个童话故事在本册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运用“—————的——————”说话。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夏夜景色美,同时也领悟到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薰陶和情感的升华。夏夜多美说课稿_夏夜多美说课设计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夏夜多美说课稿_夏夜多美说课设计

  三、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语言描述:小朋友们,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过去了,火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在夏天的夜晚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想去看看吧!)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2、听看结合,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动画,配音乐,渲染烘托气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说出本课讲了哪几种可爱的小动物,贴出图片,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这些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3、图文结合,读中悟情

  教学时,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着重学习小蚂蚁与睡莲姑姑的对话。这时用多媒体出示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体会朗读,在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两种小动物送小蚂蚁回家的时候,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夏夜的美丽,从中领悟到文中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夏夜多美说课稿_夏夜多美说课设计

  4、朗读训练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想象读、思考读、体会读等方式进行感知课文内容。一年级学生物朗读训练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接着进行跟录音读,模仿读,想象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描述,想象夏夜的美,进行领悟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进美丽的夏夜。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读,边读边思考:“星星为什么高兴?”

  在这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只是囿于“只能意合,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5、创作想象画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性思维出发,采用此环节。

  作画内容是描绘一幅反映夏夜最美的图画。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画描绘出来。作画时,教师可用上音乐渲染气氛,此时学生会进入夏天的夜晚,幻想着夏夜色的美景,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夏夜的美丽景色。

  我想在上课时,如果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那么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必定会水到渠成。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我说课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歌颂了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表达方法。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默读中思考、批注;在讨论交流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课文内容特点,我把引导学生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两方面体会的思想感情作为重点,而把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具准备】教师收集有关总理的资料并制作PPT

  【说教法】

  《一夜的工作》一文,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真实感人,表达的情感真挚强烈,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和抓住关键词句来两种方法展开教学:

  【说学法】

  引导学生运用读读──找找──议议──说说的方法学习课文,既让学生动眼、动手,又让学生动脑、动口,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实践,培养其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课题,导入新课

  出示周总理的图片,教师介绍周总理其人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由于“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是的中心句,是作者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是串连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采用了“中心突破法”进行教学。

  我是这样设计:

  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叙述了周总理的一夜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划出中心句。

  2、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是写了工作劳苦,哪些自然段写了生活简朴?通过理清层次,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准备。

  三、精读感悟,入境悟情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从中找出体现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具体的事例和有关的词句,通过精读品味。

  我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1、先找出有关的句子,细读细想。

  2、抓住关键词语,并做上记号,说说你的理解。

  例如: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通过精读体会到了周总理的工作量大。学生回答之后,我不失时机的点拨:“你是怎么知道?能谈谈你具体的想法吗?”这样学生就能说出从“一叠”、“一尺”来高这些词语看出来。这一句追问,听似平常自然,但无形中已经渗透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和体会句子的内涵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其它的教学与之类似。如句子“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抓住了“看”、“画”、“想”、“问”四个动词感悟到总理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喝一会儿……”,“公鸡叫鸣”说明了周总理的工作时间长。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我又逐一的板书:工作量大,工作认真,工作时间长。又如“一盏台灯,两把小转椅”体会到周总理的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体会到食物少,在学生体会后,我又进行板书。这样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具体的感受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是么的劳苦,生活是多么的简朴,从而产生了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没有繁琐的分析讲解,只有学生探究性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3《祖国迈开新步伐》中的内容。在《春天的故事》和《金色的海岸》两个二级主题学习中,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本节课《西部晨曲》的学习,了解西部的能源资源及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启发学生认识西部大开发对于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西部景色的熏陶,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西部的大致范围、地理人文特色、经济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启发学生认识西部大开发对于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支援西部建设发展的热潮,培养爱国情感。

  二、说教法

  1 讨论式教学 :针对学生对西部城市的模糊认识,设置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典型城市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体验式教学 :引导学生大胆交流自己去过西部城市旅游的感受。

  3 情境式教学 :对于了解西部资源这个问题,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法,播放一些有关西部资源的图片以及视频。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出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对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怎样在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情感的激发。依据这一要求,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又在表演中发现新知、得出结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理解学习内容,提高道德认识,强化品德能力。

  四、说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引发对西部城市的向往

  创设情景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上课伊始,老师播放一段音乐,接着提问“我们欣赏的歌曲描绘的是祖国的什么地方?”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判断发言之后,老师归纳揭题:西部晨曲

  (二)合作、探究、分享、交流——多角度了解西部

  品德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将通过四项学生探究活动突破本课重难点。

  1、“体验园”——感受西部城市的魅力

  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评价,感知西部景色的美丽,让学生以小组派代表发言的方式交流所得,从而鼓励学生对疑问采取多种渠道探究的精神,并使学生对西部产生初步兴趣。

