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17 23:31: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集锦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说课稿集锦七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小学的科学老师,我叫。

  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各种各样的能量》的第12课《能量及其形式》。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能量及其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能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内容是认识能量和能量的形式。主要包括观察能量驱动物体的现象,整理信息,归纳得知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并且通过实验体验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思考能量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先从物体工作需要能量入手,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理解物体运动需要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归纳出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让学生思考能量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二、说学情分析:

  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五年级的学生对“电、光、热、声、磁”这些能量只是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但不一定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从年龄的特点看,五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该课的唯一一个实验活动中,训练学生在制作让小车动起来这一教学活动和分析的基础上为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的科学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能力培养

  1.通过实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制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思考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交流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等例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而我把经历观察、实验记录、整理信息、逆向思考等的研究,建立“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的概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我会先播放乡村或旅游区内不停在转动的小水车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抛出问题:是什么东西让小水车动起来的?从而引出“能量”的科学概念和课题。

  然后出示课本68页各种机械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机械的名称,讨论是什么使它们动起来的?是不是任物体动起来都需要能量呢?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制作让小车动起来的实验,允许有成功有失败,通过让成功的小组演示后,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不管理是那一种方法都需要能量。然后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说说在视频里听到或看到了什么能量,使学生知道能量是无处不在的。

  最后让学生想一想,虽然能量普遍存在,便假如缺少了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呢?比如缺少了电,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过“观察—提问—实验记录—交流—思考”的科学探究活动,让这堂课的结束作为下堂课的开始。

  五、说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气球、橡皮筋、木板小车、剪刀等实验材料、小水车转动视频影片等,有关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图片、资料等。

  六、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4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68页各种机械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机械的名称,讨论是什么使它们动起来的?使学生明白这些机械物体都必须给它们施加力量才能运动起来的,而这些力量就是能量。

  目的是通过直观的观察,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的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环节二:合作尝试,让小车动起来

  1.小组合作,用老师为学生为他们准备的气球、橡皮筋、木板小车、剪刀等实验材料,尝试动手制作,让小车动起来。

  我会先展示实验用的小木车,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有用什么办法可以给这个小车一点能量,让小车动起来?

  2.让学生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各小组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制作活动,观察并记录。

  3.把让小车动起来的制作方法以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4.交流讨论:每一种让小车动起来的办法有什么不一样。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让小车动起来的?

  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活动,学生在观察中风、磁、电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环节三:出示课本70页中火车、闪电、阳光、火、电磁铁等图片让学生讨论,这些现象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能量?除了这些能量之外,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其他的能量形式。

  环节四:让学生讨论:能量普遍存在,假如缺少了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呢?目的是进一步促使“能量”和“能量的表现形式”概念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能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总体思路及构想,我想学生经过观察——提问——实验记录——交流——思考的科学探究活动,根据实验现象对让小车动起来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我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今天这节课是第三模块第二单元I didn’t play football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 学生对于一般过去时中be动词的变化已经有所了解。本课围绕一般现在式和一般过去式在生活中的使用,重点介绍了I usually do sth和I didn’t do sth以及第三人称在这两个句型中的应用,还有进一步练习规则动词过去式加字母ed的读音。

  二、说教法、学法

  1,隐性语法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而这节课中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的语法知识比较多。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的内部规则,那将影响学生准确地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即使在小学阶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掌握语言。可是语法中过于枯燥的讲解和机械重复的练习形式,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如何才能避免过于严肃机械的操练,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课程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

