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21 11:06: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汇编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说课稿汇编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前后联系与学生的情况分析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民歌——小调》。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欣赏了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初步了解号子与山歌那各具特色的风格与特点,因为有了前两者的学习作铺垫,小调的欣赏与学唱难度可谓“水到渠成”,也可为下一课中国民歌的综合欣赏作好充分的准备。

  2、授课内容的安排这一课主要由欣赏《沂蒙山小调》和学唱歌曲《马灯调》两部分组成,我将本课设计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 欣赏《沂蒙山小调》,介绍小调的特点。

  第二课时 结合小调的特点,学唱《马灯调》。

  第三课时 巩固、复习《中国民歌——小调》。

  在此,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

  3、教材分析

  小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中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

  流传在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新民歌,以优扬的曲调,朴实的语言,歌颂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爱戴。

  全曲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加上衬词和感叹词的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欣赏《沂蒙山小调》,了解中国民歌——小调的风格特点。

  (2)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中国民间小调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歌 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对中华民族博大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进而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培养。

  5、本课的重、难点及关键点的分析

  民间的小调对于从小生活在城镇的孩子们来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本课重点通过《沂蒙山小调》来让学生真切体会小调的独特韵味,这也是本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创设恰当的欣赏情境,将学生真正带入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通过对比欣赏,切身去体味小调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强烈表现欲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音乐寓教于乐的学科特点,我采用主题综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创设情境,以带着学生们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去走一走,每到一处,好客的乡亲们都用他们的特产——民歌来“招待”大家的方式,从而引导同学们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里去游玩一番,其中重点突出对“小调”的欣赏。

  让学生以游览者、欣赏者的身份,自己去听、去看、去问、去想。

  具体步骤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二)欣赏小调,切入主题。

  (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

  今天我主要说说第二环节“欣赏小调,切入主题”。

  教具准备:录像(或VCD)、钢琴、录音机。

  学具准备:课本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介绍活动的内容——到中国农村去游玩。

  (播放“农村风光”的录像或VCD)

  [设计意图: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上课一开始,变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看VCD(录像),“来到某村落,乡亲们都热情的送上了他们的特产”。

  (1)浙江 劳动号子《拉蓬号子》

  (2)四川 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问:劳动号子与山歌的特点、风格分别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络点,由已学的知识入手,从对旧知识的复习导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运用知识迁移法,使得新授内容的渗入更为自然。]

  (二)欣赏小调,切入主题。

  1、聆听小调,欣赏音乐美。

  (1)初听(完整)“告别了一个村落,咱们继续前进。

  忽然,远处传来歌声,听听,唱的是什么?味道似乎……”问:

  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人们对好奇的事物总是乐于探索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在前面的内容进行到接近尾声的同时,播放《沂蒙山小调》,制造悬念,以“偶遇”的方式引出课题,激起学生想听个究竟的愿望。

  目的在于A、让学生对全曲有整体的印象。B、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揭示课题,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歌词的朗诵有利于统一学生的情感,从歌词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有具体、直观的了解。]

  2、学唱小调,品味音乐美。

  (“下面,我详细说说这一步” )(1) 复听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具特色,最喜欢的一句的来学唱。

  [设计意图: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谱能力和音乐模仿能力,学习的自主性和有目的性增强,因而,此时的授课内容不拘一格,让学生摆脱问题的束缚,引导学生仔细欣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声用“H”跟着小调哼唱,以体会小调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主动发掘音乐作品亮点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 由学生自己将所选的一句仔细品味、学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将自己的选择付诸于行动,仔细揣摩,认真学唱,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展示。

  [设计意图:由教师自己带头,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敢于暴露自己,以此来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能唱得比老师好,以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勇气。]

  (4) 分组展示。(录音对比、钢琴伴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也来过把歌星瘾。]

  (5) 完整欣赏。

  (全体哼唱)3、鉴赏音乐美。增加欣赏几首小调,由学生讨论小结小调的特点。

  [设计意图:对刚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马灯调》的欣赏为第二课时中歌曲学唱打下伏笔。]

