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1-05-23 23:30: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3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单元的第1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四个方面对这一课作一个简略的分析。

  一、首先对教材的分析

  《 …》单元… ,引领学生探究…,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再……,

  本课是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共2页,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研究…,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教科书设置了几个连续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后,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进行科学的推测。第三部分…本课的教学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对教材研究,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对…实验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明白……

  (2)在对…的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历…会…,掌握…

  (3)在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问、思考、阐述依据;乐于合作交流,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培养…意识。

  本课的主要科学词汇有:数据测量、对比实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等活动,理解…,

  由于…,我将难点定为: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

  二、对学情的分析

  五年级学生通过2年多的科学课学习,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他们已具有了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仍然需要直观形象作支撑。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持续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的探究能力。但学生常常急于动手,过多地沉溺于动手的快乐中,而缺少理性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要强调实验前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五年级学生对于…是有一定认识的,生活中…,他们能够…;但缺乏系统的知识建构,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因此,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在…中理解本课知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实验的方法,学生已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等都需要老师的指导。他们还将学习用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表格处理数据。

  三、说教法与学法

  科学课堂好比引导学生过河,教学中必须运用好恰当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但又不能越过这个度,教师只着重从内容、方法上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我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景,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同时综合运用讨论法、实验观察法,并结合多媒体来组织课堂教学。

  与教法相适应,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科学教学的开放性,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思维互补,在课堂上"授以鱼",更"授之以渔".本课我会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教给学生观察、推测、探究、验证的科学学习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为了促进学生有更为丰富的观察手段,积极探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将在课前作如下充分的准备:首先我会精心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小组探究准备:实验记录表,…

  为简约课堂教学,以平常心上好常态课,()落实科学作业进课堂,我会灵活运用省教研室与省教材中心合编的作业本。里面的活动记录作为课堂探究记录表使用,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里面的课堂练习作为教师和学生了解自己达到教学要求程度的练习题。

  四、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课我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展开: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3、设计实验、深入探究;

  4、拓展延伸、深化认识。这四个环节的时间比预设为3、10、17、5分钟。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开始,我出示…,并提问:

  当学生还在回味…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时,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自己的猜测。

  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他们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究中,训练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

  1、观察……

  2、小组合作记录讨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推测。为下面的探究活动作铺垫,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真相的欲望)

  第三个环节是设计实验、深入探究…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关键就在与设计好实验,控制住变量,在学生掌握大量事实资料后,通过交流比较分析,抽象归纳形成新概念。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实验结束后,汇报实验现象,我在课件上展示实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这样对不同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师生小结:

  1、小组再实验观察、记录现象。

  2、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3、归纳整理,对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反馈,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巩固学生知识;提高探究能力,体会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

  课到此时,进入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多媒体展示几个常见而没有认真观察过的现象,学生解释。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进一步促使学生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和精细观察,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使学生养成课外坚持探究的好习惯)

  最后2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教师巡回面批,对教学进行评价。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了动态的图文式板书,直观的图画,简洁的文字,结合课件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新概念的构建和理解。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突出了以下几点:

  1、体现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

  2、注重材料的结构性。在某种程度上说,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往往被材料所控制,在我的教学中,这些教学材料在适当的时候分阶段地呈现或分发给学生,教师注意做好材料在实验前的保密工作。在学生实验完成后,准备反馈交流前及时提醒学生整理回收材料,完善科学记录单,使学生养成一心一意地倾听的习惯。

  3、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评价机制的运用,本课我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指导学生实验及报告单填写等过程中,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激励性语言给予适当的鼓励,倡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时间单元。这一单元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对于钟表发现的进步历程,让学生们了解从古到今人们经历了从天体计时—工具计时—钟表计时的过程。而工具计时为本单元的重点,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工具有日晷、沙漏、蜡烛钟、水钟、摆钟等。通过用各种工具计时,使学生们认识到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正是因为这点人类在不断追求精确的过程中才让我们的测量工具向前发展。这样才会有古代的计时工具发展到现在的计时工具,从而有了现在非常准确的机械手表、电子表、石英表、和更为先进的原子钟。本单元通过制作计时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缩小误差是使科技和工具进步的内在动力。

