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11 22:01: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浙江版小学思品第七册“勤学”的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努力学习不怕难》。本课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不怕困难,知难而进。教材分三个版块:

  第二版是通过林林写给知心姐姐的一封信,把不少同学在学习中存在的烦恼提出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学好知识呢?

  第二版块是读议《李欣的故事》。李欣是个学习勤奋的学习,由于转学,跟不上进度,可她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成绩,为学生提供了榜样。

  第三版块是说创设情境,体验选择,让学生体验到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只有虚心好学,认真思考,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取得好成绩。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孩子的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然而有的孩子贪玩,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畏难情绪。《努力学习不怕难》这一教材的内容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服务的,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为了引导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学习要不怕困难,才能取得好成绩。

  2、能力目标:对疑难问题能认真思考,不抄袭别人的作业,考试不作弊。

  3、知识目标: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能努力克服。

  其中“对疑难问题能认真思考,学习不怕困难,遇到困难能努力克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的认识,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为指导思想,对教材的三个版块进行了必要的补充、重新整合、编排,以游戏活动、对话交流为主要载体,将学生置身于他们学习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因素中,通过“实话实说”、“我当知心姐姐”、“讲故事”、“佳宾访谈”、“争当学习勇士签名”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之在参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能有效地使外部学习活动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驱力,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习得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生活的质量。

  活动一:“实话实说”。

  首先,在上课前几天,我就向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等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的情况,学习遇到困难时的处理情况等,以便在“实话实说、佳宾访谈”等学习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

  “实话实说”这一活动,我以央视“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对学生进行采访,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实话实说”:

  1、当你觉得自己最拿手的学科是什么?你是怎样学好它?

  2、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有位同学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奖了,你羡慕吗?你也想拿奖吗?你觉得你怎样做才能获奖?

  3、你在学习上遇到过烦恼了吗?

  以上三个问题从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出发,其中前两个问题是从正面引导学生,以引发学生参与“实话实说”这一学习活动的兴趣。后一个问题是为后一个活动“我当知心姐姐”的服务。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渴望自己有知识,有好成绩,是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因此在“实话实说”活动中引起悬念,“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有位同学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奖了,你羡慕吗?你也想拿奖吗?你觉得你怎样做才能获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习动机。需要是学习最持久的内驱力。在谈话中,教师真诚地随机地用名言、谚语或评价学生的发言,或激励学生,或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解这些名言、谚语,从而使学生初步明白“成绩来自勤奋”的道理。

  活动二:“我当知心姐姐”

  1、同学们,有一位叫林林的同学,也跟同学一样,在学习中有会遇到烦恼,林林还给知心姐姐写了一封信:(老师一边读信,一边小黑板出示林林的信。)

  “我学习成绩不好,特别是数学应用题做不出,只好抄同学的作业。现在,我知道建设祖国需要知识。可是怎样才能学好知识呢?我真苦恼。请您帮帮我吧!”

  2、读完林林的信以后,教师紧接着创设另一个情境:“同学们,现在你就是知心姐姐,请大家帮帮林林吧!”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可以说,当知心姐姐是每个孩子的乐事。再说,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重新组织概念,以便克服某种困难或障碍,从而达到某种目标。问题解决是一种典型的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因为思维活动主要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一活动的紧接上一活动,由远及近,从抑到扬,由已及彼,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三:讲故事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青少年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其最初形成的行为习惯几乎都是模仿而来的。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曾经讲过:“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将以孩子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形式为孩子树立榜样。教师着重推荐以下两个故事:一是李欣的故事,二是海伦、凯勒的故事。

  讲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故事情节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思维和想象。故事情节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思维和想象。正如柳斌所讲:“情境教育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搞活了,……”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讲故事比赛的形式,有助于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里,以感人的故事感化学生。

  活动四:“佳宾访谈”

  通过上面三个活动的学习,学生人认识水平已提高了一个层次,已明确学习要不怕困难,才能取得好成绩。此处的访谈从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访谈,选择三种类型的同学构成佳宾,一是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二是“李欣”式的同学;三是与林林相似的同学。访谈围绕以下三个主要问题进行:

  1、当你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时,你怎么办?

  2、家庭作业写不出来的时候,你怎么办?

  3、在素质评价中,有的题目做不出时,你怎么办?

