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5 17:58: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说课稿 篇1

  一、分析教材与学情: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而破坏性地震会给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目前的教育现状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是第一位的,而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对孩子进行自护、自救方面的教育,还没有很好的落实在教育教学中。现在的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任何事情都有父母包办代替,自理能力特别差,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更是束手无策,所以,汶川地震中才会使学生的伤亡人数占很大的比例,学生不能用已有的知识来守护自己的生命。所以本节课就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一下地震的应对措施,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用知识保护自己的生命。

  根据这一教材编排的目的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是:

  知识目标:

  1、简单了解地震的形成。

  2、了解地震发生前有什么预兆?

  3、知道遇到地震我们应该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模拟自救活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德育目标:

  1、在了解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心教育。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教学难点:形成地震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在“观察、查找地震的前兆、探究地震的形成、体验地震来临时的应对措施”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借助汶川地震这一人人关心的话题入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愿意用知识来守护自己的生命,让灾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用多媒体课件和扣人心弦的音乐,来拨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合作性

  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激发思维活动,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与其他课程,如果学生不对本课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的话,就没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会使你的课堂事半功倍。

  学生准备

  1、在课前两个星期,安排每个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和地震相关的资料。

  2、课前两天指导每个学习小组就地震的形成、地震前的预兆、以及地震来临时采取怎样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三个问题细致研究,再次进行处理信息、整理资料,并填写身处环境不同、采取不同方法的调查表,做好汇报交流的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教师对学生研究的三个问题也要充分的查找资料,为灵活驾驭课堂做好充分准备。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汶川地震发生时的影片。让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看后的感受。

  教师总结,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地震与应对。

  (这一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二、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1、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利用两块木板(一块厚的,一块薄的),在教师的要求中 亲自实践,了解地震的形成。

  2、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后,让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刚才的三个环节的实践,总结出自己的发现:

  (1)折断厚的细木片用力大。

  (2)折断薄的细木片声音响。

  (3)这一现象与坚硬的地壳在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时造成断裂和移动的原理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时实验中时双手产生力量,而地震时是地球内部产生力量。

  教师总结:地震是地球内部力量使坚硬的地壳产生断裂和移动而造成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希望同学们不要恐慌。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形成,感受地震带来的巨大威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正确对待地震。)

  四、了解地震的危害

  (本环节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但是他是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地震的危害,才会激起学生了解地震前的预兆和保护自己的方法的欲望。)

  五、了解地震前的预兆

  让同学们汇报,你了解到的地震前的预兆,更好的避免灾难的发生。

  1、通过汇报,教师总结:

  地震异常的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2、以地下水异常和生物异常这两种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现象,所以我让学生做细致的了解。

  如:(1)地下水异常包括哪些现象,并课件出示人们总结的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2)生物异常

  主要让同学们了解动物反常的情形,通过人们总结的顺口溜了解地震前的预兆。

  (此环节让学生提前预知地震预兆,减少灾难的发生。切实做到用学过的知识来守护自己的生命)

  六、地震时的应对

  这是本课的重点:为了避免汇报形式的单调,我将采取三个步骤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任务

  1、亲身体验,评价中学习逃生方法。

  每一个学习小组派一个学生出来参与。假如在这个课堂上忽然发生地震,你会选择什么地方躲避?并采取各种评价方式:本组同学评价、其他小组同学评价和请本小组的学生评价本小组代表的躲避方法是否合理。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参与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总结出首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在室内的逃生办法。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课前调查表中的不同环境下,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3、结合汶川地震中被埋压学生的逃生经验,学习逃生方法。

  教师适时补充汶川地震中被埋人员表现勇敢的事例,感染通讯,让他们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

  此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尝试、体验活动,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又很好地落实了本课的重点。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讲究简洁、明了,同时起到强化重点的作用,本节课我只板书头脑冷静 灵活应对八个字,告诉学生逃生的方法。

  地震与应对

  头脑冷静 灵活应对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畅自然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教学中若只让学生知道课本上的点滴动物、植物,在学生脑海中要形成广而深,并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是有难度的,因此必须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研究”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广博的海底世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1、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⑴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在广阔的海洋里生活繁衍着无数的生物,神秘而又美丽的海底世界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学生乐于亲近海底世界,因此创设“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他们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⑵角色的转换《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⑶资源的拓展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等。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尊重学生文化及其多样性,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学科顺应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生命的本性,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⑴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通过放录像,把蓝色的海水、凶猛怪诞的大鱼、美丽的珊瑚……这些奇妙的东西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加上配有优美音乐的解说词,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海底世界。另外如文中“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等的重点研读。

