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5 10:38: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锦集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说课稿锦集9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口袋》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中的一篇主题课文,主要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非常迷恋的两件事。教学时将重点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词句读与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习惯,培养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具体的描写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通过资料的补充,使内容得到拓展,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的具体描写中体会法希尔对昆虫的迷恋,培养学生在读中的感悟能力。

  教学构想: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

  2、品读课文,自主感悟。把课后思考题“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作为教学主线,依据学生的读书感受和情感表达需要,结合相关词句指导调控,师生共读共议。

  3、感悟与训练并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利求通过引导、交流、朗读、想象,把感悟与训练巧妙结合,使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

  4、注重知识拓展,追求超越升华。将充分利用教参提供的人物资料,把法布尔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学习本文后,不仅对课文有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教师谈话并出示昆虫图片,引出和学生们一样喜爱的法布尔,导入新课。

  (这样通过生动的图片创设情境,给学生展示出一个富有生机的昆虫世界,通过教师富有感染的描述,让学生初步对法布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文,标注段落,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进行评议,评议重点是生字字音是否读准

  3、教师出示重点词卡检查:浓厚、训斥、迷恋、怒气冲天。

  (意图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学生的自学、自查,多种方法的识读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降低识字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处理词语部分时,着重引导学生对ABCC类型词语的积累;处理生字时,引导学生从字的音形义多角度识记。)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对小时候的法布尔有哪些了解?谁能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2、通过刚才的读书,同学们对法布尔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相信同学们对法布尔会有更多的认识。

  (此举既使学生学习了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建立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四)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第一步:

  1、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划出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语句。

  2、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抓住“三天前”、“终于”体会法布尔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3、指导朗读。师读第二段,加上录音(呼喊的声音):法布尔!法布尔!法布尔!生读法布尔的话“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住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这只虫子真可爱!三天前,你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来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原来是它呀!你是怎么找到这位歌唱家的?

  师:看来,找到这位歌唱家可真不容易呀!难怪你这么高兴呢!

  学生练读2、3段

  师:法布尔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意图:1、自读自悟。指导学生通过读、画,加深对法布的认识,同时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先学后教,交互学习,可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走进文本。2、感情朗读。在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后,指导学生带着体会朗读,在读中再次深化理解,走进人物内心。)

  第二步:默读四至六自然段,划出体现法布尔对昆虫迷恋的语句。

  (意图:1、引导学生展开充分想象,法布尔还会观察到什么奇妙的现象,进行文本的拓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已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感受事物,体验生活。2、用以读代讲的方式,结合插图中人物的表情读出法布尔的“小心翼翼”和对甲虫宝贝般的珍视,在不自觉中又一次走进了法布尔的内心,也是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3、通过生生之间的评读,结合父子对昆虫的不同态度,反衬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把构想中的主线贯穿始终。)

  第三步:

  1、由第二件事自然引读到第一段,仍是以读代讲的方式,和第七自然段巧妙交融,有机整合。

  2、拓展引深文本。

  ①推荐阅读《昆虫记》。②联系生活畅谈自己的兴趣。③送给学生一句话,予以启迪。

  (意图:1、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的变序设计,立体解读了文本,当学生通过两件事更深地了解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后,再读第一自然段,实际上就是把学生零散的印象进行归纳,让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第一自然段的总起作用,但一切又尽在不言中。2、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利用教参提供的人物资料为学生进行文本外的探究阅读,提供延伸渠道,认识一个更加丰满的法布尔形象。3、结合学生自身让他们从文本中走出来,生发情感,受到感染,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太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大小,太阳的热度;第二部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教学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与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 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在观察某些事物的基础上,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与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一下几方面教的:

  1、 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找出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一段一意,段首概括的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抓住课文中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文第一段为了讲清楚太阳的三大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来说明,给学生的感觉是一目了然。但是为什么要引用传说,就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了解了学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比如说,太阳非常大,会发光,会发热。为什么又提到了地球与钢铁呢?这就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教了课文,又学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3、 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了课件,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方法。