  整个访谈过程是互动式的,对话式的,先由佳宾就主持人的三个主要问题发表意见,然后由现场观众提问。

  活动五:“争当学习勇士签名”

  这一活动,我安排了以下个环节:

  1、学习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3、举行“争当学习勇士签名”仪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和名字、日期都写在布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对活动越是感兴趣,热情就越高,活动感知就越有深度和广度。思品与社会课的教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是什么”,明白“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怎样观点指导行动”。“争当学习勇士签名”活动的举行不仅解决了学生对活动的兴趣问题,还解决了观点指导行动的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指导自己的体验化作行动。

说课稿 篇2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在人行道旁的绿篱丛中,房前屋后的庭园植物上,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身披盔甲,色泽鲜艳,斑纹多彩,体呈半球形的小型昆虫,它就是瓢虫,俗称"花大姐"。瓢虫是肉食性昆虫,主要捕食蚜虫、蚧壳虫等小型昆虫,是植物忠诚的铁甲卫土。在十九世纪的中后期,美国加洲的柑桔树上,长满了吹绵介壳虫,几乎毁灭了全部桔园,用药去杀也不解决问题。后来他们想到澳洲的吹绵介壳虫为什么就不能造成灾害?在1886年通过实地考察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有一种专门吃这种介壳虫的瓢虫。 全世界已记录的瓢虫有5000多种,其中五分之四都是肉食性的,可以捕食多种害虫,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和小型节肢动物等都是它的口中食。中国已记载650多种,目前我国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已取得显著效果。

  三、新授

  小朋友们知道大都数的瓢虫都是益虫,观察一下瓢虫的外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富有光泽、有斑点、左右对称

  瓢虫很美丽,想一想你准备如何表现?(为了让瓢虫更漂亮,上色时可以用对比色)

  欣赏范作

  书上的作品用了哪些材料,你猜想是怎么做的?

  拼贴、绘画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方法制作一只瓢虫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

  七、小结

  教后随感

说课稿 篇3

  《自己去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有两幅插图和两段写法基本相同的对话,插图充满童趣,对话简单但颇有教育意义,全文注音,其中有12个生字,记述了小鸭学会游泳、小鹰学会飞翔的过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难点是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在上这一课时,我结合本课的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对课时目标的制定、课的开头、展开、拓展与结尾作了如下设计:

  一、课时目标的制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课文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作出描述,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目标制定如下:

  1、能认识12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意思,并能用“自己”一词说话。(写字教学将放在第二课时进行)

  2、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发展想像力和创新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到不要事事依赖父母,只要自己做,就能学到本领,从而树立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二、课的开头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的开头,我首先用歌曲《母鸭带小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教学中的契机,有针对性地安排观察、审美和口语交际练习,重点训练表达。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此引导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为后面的学习作好情感的铺垫。

  三、课的展开与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教学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课的展开与拓展过程中,我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尝试、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方式来理解课文,感悟文中蕴藏的道理与情感,同时使他们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并发展思维。这个过程的设计我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看图说话。学习第一段。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说话,训练说话能力。

  第二步:边学课文边认生字。

  第三步:朗读感悟。

  第二个环节:自学第二段。

  第一步:自读课文,学认生字。

  第二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朗读,再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他们合作精神。

  四、课的结尾

  新课程理念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那么在课的结尾,要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中的习得运用到生活中去,与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所以我这样设计课的结尾。

  教师总结:有许多事,我们可以自己去试、去学、去做,不要老是依赖父母,只有自己学会了生活的本领,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会做哪些事?自己现在最想学会的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学写了一个字“自”。

  这样整堂课,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最后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真正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这一新课程理念。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对生活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说课稿 篇4

  由于本班幼儿是一个较为活跃且言语表达能力较强的集体,所以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极强,每次的教学活动会显得生动、有趣。正因为这样,我形成了以平等的身份和态度与他们进行各方面的交流的习惯。所以,我设计活动的原则便是——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幼儿进行平等的对话。

  以下即是我开展的活动《美丽的花》的说课情况:

  一、 说教材

  “爱慕之心,人皆有之”的确,每个人都喜欢美的事物,幼儿也不例外。本周的主题是花,正符合幼儿的审美要求,他们熟悉花,又不缺乏对花的喜爱之情。他们认为花正是美的象征。“美丽的花”是以花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是幼儿能接受和理解的,这是前提与基础。另外,在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我让幼儿自带一盆花到幼儿园,让其照顾自己的花卉进行观察和记录,从实施情况来看,幼儿对花的爱护及养护有佳,所以,这也是选择以“美丽的花”为内容的原因之一。

  二、 说目标

  幼儿对于花都很熟悉,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这个平常的问题基础上,我又重新调整了目标,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多方面能力为目的`,把目标定为:

  1、了解花的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感受各种各样的花的美,产生喜爱花、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3、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表现花的美。

  其中,目标1是知识方面的,目标2是情感方面的,而目标3则是在情感目标的基础上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表现。

  三、 说教法

  考虑到本班幼儿是一个较为活跃的集体这个实际情况,特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谈话法

  以平等地进行交谈的方式开展活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拉近教师与哟额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一种宽松的语言氛围。我认为,谈话法是一种比较直接且能有效把握幼儿心理的方法。

  (二)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喜欢的形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材料充分表现出来,既可以活动,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

  四、 说学法

  (一)语言表达法

  语言表达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学习方法,针对本班幼儿的情况,语言表达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形式,他们也会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偶尔还会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所以,语言表达是幼儿

  进行活动最乐于接受的。

  (二)尝试活动法

  要让幼儿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尝试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幼儿极为感兴趣的形式。幼儿在尝试活动中,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自我意愿的实现,也是幼儿与同伴交流、合作的平台。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引题

  以蝴蝶找朋友引题,首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也让幼儿了解蝴蝶喜欢花是因为花很美丽,让幼儿也从中初步体会花的美丽,引出所授课的内容。

  (二)谈话活动

  这个部分是教师与幼儿进行平等对话的环节。

  通过提问、欣赏、交流,让幼儿体会、感受花的美丽,简单了解各种各样的花,以及了解花的组成部分。

  (三)幼儿活动

  这是幼儿的尝试活动,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多种材料,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方式,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与同伴合作完成。

  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活动,教师可以检验幼儿对花的结构的掌握情况,同时,幼儿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并操作活动,是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地位的活动形式。

  (一) 展示

  展示活动是对幼儿操作活动结果的肯定与互相评价,让幼儿感受花的美丽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张、陶泥板、竹简、竹片、毛笔、墨水、木棒、课件、记录单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历史

  1.提问:观察自己的书本,我们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古时候的书也用纸做的吗?你知道古代的书是怎样的?

  3.了解书的历史。播放书的历史微视频,解说词如下:

  在很早很早以前,根本没有纸,人们会用树枝在陶泥上刻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后来,人们会在乌龟壳上,动物的骨头上刻划文字,这相当于最早的“书”了。技术发展了,人们会在青铜器上铸字,但这还不算真正的书。真正的书出现在战国时期,有人用毛笔将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保存,并用绳子编册成书,我们称它为简册。因为竹片和木片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用这种材料。简册,虽然使用较为普遍,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简册有些重。丝绸出现后,人们便在轻巧的丝绸上写字,称之为缣帛,可是丝绸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这个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蔡伦。他是一位很会动脑筋的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想到了更好的办法造出了一种书写材料——纸。他用树皮、麻头和破渔网作为原料,经过多次加工,制出了最早的纸——蔡侯纸,这也是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4.体验活动:当讲到简册的时候,插入体验活动,比较简册和现在的书,有哪些不一样,并交流。

  5.聚焦话题:为什么做书的材料会变化?纸这种材料做书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己的书,图书馆里的书,认识到纸是现在做书最为广泛的材料。通过反问古时候做书的材料,引入书的历史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做出材料变化的思考。)

  二、探索:尝试制作一本简易的书

  活动一:

  1.带着猜测和现代的做书材料——纸,穿越到陶泥时代,经历用木棒在陶泥板上刻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在纸上、陶泥板上写一个字,记录写字感受。

  2.活动交流。说说在泥板和在纸上写字有什么不同。

  活动二:

  1.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用毛笔在竹片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在竹片上写一个字,记录写字感受。

  2.活动交流。说说在竹片上写字的感受。

  3.小结:在没有纸的时候,竹片和木片是很好的做书材料。

  活动三:

  1.想办法将它们装订成册,成为一本书。

  2.让学生演示,体验不同材料装订成书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的穿越体验活动,让学生经历在不同材料上写字的过程,感受不同材料书写的优缺点。通过班级装订成三本书的过程,体验不同材料装订的难易程度,再次感受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

  三、研讨:三种材料做成书的优缺点

  1.比较三种材料的书,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2.从做书材料的变化,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3.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书写、装订的体验活动后,对三种材料进行客观的评价,体会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提出问题: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启发学生去思考没有任何一种材料是最完美的,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不断会出现更好的材料来做书,意识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阅读,围绕教学设计的思想就是阅读理念。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本教学设计遵循这样的思想,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和提升,达到使学生理解文本、自主体验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2)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三、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竺、桢、皱”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第1---5 自然段)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本环节设计阅读是关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朗读,并加以谆谆诱导,让学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学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这一环节,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指导学生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及分组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热情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只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和提升。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阅读教学只是手段,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小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观 察

