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18 08:59: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说课稿合集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桌合作的意识,并能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

  二、说教法:

  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

  本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动手量长度的机会,学生就有可能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技能,又发展了思维。学生获得了自我探索和成功的体验。自学用厘米画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同桌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在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四、游戏活动、发展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量、画的本领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着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说课稿 篇2

  一、背景分析

  (一)考命题分析

  本节课教学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备考复习。陕西省文言文考查的范围是课外语段。但分析近几年考题及听取专家的交流报告后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命题旗帜鲜明地呈现出以课外考查课内的原则。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迁移能力和翻译能力的考查。此外,在所有的阅读试题的.设计中,强调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考察。

  (二)《中考说明》分析

  《中考说明》中关于文言文阅读要求如下:

  (1)借助工具书正确诵读并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2)能准确划分古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3)掌握常见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

  从《中考说明》的要求不难看出它重在以能力立意。第一条要求学生具备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第二条要求学生具备正确诵读文言文的能力。第三条要求掌握常见见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掌握”有两点理解: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虚词的用法。二、能对已积累的词汇进行灵活地迁移来借阅课外语段中的问题。第四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能力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个能力。而且是文言文阅读中必考的一项能力。

  通过对中考试题与中考说明的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文言文复习要以对学生方法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那么,学生的实际能力又如何呢?

  (三)学情分析

  在参加西安市的中考研讨会时,有关专家对06年中考试卷答题情况进行反馈分析。有一点是人觉得很遗憾,那就是学生阅读失分率高,文言文阅读的失分率最高。凭心而论,文言文阅读实际上是阅读当中最好掌控、最易得分的部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核心点在于学生迁移能力差,翻译方法没有掌握。我想,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就给我们一个信号。那就是在文言文备考指导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正是鉴于对06年教训的反思。在第一轮复习过课本时,我就给学生强调陕西省文言文考查是遵循以课外考查课内的原则,所以就让学生有一个强烈的意识,考查课外并不等于课本可以忽略。恰恰相反,必须得高度重视课本,高度重视对课内重点文言实虚词的积累。因此,我们对课本扎实地过了一遍。学生的积累比较到位,文言文的语感也大大增强。但具体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畏惧心理。用课内积累解决课外问题不是那么自如,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方法方面的指导。

  二、目标设定

  通过上述背景分析,又鉴于本节课是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的第一节课。因此,我们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一,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文言文的信心。二、教给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方法。在这样的定位后,制定了本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并讲述文意。2、通过迁移法掌握积累文中重点虚词“以”4个实词(伐 趋 向 反 )3、通过翻译方法的指导学会翻译重点文言句子。抓住了文言文阅读的三个重点:重诵读感知、重积累、重翻译。突出了三个能力的培训:概括能力、迁移能力、运用翻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结构设计

  依据文言文教学特点,又结合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备考的目的。对课堂整体结构做了如下设计:一、引导学生学习《中考说明》,学习本课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二、详细地讲解一篇,教会学生方法,当堂训练一篇,及时巩固、及时反馈。三、在讲解第一篇时先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讲述大意,再通过对字词的推敲、句子的翻译从局部细微处对进行探究,最后又回归到对整体进行深入理解。这符合文言文教学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这样的认知规律。

  四、媒体设计

  多媒体设计简单实在,完全是在起辅助作用。只展示了《中考说明》的要求和本课学习目标。达到了省时直观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备课过程中围绕目标精选了两篇课外语段。在设题上很有针对性。在研读选文一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范读来检测预习中诵读情况,通过自读讲述大意完成了目标一。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对习题2文言实词的解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学会了迁移法,并积累了4个文言实词,也通过实践激发了学生积累课内重点词汇的意识,缓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完成了目标2。通过对习题3的点析,引导学生把握翻译题的命题规律,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去准确翻译句子。同时,和学生一起归纳整理了重点虚词“以”的用法。完成了目标三。在上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究文意,启发了学生思维,并渗透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样的哲学方法。习题1、2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到习题3就水到渠成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学生当堂选文二并由学生讲解,达到了当堂训练,及时地检测出本堂课指导效果。最后,让学生课后填写自我评价反馈表,达到了进一步了解学情的目的。明确了下一步训练指导的针对性。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 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 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xx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20xx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 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 国策:计划生育

说课稿 篇4

  《工作表的编辑》一课是浙江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这一教材第三章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会建立工作簿后,学习怎样对工作表进行编辑修改。是学生继续学习美化工作表、统计分析数据及建立图表的基础,是教材第三章《表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重点之一。

  根据教材的地位及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工作表编辑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删除单元格”与“清除单元格内容”的区别。

  2、技能目标:掌握单元格的修改、移动和复制的方法;掌握插入或删除一个单元格、行或列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探究学习能力。

  关于本课的重点我个人认为并不十分明显,其中“移动和复制单元格”与“插入、删除”两部分内容都可以说是重点,但由于“移动和复制单元格”使用方法与第二章中“文件(或文件夹)的移动和复制”的使用方法类似,掌握了“移动和复制单元格”,也就意味着复习巩固了“文件的移动和复制”这一知识点,因此我把“移动和复制单元格”作为本课的重点。而“插入、删除”这一部分则作为下节习题课的重点。

  因为“清除单元格内容”和“删除单元格”极容易混淆,因此我把难点定为:“清除单元格内容”和“删除单元格”的区别。

  二、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愉快的学习,提高上课效率。教学从复习文件(或文件夹)的移动和复制入手,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效应,突破“移动和复制单元格”这一重点。

  在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于始终。在我校还没有配备投影仪的情况下,采用教学软件广播演示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及时做相应的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学习能力,这节课主要采用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会多种操作方法。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比大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二课时 的内容,比大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读、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后面数学最重要的基础。因此,这一教学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使用符号“>”、“<”、“=”,能正确进行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数、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从而掌握更多的比较方法。

  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比大小”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读、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初步接触集合、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相信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掌握并不会感到十分的困难。

  说教学策略:

  结合本班的学情,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好学。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三、运用电脑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说教具学具: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教科书、6袋带有小猴、梨、香蕉和桃子的学具卡片等。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师:一个猴子吃一个桃子,够吃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在黑板展示:一只猴子对着一个桃子,从而得出结论:3=3 3等于3 教师介绍等于号的含义与写法。同理导出:3<4 3="">2

  2、你是怎样认识“>”、“<”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编口诀,并交流记忆“>”、“<”的方法。

  3、小结方法:大大嘴巴指大数,尖尖嘴巴指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体会等于的含义就是同样多,并知道表示同样多的时候要用“=”连接,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同理让学生体会大于和小于的含义。知道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应该把张口指向大数。

  三、层次练习,巩固新知。

  1、教材17页思考题和18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不看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课件出示:照样子,比大小。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检验和巩固所学的新知。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精选说课稿合集五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

2.【精选】说课稿合集六篇

3.精选说课稿合集4篇

4.【精选】说课稿合集五篇

5.【精选】说课稿合集4篇

6.【精选】说课稿合集八篇

7.精选说课稿合集八篇

8.【精选】说课稿合集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