  2、课程分析

  本单元关于摆的内容有《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调整钟摆》三课。这三课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用摆计时的钟》对《测量摆的快慢》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调整钟摆》是针对于前两节课的一个检验应用和拓展。这三课体现了学生们认知的循环过程。从定量的分析—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

  摆在本单元当中很重要,因为本单元前几课的计时工具用来计量时间误差非常大,为了减小误差,摆的出现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用摆来计量时间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测量摆的快慢》这一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猜想—验证—分析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猜测与摆的快慢有关的三个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的幅度、摆线的长短进行了验证, 通过验证得到摆的快慢只与摆长这一个因素有关,只得到这个结论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从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数据的分析、误差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们真真切切的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学情分析

  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验证猜测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学生们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了影响摆的快慢的有关因素,在猜测过程中学生们的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有的认为有关系,有的认为没关系。从这里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认真思考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后的数据分析都是学生们极其感兴趣的。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成为本课的亮点。也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

  【教学目标】

  1.经历改变摆锤的重量、摆动幅度、摆线的长短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2.初步意识得到精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

  3.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猜测。

  4.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摆线,钩码,铁架台。记录单。

  学生准备:秒表或电子表,米尺或长尺,量角器。

  记录单是我为学生事先准备好的。

  【教学设计】

  本课的总设计理念:本课主要以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系展开了三个活动。从活动中学生们记录了大量的数据,并做了详细的分析。本课除了通过实验得到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这一结论之外,还要赋予学生们分析误差的意识。误差的分析是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

  活动分析: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就内容来看,三个活动之间存在着并列的关系。但我认为三个活动之间也具有梯度,这个梯度体现在误差方面。无论先研究哪一因素,学生对误差的认识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自主探究减小误差的方法。

  接下来我对教学流程进行说明:

  一、复习导入

  帮助学生回顾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

  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研究方案的制定:明确本课的测量方法是测量摆10次的时间。

  预设:研究摆的快慢学生能想到两种方法1、一分钟摆多少次。2、摆10次测量多少时间。

  引导学生分析采用哪种方法误差更小。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1、明确研究的问题,2、确定研究方法。

  二、主要活动

  活动一、研究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使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的结论。教师直接教会学生误差分析的方法。

  具体教学步骤:

  1、 研究问题:①猜想——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系吗?

  ②设计——你打算怎么通过实验来验证?

  ③变量控制——如何改变摆锤的重量?如何保持摆幅、摆长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①从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得到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②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会导致误差?

  本环节预设1:学生不会控制摆长、摆幅的问题。

  解决策略1:告诉学生摆长的概念,从物体的重心到摆线固定点的距离。学生就会注意钩码的悬挂方式,不能把钩码挂成串形。摆的幅度保持不变,有一些学生认识到从同一位置出发。还有一些细心的学生想到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更精确。量角器的出现也为下面研究摆幅做了铺垫。

  预设2:学生无法从数据中发现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

  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发现摆的重量增加2倍,3倍,但测量后的`时间非常的接近。

  预设3:学生不会分析误差。

  解决策略3: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因素——空气的阻力、停表的方法、操作上的问题。

  活动二、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学生通过实验得到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且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

  的越快的结论。根据前面帮助学生分析误差的方法,教师不能告诉学生如何分析误差,

  具体教学步骤:

  1、 研究问题:①摆长与摆的快慢有没有关系呢?

  ②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③如何改变摆长?如何保持摆幅度、摆锤的重量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①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环节预设1:有的学生认为控制摆的幅不变的方法可以从同一个位置出发。

  解决策略1:如果在改变摆长的情况下,使摆从同一位置出发,摆的角度就会改变。

  预设2:把摆长改变2倍后得到时间相差2秒左右或者2秒以上认为是误差。

  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测量原来摆长的时间大概10秒左右,但相差2秒。也就占了总共时间的1/5。所以并不是误差导致的。分清误差与数据的区别。所以摆线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系。

  预设3:误差分析有局限。

  解决策略3:如果钩码掉了,重新系在线上就会改变摆长。

  活动三、研究摆幅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通过数据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一个角度临界内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与无关,如果超出这个界限摆的幅度就会影响到摆的快慢。

  具体教学步骤:

  1、研究问题:①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之间有关系吗?