  ⑵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⑶渗透课堂作业中的人文性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你自己来写写《海底世界》。”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学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理解;又如对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这个词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学生对“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用图片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设计思路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对话↓↓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表达读 说 写 评↓↓引导拓展搜集、处理信息

  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1、假期里,有些同学跟着爸爸妈妈游览过大海,欣赏了美丽的海水,海滩,不过,你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现在,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乘潜水艇,到海底世界去看看那儿的奇异景色。(出示录像,并配乐朗读)2、你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主 要 特 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二)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特点1、自由读课文第2~6自然段,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师巡回指导。3、呈现探究成果。(出示一份中等学生的填写表格)体味句子。(随机出示句子)

  ①“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②“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依然”是什么意思?用一个近义词表示,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③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光点”的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④“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a、什么是“窃窃私语”?b、听录音,听一听海底世界动物的窃窃私语。c、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d、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e、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f、“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⑤“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a、“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b、出示填空练习。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c、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⑥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⑦“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提问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随机点评:你是怎么理解的?能说一说吗?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能干!你和作者一样会观察、会分析!他是读中有所发现的,你也能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朗读指导)你认为奇异在哪里?他提供的材料有什么不足?鼓励多种表达:还有与这份不一样的吗?再交流。

  疏理学法:引导学生归纳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三、引导表达

  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2、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写话。(1)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或“有……有……还有”来说一说吗?(2)仿写一段话: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像,请你写一写。(3)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设计意图: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四、拓展整合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请你来写一写《海底世界》。(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探究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整合,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为学生打开更多现实生活世界的窗户,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课外阅读、社会调查、民间采风,就是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从而建构起良好的语文背景。) 附:板书设计 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黑中有亮(黑暗—光点) 动物 各有各的 植物 多彩多样静中有声(宁静—窃窃私语) 矿物 多种多样(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亮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课题是《走近老师》,我将从说学情、说教材(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走近老师》一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一、学情分析

  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由于身心发展特点等原因,学生一面具有向师性,一面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些困境:

  1.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的多元化,对老师的权威产生“质疑”。

  2.“恋旧”情绪。七年级学生刚刚离开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和适应“新教师”,难免感到陌生,不敢与老师亲近。

  3.心智尚不成熟,不能理性看待不同风格老师。

  4.教学调整,教师调整对学生的影响。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需求,也是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教材,分别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和第二单元《友谊天空》的基础上,围绕着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身边的教师,学会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与老师交往、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度教育好时光。本课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二)教学目标

  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是“教什么”问题。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培养尊敬老师的道德品质;

  (2)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2)自主探究、创新、协作能力:敢说、敢想、敢评、善合作、勇探究。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理解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2)知道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风格。

  4.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是,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学目标确立的必要依据: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哪些可以自己学,哪些需要老师教)——教学有的放矢。

  2.学生的特征和学习风格——选择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已有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学的必要条件)。

  4.可能的认知误区,不正确的价值观表现(教学的目的)。

  二是,教学目标确立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一致:

  1.道德与法治课,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2.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尊敬老师,责任担当。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点:承认、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

  2.教学难点:理解老师、体谅老师、主动培养尊敬老师的道德品质。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直观演示法:图片、音频、视频,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2.情境教学法: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体验提升。

  3.案例分析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明辨是非,培养理性精神。

  (二)学法:

  1.合作探究法:在探究材料的基础上,以自主、合作多形式,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动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以及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2.体验法、感情交流法:通过自身生活体验和交流,使学生认同观点,从而主动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合一。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巩固应用——总结全文,情感升华”五个环节,达到实现三维整合,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图片、趣味链接导入。导入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不为了导入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春蚕、园丁、人梯、蜡烛。提出问题:它们被用来比喻谁?(学生观看图画,讨论与交流画面内容,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趣味链接:“师”前面为什么加“老”呢?(引出中华民族尊师的传统)

  ——有两种释义:一是表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词”。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二)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环节一】了解教师职业