  (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

  欣赏中国民歌。

  [设计意图:与第一环节相呼应,使整堂课有着完整的形式美,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

  四、授课时间安排

  (一)5-6分钟。

  (二)30-32分钟。

  (三)2-3分钟。

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2.2光的反射》首先,我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特点、作用:光的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从本章的知识体系来看,光的反射定律既是全章的重点,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研究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本节进一步研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的现象和规律,这些知识是学习下一节平面镜和球面镜的基础,研究方法和技能又能迁移到“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上去”。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我拟定的本节课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2)观察日常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光的反射定律简洁、对称、和谐,从中领略到物理学中的美

  2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3、教学难点: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光路通过多媒体真实、直观的显现出来

  4教学关键:在实验中观察、体验,发现问题,主动地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二: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在科学探究思想的指引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动手、动脑、观察。交流。

  三 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复习了上一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也开门见山,引入本节课需探讨的课题,省时高效。

  2、讲授新课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师生同画光路图提出问题学生猜想教师学生共同实验探究归纳光的反射规律。

  3根据规律绘图

  4引入光路可逆性

  5由现象引出漫反射与镜面反射比较其区别

  6光的反射应用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沉下去浮上来》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次探索活动。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本次活动利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挖掘一些事物表象下的原因。沉与浮的现象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科学现象,本次课程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手摸等,多种方式,如操作、想象、讨论等进沉与浮的行探索活动,并通过比较得出结果。

  二、 说活动目标

  (一)、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态度、能力、技能三个方面预设以下几个目标。

  1、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

  这是从幼儿的态度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大班幼儿好奇心比较重,所以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科学现象感兴趣,要让幼儿亲身去观察,从而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2、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这是从幼儿能力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表现能力。

  3、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这是从幼儿技能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因此,这一目标主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大班幼儿虽然词汇量逐渐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但相对来说语言表达缺少逻辑性,而对科学现象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对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把本目标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难点: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沉与浮的科学现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并且会经常用到,所以,在幼儿初步了解沉与浮的原因之后,把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 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的要求,我多本次活动做如下准备:

  1、 课件制作及电脑、投影、音响的准备。课件准备就是影像资料:海上漂浮的船和一些其他的物体。

  2、 透明的水槽或水盆每组一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棉花,橡皮泥等物品每组一套。记录卡每组一张,分类筐每组三个(筐子侧面分别贴着沉、浮和悬浮的标志)。

  3、 大字卡“沉”与“浮”

  四、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过程,所以采用如下教法:

  1、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电脑和投影向幼儿展示海上漂浮的船和其他各种浮在海上的物体,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

  2、 提问法:提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 说学法:

  整个活动过程提倡幼儿主动体验,探索,让幼儿主动学习。所以,本次活动采用以下

  几种学法。

  1、 操作法: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去体验各种物体的沉、浮,总结沉与浮的基本规律。

  2、

  3、

  4、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物体的特征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记录法:教师提前做好记录表,让幼儿养成总结记录总结的好习惯。 讨论法:引导幼儿经过讨论、合作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正确的结果。

  六、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电脑、投影)像幼儿展示海上的漂浮现象,引导幼儿观察这一科学现象。

  本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抛出问题:教师提问:所有的物体都能漂在还上吗?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沉与浮的概念。

  本环节的重点是为后面的体验活动做铺垫,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和体验。

  3、 幼儿操作:幼儿分组,为每组幼儿发放提前准备的操作性材料,包括透明的水槽或水盒一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塑料的、玻璃的)、棉花、橡皮泥等物品,分类筐每组三个,记录表没人一张。