  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真实的情景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和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语言。本课中我首先用时态的歌曲让孩子们的身心回到课堂,然后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猜短语的游戏复习旧知并练习动词短语。从学生熟悉的一般现在时的问话入手,过渡到一般过去时。导入今天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一般过去时。然后通过介绍Daming的上个周末这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一般过去时。整节课贯穿上周每个人做过的事为主线的话题,学生有话可说,充满兴趣,能比较真实的运用所学的语言项目来交流。学生从语境中感知语言规律,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本课还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活动促说,以活动促用,引导学生通过在活动中体验参与来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通过sing a song,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使课堂增添了情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淡化了学习难度。Play a game猜短语的游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巩固了今天所学的语言项目。 A bout you Sundays,调查了解其他人上星期天做过的事情,学生对他人的情况充满好奇,这个活动紧扣本课主题内容,,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促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听力训练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英语素质教学的目标,而语言技能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其中听力的独特功能对学生掌握、运用英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听是学生获得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最主要途径,是提高其他技能的基础,听得正确,才能读得准确、说得流利。学生具有良好的听力理解力,才能更快、更多的获得更准确的资讯。提高学生的听力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听的良好习惯,例如,当一位同学谈论完上个星期天做的事情后,立即问其他同学What did …do?来检查他是否掌握语言,也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在课的结束,我安排了听一段课文回答问题,一方面是可以了解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等会儿听完后看图用自己语言描述,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作准备。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有三名老师参与竞赛,一共三节课,为期一天,涵盖了二、三、四个年级的内容。

  二、本次活动的优点

  1、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发生变化,教师能够运用《英语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授课。教学思想日渐统一,新理念意识不断提高,能充分调动儿童的习得语言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能从关注教开始转向关注学,从关注自己开始转向关注学生,实现了师生之间更加亲切的交流和真实有效的互动,练习形式多样,教法灵活多变,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盛山芸、俞秀贤教师的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的语言,自始至终给人营造一种鲜活、祥和、灵动的课堂氛围。

  2、总体来说,我校的小学英语教师素质较高,教师的语音、语调基本正确;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其中蔡延雄老师流利的英语口语,独具匠心的环节设置,别有用心的把对话改编为图与文字的结合再配以生动形象的动作表演使对话增加了趣味性,学生很快就能背出对话。这对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老师能紧密联系教体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并实施于教学中。盛老师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单词是小组合作的体现又是引导自学的典范,蔡老师的小组合作、分层教学也进行的有条不紊。

  4.教学环节的设置基本符合规范的词汇、会话教学模式。尤其是蔡老师的对听能力的培养拓展延伸环节把课本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以致用。

  5、多数教师能够创设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唱歌曲、把对话变成吟唱形式、做游戏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积极促进学生进行参与。其中俞老师的课堂颜色实验,盛老师的大大声、小小声找单词,蔡老师的猜词游戏都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教师们在教学中都能注意语境的创设,教师都使用了课件,充分利用了电脑网络的方便,挑选了精美的图片,并制作了动画,非常感人,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制作非常有利于教材的处理;尤其是盛老师把CD-Rom的动画作为课件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效果。

  7.教师对于词汇教学有了深层的研究。盛老师教授新单词时间涉及到了构词法并落实到了写的环节,使基础知识的落实有了保障。

  8.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潜力。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和喜悦,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反映了儿童本身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自信、潜力和创造力。

  探讨的地方:

  1.教学设计:根据各环节的目标设置不同的游戏,从而也体现其层次性、梯度性。但很多情况上许多老师的设计是同一目的,例如,对旧单词的巩固,设置不同游戏,但并没有对单词的运用等作延伸拓展,仅仅是在同一层面上的识记。

  2.表面铺张的形式,内容却不多。表面形式轰轰烈烈,其实所包含的内容少。这对于平时的教学而言并不适用。反映出教师在理论认识上还是有差距的。根据现代专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好的课、好的教学设计在于环节上的精,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

  3.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不够。扎实备课、研读教材并不是一句话而已,需要我们教师身体力行。

  4.评价的激励作用。我认为,评价并不一定要体现在物质上,还有语言上,利用丰富真实的情态,用多样的语言,一样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5.关注学生方面。只有认真倾听学生才能真正构成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不仅仅是言语交流,还包括情感交流,也只有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

  今后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适当运用母语。

  2、只有对学生有课堂输入,才有可能学生的输出,永远不要考虑没有事先的输入,学生会有精彩的输出,除非学生眼睛有相当高的水平,不需要学习教材上的东西。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

  4、教师要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5、教师在授课时交流要全方位,要面向全体学生。

  6、教学评价方面:在这次教学评优课中,教师们都非常注意教学评价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评价的实际目的和实际效果,不要流于形式,不要为了评价而评价。

