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8 13:29: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目标英语《G fr it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在本册教材中处于教学的中期位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重点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并结合生活中切实常用的话题展开基本语言内容的教学。本单元遵循此教材总体特点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并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进而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学生比较容易且乐于接受。Sectin A 部分主要是针对基本的语言内容的教学与训练。

  二、教学目标

  依根据并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 语言认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并能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所学句式提出要求及如何与别人道歉。

  2. 语言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尤其是与他人用英语日常交流会话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并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信心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从而意识到交流对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

  4. 文化意识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礼貌行为,了解英语国家中向他人提出要求及道歉的方式;在对话教学中也注重养成学生乐于帮助他人,热爱劳动的良好道德教育。

  三、 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重点设置为首先使学生掌握ind, nt at all, turn dwn等重点词汇的用法,及本课的重点句型Wuld u ind ding 结构,并能给出正确的答语;怎样向别人有礼貌的道歉。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向别人提出要求的两个句式Wuld u ind ding 结构及Culd u please d 句型的相同点及区别,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

  重难点处理:对于重难点的处理我采用对比式训练,让学生能明显掌握两个句式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

  依据英语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结合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的新理念,我主要利用录音机,图片,多媒体(如果条件允许)进行教学。

  五、教学方法

  1. 教法构想: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决定采用任务型教学。又由于本课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在任务型教学中又主要采用的是对话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作对话的过程中掌握所学句式。教学过程中,我将作为一名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地交流互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教学步骤如下:自然导入:Wuld u ind ding 句型——完成前期任务:通过教师点拔,学生进行对话训练——中期任务:在听力训练中完成本句型的进一步掌握——后期任务:应用于实际:可让学生在完成教材中实际应用问题任务后自编对话进行练习。

  2. 学法指导:说到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所以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方便快捷地提供某些情境进而帮助学生用所学句式自己来探索、发现和解决某些情境的处理。这样学生在与人机互动、人人交流的活动中建立起自信,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得到相关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程序

  由简到难,由认知到活用,最后达到实际应用。

  1. 组织教学:与学生进行日常英语会话,并作每日晨讲

  2. 导入:教师可先对学生询问天气状况,进行向学生提出要求:“请问你们介意把门打开或关上吗?”此后重复数遍引入句式Wuld u ind ding并帮助学生给出答语。

  3. 前期任务:在较简单的听力及图片配合下,让学生完成图片搭配及排序任务,并能两人一组完成对话任务。本部分内容较为简单,所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很快完成此项任务。

  4. 中期任务:此项任务增加难度,可让学生先熟悉问题的前题下进行听力训练,进而选择正确的答语,同样也要进行两人小组对话练习。此部分可重点进行训练。根据学生对话反馈情况,可安排进一步练习,即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部分图片,给学生设疑,“什么情况下我们要向别人提出某些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分层次有选择的让学生进行练习,即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增加学生训练难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5. 后期任务:可分成几个小组集中讨论并补全Larr’s ther所留便条中的内容,让学生选出最佳答案。同时让学生练习并讨论Wuld u ind ding 句式与Culd u please d 句型的区别与用法。

  6. 互动练习:在黑板画出含有工作与学生项目的表格,让学生填上具体工作与所做工作学生的名字,进而展开互动对话练习。这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学生兴趣浓,能很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总结:由学生作总结,最后由教师来补充

  8. 作业::自编对话

  七、板书

  采用简约式;列出重点词汇及句型,让学生能一目了然本课所学重点内容

  八、作业

  较灵活的开放性作业

  说总体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的教学,使学生对功能性交际语言精确掌握,并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多说、多练、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及建立培养自信心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属于-——教材,我分以下几部分说课:1.指导思想 2.学情分析 3.教材分析 4. 重点、难点 5. 教学目标 6.教学过程 7.组织教法和学法 8总结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作指导方针,更好地落实国家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突破口,让体育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并从学生的兴趣着手,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运动的满足,同时让学生在运动中健身,在运动中合作,在运动中创新,在运动中享受,在运动中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主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情况,场地器材加以分析

  三.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教材为————教材,属于——系列,单元,模块。并对这一教材简要分析。得出重点,难点。