  三、 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 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先自读课文几遍,有个别学生可先背诵课文。自学完以后,能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加注在书上。按照分门别类的方法把全文分为两大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这样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 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子了解这样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总结每一段的写作方法,掌握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举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练、明晰、具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太阳与雨、雪、风形成过程的关系时,制作了课件。利用幻灯放影像。学生一看就明白了风、雨、雪形成的过程。知道太阳和气候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经验,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一是了解太阳的三大特点,二是使学生知道太阳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即能力目标。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的好坏,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怎样,学生能不能按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都能合理运用,该讲的就讲,不该讲的少讲,甚至不讲。在自己预先想好的导学提问的指导下,启发让学生思维,用板书直观地再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始终让学生手脑并用,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最后的达标测试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理解得怎么样,也就是教学目标达到了没有。通过让学生做这些题目,可以验证出教学效果是良好的。

  五、说板书设计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

说课稿 篇3

  《望月》是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第二段多写月光的诗句,适于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其中第二自然段对于月亮的描写和小外甥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语言清鲜,凸现月光的美、童趣和幻想的美,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好教材。

  现在小学生对大自然(如月亮、月光)的感受缺乏清鲜、自然、质朴的视角,正是基于对教学对象的这点分析,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对文中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童趣的想象和幻想激起共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学中要适度给学生以理解和感悟的阶梯,以突破这个难点。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这个世界。

  其中目标3主动积累诗句和用幻想、童心来感受和反映这个世界是教学的重点,能展开幻想,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这个世界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分两课时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练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生字新词理解的检查和指点,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条理和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采用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童趣和充满幻想的视角的句子进行“读悟品”,感受文本中涉月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初步领悟用幻想、童心来感受、反映这个世界的奇妙和乐趣,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复习导入。

  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温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望月—谈月—想月

  二、精读感悟。

  (1)抓住第一段中“安详、清辉、镀”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月下幽美的画面,体会大自然的美。

  (2)通过诵读课文第二段关于月亮的诗句,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

  1、扣住涉月诗句的诵读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在反复诵读训练中,感受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

  2、通过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小外甥和“我”说话时的动作、神情(如绘声绘色、闪闪发光、现成的童话故事等),结合说话的内容,来体会小外甥爱幻想、富于童趣的特点。

  (3、有感情分角色朗读,内化文本语言,感受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

  (3)抓住末节中的省略号,引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去尽情地想象关于月亮的,关于星星的,关于大自然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4)小结。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领会大自然的月色在文中所以会如此的美好,是因为文中的小外甥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来看这个世界的,是用一颗纯真的童心来反映这个世界的,从而激励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学着用一颗童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三、拓展延伸。

  (1)在诵读文本中关于月亮的诗句后,可引导学生主动去搜集描述大自然山、水、风、雨、春夏秋冬的诗句,培养浓厚的主动积累的兴趣,并在班内开展一个古诗诵读交流会。

  (2)内化语言,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展开幻想 的

  望月 的月亮

  一颗童心 的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本模块二,项目7的内容。本教材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工标准为依据,进行编写的,更加贴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本知识点是在学习了 划线、锉削、锯削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基本形体的典型锉配打下基础,所以锉削长方体是本模块的重要内容。此外,《 锉削长方体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锉削是钳工的一项基本的操作技能。本课题是在实习学生掌握锉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锉削姿势和锉削的熟练程度,并掌握有关量具的使用和测量的技能,掌握长方体的加工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量具的使用测量方法。

  2、长方体的加工方法。

  能力目标;

  1、巩固锉削姿势,提高锉削熟练程度;

  2、掌握长方体加工方法及加工精度。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机械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是非常高的,精度的把握取决于量具的选择和使用。因此我把相关量具的测量方法及技能定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长方体的精加工方法及测量尺寸的准确性。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采用任务驱动法,精讲多练,充分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有机贯穿在任务之中,让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起引导的作用。

  (2)示范讲解法:

  教师一边示范操作,一边讲解操作要领,实现做中教。

  (3)理实一体化

  理论与实践并进,改变了学生厌学的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法:

  学情分析:

  (1)学生是中职一年级数控专业的新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文化理论基础不佳,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能力反应较慢。

  (2)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习方法。

  (3)有部分同学学习兴趣 浓厚,喜欢动手和动脑思考。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的学习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针对的进行自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2)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辨明真伪以获得知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实践法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验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加自身知识和技能,实现做中学。