  2、小组交流——探究、交流西部变化,理解开发目的

  这一环节设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观看视频,让孩子自己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现实中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进而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自己的意识。

  3、走进“资料卡”——知道有关西部的资料

  课程是要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中突破重难点的关键环节。教师让学生获得与之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规定,通过阅读,理解开发西部的意义。

  4、现场模拟——促进评价的教育作用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评价,促进正面评价对人的导向作用。因而,我通过学生观看视频作为评价和检验的活动形式,加深学生对西部开发的理解,感受祖国的美丽风景。

  5、巩固与分享——情感升华,畅想西部未来

  畅想未来:这只是西部山区里的一个变化,十年后,你们会把西部建成什么样?请同学们组成四人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描绘西部的未来。大家要分好工,有画画的同学,也有为西部人民写祝福语的同学,祝福语先写在心愿卡上,再贴在画好的画上。

  品德教育是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它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又感觉不到有人在教育他”的这种如春雨无声润万物的意境。在本节课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深化者,学生在活动探究中愉悦地领悟和解决问题,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通过竞赛、填图等活动,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民称及其分布情况,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民称及其分布情况,感受祖国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教学难点】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歌曲,这首歌曲脍炙人口,唱遍大江南北,大家想不想听一听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吧。(课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2.师:谁能说出它的名字?(爱我中华)

  3.师:《爱我中华》顾名思义就是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共同的家园,那么歌曲中56个星座,56枝花指的是什么呢? 生:56个民族。(板书)

  4.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板书:中华民族大家庭)

  二、自主交流、整体感悟。

  活动一:民族知多少。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是哪个民族的吗? (汉族)

  2.我们班和老师是同一个民族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 3.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是汉族的。那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生答:55个少数民族。

  4. 在我们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就居住着56个民族。(出图)

  你们看,这是一张民族分布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数量最多的是汉族,数量居少数的是少数民族。

  板书:汉族 少数民族

  5.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呢?谁来说说你知道的? (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知道的民族)

  6. 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那你们知道这些少数民族都分布在哪里吗?下面就让我们拿出课前发给大家的图例找找看看吧!(给学生时间看图)

  7.学生说出找到的民族,老师说出位于我国的什么位置。(当学生说到哪个少数民族时,这幅图上就会闪烁出它们的居住位置。)

  8.大家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少数民族的居住位置,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民族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呢?

  三、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1.出示:中国民族分布图

  师:民族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少数民族居住比较散,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混居在一起)

  师: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以及东北等边疆地区,而汉族遍布全国。

  师:这种分布特点,老师告诉大家就叫做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

  2.让我们再看分布图,看看图中闪烁的地方,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五个自治区。

  师:你们知道他们的名称吗?(找学生说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3.谁能在地图中准确找出它们的位置?让我们一起把这五个自治区找出来吧。(出示图,找学生到讲台上完成自治区的拖动)

  4.国家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发展,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特点,不仅划分了自治区,还制定出台了一项民族制度,这种制度叫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师:你们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呢?学生畅谈。

  自治是什么意思?生:自己管理自己。

  刚才我们还说5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大家庭,那为什么国家还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8.出示: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法律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享有当家做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这些规定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师总结:原来国家是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

  5.师: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根据面积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少,分别建立了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幻灯片:党制定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平等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很好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团结呢?

  四、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课下,老师知道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民族团结的小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学生汇报交流,老师预设补充)

  补充资料:

  (一)介绍钱币

  学生介绍: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国家第四套人民币,不同的面值上面印制着不同民族的人物头像。

  我们现在用的则是第五套人民币,请看它的后面,右上角印制着不同民族的文字,有汉语拼音、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和壮文。钱币的文化反映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介绍汶川地震

  学生介绍:大家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吗?20xx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汶川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大灾难面前,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积极救灾,凝聚成抵抗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从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三)介绍民族团结柱

  师:同学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孩子们,那你们知道我们祖国的生日是哪一天吗?10月1日国庆节。在那天会举行盛大的典礼,你们在电视中看过吗?