  四.重点、难点

  五.教学目标

  从教材的分析,重点、难点确定了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1.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活动的设计和学练,知道团队精神对个人和集体的重要作用。

  2.在练习中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拓展练习内容,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大胆实践,活学活用。

  3.学生在活动中能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体验人际关系和竞争合作的重要。

  六.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和教学活动

  目标认知学段

  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并提出学习目标

  集中注意

  解释学习目标

  激发愿望学段

  激发兴趣

  提供多种内容的选择

  产生动机

  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

  认识信息

  讲解、示范或展示教学辅件

  回忆相关知识

  与已有的生活经验性挂钩

  信息加工学段

  粗略加工信息

  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交换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改进纠编

  分析问题,进行指导

  二次加工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效果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效果评估学段

  自我评估

  提供评估方法

  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介绍知识的应用

  再次激发

  提现新的目标

  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评估教学效果

  七.组织教法和学法

  1.遵循学生的认知、情感、交往和生理心理机能变化等规律,根据学生的经验背景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张扬个性,焕发生命的活力。

  2.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把课堂学习作为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分散和集中结合的组织形式和小组间的自主、合作等学习方法的运用,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成为生动活拨的课堂。

  3.采取开放性大课堂教学法,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实现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教学目标。

  八.总结

  本课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完成目标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中融合运动技能、运动体能,身体健康和合作参与为一体,符合新课改精神,以后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找到新的教学切入点,来调适自己的教学,这也是我设计体育与健康课的方向。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人心者情为先,一曲知音韵味长(《伯牙断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龟山西麓,月湖东畔,高山流水,琴瑟相闻;这是一场伤感的人生悲剧!子期离去,伯牙断琴。千古绝响、魂绕古今;这里演绎着至真至美的人间真情;这里诉说着“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启示;这里铭刻着“幸遇知音,倍加珍惜”的教诲……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小语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借用余秋雨先生四部著作的书名来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1、晨雨初听:推窗便得凌云烟。

  《伯牙断琴》一课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颂的动人故事:一代琴师俞伯牙练就高超的琴艺,却因为曲高和寡,无人能懂。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他结识了钟子期,子期虽是一介樵夫,但他却深谙伯牙琴声中的意趣和境界。从此伯牙如高山流水般高洁的情怀才有了表达的空间。然而“月不常圆”,不久子期病逝,伯牙在悲痛绝望之际,断琴绝弦,以谢知音。

  2、山居笔记:梦里真真语真幻。

  对于伯牙来说,人生即琴,“高山流水”是音乐,也是伯牙孤寂清高不谙世俗的言说。但他的琴声从来没有人懂,直到那个叫子期的樵夫寻声而来……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子期听懂的岂只是伯牙指尖上那流转不息的旋律?更有伯牙那高山般的心胸和那江河般的情怀啊!而伯牙也从子期的眼中读出了欣赏,品出了惊喜,相互之间的这种似乎与生俱来的默契在二人心中搭建起一座桥梁,更为“知音”二字写下了最为经典的诠释。

  3、千年一叹:诗仙落笔果不凡。

  课文围绕“学琴——勤学苦练盼知音;听琴——心心相印遇知音;断琴——千古绝唱谢知音。”三个部分来写,朴实凝炼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令人动容!“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地上…”一个“扯”字,一个“摔”字写不尽伯牙对知音“爱之切”、对知音的离去“痛之深”、对失去知音后终身永不复鼓的“意之坚”。

  4、霜冷长河:千古绝响绕耳畔。

  琴断了,心碎了,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绝唱却穿越千年回响在我们耳畔。自此,“高山流水”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灵故乡,“知音”一词也成了中华文化史上出现得最频繁、最密集的两个字,这使得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充盈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精华。课文放置于“良师益友”这个话题单元,是要把这个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是要给他们以历久弥新的人生启迪。

  二、说教理,说目标

  1、感受传统,吸取文化精萃

  “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命根子。”(于漪语)充分挖掘《伯牙断琴》的文本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认识、传承民族文化。