  五、教学过程

  Ⅰ、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成品样件一件、实习卡片、10寸、8寸平锉若把,高度游标卡尺、游标卡尺、角尺、刀口尺、厚薄规格各10把。

  Ⅱ、组织教学:5分钟

  清点人数,检查学生两穿一戴,检查出勤情况、宣布上课。

  Ⅲ、入门指导:

  (1)介绍相关工艺知识:

  ①游标卡尺的读法;

  ②游标卡尺测量尺寸的方法;

  ③细板锉的握法,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2)简明工艺分析:

  ①加工线的划法及注意事项;

  ②加工顺序:粗锉→半精锉→精锉;

  ③如何达到尺寸、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要求;

  (3)操作要领讲解:

  ① 加工垂直面,必须在平面、平行面加工好以后进行;

  ②如何用细锉精加工达到 Ra3.2粗糙度;

  ③操作姿势正确,两手用力方向、大小变化正确熟练。

  (4)操作难点演示:

  ①细锉精加工方法;

  ② 工件中凸产生的原因:锉削力不平平衡;

  ③测量工件尺寸的准确性及注意事项。

  (5)长方体加工步骤:

  ①检查工件是否有加工余量,确认基准面和加工面。

  ②划线:分别以A、B、C面为基准,划出28mm、68 mm、88 mm的尺寸平行线,四周都应划出,打上样冲眼。

  ③加工顺序:先粗精锉A的平行面:面1;再粗精锉B的平行面:面2;最后粗精锉C的平行面:面3

  粗锉加工:使用10寸锉刀进行锉削。它分两个阶段,单纯锉削阶段,锉削与测量结合运用阶段。

  粗加工时:使用8寸的细齿锉刀进行,精锉时,不断地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并注意表面粗糙度情况,使各项精度均符合图纸要求,即可完成。

  ④面2和面3的粗精加工与面1相同。

  ⑤全面精度复检:

  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有关工艺知识及注意事项:

  ①细锉精修法(重点演示)

  锉刀的握法;

  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锉法,结合演示左右手握法讲解;

  锉刀放置要轻,感觉贴平压力要小,速度稍慢,平行平回两次一看,不断测量,胸中有数。

  ②用细锉如何达到Ra3.2的粗糙度?

  涂粉笔灰(演示)

  清除锉刀齿内的铁屑(演示)

  ③ 锉削中产生平面中凸,怎样消除?

  产生原因,锉削力不平衡。

  消除方法:找出并使用锉刀的凸面段;

  在工件表面涂示剂;

  锉削时压力小,行程短。(演示)

  ④测量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a、检验游标卡尺;

  b、卡尺的测量爪及工件被测表面擦试干净;

  c、测量垂直度时锐边要倒棱,角尺、刀口尺测量时不要拖动;

  d、垫好钳口衬铁,以免工件表面损伤,出现凸凹不平现象。

  ⑤安全文明要求:

  a、工具摆放整齐,量具要轻拿轻放;

  b、勿挥舞锉刀,防止脱柄伤人;

  c、锉屑应用毛刷清除,勿用嘴吹;

  d、工件夹牢防掉下伤人;

  ⑥本题的实习要求:

  a、工时:6小时;

  b、只使用10寸粗齿和8寸细齿平锉;

  c、粗锉时可采用交叉锉,精加工时采用顺向锉。

  ⑦本课题讲授完毕,抽查学生听课情况,抽查题目:

  a、加工工件分为几个加工步骤?

  b、测量工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c、怎样消除中凸现象。

  Ⅳ、巡回指导:5小时

  (1)全面检查学生的工序操作情况;

  (2)检查指导操作姿势(不正确的及时纠正)。

  (3)根据情况,全面集中指导,部分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

  Ⅴ、结束部分:20分钟

  1、验收工件;

  根据评分考核标准对学生作品进行打分,并分析存在的不足。

  2、总结一天的实习情况。

  六、课后作业

  事先准好一张图纸,在本节实训的基础上对这一图纸的加工工艺进行分析,写明加工工艺,所需要量具和加工工具, 七、说教学反思,讲完这节课后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些不足,并作出整改措施。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小红伞是日常生活中幼儿熟悉的生活用品,将小红伞作为讲述活动中的内容,围绕小红伞让幼儿展开想象,表达故事情节,符合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讲述活动《小红伞》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明有趣。中班幼儿已具有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开展此活动,能让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目标分析