  在60周年国庆盛典上,天安门广场的东侧点缀了56根柱子。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民族团结柱)柱身正面分别绘制身着节日盛装的56个民族一男一女载歌载舞图案,背面则是民族的吉祥图案和民族名称。当天还有少数民族同胞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来参加庆典活动,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魅力所在。因为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他们都来为祖国庆祝生日,送上自己的祝福。

  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生活在这一个大家庭中,有什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师:此时,身为华夏儿女,老师感到无比自豪,你们呢?我们都感到无比自豪。

  同学们,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出示书上民族集体照)这张照片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祖国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无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我们都是心心相连的兄弟姐妹。最后,让我们一起高歌《爱我中华》,歌唱民族的欢乐祥和,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课下我们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民族团结的小知识,讲给身边的同学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五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后一首。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通过与课后一篇《临安春雨初霁》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要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1、知识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力目标: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难点: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说教法

  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主,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五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是教法,也是指导学法; 既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又加强课堂容量,由诗人的一首诗到他的很多同一主题的诗,由这一个诗人作品到很多诗人的作品,以“爱国情”这样一个主题统率整个课堂和教学材料,由《书愤》说开去,提炼出“千秋英雄爱国情”的宏大主题。教师应对诵读有具体指导。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三、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古诗新唱《示儿》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对导学案的检查情况。

  2。部分学生展示导学案,学生再次讨论解决问题。

  3。教师总结评价。

  预想疑难问题:

  A1。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A4。诗题解读: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B5。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三)导引探究

  请基于导学案“课前预习案”B5,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B6。 B6。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明确: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附加问题:本诗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明确: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

  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请结合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C7。 C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3。把握诗人感情,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课内探究案”C8。

  C8。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

  明确:?借古讽今(用典)。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四)典题检测

  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即诗人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四、课程小结:

  1。提问:这首诗题为“书愤”,就全篇来看,作者“愤”从何来?

  明确: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

  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

  2。总结: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五)课后巩固

  1。背诵全诗。

  2。请以“我心目中的陆游”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500字。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食物的主要成分的检验》。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说教材:

  《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检验》这节课是属于初中《科学》(牛津上海版)第十个主题单元《健康的身体》中的内容,这个主题单元涉及到运动、休息与健康、营养与健康、平衡与健康等内容。本节课就是营养与健康内容中的一节,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学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的检验方法。本节知识是为学生学习“食物与健康”有关内容做准备,学生只有在了解了食物的营养成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讨论食物对人体的作用、均衡膳食等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主要营养物质: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的检验方法 。

  2.学会运用简单器材进行简单科学实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一检验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的方法”,初步学会检验食物中的葡萄糖、脂肪、蛋白质,养成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的意识。

  2.通过“活动二:探究日常食物中的一些主要营养成分”,尝试运用检验物质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提高处理信息、获得结论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伪劣的分析,使学生建立起食品安全关乎人的健康意识,树立起科学发展应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害人的思想。

  2. 养成用科学探究的结果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证据支持假说)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运用所学的方法检验日常食物中的一些主要营养成分。

  2.进一步掌握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

  【难点】1.检验时有些实验操作要注意安全(如班氏试剂检验葡萄糖的加热实验操作)。

  2.对于实验中不同显色结果的理解与解释。

  说教法:

  本次教学比武的主题是“证据支持假说”,围绕这一主题,我用“大头娃娃”引入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家长给婴儿饮用牛奶?”,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建立自己的假说,而后随着教学展开,当学生得到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检验方法后,再让学生探究常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其中就包含牛奶),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来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假说。本节课在充分准备实验器材、被检验的食物和有关资料的情况下,以实验探究为主,教师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改变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说学法:

  本节通过学生阅读、观察、设计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验、资料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亲自操作,不仅使学生获得食品检验的感性认识,并得到实验技能的锻炼与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力图促进学生以主体参与、相互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流程:

  理性知识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因此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是“假设”的形成,也就依赖与学生对相关感性经验的理性分析(思维过程),所以本节课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七年级学生对周围事物已有一定的认识,对一些社会现象已形成一定的看法,所以教学开始用“大头娃娃”事件引入,让学生建立起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家长还给婴儿饮用牛奶呢?”让学生讨论知道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健全,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有限,猜测牛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怎样证明?从而引出课题《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检验》。

  二、观察,交流理解食物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淀粉的检验,六年级时已学过,在此先复习一下,重点是学习检验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的方法。先让学生阅读书本,知道这些物质的检验方法,预测可能有的现象,而后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应明确讲清操作步骤及要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对于有些要领应重点提示:如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特定试剂加入前后颜色变化;酒精灯加热时学生应注意安全,对于有些食物在检验前先要制成溶液等。学生重点关注是:教师的操作及特定试剂名称及加入前后现象的不同,及时做好记录。

  三、运用所学方法,检验常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提供四种食物(豆浆、牛奶、米汤、苹果汁),让学生猜测里面主要成分是什么?各小组选择一种食物进行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活动后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将学生的活动报告汇总在表格中进行展示。有个别小组检验时结果不同,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于进行多次尝试的小组,进行表扬。个别食物中脂肪的检验本堂课所学方法不能检出,通过收集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来获取信息。最后教师将完成的这四种食物主要成分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要给婴幼儿喝奶粉?”,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一下就明白了“牛奶的营养成分较其他食物齐全,所以婴幼儿要喝牛奶”,用证据支持假说。