  2、品词析句,感悟人物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在文字里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通过对语言文字重点字词、语段的品悟、推敲和咀嚼,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体会蕴藏人物的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彰显语文本色

  阅读教学中要让写“挤”进书声琅琅的课堂!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设计中 “站在子期的坟前,伯牙想起和子期美好的过去,他们 ,他们 ,可如今 没有了, 也没有了!”的写话练习在提高学生能说会写方面做好有益的尝试。

  教学目标:

  1、把握“赞赏于伯牙的艺术追求、欣喜于伯牙的喜遇知音、悲痛于伯牙的断琴绝弦”的情感主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知音为人生带来的美妙感受,理解伯牙断琴的意义,懂得知音难觅,懂得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理解伯牙的高超琴艺与他对知音的迫切渴求是教学重点之一,体会钟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和子期去世后伯牙断琴这一举动是重点之二,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过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线索,即学琴——听琴——断琴,并学习“学琴部分”,知道伯牙琴艺的提高是因为他的勤学苦练和他中琴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第二课时的教学分三个步骤进行: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开课从复习旧知开始,在复习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中的几个说说上节课学习的“学琴”部分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过程回顾上节课所学,并训练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内化。

  承接学生的回答,我在一段《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补充了一小段背景,引学生进行思考:伯牙提高琴艺的心愿达成了,有一次当他兴致勃勃地去为君王表演,弹奏了一曲表现狂风的曲子,曲子还没有弹完,君王却挥挥手说太吵了,伯牙抱着琴落寞地走了,同学们,你们能体会到伯牙现在的心情吗?此时,他在心里渴望着什么呢?在音乐与小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开始走进伯牙的内心去感受伯牙孤独和对知音的强烈渴求,在理解知音难求的同时也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部分的教学主要让学生由一字一词入手了解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伯牙断琴铺垫情感。

  根据课标第二学段中握语段结构的要求,在学习“听琴”部分时,我从整体入手,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读中理线:根据中的分段目标中“能把握语段结构”的要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再找一找围绕这句话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能正确把握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2、读中感悟:这篇课文语言很朴实,却又很值得咀嚼。在先引导学生抓住“无论…便”这一组关联词初步感受子期会听琴的特点的基础上,又以“高山曲”为例,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立刻,兴奋”等词语再来体会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而“流水曲”则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不住、赞赏”来体会,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经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对伯牙善听的本领有了深入地感悟,也对抓住重点词来理解句子或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领悟,实现了语文课堂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读中想象:在读“雨中曲”时出示句子:伯牙触景生情,便弹奏乐曲,抒发胸中的感慨。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句中简单的“一一”一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当作子期,来赞赏伯牙的乐曲,并说可以仿照课文中“高山”曲和“流水”曲的句式来表达,还可以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辅助表现。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补白,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角色变换,对子期听琴本领的认识更加深入,所以学生的发言中,显现的不仅是普通的语言文字,而是凝结着对“知音”的理解,对“知音”的感悟,为后文“断琴”难点的理解打下了伏笔。

  4、读中升华:当子期一次一次说出琴声的含义时,伯牙是怎样的态度?引出句子:伯牙放下琴感动地说:“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声中要表达的感情你全能领会!”我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伯牙学琴时投入感情才使琴艺得到长进这一内容,理解子期听懂了琴声是因为听懂了伯牙投入到琴声中的情感,终于有一个人能在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中与自己进行交流了,封闭已久的心灵终于吱呀开启,那份感动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动读伯牙的话,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朗读中也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三)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一个小小的铺垫:成为知音的两个人除了说琴论道外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进行想象,体会知音带给人们的美妙感受,理解作为伯牙的“知音”,子期还带给伯牙愉悦的人生体验,带给伯牙更多的期待与鼓励,同时为下文的失去知音后的情感落差制造了一个高度。