  ②根据前面活动一、活动二的研究方法。请你说说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③如何改变摆的幅度?如何保持摆线长短、摆锤的重量不变?

  2、实验和记录过程。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题:①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这个活动中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环节的预设和解决策略:

  预设1:学生都愿意把摆从角度大的位置出发,因为摆的次数比较容易数出,最后得到结论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有关。

  解决策略1:让认为有关系的学生汇报自己都选择了多少角度来测量的。然后我来在课堂上演示研究摆幅的实验过程。我选择角度小于10度的2个角度来测量时间,时间的平均值十分接近,分析摆的角度与摆的快慢无关。

  预设2: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解决策略2:除了前面分析的误差,还应该注意使用多次测量的方法可以使误差减小、工具产生的误差,比如用量角器、用尺子、用秒表。

  三、小结以及拓展。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重,摆长,摆幅之间是否有关系。进行了三组实验,从数据中我们得出了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我们可以从数据中获得很多的收获。我们可以知道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差。我们想办法去减小误差的因素。使得到的数据更精确。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课下想想关于摆你还有哪些可以研究。能不能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的摆。

  【板书设计】

  摆的快慢

  摆锤的重量 无关

  摆的幅度 无关

  摆线的长短 有关。摆线越短,摆的越快。摆线越长,摆的越慢。

  针对着摆一工具测量时间一课,学生们推测出可以跟几个因素有关:

  1.摆锤的重量。

  2.摆线的长短。

  3.摆的幅度。(学生想到的是摆的角度)。

  4.操作上的问题。(如在实验过程中碰到了摆等因素)

  5.空气的阻力。

  这几个因素孩子们认识到前3个因素很容易控制。操作上的错误可以解决,但空气的阻力难以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一些误差的存在。

  测量一分钟摆动的次数,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自己亲身组装,观察,认识,使用摆这钟工具。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计算摆的次数,进行探究,为下面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了铺垫。学生在测量一分钟的摆动次数时,有的小组测量的是一分钟的次数,有的是测量半分钟的次数。有的人就认为时间是一半,所以次数就应该是一半的关系。有的人进行了反对,由于误差的存在,所以时间成倍数关系,次数一定不能成倍数的关系。我想这是孩子们定性的分析,这时我说你可以再来做做看看到底是不是成倍数的关系。这也是让孩子们不能仅仅靠自己的猜想,估计来当成是真理。而是通过量的得出,进行定性的分析。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这一点。我想这一课孩子们不仅仅是会玩了摆。本课更有效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实验发现了摆计量时间存在着误差,可能在那些方面。这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己进行实验的数据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的过程发现的。而次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猜测下摆的快慢跟那些因素有关。对下面的各种因素进一步研究做了铺垫。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第二课《蜗牛(一)》。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修订后的教科书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

  本课是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蜗牛。教科书展示的是自然环境下的蜗牛照片,提示学生蜗牛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另一张照片上,展示了两个壳上的螺线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其中右边的一个是从里向外逆时针旋转的,这在我国非常少见。最常见的旋转方向如左边的蜗牛一样,螺线是从里向外顺时针旋转的。

  第二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教科书在图上标注了蜗牛身体各部分的名称,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描述表达时运用这些词汇,准确方便地表述。特别要指出的是,蜗牛的触角有两对,长的触角的顶部有眼睛,短的一对触角上没有眼睛。蜗牛身体的观察内容相当丰富。教科书点到蜗牛身体的颜色,重点展开的是对蜗牛头部、腹部、尾部,头部的眼睛、触角、嘴的观察。

  “用小棒或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会有怎样的反应”,这里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观察动物的应激性。

  第三部分,观察蜗牛的运动。可以说,会运动是动物区别于植物的一项重要特征,动物怎样运动,又体现了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体现了动物的多样性。