  教师将操作的步骤演示一遍,(以啤酒瓶盖为例)然后让幼儿逐一进行操作。 ①、 预测:大家先讨论预测啤酒瓶盖在水里的沉浮状态,

  ②、 填写预测记录:将预测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

  ③、 动手操作:将啤酒瓶盖放到水里,看结果是沉还是浮,

  ④、 记录操作结果:并和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

  ⑤、 分类:操作后将物品分类放到贴有标记的分类筐里。

  ⑥、 总结:幼儿操作完成后,教师向幼儿出示“沉”与“浮”的字卡,并贴到白板上,引导幼儿总结哪些物体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物体在水里是浮上来的。让幼

  儿代表把分类筐放到相应的字卡下面。

  4、 拓展部分:尝试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材料,(材料不要过多,以免扰乱幼儿思维。)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幼儿通过努力得到成功。

  ①、 给每组幼儿发一个矿泉水瓶和一把钥匙,让幼儿想办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让浮上来的物体沉下去。提示幼儿可以尝试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 ②、 幼儿分享、交流自己使用的方法,并尝试解决沉、浮状态改变的原因。

  七、 说课程设计特点:

  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材料、创设开放性的课程环境以及利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的方法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我遵循《纲要》中“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的要求,将科学与语言等领域的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幼儿探索问题的兴趣及方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网球正手单手击球练习。

  一、 教材分析:本课根据《课标》水平五,通过掌握网球正手单手击球的技

  术动作和击球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击球姿势,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群体意识。所以我把本节课的目标设为: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正手单手击球的基本只是与技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技能目标:掌握正手单手击球的基本动作,发展学生的协调、灵活等身

  体素质。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

  创新意识。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 点:正手击球基本技术。

  难 点:击球时的动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正手击球的特点与练习形成,总体思路力求“新、活、

  实”,采用了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场地器械:本课利用一个网球场地,一台录音机以及简单的游戏来完成本课的任务。

  六、教学过程:

  1、常规导入阶段

  导入:响铃后,同学们在场地中央成四列纵队站好,我说:同学好,非

  常高兴与大家一起来上这节网球课,希望通过这节课每名同学都

  有所收获,遇到问题的同学们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我相信每

  位同学都会做的非常好,大家有没有信心!(生答)通过轻松自然

  的方式不仅做了课的导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兴趣阶段

  首先,让我们一起跟音乐的节奏来做一下热身,在音乐《动起来》的伴奏下,在网球场底线,边线做拍球慢跑热身练习,在进行中做热身操。

  3、运动参与体验阶段

  自我体验:热身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网球

  的球性自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经验交流:学生自由结合,相互交流感受,相互探讨,教师对个别询问

  并做出回答。

  技术示范:教师示范正确动作,以及脚步移动的要领。

  集体联系:1、对墙面进行练习,进行个人计数(地面反弹一次),小组

  内进行比赛。

  2、提醒学生相互观察,组织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

  3、各组的代表进行比赛。教师、学生进行评判,给予鼓励。

  七、调节与放松阶段

  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共同做放松活动,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最后引导学生谈收获与心理感受,教师点评,布置作业,收器械,下课。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专家评委。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发现,猜一猜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长(厘米) 宽(厘米) 小方格个数 面积(平方厘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验一验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图层与拼贴技巧》是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课内容,它是在Fireworks图形处理软件中操作完成的,本节课是在学习图像获取、加工和简单制作网站标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节内容的,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使用图层和选取工具来制作合成大头帖和大头贴模板,这节内容既能复习掌握前面的打开、导入文件的方法,又能掌握利用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对学生今后学习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调整图层的顺序方法;

  (2)能利用大头贴模板和拼贴的图像制作成合成大头贴;

  (3)能把普通的图像制作成不同的大头贴模板;

  (4)能利用“属性”面板中的“边缘”设置为“羽化”,然后拼贴出自然柔和的照片;

  (5)会保存“PNG”格式的文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打开文件和导入文件及调整图层顺序体验合成大头贴的拼贴过程;

  (2)通过选取工具和图层的使用,让学生掌握拼贴大头贴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制作合成大头贴和大头模板,体验学习电脑应用软件的成功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应用软件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家庭相片进行拼贴成大头贴,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对父母的关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图层顺序的调整;