  7、教师的课堂设计要体现低起点、高落点、快节奏、大密度、多变化的特点。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内容说明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的道理。学生很喜爱这类的文章,而且学习过不少类似的课文,在这一点上,课文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但是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人应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学生的已知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读书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教学设计思路和特点

  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倡导自主、自读、自悟的个性化阅读,进行阅读能力训练。

  本课有七个教学步骤:

  第一:导入新课。

  我用谈话的句话开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出问题。然后出示狐狸的图片并简介狐狸,引出学生对狐狸故事的回忆,并让学生听故事《狐假虎威》,这些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里我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三自”为主线,实践课标理念,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与落实。

  “三自”:即“自主阅读”、“自主测试”和“自主评价”。本环节的学习活动,主要由这三个板块构成。

  第三:精读体会,深入探究。

  初读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精读课文。复习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里强调“学习方法自由”、“学习内容自由”,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这个环节设计我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沟通。并让他们通过自主的交流、汇报、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从而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个环节里我还设计了“难点解析”利用课件展示突破难点。

  第四: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用人类的情感去感受狐狸一家的亲情

  这里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题:(课件展示)

  老狐狸为营救小狐狸做了哪些努力?

  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纷纷找到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冒着生命危险给营救小狐狸;为陪伴小狐狸,蜗居在地板下等等,教师再充满激情地提升:这种陪伴,这种照顾难道和我们呢人类不是一样吗?是啊,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这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下面让我们用人类的语言去表达狐狸一家的心声吧。

  五、再读悟情

  用人类的语言去表达狐狸一家的心声(课件:伤感音乐)

  孩子们沉浸在狐狸一家的亲情中,老师放上一段略带伤感的音乐,用包含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心中涌动的情感:当我们读着课文的时候,一处处令人感动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句子中包含着多少狐狸的心声啊!小狐狸不能言,老狐狸也不能言,但我们能言,让我们用人类的语言替它们说一说心中的话吧!

  此环节的设计,能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总结

  (是啊,三只狐狸,一个小男孩,一颗爱心构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充满了爱,只有这样,才能给它们,也给我们自己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生活空间,但愿这颗爱心永驻人间!)

  老师的总结引出学生的表达欲望,最后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将课文和资料进行有机的整合,既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再次引发学生大胆说话的欲望。

  (最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生总结。

  七、知识拓展

  1、续写故事《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

  2、自由汇报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中心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引导教师研究教学方法,特地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水平评估活动。这次活动分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举行。我有幸进入了复赛,在复赛中我讲了《金色的脚印》一课。下面就是我对这次上课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

  1、这节课中我主要用了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我感觉我设计的一组电子幻灯片是很好的。它很好的展示了我的教学意图,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教学效率。也是这次我获得二等奖的原因之一。

  2、这节课中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外地学习的经验,合理的让学生使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改革发展成必然的今天,不改革是不行的。只有改革,才有发展,才有进步。

  二、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关键在于设计好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我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之后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使学生敢说、会说。

  案例中以“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如此以一问题统领全文,不仅产生了领悟作者意图的解读效果,而且赢得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向这方面发展。

  2、 “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时,不是一味地听;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这我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辩论中明晰,互相启迪,共同提高。在这次教学中我就注意做到了这一点。我深深地感到:学生自主快乐学习,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最大的成功。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生字,会写“挂、哇”2个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和第4自然段。

  3、通过看图和学文,引导学生感悟葫芦的可爱,也为小葫芦的变黄、脱落而可惜。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通过品词品句来感受葫芦的可爱,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教学思想,以“读”为主线,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呢?我觉得首先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因此,课一开始,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猜谜语的特点,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其实学生都能很快猜出谜底,但我并不满足于此,我接着让学生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葫芦的有关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了有关葫芦知识,特别是当介绍到许多人还把葫芦制成工艺品时,学生对葫芦已经充满了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字词教学注意音形义的结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孩子们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自学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邻”和“盯”是两个形声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盯”的偏旁猜猜它的意思,有意识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形声字的特点,因为在汉字当中,形声字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学习、记忆汉字的一种方法。“哇”,不仅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语气词,同时与前面学过的语气词联系起来,既学到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知。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靠读。因而,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