  四、拓展与延伸

  最后就“毒”, 让学生对生产它的厂商提一些忠告,让学生知道科技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类,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使学生建立起食品安全关乎人健康的意识。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认知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第五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节课,是继烃类化合物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典型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油脂和单糖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且掌握了科学方法,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②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特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科学思想

  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点。从而让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即乙醇的性质,推导出醇类的化学性质。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飞跃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4)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反对假冒伪劣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可知,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三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多媒体技术展示来确定,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充分利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试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抓住烃的衍生物中,官能团的教学中心点与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受反应条件的影响两条主线。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CAI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说实验

  ①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四)说现代教育手段

  1.可用电脑三维动画展示乙醇的空间结构,使学生对乙醇分子结构有直观了解。

  2.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四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CH3CH2OH+HBr=CH3CH2OBr+H2O

  (3)CH3CH2OH+CuO==CH3CHO+Cu+H2O

  (4)CH3CH2OH====CH2=CH2↑+H2O

  以上四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

  (五)教学程序

  1、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先复习烃的概念,再让学生自学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后投影一组简单的烃的衍生物,请同学找官能团。

  2、分析乙醇的分子结构

  投影一道简单的试题: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通过试题引出乙醇的分子组成C2H6O,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醇的同分异构体教学做铺垫。比较乙烷与该有机物的组成,引导学生推导出以下两种结构式: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判断出(A)式中有1个氢原子与其它5个氢原子不一样,而(B)式中的6个氢完全相同。再告诉学生,1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molH2,进而让学生判断出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电脑投影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羟基是官能团,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对学生的书写,概括、观察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3、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质

  首先取出一瓶无水乙醇,请学生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然而让学生归纳出一部分物理性质。最后通过演示:乙醇与水,乙醇与碘单质,乙醇与苯的溶解实验,总结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台酒故意碎瓶获国际金奖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帮助同学们在理解性地记忆乙醇的易挥发性和水溶性。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4、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化学性质,首先可以从结构上来认识乙醇的化学性质。讲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电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均有可能断裂。

  (1)与活泼金属Na反应

  首先,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请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的剖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得出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没有水中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然后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最后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讨论其反应类型并推广到乙醇与其它活泼金属K、Mg、A1等与乙醇的反应。

  (2)与氢卤酸反应

  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HBr在加热条件下C—O断裂,—OH被卤素原子取代,生成溴乙烷和H2O的本质。并讲述在实验室中通常用溴化钠固体和硫酸的混和物与乙醇共热而得到油状溴乙烷,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已学过的知识写出其中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扩展能力。

  (3)氧化反应

  首先,拿起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请学生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接着讲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剂(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时生成水。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已经发生。接着用电脑显示,乙醇的断键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结构式,让学生掌握反应的本质是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有氢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双键。最后让学生判断以下几种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巩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质。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减轻的学生的负担。

  (4)消去反应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乙烯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消去反应概念,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提问:如果温度不同,反应产物是否相同?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温度不同,产物不同,170oC时生成CH2=CH2和水,140oC时,生成CH3CH2—O—CH2CH3和水当温度超过180oC以上时开始炭化,反应产物就相对复杂,用电脑模拟乙醇的消去反应和生成乙醚的取代反应过程,并用电脑播放制乙烯时当温度超过180oC以上时有机物炭化的录相。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小结。同一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就有可能不同。在化工生产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生产需要,控制好反应条件,使反应按着我们需要的方向进行。

  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发生反应时,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然后总结出:乙醇化学性质主要与官能团—OH有关。取代反应有C—O键单断,如制乙醚;有O—H键断裂,如与HBr反应;消去反应是C—H键断裂配合C—O键断裂如制乙烯;局部氧化反应是C—H键断裂配合O—H键断裂;完全氧化所有键全部断裂。

  从反应类型看: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化反应。

  归纳小结:从结构上看:都涉及到—OH(有的单断、有的协同断)。从反应条件看:不同条件、产物不同。

  5、乙醇的用途

  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活动中产生的,好像游泳一样,必须要在游泳的亲身实践中才能学会游泳,自学能力也一样,必须在自学的实践中培养产生。为此安排乙醇的用途这部分相对适合高中学生自学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归纳、分类和学于致用的能力。

  6、课后练习略。

【【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四篇

2.【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五篇

3.【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

4.【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

5.【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6.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7.【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8.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