  可

  桢 一 丝不 苟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通过提问“本文讲的是哪位科学家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人公—竺可桢,并板书;在后面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及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板书“精确观察”“一丝不苟”。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乡村四月》。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文章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德育目标为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美育目标为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诗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抓住诗中重点的字,想象诗中描绘情景景美、人忙。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感悟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四、说教法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能基本正确地进行朗读,结合注释内容粗知大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水平,怎样让学生更深入的对古诗词的语言的美和所表现的内容的美去品味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的。对本首诗的内容来说,乡村生活对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

  心理切入点。本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夏的独特景色,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相同的特点,这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出来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读、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学方法的一条主线。从开始接触古诗时要求学生读通顺,读正确,然后调动孩子游戏的天性,动起小手,踏起小脚为诗配上节奏,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接着,通过对诗人潜字用词的体会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们在诗中读出画儿来,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去领悟诗歌内容,写诗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诗人情感。在后面的延伸之中,选择的依然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便于学生的对比和积累。最后,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熟悉的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诗的影子,旨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针对学生,我设计了这样五个步骤展开教学。

  第一步:学习生字。

  1、用动作或表情猜字,用图片猜字引伸出生字“蚕、桑”。这样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翁卷,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趣味练读。

  1、首先自己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完之后用你的行动告诉我)

  2、看大屏幕课件画面老师范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2、同学们这首诗变成我们琅琅上口的童谣吧!(小手准备起来)

  4、当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来让我们也踏起来吧,踏出诗的节奏。

  (练读中让学生基本达到会背)

  第三步:想画面,品读诗意

  听了老师的范读,看着画面,你想到了什么?其实,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学习诗时不仅应该熟读成颂,,而且更应该大胆想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生入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由文字入手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绿、白”、“遍、满”“才了、又”等发挥想象,在想象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绿遍山原像什么?”说话。把画面说活了,说美了。再观赏相应图片,然后在欣赏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完成了从抽

  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中培养和完善抽象思维的过程,对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对学生语感进行培养的一个较好的手段,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图片资源在这个符合学生学习文字的认知梯度上起到了一个较好的桥梁作用,使过渡既自然又十分有效。

  第四步:写画面,感悟诗情。

  读写结合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我采用抓住重点字“闲人少、才了、又”等,想象蚕桑和插田的画面,并要求学生从笔中流入出忙碌的乡村农民,从而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勤劳及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感悟诗人当时心情。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的基础上再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做到读写结合。

  第五步:拓展延伸,积累古诗

  一节课只教一首古诗容量确实不大,宝贵的四十分钟,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和许多古诗进行碰撞,同内容的,同作者的都是延伸的方向。学完这首诗时,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延伸下一首诗,积累古诗。让孩子们永远生活在充满古文诗意中。《乡村四月》就可以延伸了好几首田园风光的诗。倒是这节课在这个环节上体现的不那么充分了,作为借鉴吧。

  教学反思:一节课的教学结束了,但是回望整个教学过程,我的许多思考并没有因课堂的结束而停下。正如黄老师所说的:“你注意到沿途的风景吗”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课堂上每一道风景我都用自己的眼睛拍摄下来。”它是我成长的一面镜子。拍照出我每一步的风景。虽然我的课堂非常失败,但我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因为我不仅仅体验我的教学设计过程,还得众多名师们精彩的点评。我想这次活动在我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是一盏指明灯。

  每当上完一节课时的我们也许经常会想,如果重新回到哪个环节,我会怎样变化一下,这种种欣喜或沮丧都是我们在不自觉中已经反思起自己,不管有没有文字呈现。其实有时候不是每个阶段的东西都能用文字进行表象的,有时候我们的思考也会在混沌中会出现一时的停滞,只能在不断的挣扎和进行对比中,找到自身无法达到的一些东西。我想自己应该是徘徊在一个平台上了,没有豁然开朗,更没有浑然顿悟,所以表达出的一点想法,也极不成熟,无需分享,匆匆一观足亦。

  每当我静静坐在书桌前就会独自思考。脑海里浮现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更加沉醉于自己的课堂之中;如何让自己对文字的这种喜爱最大化的迁移给自己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爱上我们的母语,沉浸其中;如何让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越来越好,越来越细腻,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任重道远且义不容辞。

  过程是美丽的!也是最艰辛的!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汇总七篇

2.【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3.【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4.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5.【精品】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6.【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7.【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8.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