  如在激趣导入后,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其次,在反馈时,进行朗读接力赛,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请“小评委”进行评议。第三,深入细读,比如学习第一自然段,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完后数数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划出喜欢的句子,圈出喜欢的词语。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些什么,随机从“细长”、

  “雪白”、“多么可爱”、“每天”、“几次”等词语进行体会,同时辅以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然后再采用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我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不但体现新的理念,更要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

  比如: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我就注意了学生“芦”的读音,“芦”字单独出现出读二声,而与“葫”组成“葫芦”时读轻声。这个过程,不仅要让学生会读这个词语,更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样读的美。

  又如:引导学生从“细长的”体会到葫芦藤的样子时,我让学生说说还可以说“细长的什么?”这一安排,让学生对细长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挂”用得更准确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挂”还可以换什么词?课文中用这个“挂”字给你什么感觉?从而让学生“挂”字所带来的美。

  再如:学完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根据葫芦的生长过程给词语进行重新排列,这一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说话和写话的能力。

  (五)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像力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得以驰骋。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觉得这些可爱的小葫芦在一起会做些什么?”“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文章运用“追车看马”、“生活在马的世界”和《奔马图》这几个典型材料,将徐悲鸿刻苦画马的精神和他的伟大艺术成就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文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且层次清楚,步步深入,使文章脉络清晰,首尾呼应,主题鲜明。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刚接触半注音课文,所以要对部分学生进行“如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要充分利用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亲近与热爱,来完成教学;还要利用平时常用的星级评价的方法,全力调动学生们的思维。

  【教学策略】

  1、紧抓“读”字不放。

  “以读促讲,以读代讲”是当前语文课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课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纠正字音;在读中感受主人公痴迷于画马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等,这些都是其他方法所不能取代的。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够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课文内容。对比真实图片与主人公的《奔马图》,学生能更加深切的体会什么叫“功到自然成”这句话的含义。欣赏主人公的诸多作品,才能激发他们想像主人公刻苦练习画马时的情景。

  3、突出个性化理解,不拘一格。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处理“画出徐悲鸿专心学习画马的句子”中,这一点要尤为体现。

  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保持学生活跃的思维,展开他们不尽的想像力?“星级评价”是我在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方法,就其实效性来看,确实行之有效。它的有效性要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善待与关注的基础上。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徐悲鸿专心致志,刻苦努力地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双线格内的11个生字;学习偏旁部首“石”,学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智慧星星(奖励物)。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马”字的四字词语。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马”字的四字词语。(了解自古以来马作为人类的伙伴,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是在鼓励学生积累词语。)

  2、出示课件,展示骏马的气势雄壮,最后将画面定格在《奔马图》。

  3、引出课题,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合作学习,感悟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用笔圈划出来。

  2、分段轮流读,纠正字音,指导朗读。(至少两轮,要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先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要给予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此环节充分的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正确的表达出来。)

  4、画出描写徐悲鸿专心画马的句子或词语;再全班内交流。(感受细节描写的体现人物品质的作用,如:“追车看马”一段,“两眼只顾盯着”“忘记看脚下”“摔”“擦破”“不顾”“爬起来”“追赶”等描写;还要体会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可是……也……”的用途。)

  5、“经历了这么多努力,最后究竟怎样了呢?”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2)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看课件——徐悲鸿的诸多作品(至少找两名学生朗读),体会《奔马图》气势之恢宏。

  (3)用“不论……还是……都”说一句话。

  (4)出示课件,内容为:“他画的《奔马图》……看画的人仿佛可以听到‘嗒嗒’的蹄声。”讨论:此句是比喻句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三、整体回顾,理清文章层次。

  1、配乐再读课文。指三名学生,第一人读第1和第5自然段,第二人读第2和第3自然段,第三人读第4自然段。

  2、提问: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吗?(通过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层次)