  活动一:感知不易:录制、播放《老师的一天》,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视频内容为:上课、备课、批阅作业、辅导学生、管理班级、培训学习等。

  观看视频后,设置问题,组织讨论。

  1. 谈一谈,你的感受?(观看视频后谈感受,自主展示表达)

  2.说一说,教师的工作包含哪些内容?尝试概括教师 的职业特点(合作研究)。

  3.你觉得合格的老师应具备哪些素养呢?(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出示的问题。)

  (设计意图:1.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素材选择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视频,引导学生去观察教师生活,感知教师职业生活;2.通过问题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要求,认识到教师工作内容的多元性和工作时间的多面性。3.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从了解老师到理解老师的不易。统一三维目标。)

  活动二:情感升华

  请你给他们的微信“朋友圈”评论?

  准备教学素材

  教师微信学生的生活记录,四条朋友圈

  回复评论,敢于分享。活动体悟,情感升华。

  素养是个体与情境在长期互动中逐渐生成的。在体验中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统一,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涌动与价值的提升。

  【环节二】风格不同的老师

  活动三:课堂调查“我喜欢的老师”

  引导学生形成调查结论:

  1.老师有不同风格

  2.每个人喜欢的风格也有不同

  合作探究问题:

  1.为什么不同老师风格不同?

  2.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风格不同的老师?

  本活动设计意图:自主完成调查,真实感受,敢于分享;在教师引导下,形成调查结论;合作探究,完成提问。

  1.课堂调查,听学生的“心声”

  2.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解决生活困惑的方法和技能

  活动四:出谋划策

  1.我就喜欢语文老师讲课,他幽默风趣,总是让我们开心。我就不喜欢数学老师,他的课真无趣,除了做题就是做题。喜欢老师就喜欢哪一学科,怎么办?

  2.小学毕业已经两个多月了,可我还是怀念原来的老师们,总想回到原来的班级,每天到学校都很不开心,我该怎么办?

  3.喜欢的英语老师调走外校了,换来一另一个数学老师,原来最爱上的是英语课,现在……这次考试一落千丈,我该怎么办?

  如何让敞开他的心门,走出误区?请同学们给他出主意,想办法。小组合作探究、分享,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三个情境,降低难度,落实教学重点“承认、接受、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越辩越明,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实践探究,课堂小结

  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之后,引出下面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亲近感,如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老师写一封信(可以是道歉,可以是感谢,或是其他)。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反思、创造。

  设计思路:“教育是课后或者走入生活依旧可以带走的东西”。强化重点,运用新知,指导生活实践,主动走近老师,培养尊敬老师的情感,主动创造道德生活,提高核心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走近老师

  一、教师的含义

  1.文明的传承者

  2.专业人员

  3.教书育人(育人塑德)

  二、合格的老师(四有)要求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三、不同风格产生的原因

  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

  四、面对不同风格老师的态度

  1.承认老师的差别

  2.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3.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

  4. 主动交往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目标

  六、说设计反思

  课题——走近老师

  目标——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尊敬老师,责任担当),考试评价达成目标

  实施——主要教学策略,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评价——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评价,生活道德表现,阶段检测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夸父追日也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本篇神话弘扬了一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诗人陶渊明曾写诗赞道:“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中的神奇。

  2、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收获。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感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也就清晰了。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的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课内容故事浅显,意义深远。在本课教学中,力求在赏析语言中让学生感悟到夸父向往光明,追求光明的精神,在感悟夸父追求光明精神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的理念指导下,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于是,我设计一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师讲述夸父的故事。)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这一个个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这节课,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篇非常有趣的神话故事。

  板书课题:夸父追日。

  (指名读,齐读)

  3、释题:追日(追赶太阳)让生质疑: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文章。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波浪线把能解答三个问题的有关语句画下来。

  2、好,这些词语你会念了吗?