  (2)选取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3)“羽化”效果的制作。

  依据:只要把选取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了,结合“羽化”效果就可以制作出较自然柔和的大头贴,从而掌握拼贴技巧。

  2、难点:

  选取工具的使用。

  依据: 因为要拼贴出效果较好的大头贴就必须熟悉选取工具的使用,而选取工具的灵活使用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环境

  1、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2、软件准备:多媒体网络控制软件、PowerPoint和Fireworks软件。

  。(六)教具准备:

  相片、名信片各一张。

  二、说教法

  本校的八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喜欢模仿操作,为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本人在本节课中用我的家庭相片做为拼贴素材为例子,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来操作练习,

  而且还提供视频教学录像给学困生,让全体学生都尽可能达到预设目标,所以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有探究法、讲解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

  三、说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感性思维较强,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认识比较直观,而理性思维相对较弱,理解事物本质并不深刻。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掌握用Fireworks进行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在情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喜欢挑战自我,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

  预估

  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2

  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母亲和女儿长期分居两地,母亲有个愿望想和女儿合影,但距离太远,我们能帮帮她吗?

  课件展示要合成的大头贴。

  注意观察、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成

  大头贴

  教师课件出示制作合成大头贴的过程:操作步骤:单击“文件” 单击“打开”从文件夹“模板”中选择一模板 单击“打开” 再单击文件” 单击“导入”选择要拼贴的照片 单击“导入” 调整照片的大小和位置 调整图层的顺序(如果与多张相片拼贴重复导入照片操作)

  通过“另存为”把文件保存为“PNG”格式。

  探究活动:利用素材中的一张模板和一张或多张照片制作合成大头贴,然后以自己名字命名保存在电脑桌面。(教师点评)

  学生按课本操作方法或按教师出示的自己尝试探索。(如果学生探索不出来,可提示学生观看视频教学录像进行模仿操作)

  操作练习,完成简单的合成大头贴。

  抽一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讲解演示操作步骤转播给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习巩固制作合成大头贴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制作大头贴模板

  同学们,我们已经懂得简单的拼贴成合成大头贴,但同学们是否知道模板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

  在合成的“大头贴”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模板其实就是包含有透明区域的图像,因此,只要删除图像中一些区域,使其透明,就可以把普通的图像制作成“大头贴”模板。我们应该利用什么样的工具去实现这效果呢?(可出示相片和名信片进行讲解)

  教师提示学生利用选取工具来实现,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操作方法尝试进行简单的操作。

  教师演示羽化前后的效果对比,然后教师提示性演示操作,介绍“选取框”、“套索”和“魔术棒”工具的使用以及“羽化”效果的设置。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制作出大头贴模板。

  学生观察思考问题。

  学生尝试操作。学生观察模板的边缘是否柔和。

  学生静听。观察“羽化”后效果。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上机实践。

  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逐渐学会阅读课本独立完成操作的习惯。

  视觉感受“羽化”后效果。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选取工具的使用及体验“羽化”后效果。

  环节

  估用

  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发挥想象制作特色合成大头贴

  创意设计活动:有一个家庭,丈夫和妻子女儿分居三地,他们未拍过全家福相片,现请同学们帮忙:选择或制作一大张头贴模板把他们的单人照片制作成一张大头贴的全家福,然后把作品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姓名+全家福)保存在电脑桌面。

  展示学生的作品,由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点评,阐述作品所包含的技能,基本的操作技能和新发现的操作技能。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善于发现学生作品的亮点和艺术性。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完成作品

  学生参与评价。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点评,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感到自己的成果得到肯定,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求知欲。

  知识拓展

  利用选取工具选定区域后拖动选取图像过程中,如果同时按下“Shift”、“Alt”或“Ctrl”进行操作会有什么样的意想不到效果呢?