  《纲要》中指出:“幼儿实际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园教育内容范畴的划分是相对的,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处理,以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以及《纲要》中的语言活动目标,我确定了情感、语言、想象方面的目标。具体的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如何利用小红伞帮助别人、保护自己”的过程。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让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兔头饰、小红伞每人一把,录音机,录有节奏欢快和沉重缓慢的音乐磁带。

  2、环境准备:果树林、蘑菇地。

  3、情境表演的准备:主配班老师、

  幼儿分别扮演兔妈妈、兔爷爷、兔奶奶、小刺猬、大灰狼、小兔。

  四、教法和学法

  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此次活动中我以热情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创设故事环境,利用游戏法、情境教学法,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生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幼儿方面主要通过视、听、讲结合法和讨论法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体验法让幼儿获得成功的快乐,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五、活动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原则来组织本次活动,设计程序为:情境导入—情境体验—故事讲述—体验快乐—活动延伸。下面我具体地来说一说: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导语:孩子们,我们去摘些蘑菇送给爷爷奶奶吧。不过今天天灰蒙蒙的,可能要下雨,怎么办呢?(幼儿扮演小兔,老师扮演兔妈妈)

  (二)情境体验

  1、伴随节奏鲜明的音乐,兔妈妈和小兔子来到果园。看到:

  情境一:小刺猬踮着脚怎么也够不着果子。

  兔妈妈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小兔思考问:

  1)果园里有谁,它在干什么?

  2)为什么刺猬摘不到果子?

  3)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小刺猬摘到树上的果子?

  情境二:一只小兔用小红伞摘果子。

  引导小兔观察、思考并表述:

  1)这只小兔对刺猬说了什么?

  2)它是怎样帮助刺猬的?

  2、伴随节奏欢快的音乐,大家来到了蘑菇地。(音乐转换:由节奏欢快的音乐转为沉重缓慢的音乐)发现:

  情境三:蘑菇地的远处走来一只大灰狼。

  1、提出问题:

  1)看!谁来了?

  2)能不能伤害大灰狼,为什么?

  3)怎样既不伤害大灰狼,又能迅速安全地躲开它?

  2、兔妈妈引导小兔讨论,并确定最佳方案:撑开小红伞,当作红蘑菇,藏在伞下面,躲过大灰狼。(播放节奏欢快的音乐)

  (三)故事讲述

  情境四:兔妈妈带着兔宝宝来到奶奶家。

  兔妈妈鼓励兔宝宝,将自己一路上的经历讲给兔爷爷和兔奶奶听。(引导幼儿将自己利用小红伞帮助小刺猬和躲过大灰狼的过程讲述清楚)

  (四)体验快乐

  音乐表演“快乐舞”。

  (五)活动延伸

  在区角投放相关头饰让孩子继续表演、讲述故事内容,也可以将故事内容画出来,装订成小图书,让孩子讲述,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讲述活动的兴趣。

  通过角色的扮演、语言的表述将幼儿带入故事情境中,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自然、亲切,再以过渡性的提问引出小红伞直接揭示课题,也为下一个环节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情境体验的环节中教者以音乐贯穿于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中,一是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二是让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通过看看、想想、说说,孩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教者则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孩子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如果有孩子能提到讲述中的内容,就请他表演情境;反之,情境二的预设,也为下一个讲述内容作准备。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结合,感知效果最佳。情境二所提供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作用于幼儿的眼、耳,颇有新意,能牢牢抓住孩子兴趣,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对讲述内容的记忆效果。

  以音乐的变化让幼儿感受到情境的变化,引出新的学习内容。环节过渡自然、流畅。

  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部分,教者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以逐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将环保教育有机融入活动,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理性思考:能不能伤害大灰狼,为什么?怎样既不伤害大灰狼,又能安全迅速地躲开它?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此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引导孩子在充分理解情境内容的基础上再完整讲述,分解了难度,层层深入,符合幼儿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教师走近孩子,耐心倾听,细心观察,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讲述要求。

  让孩子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情绪在音乐和舞蹈中得以释放和表现。

  一个活动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幼儿的兴趣在延续,为此,以绘画、表演的方式抓住幼儿的兴奋点,充分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大大提高幼儿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说课稿 篇6