  紧接着我话峰一转:在一起相知相伴的日子曾经是那样地照亮了伯牙的`人生,曾经带给伯牙那么多欣喜与感动!可是,第二年,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一年前他们约好的地点时,他看到的只是荒野小径上的一座孤坟:子期在这一年中,已经病故了!!!这一段过渡语和刚才的两个人心心相印的画面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这样的情感的笼罩下,我让学生找出伯牙的动作和语言,并把文中伯牙的两个动作“扯”换成“拉”,把“摔”换成“扔”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与原句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用换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扯”与“摔”这两个极具力度感的词语在表达课文中心方面的作用,在这样体会之后我开始激情引读断琴部分:可是,如今,一抔黄土却将我与子期永远地隔开了!我的琴声还有什么人能听懂吗?想到这里,伯牙——(指名读);如今,子期不在了,还有谁能分担我的忧与愁?想到这里,伯牙——(示意全班读)!!这个部分,课文的情感达到高潮,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了文本的核心,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和伯牙、子期对话,再来慢条斯理地讲解已经与学生的感情基调不相符,于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反复引读让学生在读中走进伯牙的内心,建构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对知音、友情的独特感悟。从而去感受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与绝望,理解伯牙“断琴”这一举动。

  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深情朗读一首拓展的小诗:知音去,赋琴有谁听?琴碎,音绝,满腔泪,琴声无人懂!知音去,留琴有谁何用?青山依旧,绿水依旧,高山流水会响起,千古知音最难觅!通过师生共吟这首小诗,,再次引领孩子们体会伯牙痛失知音后绝望的心情,突显“知音难求”这一主题,同时也把课堂上洋溢的悲伤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回归全文: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知音”?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让孩子们在梳理全文的同时明理:知音难觅,有了知音一定要懂得珍惜。

  结束语:高山流水已永恒于世,成为名留千古的那种坦荡友情的象征,成为文人墨客追寻与渴望的友情的定位。高山流水不息,人生得一知音,足矣,最后衷心地祝愿各位领导、老师:人生道路上高山流水常相伴,人生知音永相随!

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网站规划及站点建立》是选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网站规划。这一章从增强学生的切身制作网页感受、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基础的介绍网页制作前应该先准备好的一些重要事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浏览网页及认识网页页面的布局元素、网页版面布局样式的基本技巧,这节课可以说,是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也是开始自主创建网站的一个前提准备,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着重选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内容进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个基础工具,培养学生利用这个工具进行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 会如何规划网站(栏目设置、版面设计);

  (2) 掌握站点的建立方法,知道创建站点的作用;

  (3) 会网页编辑软件frontpage20xx的启动;

  (4)懂得打开和关闭站点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提高学生对网站制作流程的一个整体认识。

  3.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作风、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网站网页制作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网站的整体规划设计;

  2、创建一个新的站点;

  3、启动frontpage20xx;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教师演示----任务驱动----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归纳汇总”的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五、学法指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学习成为了学生的苦差事,不愿学、不会学的情况比较普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是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二是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好习惯;三是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四是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作品,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X。

  六、教学过程(略)

  七、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要部分,结合网站制作的前提注意事项,通过理论让学生了解自己要创建网站或网页的一个整体的流程、规划,最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说课稿 篇5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为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快速跑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快速跑身体姿势,使学生获得快速跑的亲身成功体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教材分析

  快速跑是初中田径教学的主要教材,通过快速跑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改善肌肉物质代谢的机能,提高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缺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初中快速跑教学应以途中跑作为重点,在开始进行快速跑教学的初级阶段,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快速跑技术概念。本次课是初二快速跑单元教学的第一次课,以掌握技术和激发兴趣为重点。因此,本课设计以游戏竞赛贯穿于教学中,寓教于乐。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面向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这时的学生已经经过一年的初中体育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的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练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了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已经有了快速跑的基本技术动作,这为本次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设计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步频、步幅与跑速的关系,学会发展步频、步幅的正确方法。

  2、发展快速跑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的精神。

  五、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是:

  重点:前脚掌着地发力,手臂前后摆。

  难点:全身在跑的过程中协调。

  六、教法与学法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规律,人体动作形成规律,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法、学法为:

  (一)教法

  1、讲解示范法: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明确要领,激发练习方法,学会练习。

  2、体会练习法:通过练习,体会动作,加深学生对动作的感知认识。

  3、纠正错误法: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4、表扬鼓励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5、游戏比赛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学法