  学生思考与观察,时间充足时可自己尝试。

  为学生留下了学习发展的空间。

  课堂

  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尝试回答

  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说课稿 篇7

  『创意说明』:

  《高处何所有》是张晓风的一篇哲理散文。文章有一个副标题“赠给毕业同学”,可见是为那些在攀登学问这座大山的学子们写的。可是,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却远远超过了做学问本身,那是一种人生的哲理,是在比较了多种人生境界后对某种至高境界的由衷赞许,是对那种看似平易却难以抵达的真英雄境界的诠释与破译。所以这篇文章在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人生观的选择方面应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教材。

  新课标中提到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工具性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将文本学习与写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认为有必要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让他们追求一种最崇高的人生境界,同时,做为一篇事理类的哲理散文,本文的写法非常规范,非常适合学生的写作借鉴,因此我也想通过这篇散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事理散文的写法和阅读方法。

  为此,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为着眼点,体会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主观感受和哲思。

  2、理解“真英雄何所遇,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独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的含义,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努力成为有高尚人生境界的人,同时要认识到伟大的事业是与奉献、痛苦并存的。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哲理散文的方法,体现梯度式阅读的理念。用客观性阅读的方法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领会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观性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者对人事物或生活片段的描写,寄寓的主观感受和哲思。审美阅读,让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拓展思维,深层次理解课文的内涵。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由张晓风的几句名言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语言的风格。

  整体感知:

  1、解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副标题的含义,进而引出课文。

  2、学生轮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师生共议,文中的人物及相关要素。

  深入探究:

  1、你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几个人物?

  2、你能找到文章的主旨句吗?

  3、就文章的内容和写法说一句或一段评注性的话语。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的自己要评价的人物的语句,通过揣摩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来分析评价人物,体会作者寄寓在人物身上的主观倾向和情感,同时以文末的最后一句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含义,理解本文蕴含的人生哲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点拨学生运用恰当的学法学习(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句子含义,抓修辞、词语的准确运用,通过名言论证、联系实际及对比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拓展延伸:教师点拨学生总结事理类散文的写法(一事一议),指导学生从“成功、态度决定高度、境界”等话题中任选一个角度或侧面,口头表达自己的见解(200字左右)。

  教师小结:张晓风借给我们讲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在平淡中缓缓透出一种无法回避的魅力,在诗意的描写中从容的暗示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在散文的结尾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是这个观点的真实和冷峻震撼了我们,也吸引了我们。做个真英雄吧,纵然高处一无所有!

  作业:将口头作文充实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补充说明:这是教者参加桦甸市语文学科教学研讨课活动时准备的一篇教学设计,讲完之后重新做了梳理,以求自身的提高和借鉴。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登上企鹅岛》。

  登上企鹅岛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三年级上册第8课。南极大陆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使人向往的地方,那的企鹅更是小朋友们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这篇课文记叙了小作者跟随南极考察队来到南极大陆登上企鹅岛的所见所闻,这篇课文通过对企鹅的样子、种类、特点及生长过程的介绍,说明了企鹅的可爱,表达了小作者对企鹅的喜爱之情。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先讲述了企鹅的种类、特点,最后讲的是企鹅的生长过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细致具体的描写了岛上的三种企鹅:金企鹅、帽带儿企鹅和阿德雷企鹅。通过文中“它的嘴是金红色的,头部有两块白毛,又叫花脸企鹅”“他们彬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我刚踏进他们的领地,一只企鹅就尖叫着把我驱逐出境了”等细致描写,抓住了这三种企鹅的特点:金企鹅漂亮;帽带儿企鹅彬彬有礼;阿德雷企鹅凶猛。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流畅、充满童趣。

  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孩子们走进教材,走进课文的情境,要领着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收集、整理和利用相关信息资料的良好习惯。针对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南极大陆企鹅岛上企鹅的外形、种类、特点及生活习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了解南极大陆企鹅岛上企鹅的外形、z种类、特点及生活习性。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课程有明确的目标:识字与写字目标: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结合《登上企鹅岛》一文的具体情况,在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是这样安排第二课时的:

  首先教学中,我注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时空,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创设时空无限延伸的学习环境。课前导入时,屏幕上出现了一直活泼可爱的卡通小企鹅,它做了这样的开场白“三年级的小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企鹅岛上的豆豆,欢迎大家登上企鹅岛”学生立即被企鹅豆豆热情、生动的开场白吸引,带着新鲜与好奇很快走进课文、走进企鹅豆豆为他们所展示的那片白雪冰封的晶莹世界。这样也自然延伸了这堂课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师的我则把握时机以导游的身份继续引导学生,模仿导游的语言、姿态说到“欢迎搭乘旅游直通车,来企鹅岛上交朋友”我与学生们的距离没有了,我是活泼爱玩的导游姐姐了,而学生们则是兴致勃勃的小游客。

  采用直观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对企鹅的喜爱之情。在学习企鹅的样子时,文中是这样写的“”我首先出示成年企鹅玩具,让学生比一比成年企鹅三十多厘米是多高。放在地上让学生感受。然后出示小企鹅玩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让学生找出成年企鹅与未成年企鹅的相同点。然后师生共同填空,加深对企鹅样子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其次:拥有童心才能激发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天性,才能在教学中产生创新。面对一群颇爱幻想的孩子,教师的思维应具有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并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详细介绍了三种企鹅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了解三种企鹅的外貌、特征,我为学生准备了头饰,学生们带着头饰,按照课文的描述,又另加了稚气的童语表演的惟妙惟肖,大家不但喜欢上了可爱的企鹅,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在课堂设计时,我用“趣”和“思”绕合起来的方式继续引导学生。我问学生:“我们就要离开天蓝、地白、环境优美的南极了,你想抱着小企鹅照相吗?你还想对小企鹅说些什么呢?”学生们争着与小企鹅照相,并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其中有一个学生说道“20xx年我们的首都北京就要举办奥运会了,作为北京的南大门我们会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并欢迎小企鹅来我们这儿做客。”学生们立志去探索大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情绪被激发。看着他们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一颗颗纯洁的心,我深深为之感动。

  学习应该是件快乐的事,《登上企鹅岛》的学习气氛就应该是快乐的、轻松的。课堂上导游的姿态、语言,课堂上学生们认真的表演,我和同学们都仿佛身临其境。在整个教学中,我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还是导游,更是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去体现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这篇课文我以“童心体验、童趣引导、学玩同乐”的教学策略、积极探索,饶有兴致的与学生一同参与学习,一同《登上企鹅岛》。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动与静》是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七课。是“位置与运功”单元中的一课。下面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在学习了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之后,本课开始进入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运动。在本课中,将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如下。

  1、探索目标:使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位置来确定。

  4、重点和难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参照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所以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中的科学为学习的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能主动探究,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能认识科学的真面目,因此我采用了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

  三、教学设计

  (一)、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行师生交流。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课开始,我首先由问题导入,提出一个学生很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听到这个问题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然后从这些疑问入手,接着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假如你站在路旁,你认为那些房屋和树木还是运动的吗?”激发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接着我又播放一段坐在汽车里游览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看完视频后,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安排了让学生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部分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对于自己来讲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是静止的,是将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判断者自己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接着在播放一次坐在汽车里游览的视频,让学生再次熟悉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

  3、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就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奔腾的骏马》,让学生判断视频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又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分析课文中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最后让学生分析电风扇工作时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板书:

  七、动与静

  秋千上的女同学 静止

  秋千上的男同学 秋千下的女同学 运动

【实用的说课稿汇编9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汇编8篇

2.实用的说课稿汇编6篇

3.实用的说课稿汇编五篇

4.【实用】说课稿汇编4篇

5.【实用】说课稿汇编五篇

6.【实用】说课稿汇编四篇

7.【实用】说课稿汇编6篇

8.【实用】说课稿汇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