  四、拓展延伸,内化积累。

  1、用带“马”字的四字词语写一句话。

  2、写一段话,表现出对徐悲鸿先生的敬佩之情。

  3、搜集并讲述其他名人,刻苦学习,“功到自然成”的故事。

  (上述几项练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板书设计】

  16 徐悲鸿画马

  追车看马(专心)

  生活在马的世界里(痴迷) 功到自然成

  《奔马图》(气势雄壮)

说课稿 篇6

  《谁更硬一些》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在认识了生活周围的物体由不同种类材料组成的基础上,开始具体探究材料的物理特性——硬度,并且学习通过刻划法来比较材料的硬度。这是本单元探究物体物理特性的开端,所以比较物体的硬度这个实验探究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刻划法比较材料的硬度,第二课时是认识金属的特性。下面我主要说一下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硬度是材料表现出来的基本物理特性之一,学生对它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能通过自己的一些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软硬,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和方法和科学的标准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设计了一个交流互动的环节。如果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师和学生讨论的方式的话,参与讨论的学生是有限的,但是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本课通过让学生在BBS上畅所欲言的讨论、并互相指出方法上的不足,全班同学都参与这个讨论的过程,从而来认识更科学的刻划法。这也更充分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用刻划和相互刻划的方法法检验材料的软硬。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用刻划和相互刻划的方法法检验材料的软硬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活中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请学生说说,这里有哪些材料?请学生给桌上的一些物品按照它们的材料分类。然后提出质疑,为什么锤子钉子钥匙等物品要用金属而不用纸来做?反过来,为什么我们的书本子要用纸做而不是金属呢?从而引出“软硬程度”是材料的基本特性之一,简称硬度。然后引出课题,这些材料的硬度相同吗?谁更硬一些?(板书课题)

  2、探究过程

  请学生猜测一下,给这四种材料按硬度进行排序,教师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必须用实验来验证。接下来就请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比较材料的软硬。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用BBS来实现交互的过程,由于学生提出的方法可能比较多,而且对其他小组提出的方法会有不同意见,这时网络的实时交互的优势就体现了,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交流,然后发现提出的方法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然后对学生用的划、撞击冲击、戳、扎等一类予以肯定,引导学生理解利用材料硬不容易被破坏,材料软容易被破坏的道理,可以通过“破坏材料”来检测材料硬度。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几种“破坏”方法中,对材料破坏最少,最容易看出效果,最安全的方法,即刻划法。这部分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讨论,学生才能得出最后科学的比较方法,但是对于刚刚接触科学不久的三年级学生而言,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科学的方法,所以这部分指导要细致。

  认识了刻划法比较材料后,就引导学生明确在刻划材料之前要先取样,明确比较要公平,即大小厚薄和形状等都一致。然后提出如何刻划的问题。第一步,提出选取铁钉来刻划这四种材料,怎样比较出硬度大小?刻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此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实验要求,特别注意刻划时的力度要基本一致,体现公平性,注意实验安全,并根据划痕大小深浅判断软硬程度。学生通过实验,能初步比较得出这四种材料的软硬程度。

  然后提出,如果没有钉,只有这四种材料,怎样比较刻划?提出相互刻划,依次选择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其他材料,能刻划出痕迹的说明,比它软,不能刻划出痕迹的说明比这种材料硬。教师再次强调实验要求,课件出示。学生再次通过相互刻划的方法去实验比较得出这四种材料的软硬程度。

  然后揭示“软硬”的概念,就是物体硬度越大,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相反,物体越软,就越容易被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3、总结拓展:介绍工厂里面检测材料硬度的机器(多媒体展示,教师讲解)

  今天在我们比较的四种材料中,硬度最高的是金属,那么还有没有比金属更硬的物品呢?金属是不是都是那么坚硬呢?金属还有什么其他特性吗?(通过这些问题,不但将课堂不断深入,而且为第二课时认识金属作好准备)

  学生在本课,通过猜测到实验到验证的过程,认识硬度是材料的一种物理特性,通过刻划的方法能比较材料的软硬程度,为后面继续探究材料的其他物理特性打好基础。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贯彻体育课程标准精神,以学生 “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同时学生之间加强合作,突出发展学生合作参与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自主锻炼的精神,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且在这节课中充分的体现了我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1)根据学生身心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在安排教学内容方面,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锻炼和团结协作的两种方法,充分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2)加强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奠定基础。

