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5-24 13:31: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三角形的面积》是选自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并认识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在整个第五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三角形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又是以后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三角形的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变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渗透转化的思想。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转化法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用转化法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将全班学生分成11个小组,每组六人或4人,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来推导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在此之前,我们还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求解。同学们,现在我说去一个图形,看你们能不能算出它的面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我将拿出一条红领巾,提问:你们能算它的面积吗?(学生思考了下,可能说不会)这是我将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并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我们一起来探究下。

  (二)、自主探索,感受新知

  (1)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它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现在我们如何把三角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面积求解呢?我将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模型按对角线剪开,得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同时引导学生用拼凑的方法来推导,此时,我将要求各小组至少在课前准备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并提出明确的操作和探究的要求:

  1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怎样拼凑成我们学过求面积的图形?

  2拼出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3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2)在学生拼凑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的指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可能拼凑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由于我在之前暗示了学生平行四边形,所以大部分学生拼成平行四边形。之后再让小组学生通过用的三种三角形拼凑的情况分别进行汇报,并根据拼出的图形叙述出推导过程,在几组实验基础上得出了结论: 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由于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推出

  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2

  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S=ah÷2

  (3)解决前面留下的问题:红领巾的面积有多大?让学生自己通过测量得出红领巾的底和高,再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这样即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又能对公式加深印象。

  (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1、出示p92做一做,这题即让学生直接运用公式,对三角形面积公式加深印象。

  (四)、全课小节及布置作业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还有什么疑问?

  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2、5题,课后作业是对上课学的内容巩固,加深印象。

  四、说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打下基础。

  以上只是我的对本节课的设想,由于课堂是动态的,现实的课堂与预设之间会产生一些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教学主线结合学生动态随时调整,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2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口算乘法,课本第45、46页。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速度的含义。

  一、通过小组学习,教材

  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观察、思考合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4、教学难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5、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6、编写意图:

  1)、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别快车的运动速度为素材学习口算,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times;时间=路程”作为铺垫。

  2)、以物体的运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times;3、160times;3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口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

  3)、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二、教法学法

  1、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探求知识的火花,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学习,就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新课前,我结合主题图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秋游吗?出去郊游,我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师的问话吸引了学生,学生情绪相当高涨,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3、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新课程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讨,小组讨论,自己领悟出口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记报,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整个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在活泼,友爱和谐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自觉构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简述

  首先创设情境——简单介绍6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教师提供信息: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走16千米,让学生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地引出例(1)后——首先建立计算模式。其次,要求学生用自己地知识经验独立口算。再次,与同桌交流算法——回答计算结果,汇报不同算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确定最优化的算法,最后小姐口算方法。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欣赏与设计》。

  2、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3、教学对象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网络具有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概念性教学比较抽象,仅仅借助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工具不易于学生理解。计算机能动态地展示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可以突破平日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教学。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机中设计精美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在计算机上设计精美图案。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教学中借助动画的直观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创设主动参与的环境,运用媒体技术体验移动知识的生成,突破靠单一讲解带来的不易于理解的重难点,从而促进认识的深化。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课时用PPT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把教学内容放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索引出当前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在计算机上设计精美图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地呈现过程,在设计这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了由一个图形平移、旋转之后得出新图案的过程,让图像媒体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把计算机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借助教师提供的图片素材,自主创作,设计出精美的图案。而且精美的图片素材也能激起学生的设计兴趣,为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欣赏部分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从图片中能数出几匹马,之后思考:这幅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效果,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这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二)拓展延伸

  首先展示教师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各种不同的图片资料,再次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获得更直观的经验。接着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

  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涌动的,网络世界知识的容量是无限的。学生在收集、整理、交流、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

  四、评价

  本课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一节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会让我们的学生收获更多。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动手拼、剪、补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针对五年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分割”与“添补”法,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习以及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学习归纳

  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总结为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相对来讲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学习经验。

  三、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运用新知、学以致用

  (四)、当堂检测、实践新知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复习基本图形面积公式

  让学生拆开老师给大家的礼物袋,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学生会立刻认识到正方形、长方

  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而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为确保正确的计算组合图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活动一)拼一拼

  学生利用这些图形,选几个图形,拼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请个别学生把他们的作品拿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大家共同欣赏,请同学说说看你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最后将教师设计的组合图形展示给学生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在拼一拼,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

  由此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教师出示如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引发学生思考总结归纳出用分割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活动二)剪一剪,补一补

  通过对一个长方形的剪切和还原,引发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归纳总结出用添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3、师生总结分割法添补法:

  接下来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后,再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并且让学生明确,在分割组合图形时,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无论是分割还是添补,都是要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这样就很容易计算出它的面积了。

  (三)运用新知、学以致用

  4、出示例题图

  由老师拼的一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看看像什么?学生会说像我家客厅的地面的形状,老师再次引出,我家客厅的地面形状也是这样的(出示PPT1),最近我家的房子正在装修,正计划铺地板呢?我量了一下,(出示PPT2)给出数据信息,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帮我算一算我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呢? (在解决这一生活问题环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和经验的收获)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