  1、体会:认真练习,亲身体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自主与合作学习法,学生在练习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七、教学流程

  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的开始与准备,首先是课堂常规,包括整队集合,宣布本次课的内容、目标及要求,安排见习生。这一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准备活动,学生成一路纵队,先进行自由地形跑,再进行喊数抱团的小游戏,最后是行进间徒手操。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10’)

  (二)基本部分,本部分是整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一节课的核心。

  1、跑的专门性练习(小步跑,后蹬跑),让学生知道步频、步幅与跑速的关系,学会练习步频与步幅的方法。(8’)

  2、50米快速跑,通过讲解与示范,让学生体验快速跑途中跑的感觉。(8’)

  3、游戏(“剪刀、石头、布”),激发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6’)

  4、迎面接力,分组竞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强调安全。(8’)

  (三)结束部分,主要进行放松肢体、调节身心,对本次课进行小结。(5’)

说课稿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近似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在达成知识目标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模型化思想,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数目较大,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学习往往感到比较抽象。

  二是如果仅仅把“四舍五入法”局限在对整万数、整亿数的估计,学生容易形成点状的知识,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四舍五入的方法,也就不能把握“四舍五入法”的本质和规律,即“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时要看哪个数位,为什么四及四以下要舍、五及五以上要入?

  二、解决问题的思考

  针对上述难点一的解决方法,我认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去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学习时,就已经有“四舍五入法”的经验积累,只不过没有归根概括提炼出“四舍五入法”这个抽象名称而已。学生的这些个体经验不仅为抽象的“四舍五入法”的学习提供了理解概念内涵的感性支撑,而且还提供了丰富概念内涵的基础性资源。因此,可以从学生这些感性的个体经验出发去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在学生的个体经验与抽象的“四舍五入法”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针对上述难点二的解决思考:我认为一是可以引导学生从感性的知识出发,经历“四舍五入法”的归纳、概括、提炼和抽象命名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和把握“四舍五入法”的来龙去脉,真正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二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用数轴来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近似数的意义及必要性。

  1、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学生阅读后,通过问题“观察上面的几组数,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的共同特点,引出近似数。

  2、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近似数,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增进对近似数意义的理解,体验近似数产生的必要性。

  最后小结: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

  (二)借助素材,探究“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引入环节: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估“整十数”看个位。

  教师提出问题:一棵大树高约30米。这棵大树实际高多少米可以估计成30米?你能有序地说出这些数吗?

  学生有序说出后,再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5~2931~34并引导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30

  20

  40

  25

  35

  师问:25、26、27、28、29这些数都是二十几,为什么约等于30?

  生可能:因为它们离30比离20更近。

  师问:31、32、33、34这些数都是三十几,为什么也约等于30?

  生可能:因为它们离30比离40更近。

  此时,学生在根据已有经验,再借助数轴的直观,可以初步感知以5为分界线来估数的特点。

  师生把刚才的结论简单地整理如下:

  估整十数

  十位

  个位

  2

  大于等于5

  3

  小于等于4

  第一环节:发现估“整百数”看十位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结构。

  紧接上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可以估计成300?

  能有序地分段写出这些数吗?可以像老师这样借助数轴来找一找!

  教师提出大问题,充分放手让学生找数。此时学生的思维可能是凌乱的散点状态,无法有序地分段写出所有可以估成300的数;也可能有学生能有序地找,但出现遗漏或重复的现象,如只找到295~304;或260~270,270~280,280~290,……,320~330,330~340。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动向,选取有代表性的几种做法进行交流。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由于学生在二年级学万以内数的近似数时都是找最接近的数,所以大多数学生仅仅找出295~299,301~304这些数,这是学生最原始的思维状态,所以我们的交流就从295-304开始。

  出示数轴,引导学生从数轴上找出295-304这些数的位置。

  300

  200

  400

  为了更准确地找出295所在的位置,我们需要再分,标出数据,如

  300

  200

  400

  210

  22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20

  330

  340

  350

  360

  380

  390

  370

  310

  问:这些都可以估成300吗?

  学生可能回答:可以,但还没找全。学生进一步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再对这些想法进行辨析比较,在辨析中逐渐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如学生找到25□~299,教师可以追问:25□~299的这些数都是200多,为什么也能估成300?