  (3)强调开动脑筋,团结合作,共同参与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中、长跑及耐久跑和跑走交替的技术动作,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技能目标:使90%—95%的学生学会其技术动作,促进下肢肌肉力量和灵敏性,协调等素质的发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树立我最行,我最棒的心理意识。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主教材内容是耐久跑、途中跑、自然地形跑一种组合课的形式,是水平四跑的教学内容。以上三种跑的项目是中学生最不喜爱并且枯燥的活动,并且与生活还密切相关的一项体育活动,如果单一的为跑而跑,学生的积极性就得不到提高,在以往的耐久跑教学中,学生参与少,被动地学习多,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教材教学注重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空间,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附加了寻找宝藏的内容,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教学重点是在跑动中注意迅速的均衡运用,难点着重如何合理安全地设计好跑的路线,使学生在运动中没有危险或是把危险减到最低点,因此,在本课耐久跑的教学中,突出了学习重点练习,并围绕课的内容设置小游戏、布置场地、提高练习难度,同时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和运用不同的方法克服练习的难点完成学习任务,既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锻炼学生反映能力的小游戏,锻炼学生的反映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躲闪的能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优美、舒展的活动使学生充分的活动四肢,做好准备活动,进入主教材耐久跑,选出班级中最有说服力的两名同学做为队长,教师将第一张字条交给正队长,大声的说出下一站的位置,同学们按照字片上的规定路线跑到下一站并且寻找到下一站的字条,依次下去,到最后寻到宝藏为止,回到起点处将寻到的宝藏交给教师任务完成,在这个部分充分锻炼学生奔跑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这个部分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寻宝任务完成并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下一部就是教有所学部分,同学们寻找到的宝藏是自我防卫小妙招,在这个部分就学习这个小妙招,让学生掌握一种防卫方法,使学生有所学,运用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们学习的尽头特别的足,最后放松小结部分,全课给学生留有余味,回味无穷。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耐久奔跑能力还十分差,综合运动能力较差,有许多学生对耐久跑的感觉就是没意思、没劲,就是单一的跑产生恐惧心理,很久以来,学生总是被动的根据老师的布置的任务去做,学习效果总不另人满意,但是,学生的集体观念意识逐渐加深,对目标的可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我的表现愿望较强,渴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五、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设计了本节体育课教学内容,由于单一的中、长跑学习;耐久跑的学习;以及跑走交替这些课都是平时体育教师最头疼的课,学生不愿意配合老师,总觉得这课上的没有意思,很无趣,通过本节课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喜欢体育课,热爱体育课,在上课时让学生不觉得无趣无味,而是积极的参与其中。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由本来静止的身体动起来,锻炼学生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的做出躲闪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及躲闪的能力。

  其次,听着优美的音乐走到圆圈上自己的最喜欢位置上和教师做准备活动,通过这个部分,使学生充分的锻炼四肢,活动各关节,以免在运动中受伤。

  再次,进入主教材部分:耐久跑;中、长跑;跑走交替部分,为了让学生喜欢,我设计了寻宝活动,锻炼学生们的奔跑能力,耐久跑能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的精神,互相协作的精神,团队精神,使学生在集体协作中完成本次任务。

  另外,教有所学,把以往课的最后游戏部分更改为教有所学,也是对课的一个延伸,也是一次课的创新,寻到的宝藏有所用,《自我防卫小妙招》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通过分组学习的方法学习此动作,每组一位队长,同学们共同探究学习,同学之间展示,选出做的最好的一组同学一起展示给大家看。

  最后,通过放松活动使同学们由动态慢慢的恢复到静止状态,使同学们的心情慢慢平负下来,教师做出本节课的小节,指出优点及不足之处。师生再见。

【实用的说课稿集锦七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模板集锦七篇

2.【实用】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3.实用的说课稿七篇

4.说课稿集锦七篇

5.【实用】说课稿七篇

6.实用的说课稿集锦7篇

7.实用的说课稿集锦六篇

8.实用的说课稿集锦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