  一、设计意图及教材分析:

  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环境保护也日显紧迫,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的.孩子生活无忧,社会环保意识淡泊,经常做出乱摘花草,随意攀登树木等行为,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得不令我们幼教工作者产生重重的忧患。而《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的环保意识。所以对幼儿进行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树,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触,但幼儿对树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儿进一步去理解树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植树造林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益处。因此,对“树”的深层次的探究已是一个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故而,我为大班幼儿设计了一堂社会环保课————《植树造林》。

  二、活动目标:

  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接下来我来说说为本次活动制订的目标。幼儿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都应该为幼儿的终生发展作准备,社会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分别对幼儿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

  1、知道树木是人类、动物的好朋友,了解绿化的好处,初步产生环保意识。

  2、迁移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看看、说说、听听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

  我把活动目标一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三、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是实现

  活动目标的载体。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为了能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提供条件,我为活动作了以下准备。

  1、各种树的照片、实物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和CD(山洪爆发、沙尘暴来袭、小动物搬家)

  3、植树工具、小树苗若干

  4、知识准备:和家长一起寻找关于“植树造林”的资料

  四、说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并没有刻意选用什么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名家说的:幼儿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天天在变,日日在长,因此,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就是最佳的方法,虽说教无定法,但是较必有法,简单的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讲解法,活动开始部分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的在集体面前阐述自己的知识,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实物投影仪的运用也更能形象直观的帮助幼儿理解同伴的讲解内容,能使幼儿更清楚观察和交流,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二、情景体验法:另外,我运用了CD和多媒体,让幼儿从反面深刻地体验到植树造林让人们受益非浅,迫坏自然生态环境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事实胜于雄辩”,残酷的现实情景再现,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是本次教学活动的一个靓点。三、动手操作法:在幼儿的思维达到最高潮时,让幼儿

  亲自动手种植小树苗也是幼儿情感的一种宣泄,为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教学流程

  本次活动我把它分成三个部分,但这三个部分却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一)、活动开始部分

  1、活动前我将幼儿收集到照片、图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博览会,一开始由我带领幼儿参观并作简单的讲解,并提问:你认识哪些树?是怎么样的?它们长在哪里?目的在于在幼儿好奇心的驱动下储存大量的感性表象,但又给幼儿留有余地,可以让幼儿在自己的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层次上思考,同时幼儿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中积累知识经验,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介绍树,幼儿观察后请幼儿将自己认识的树的图片、照片拿过来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请幼儿讲解自己的知识,和同伴分享经验,发展了幼儿的表阐述能力,提供给幼儿大胆表现的机会。其余幼儿在通过耐心倾听同伴的讲解直接获取信息,在和同伴的知识碰撞的同时积累经验。

  (二)、第二部分,观看CD和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的运用的优势在于视听结合,声图并茂,把教师难以讲解说清、无法直接感知的、抽象难懂的知识,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生动的告诉幼儿,更聚说服力。幼儿从感知到理解,多媒体的运用恰倒好处,并自然合理地突破本次活动

  的难点,突出重点。

  1、播放沙尘暴侵袭的片段,画面中人们头裹纱巾在风沙中艰难地行走、司机因看不清道路发生车祸、交通堵塞

  2、播放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家离失所的场面,同龄儿童因此失学。

  3、小动物搬家

  通过观看,幼儿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加上教师适当的提问,更加有助于幼儿的知识经验的汇总。“为什么小动物会搬家?”“为什么会山洪爆发?”这些问题的巧妙安排都使幼儿想到因为没有树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三)、讨论

  抓住这一思维我立即展开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迁移幼儿新获得的知识经验。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抛向幼儿:“你认为植树造林有什么用呢?”通过集体商讨、小组讨论、个别提问、教师巡回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的知识在这里作一个大汇总,也是对本次活动的检查,在讨论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快速的勾勒出幼儿的想法:防尘防沙、固土、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治理污水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最后让幼儿判断一组图片:乱砍伐树木、攀登树木、在树枝上悬挂物品、摇晃树木、给小树苗浇水、拔草、松土,为小树苗加上防护拦等让幼儿正确的判断这些行为的真伪,发展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