  生可能发现,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数是300,或者说这些数在数轴上比200~300的一半要多。

  同样方法引导学生找出301~349这些数,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251~299、301~349.

  300

  200

  400

  210

  22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20

  330

  340

  350

  360

  380

  390

  370

  310

  当百位上是2时,要想估成300,十位上的数字要大于或等于5;当百位上是3时,要想估成300,十位上的数字要小于或等于4。教师进一步引导思考:个位上的数字呢?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概括,可举例子,如251可估成那个整百数?252呢?253?259?通过举例和借助数轴学生会发现:251~259,无论个位上的数字是几,这个数都可以估成300。同样,260~269,270~279,280~289,290~299,301~309,310~319,320~329,330~339,340~349.这些数也可估成300。学生发现:估成与个位上的数字无关。教师再把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简单的整理和记录如下:

  估300

  百位

  十位

  个位

  2

  大于等于5

  任意数

  3

  小于等于4

  任意数

  师举例:476接近哪个整百数?生回答并阐明理由;再请学生举一个三位数,请同学们判断接近哪个整百数。

  这样通过举例,学生发现:估整百数都合这一规律,即:

  估整百数

  百位

  十位

  个位

  2

  大于等于5

  任意数

  3

  小于等于4

  任意数

  也就是,估整百数时,要看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无关。

  第二环节:发现估“整千数”看百位、估“整万数”看千位的规律,学生运用方法结构自主发现。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可以估计成3000、30000?你能有序地分段写出这些数吗?如果有困难,还可以借助数轴来找一找!

  由于结构相同,可以采取同桌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人分别研究其中一种情况然后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课件出示数轴,让学生在数轴上找出这些数的范围,并借助数轴的直观来体验为什么这些数都接近3000.

  3000

  20xx

  4000

  2500

  3500

  2500~2999

  3001~3499

  同样方法可得到估成30000的数的范围。

  30000

  20000

  40000

  25000

  35000

  25000~29999

  30001~34999

  对以上规律进行比较和概括,学生在表格上自己整理:

  估整千数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

  大于等于5

  任意数

  任意数

  3

  小于等于4

  任意数

  任意数

  估整万数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

  大于等于5

  任意数

  任意数

  任意数

  3

  小于等于4

  任意数

  任意数

  任意数

  通过整理,学生进一步发现:估整千数时,只看百位;估整万数时,只看千位。

  第三环节:发现估“整十万数”看万位、估“整百万数”看十万位……的规律,学生运用结构进行想象。

  第四环节:对以上规律进行比较和概括,归纳提练和抽象出四舍五入的一般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举例探究的方法,我们分别发现了估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的方法,你能把这些规律简练地概括一下吗?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像这样求近似数的方法,叫作“四舍五入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出示信息:小明的妈妈一月份的工资收入是6492元。

  提出问题:

  问题一:估成整十数,大约是多少元?为什么?(交流后,课件出示数轴)

  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估成整十数,也就相当于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问题二: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大约是多少元?说说你的想法!(交流后,课件出示数轴)

  问题三:你还能提出其他关于近似数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并解决。(交流后,课件出示数轴)

  问题四:仔细观察数轴,这三个近似数哪个更接近6492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省略的尾数越多,近似数离准确值就越大;反之就越接近准确值。所以我们在运用近似数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估计。

  四、我们的思考与疑惑:

  1、说明:《近似数》这节课在备课时,我们教研组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遵循教材,通过研究将大数怎样估成整万数或整亿数,教学“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

  另一种就是刚才所呈现的,从估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整万数、整十万数……这样依次探究,在估整百数时教结构,让学生在大量的数例中充分感悟:估整百数要看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无关。接下来的估整千数、整万数是用结构,学生同桌分工合作,运用方法结构自主发现规律。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整千万数和整亿数的规律,则可让学生运用结构进行推理和想象。