  在前面的观察和平时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注意到蜗牛的运动,而且会用“爬”“慢”等词描述蜗牛的运动,并已产生或提出有关蜗牛运动的一系列问题了。在此基础上,教科书整理出三个问题及活动来展开观察蜗牛运动的活动。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对学生来说,蜗牛是没有腿、脚之类的东西。那么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从没有“足”到有“足”,以足的外延的拓展,发展了学生对足的认识。

  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活动回答的是这些问题: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吗?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表示的是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体,平面的和棍状的物体以及线状的物体。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学生有可能想出更多的观察内容。

  第四部分,饲养蜗牛的方法。教科书明确提出饲养蜗牛,并且提供了饲养的方法和两种养殖环境。只要参照教科书中提供的方法,学生一般都能养好蜗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停留在只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么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活动来说意义非常大。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5、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二、说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第一单元《植物》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学生们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秋天是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也是观察研究动物的好时机。学生们在观察大树等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熟悉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的身体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参与学生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蜗牛的特征。

  三、说教法和学法:

  1、小组合作:观察活动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和讨论,对所观察的事物有更好的收获。教师要组织好四人小组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师生合作:在学生的观察活动时,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3、学生主导:这堂课教师应该把时间充分的给予学生,经历一个观察、记录、汇报、补充、再观察、再汇报的过程。教师充当倾听者和组织者,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来解答。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小动物们有的会飞,有的会爬,有的会游泳,真是可爱极了,你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想)好,这节课老师首先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小动物朋友,它的名字叫蜗牛(出示蜗牛),你们了解它吗?希望同学们要仔细地观察它,看看它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生活在哪里?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存下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做好记录。(板书课题:2、蜗牛(一))(上课一开始不直接向学生提供蜗牛,以出示的形式呈现,也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及主动探究蜗牛的欲望。这使学生的兴趣具有可控性,使兴趣“有”而不过度,为下面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埋下伏笔。)

  (二)自主学习

  1、蜗牛的生活环境

  (1)哪里能找到蜗牛?(草丛中),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阴暗潮湿的地方)

  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是什么颜色的吗?(有的青绿色,我的红褐色)

  (2)、教师提醒学生照片上,展示了两个壳上的螺线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其中右边的一个是从里向外逆时针旋转的,这在我国非常少见。最常见的旋转方向如左边的蜗牛一样,螺线是从里向外顺时针旋转的。

  2、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方法。(用放大镜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观察时要耐心,静静地观察,不要打扰它的活动。)

  (2)放大镜的使用。师:手握放大镜的把柄,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蜗牛,在观察时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比较、补充。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一到两个小组中间去。对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点给予帮助和表扬。这里比较好的体现了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的理念。

  (4)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的观察活动,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它可分为几个部分?(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和嘴。特别要指出的是,蜗牛的触角有两对,长的触角的顶部有眼睛,短的一对触角上没有眼睛。)

  (5)小组派代表进行上台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当学生不能有条理有顺序的描述时,教师给予指引。

  (6)学生画蜗牛。让学生把自己的蜗牛画在作业本上,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7)用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蜗牛的身体会缩进壳里)

  3、观察蜗牛的运动。

  (1)让蜗牛在玻璃上爬行并进行观察。问:蜗牛有脚吗?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2)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吗?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蜗牛在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体,平面的和棍状的物体以及线状的物体上爬行。)

  (3)描述并模仿蜗牛的爬行。

  (4)学生记录蜗牛的运动。

  (5)蜗牛爬行的时候,会留下蜗牛爬行的痕迹,让学生讨论黏液对蜗牛爬行的作用。

  4、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

  (2)饲养蜗牛注意事项。(每天傍晚给蜗牛喂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残渣处理干净)

  (3)蜗牛的食物:菜叶、青瓜等绿色食物

  (三)巩固提高

  1、学生做课堂作业

  2、作业讲评,订正

  (四)课外延伸

  1、学生课外饲养蜗牛。

  2、每天观察蜗牛的生活情况,并写观察日记。

  (让学生观察研究动物从教室走向广阔的生活。从而使四十分钟的科学课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跳板”。)

【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集锦六篇

2.小学科学的说课稿范文

3.小学科学说课稿4篇

4.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9篇

5.小学科学说课稿集合六篇

6.【必备】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

7.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四篇

8.【热门】小学科学说课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