  六、活动延伸:

  根据幼儿爱玩爱动的特点,我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利用课后延伸时间带领幼儿到园内的种植园地去植树,借机还可以渗透3月12日是植树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活动,此时,也真正的体现了教育的延续性、实效性,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为幼儿的一生发展作好了准备。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阅读困难较大,所以大多技校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就必须考虑文言文教学的“古为今用”,必须面向学生实际。

  我在日常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感情共鸣。《项脊轩志》是浅易文言文,抒发的是亲情,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小环境出发,我想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子,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使他们克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愿意学习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在第一堂课学生已理解文意和掌握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

  2.德育目标:解读归有光难言的伤痛,培养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完成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完成德育目标。

  三、 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讨论、课堂剧演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5个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个谜语:以成语“衣锦还乡”为谜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作答。谜底:归 有 光。通过新课导入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

  (二)、新课讲解

  1.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文言文阅读同现代文一样,第一步要整体把握文意。这便启示我们:阅读文言语段,要把它当作文章来读,而不能把它当作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按照这个阅读理念阅读古文选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词、句,要先整体理清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谓人,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人物间的关系怎样。所谓事,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情,是指文段围绕主要人物所叙述的事件里蕴涵的感情。

  (1)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人。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人物主要有归有光、老妪、母亲、祖母和妻子;其中归有光的形象可分为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事。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琐事,依次有修缮项脊轩、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生活画卷。

  (3)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学生明确:

  修缮项脊轩——喜

  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悲

  项脊轩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怀念亡妻——悲

  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训练,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言文阅读理念,完成教学重点,并为话题讨论做好铺垫。

  2.教师出示话题: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 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2) 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3) 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把全班分为4个组进行讨论比赛,每组讨论解决一个话题;每组由学生推选1名组长来搜集组员讨论的信息,然后归纳作答。如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补充,最后读懂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板书如下: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少年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通过本话题讨论,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剧演出,每组选出2名演员,要求3男5女。

  角色分工:

  学生1——幼年归有光

  学生2——少年归有光

  学生3——成年归有光

  学生4——母亲

  学生5——老妪

  学生6——祖母

  学生7——妻子

  学生8、9、10——诸小妹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领悟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唤醒学生对亲人的感激意识。

  (四)归纳总结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技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愿本文就是一面镜子,时刻照见同学们感激的面容、感恩的心灵!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借老屋写亲情的写作技巧,想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请同学们作文《感受母爱》。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文阅读方法:整体把握人、事、情(理)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 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的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版块的第三篇文章。本文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形象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从两个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如一、二、三小节中的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只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如最后一小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教材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9个字。(因为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我把它做为第一个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本册的教学要求我们要构建综合阅读策略,倡导多种新阅读方式)

  3、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本册教材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秋韵。

  教学难点: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二、说设计理念: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是一首儿童诗,没有了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也将大减;没有诗歌来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 “美”的情境渲染为基调,以“听”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辅以 “思,议,评,读”等手段,旨在使学生深深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增强课堂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是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采用“自主读书、美读感悟”的教学方法。老师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在想象中升华情感,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美”为基调,情境导入,酝酿诗情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班学生喜欢欣赏配乐朗读,所以我就尊重学生的爱好,采用让学生伴着音乐,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文,是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激发学生乐学的情绪。

  (二)、以“听”为主线,初听秋声,初感秋意。

  初读诗歌,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二是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适时地引导学生:听秋声,利用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说秋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

  (三)、以“趣”为佐料,细听秋声,深感秋韵。

  情感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为了学生在这节课里将诗句读得有滋有味,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外, 我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师与生的对话里,想象“黄叶和谁在道别,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唱”;扮演黄叶和树妈妈道别时的对话,想象田野里丰收后欢乐的情景……这些情境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童真童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朗读更加入情入境,有声有色。

  (四)、以“仿”为桥梁,想像秋声,编织秋景 。

  在细听了课文中的秋声后,引导学生想象 :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帮助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模仿课文第一二小节当当小诗人,试着编一编诗歌。这一仿说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了中心句“秋是辽阔透明的音乐厅”,把文本的知识细化、落实。