  通过两种思路的对比和研讨,我们统一了认识:如果仅仅把“四舍五入法”局限在对整万数、整亿数的估计,学生容易形成点状的知识,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四舍五入的方法。另外从对整万数、整亿数的估计入手,由于数目较大,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学习往往感到比较抽象,也不容易把握“四舍五入法”的本质和规律。基于这些,我们提出了上述问题,并做了以上设计。

  一开始我们对于这种整体架构、教结构——用结构的思想也是又爱又怕,甚至持怀疑的态度:学生能有序地分段找到这些数吗?能发现规律吗?基于不自信,我们在三年级上了半节课,结果虽然有点生涩,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得多。而且,从长远来看,学生经历了“四舍五入法”背后的过程形态的知识,比如借助知识结构的类比思考、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资源。

  2、思考:数轴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数形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四舍五入”的本质,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3、疑惑:25估成整十数,与20、30一样接近,该估成30吗?再如25□,251~259估成整百数应该是300,250估成整百数呢?期待大家能帮我们答疑解惑。

  以上是我们团队对《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如有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画风》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画风》说课稿。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本课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一)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熟读课文后,结合班级实际,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出风的。并通过读文理解句意。

  2、能力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和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风的特点、作用和种类,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3)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语感目标

  通过情感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体会到故事中小朋友的聪明机智。

  4、德育渗透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并且学生会勤于观察生活、遇事动脑、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 设重点为: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定难点为:培养学生动脑想像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勇于求知的兴趣。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议论纷纷、主动学习、书声朗朗四线并进。《画风》一课,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比较浅显,学生很容易通过朗读自己体会,重点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画风的,以及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故而我在这堂课中主要选用自主学习、读书体会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小组内互相质疑,合作解疑→最后,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学习课文,以及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课文;最后,让学生大胆思维:你还可以怎样画风,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的方式,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画风》说课稿》。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效果更好。在动手、动嘴、动脑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领悟”是我教学这堂课文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我班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让学生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达到营造主动、互动、合作和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四、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小学生如同棵棵春苗,需要春风细雨才能拔节竞长。课堂里应当春意盎然,可不能寒霜似剑。要消除压抑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凝固、沉郁的气氛,换回满园春色。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作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和氛围,让学生能动地学起来。只要学生能读懂的就不要去讲;只要学生能够自己领悟的就不要再去分析,不分析怎么办?变老师的分析为学生进行扎实的、生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能力体现和思维的有效发散,以此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据此,在《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主体意识、教学法意识、训练意识,着眼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扎实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教学结构

  《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结构从总体上分为四大环节:

  ⑴猜谜语导入新课。通过猜谜语激趣从而自然的引入课题。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内容。根据修订版大纲精神,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主要区别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二年级下半学期已经掌握了一些自学方法,读书的遍数要多,要求一步步地提高,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培养了独立阅读能力。

  ⑶自主学习,读书体会。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小组内互相质疑,合作解疑→最后,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学习课文,这一设计在自学环节中学生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对学生小组内质疑、解疑,从课文中找相关语句的方式,学生能自己解决课文,理解到李卫、丹丹在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画风的经过,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分角色对读、老师引读)体会课文,从而为最后一个环节(即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⑷拓展。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画风,并让其将风画出来,最后上讲台将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并将其中的内容描述给大家听。这一设计体现了修订版大纲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说与画的欢乐气氛中受到教育,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1.说课内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117-118例1和例2及“做一做

  题目,练习二十八的第1-3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3.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为:(1)复习分数的初步知识,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2)通过把长度单位分米改写成用米表示的分数,把货币单位几角改写用元作单位的分数,说明这些分数还可用小数来表示。利用例1和例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3)初步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理解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一位小数读、写法。

  本课题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4.教学目的:

  我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而确定的:

  (1) 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知识来认

  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 运用直观手段,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养学

  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 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

  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可作为它的情感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 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的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2) 通过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3)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5.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二、 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教学时,先运用迁移法,复习与新知有关的知识,为学生的新旧知识架桥铺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最佳状态,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三、 说学法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例1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接着让学生尝试学习例2,迁移类推出任何十进分数都可用一位小数表示,深化理解一位小数含义。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 说教学程

  (一) 激趣导课,以旧引新。

  1. 谈话导入

  2.复习。

  这一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巧妙地引入旧知识的复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充分的准备。