  3、出示词语:手杖虞渊伏下身子渭河瀚海颓然奋力一抛

  4、开火车读,齐读。

  5、谁还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神奇的事?我来开个头:夸父拿着手杖去追太阳,谁能接下去说。(请一好生示范说)如有错误的话教师顺势点拨。

  6、咱们同桌也来学着他的样子用上这些词语互相说说。

  7、下面我们来接龙说一说,每一个人都要竖起耳朵认真听,轮到你了,你就得接着前一位同学用上后面的词语接着说下去。

  三、细读感悟

  1、夸父为什么要去追赶太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段,划出句子。

  2、交流:

  课件出示:“每天夜里,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⑴指名读。

  ⑵引读:

  师:是呀,夸父对光明是那么的渴望,当夜幕降临,夸父看到西沉的太阳,他心想──

  生: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师: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四周一片漆黑,夸父久久不能入睡,他心想──

  生: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⑶同学们,来吧!让我们一起读出夸父的心声,呼出他对光明的渴望?

  生齐读:“我不喜欢……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⑷读着这样一段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

  课件出示:我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勇敢向往光明)

  四、品读第2~5段

  过渡:是呀,在字里行间,我们不禁被夸父追求光明的信念感动了,更被这些神奇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让我们再次随着这些神奇的语言文字走进故事2~5节。

  1、默读2~5节,边读边思考夸父还神在哪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句子一:

  课件出示:“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⑴指名读,夸父“神”在哪里?(跑步速度快)

  ⑵抓“一眨眼”“像风似的奔跑”体会夸父速度快:

  爸爸的汽车在告诉公路上行驶,如果以每小时100公里来计算,两千公里得开多少小时。(20小时)

  整整要开20小时,可是夸父一眨眼就跑完了,真神啊!把这份感受读出来吧。

  ⑶还有哪里看出夸父跑得快。

  (像风似的奔跑)

  ⑷此时,所有的感受只在一个“读”,来,一起读出夸父跑步的速度。

  ⑸创设情境:

  夸父,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这么急?

  预设:因为太阳就要落山了。

  3、是呀,因为夸父心中始终记着这样一个目标:

  课件再次出示: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生齐读)

  4、不知不觉中,一个“神”已深深印在我们心头,夸父还“神”在哪里?

  “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⑴指名读,夸父“神”在哪里?

  ⑵拓展黄河、渭河资料,抓关键词“霎时间”体会夸父之渴。

  ⑶指导读。

  5、是呀,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他不顾疲惫去追赶太阳,那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支撑着他。

  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6、夸父还“神”哪里:

  出示:“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塞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⑴指名读,夸父遗憾什么?

  (没有追到太阳、没有把光明留住)

  ⑵他心不甘呀,他把自己的遗憾、对光明的渴望都化作这最后的奋力“一抛”上,这一抛,都抛出了什么?

  (这一抛,抛出了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这一抛,还抛出了鲜美的桃子。)

  ⑶引导:夸父是那么想把太阳留住。那么这一抛,夸父还想抛出什么?

  (根据生回答板书:希望、光明……)

  ⑹读着读着,你觉得这一抛还抛出了什么?

  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五、练笔升华:

  夸父,我想对你说……

  写一两句话,佩服夸父的决心及毅力、还有做事不半途而废的精神;永远秉持着有恒心、有毅力,不畏艰难的精神;追求光和热,契而不舍

  板书设计:

  夸父追日

  为什么追?

  与日逐走执着

  怎么追?渴欲得饮奉献

  道渴而死牺牲

  有没有追到?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除和除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数和倍数是本单元中最基本的概念。教材先概括了“整除”,在此基础上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指出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约数和倍数是以后学习质数、合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还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因式分解做了准备,使学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也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认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含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瞳倍数;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理解整除是约数和倍数的基础。

  教学难点:理解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力求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归纳整除时,引导学生归纳比较整除算式的特点;在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在深化理解时,通过填空、判断、游戏等灵活、有趣、多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归纳总结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法: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方法获取知识。例如在归纳整除时学生自主学习整除的概念;比较整除和除尽、应用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等等。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归纳整除,扎实基础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在整除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学生对整除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在学习约数、倍数的意义之前先通过忆整除、感悟整除、归纳概括整除三个环节对整除进行归纳整理。其中在归纳整除时又安排了观察特点、分组讨论、尝试归纳、解读文本等学习环节,层层推进,一个环节就是一个不同层次的训练,每次都让学生有新的体验。

  当学生对整除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解时,教师再提出除尽这个概念,形成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整除和除尽,在比较时用课件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同桌互相讨论、尝试归纳、汇报讨论结果,完成表格,最后再概括整除和除尽的关系,使学生知道除尽包括整除,整除是除尽中特殊的一种,加深学生对整除和除尽的理解。