  (五)以“练”为载体,自选作业,升华感悟。

  关于作业的设计比较多样,自主,画一画秋天的画,写一写秋天的诗,编一编秋天的童话,搜一搜秋天的诗文。自主作业,为学生留有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走出课堂,继续寻找和发现秋的美丽。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用一棵飘落叶的大树,一朵朵漂浮的白云,展翅高飞的大雁,可爱的蟋蟀组合的秋景图,并在相应的图下面随同讲课注上叮咛、刷刷等字样。同时,在课题下还画有美丽的五线谱,黄叶、大雁穿越美丽的五线谱,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正是这些美妙的声音编织了一曲秋的歌。让学生从静态的板书中感受到秋的声音,秋的旋律,秋的美。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其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乘法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是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学生认识能力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来获取新知识

  三、教学准备

  采用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主题图与多样化的练习,已达到高效、优化的课堂。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做下铺垫

  1、口算练习

  6×7 8×4 9×3 40×9

  5×90 11×8 12×4 10×5

  24×2 31×3 2×13 34×10

  200×30 50×60 300×6 1000×8

  2、笔算练习

  75×3 126×4

  引导学生说出笔算的方法: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目的是为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竖式做下铺垫

  (二)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有图象、有学校图书室刘老师的声音)同学们,学校图书室买来12本新书,每本24元,你能猜一下我大约付了多少钱吗?

  2、学生进行猜测,并说说想法。

  3、通过诱导,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刚才每位同学都猜过了,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你猜的是正确的或者是比较接近正确答案?(课件)刘老师到底应该要付多少钱?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24×12”吗?

  (三)自主探究,尝试解决。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24×12。

  2、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四)交流汇报,归纳策略。

  1、梳理思路,准备交流。

  刚才老师在看同学们的计算时,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好几种方法了,在交流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写一写,你在小组里发言准备讲哪几点?

  2、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3、整理成果,准备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小组内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看法。这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倾听。)

  4、全班汇报,汇总策略。

  部分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适时介入。

  (1)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学生的解题策略可能有:

  ①24+24+…+24=288 (12个24相加);

  ②12+12+…+12=288 (24个12相加);

  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24×10+24×2 =288

  ⑥12×20+12×4=288;

  ⑦24×20-24×8=288;

  ⑧ 2 4

  × 1 2

  4 8

  2 4

  2 8 8

  (2) 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3)质疑问难,精讲点拨。

  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那种比较简便,学生普遍会选择竖式。当选择了竖式计算后,我先从横式出发引导学生沿分步算式去寻找竖式中的对应数位、两层积及两积之和。组织质疑:

  a、你能发现横式与竖式之间的联系吗?

  b、第一步横式在哪?第二步横式呢?但横式明明是240,而不是24呀?

  c、0写不写一样吗?

  接着我又组织学生从竖式的各层积出发质疑其横式中的实际含义,“48是谁与谁相乘得到的?表示什么?竖式中的24呢?”“假如把计算过程分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你觉得哪个步骤最关键?”并有机借助板书把算理进行有序的梳理,指引学生在反复体味中感悟竖式与横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延伸至思维深处。

  5、验证结果

  在笔算中,验算是最好的验证方法。因此,让学生交换24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出乘法的验算方法。

  (五)应用深化,提高能力。

  1、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让学生演板,用于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演板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使全体学生通过计算和说的过程,感悟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全体学生都在探索交流中清楚笔算的过程和算理。

  2、帮小熊会诊。

  出2道学生的错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表述正确的计算过程。使学生在改错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且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生活中的数学:

  64页的第3题。

  4、游戏:你说我答。请同学们任意说一个两位数,乘11后,老师能不计算直接说出结果。

  学生说,教师口算结果,之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六)课堂总结,重视方法。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24×10+24×2 =288

  12×20+12×4=288;

  这样的板书对于学生对乘法算理的认识会更清晰,明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六、教学理念

  1、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体验,达到了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

  3、实现了课堂教学个性化,认真落实了“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精选说课稿锦集9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锦集五篇

2.【精选】说课稿锦集六篇

3.【精选】说课稿锦集八篇

4.精选说课稿锦集九篇

5.【精选】说课稿锦集7篇

6.精选说课稿锦集5篇

7.【精选】说课稿锦集9篇

8.【精选】说课稿锦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