  (二) 加强直观,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先投影1米长的尺,并标出各个分米的点。引导学生识图并回答

  (2)启发引导学生看图说出3分米是 米,还可写成0.3米,并依次说出6分米和9分米用分数怎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

  (3)引导小结:

  这部分练习,目的是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加强认识十分之几的分数与一位小数的联系,使学生写与的小数有“根基”,进一步准确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3.教学例2。

  (1)提出1元是几角?(板书1元有10角)

  (2)由学生尝试完成:

  全班反馈、订证。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十分几元,不够1元,也可以写成零点几元。

  (3)提出:小强有1元3角钱,以元作单位,可以写成( )元。

  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并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已有例1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迁移法类推出 元, 元, 元还可以写成0.1元,0.2元,0.5元,深化理解了任何十进分数,都可用一位小数表示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类推出迁移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4.抽象概括并揭示课题。

  ①教师说: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像0,1,2,3,……,都是整数。像 , , ……都是什么数?(分数)

  我们现在学的一种新数,像0.1,0.2,1.3,1.4,……都是小数(分行板书),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并板书课题)。

  ②提问:我们今天是把什么样的分数写成小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零点几的小数,反过来零点几的小数都表示十分之几。

  教学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理解小数与分数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表达能力。

  5.小数的读写方法。

  6.看书质疑。

  (三) 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根据教材的安排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设计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知,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使知识与能力和谐提高。

  以上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力求做到有坡度,有深度,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练习效率。

  (四) 课堂总结:

  1. 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的数,叫什么?(小数)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零

  点的小数。

  2. 还学习了小数的读写方法是怎样的?

  (五) 布置作业: P119 第3题,P120 第7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反馈

  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充分促使孩子主动学习。

  课前对于如何教学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颇有困惑,其实这部分知识并无什么探究的价值,用分数表示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转自数 学吧 )究。那么是否就直截了当地用课件来帮助讲解算了呢?我反复思考这一问题。终于决定先自学、再讲解,一方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另一方面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孩子,让优生自主地去学习,再让他们来帮助一些学困生,此外,因为有了教材这一老师的教学之后,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轻松许多,很多问题可以让孩子们来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

  三、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如果孩子们自学后不作必要的讲解,就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会把3厘米写3/300米。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本节课中,在学生正确地读小数后,我问“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使孩子们在思考中完善自己读小数的认知体系;在孩子们说完分米与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时,我问“请小朋友们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促使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之后完善对这些小数的认识……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比较、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在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教学时,还应让学生大面积的说,去理解,去感悟。

说课稿 篇9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化学2(必修)》专题3第二单元中的 “乙酸”一节课。新教材必修2中把《乙酸》安排在乙醇之后,用食品中的有机物这条线索贯串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着眼于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现的最大特点是探究性和趣味性,而不一定追求一堂课在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上的完整性。乙酸是紧接乙醇、乙醛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单列一节讲授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己学习了乙醇、乙醛含氧衍生物,初步掌握了以官能团的特征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

  掌握好乙酸的结构和性质,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醇——醛——羧酸——酯等各类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衍生关系。乙酸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贴进学生生活,学生对该物质比较熟悉。本节课内容不多,实验操作易掌握,便于学生采用实验探究法开展学习。

  1.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掌握乙酸的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研究体验,从整体感知,发现问题,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感知与体验,学会自己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1.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难点:酯化反应的原理。 2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一节课。但是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上就需要做很大的调整,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即:①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学会分享与合作;⑤培养科学态度;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此,我尝试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设计这节课。

  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能力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但学生学习侧重于结论,不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以实验为基础,“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并采用实物、模型、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大课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反思与讨论

  认知心理学家帕伯特比喻说,传统的指导式教学也可能会以游戏的方法教九九乘法表,但是建构式的教学需要将创造和发明这种游戏的挑战交给学生。而我们目前缺少的恰恰是将创造和发明“游戏规则”的挑战交给学生的勇气。这节课我努力将学生推到“舞台”前,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创设问题情景,层层深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9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2.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3.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4.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5.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6.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

7.【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8.【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