  设计意图: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建立在整除基础上的,只有基础扎实了,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才会得心应手。这一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安排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参与了整除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新知所需的知识基础得到了巩固。

  (二)、立足基石,构建新知

  探究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按以下的程序进行的,揭示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强调,加深理解 应用约数和倍数、探究倍数与倍的区别和联系、解读文本、自学反馈。首先用课件把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呈现给学生,首次接触,学生对约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有限,再提出几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可以加深学生对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学生对约数和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学习例1,让学生说说15和3它们之间约数和倍数的关系。在学习例1时,先让同桌互相尝试说说,再指定同学来说,最后让学生说说45和5、16和2、4和24、0.6和0.3四组数的约数和倍数关系,当学生说0.6和0.3它们之间不存在约数和倍数的关系时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说说它们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此进入下一个环节,比较倍数和倍。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0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的知识,并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关系的学习,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设计意图: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仅靠学生从文字上来理解远远不够,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算式加以理解更为直观,化难为易,再让学生说说各组数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既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能力,又可以通过说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在这一环节设计了说一说、填空、判断、数学游戏、开放式习题五种形式的练习。先让学生判断几组数中哪组有约数和倍数的关系,并指出为什么,再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第二题通过填空、加深学生对倍数和约数和理解;接下来设计了判断、游戏两种习题,让学生猜猜老师的年龄,用自己的学号找朋友;最后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设计了两道开放式习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针对性很强的练习,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训练,加深学生对约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四)、总结新知,形成结构

  全堂总结时先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反思质疑,再师生共同小结,最后提出你还想知道什么?对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主要是调动学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加深印象,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立求简洁美观,展示本课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左边的两个圆圈反映了整除和除尽的关系,说明了它们自身的特点,也通过板书向学生渗透了集合思想。

说课稿 篇6

  根据新《纲要》中"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生活活动,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教具也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得的东西,使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的去探索学习。中班幼儿在数数中往往会出现"背数"、"随意数"的现象,以训练中班手口一致为内容,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活动中,使幼儿主动、快乐地参与,我还针对本班幼儿对数量认识水平的不同,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这一活动中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说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并引导幼儿按一定的规律对物进行排序。

  2、能愉快地参加操作活动,体验数学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说活动准备:

  各色夹子若干、铃鼓一个

  说活动过程:

  一、出示夹子,提问:夹子有什么用?

  二、游戏:夹夹子

  1、幼儿围成半圆坐好,听铃鼓声,开始夹夹子,铃鼓声一停,就不许夹夹子。老师敲夹夹子,幼儿自由从地上拿夹子往身上的衣服夹,铃声停,幼儿马上回座位坐好。

  提问:(1)数一数,你夹了几个?

  (2)比一比,谁夹得多?

  逐一清夹2个、3个、4个。夹子的幼儿站起来,集体手口一致点数夹子。

  (3)夹了几个的最多?

  2、请幼儿将夹子重新拿下来放回地上,提出要求:看谁这回夹得比刚才的多,铃鼓声停,让幼儿自由数数一共夹了多少个夹子?教师提问:夹了4个夹子的孩子站起来,夹了5个夹子的孩子站出来。再请夹得多的孩子站出来,大家一齐手口一致地点数,最后比一比谁夹得多?

  3、夹相同颜色的夹子,并要求幼儿说出自己夹的是什么颜色的夹子。

  教师:(1)请小朋友找一样的颜色的夹子,夹在身上。请幼儿互相检查是否夹的是相同颜色的夹子。

  (2)请小朋友互相看看,旁边的小朋友夹对了吗?请错误的幼儿出来,让大家讨论:他错在哪儿?

  (3)提问:你夹的是什么颜色的夹子?有几个?

  三、舞蹈<螃蟹舞>

  教师:夹子多好玩,把夹子夹在衣袖上,扮成小螃蟹来跳舞吧

  四、夹子创作

  利用各种几何图形卡纸,用夹子创作不同的形象。如:螃蟹、太阳、刺猬、扇子、乌龟、船、花等。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2.【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3.【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4.【精品】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5.【精品】美术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6.【精品】幼儿园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7.【精品】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8.【精品】说课稿汇编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