  (2)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3)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

  (4)将组合图形填补上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一个大长方形,再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

  (5)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或则其他情况)

  (学生汇报时,其他同学一边倾听,一边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一边质疑,一边引起集体的讨论,并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过来。汇报结束后,再让学生对小组成员的汇报情况作评价,最后其他小组作补充汇报 )

  (四)当堂检测、实践新知

  为了巩固新知,又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将书上练一练的2道练习题以随堂测试的形式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展示。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索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最后,我鼓励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上课开始时,自己设计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由课内延伸到课后,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并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面积

  分割法——割补法

  添补法——(转化)——求面积

  (板书设计简洁,重点难点突出,一目了然。)

  五、学习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数学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或下午)好,今天我是来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考生(不要说名字)。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小数加法与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版)五年级上册第++页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性质以及整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后面的相关内容积累了知识经验,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有广泛的运用。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学数学,在数学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小数加法与减法》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的道理。

  二、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他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的去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写一些关于学生的特征)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设计了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自体验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从图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 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思想,并从主题图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计算,学生会发现今天学习两个加数都是小数,而以前学习的事整数相加,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课题《小数加法与减法》。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的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1、通过刚才引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面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进行列式的,为什么要这要列式?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算法,选取不同的算法进行板演,让全班交流讨论,哪一种算法是正确的,重点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列式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也要数位对齐,而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数位对齐。

  2、这时我引导学生,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能帮我解决吗?我想知道小明比小丽多用了多少元?学生们都知道要用减法进行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会学习、能学习

  爱学习的目的。

  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这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3、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吧计算结果化简,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4、最后进行小结与归纳。现在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小数加法与减法与整数加法与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的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是,是怎么处理的。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与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法与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与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基础性练习既课本的练一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作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巩固新知。

  2、应用性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pkg/,让学生近一半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四环节,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通过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巩固,突出 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并通过学生自己回答,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现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针对五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与减负的目的。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与简洁性 /article/,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我的说课本着新课标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简单点,直接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6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出示实物),它是什么?

  生:圆柱。(师板书:圆柱的认识)

  师(出示实物):同学们通过收集和观察有关实物,你发现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生(出示实物):这个罐头是圆柱形的。

  生(出示实物):我这支铅笔是圆柱形的。

  生:学校校门的不锈钢管是圆柱形的?

  师(出示实物):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想不想知道圆柱的特征?

  生:想。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圆柱形的物体,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分小组研究讨论圆柱的特征,再进行小组交流。学生探究,老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或是指导,或是聆听,之后组织讨论。

  师: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说说你们所发现的圆柱的特征。

  小组1-A:我们发现圆柱体有3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侧面是曲的。

  师:还有补充吗?

  小组1-B: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

  师:你们怎么知道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

  小组1-C:我们是观察出来的。

  小组2:我们和1组的基本相同,只是我们不是通过观察发现上下两个面相同的,而是先把下面画下来,再同上面作比较,得出是相同的。

  师:你们认为哪组的判断方法好?

  生:2组的。师:为什么?

  生:用肉眼看可能会有偏差,通过测量后加以比较就准确了。

  师:说得很好!有时我们不能光凭感觉,还要运用方法去证明一下是否正确。

  小组3:我们还发现圆柱从上到下比较均匀,上、下之间的距离相等。

  小组4:我们同意小组3的观点,就是不知圆柱的高在哪里?

  师: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请同学看电脑演示画高,并观察圆柱有多少条高?

  生:无数条。

  小组5:老师,我们对小组3的看法有补充,有的圆柱从上到下是不均匀的,例如:腰鼓就是中间粗,两头细。

  师:你们的发现很正确,不过你们所说的圆柱不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柱体,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小组3所讲的圆柱体。

  小组6:我们还发现圆柱只有2条棱,没有顶点。

  师:对呀!你们的发现很独到,老师在备课时也没想到。

  师:通过刚才小组讨论、各组交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圆柱的特征,然后摸出课桌上的圆柱体。

  师: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小结一下,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征?

  生:我知道了……评析比较两个教学片段,教学片段一是教师以前教学的实录,教学片段二是教师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录。比较前后的教学,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看,似乎“殊途同归”,但在教和学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变化,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变压抑为张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由此总摆出惟我独尊的架子,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压制学生,以自认为比较严谨的教学思路来控制教学的节奏,牵着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做,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使学生始终拘谨于教师的眼皮底下,很难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澜教授提出应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能机械化、程式化,而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由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张扬。

  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提问,紧紧地追问学生,学生是被动地学,思维空间受到限制,没有自由度,个性发展受到束缚。而教学片段二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还能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另外,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变传授为探究。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的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探究性的教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所以采用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步步为营,教师到达目的地,学生随之而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想把自己所领悟的知识倾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教学片段二中,教师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通过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有所发现,掌握知识,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关于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相关文章:

1.关于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2.【精华】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3.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合集7篇

4.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5.《数学广角》说课稿范文

6.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八篇

7.关于人教版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8.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合集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