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9 08:33:0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汇总7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3、情境再现,练习表达。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 篇2

  一、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指导思想】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山东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创新实践平台的设计,正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这样一个弥足珍贵的空间。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小课堂、大社会”的特色,我们给创新平台活动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综合应用、自主探究的平台。第二,获取新知识 ,拓展能力的平台。第三,创新实践,活动体验的平台。活动围绕的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设计思路及活动过程

  【整体思路】

  《循环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这一实践活动不是一堂课能解决的课题,加之初三实际教学中又不可能占用太多课堂时间,所以我们把整个活动设计分为四个有机统一、互相呼应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自主发现 目的:走进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阶段:课堂展示——互动交流 目的:合作研究—— 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三阶段:课后拓展——反思体验 目的:自由论坛——大珠小珠落玉盘

  第四阶段:回归生活——指导践行 目的:我在行动——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了使活动资源共享,使活动可持续开展下去,能够让校园效应和社会影响更深更广,我们和学生一起创设了一个无限的交流与分享、探究与创新空间——济南外国语学校《循环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专题网页。

  下面让我们按照活动的四个阶段,分别进入网页相对应的“热点视窗”、“ 互动舞台”、“自由论坛”、“无限空间”这四个板块,给大家说明我们的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板块一:热点视窗(课前准备:走进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件展示:生活长镜头:十五班的马晓阳和王晓月两位同学走上泉城路,运用家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济南市街头缺少垃圾箱,尤其少分类垃圾箱的现状,孩子的内心深受触动,她们说:“活动前从没有想过循环利用资源和自己联系这么密切”,本次活动使她们懂得垃圾也是“财富”。

  设计意图:本着“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课前教师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大舞台,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情境中,培养观察、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积极情感体验。或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上网冲浪搜集资料;或走上街头或深入工厂、企业、社区,运用拍照、DV、采访调查、观察实地等手段,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这里的资料主要是学生随时提供,老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主要是全面观察,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课件展示:济南垃圾处理系统。

  生活处处皆学问,当我们把探究的乐趣交给学生,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生动、灵动 ,通过“热点视窗”把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引进了课堂。

  板块二:互动舞台(课堂展示:合作研究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件展示:在探讨循环经济的概念时,艾迪同学设计了动漫作品“让循环经济圆起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明了,栩栩如生;二班和十五班的组合“水精灵家族”,设计了别具一格的FLASH,用形象的动画向同学们演示了水的循环利用的可能和设想;七班同学组成了“纸的旅行”,探讨了纸的循环利用的有效方案;“东游记”小组设计了“秸秆-——看我七十二变”,“三国演义”小组设计了“塑料是把双刃剑”等充满哲辩与童趣的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各小组有不同的见解与收获,也存在一定的困惑,老师给同学提供了在课堂上汇报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的这一合作研究的环节。这一过程教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计充分地展现自我,通过学生的多媒体作品,一幕幕再现生活中的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通过教学互动,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灵感,让每一个同学都投入到这次充满创新乐趣的活动中来,使课的展开真正能成为影响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和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空间,成为学生生命灵动和个性张扬的舞台。教师则追求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

  板块三:自由论坛(课后拓展:自由论坛——大珠小珠落玉盘|)

  课件展示:在接下来的“自由论坛”中,大家纷纷畅谈在工农业生产中,在日常生活中,各个行业、各个班级、各个家庭中各种浪费现象和行为,纷纷出谋划策循环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的饿办法,学生家长给我们送来了专题讲座,我们的学生也敢当专家走上讲坛。 “思维对对碰”,更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学生与专家对话,同学与同学面对面,创造了许多意外和惊喜。

  设计意图: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通过学生活动的渐进发展和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反思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研究的学习,梳理学生提出的深层次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帮助,进一步激发创新实践的兴趣。

  板块四:无限空间(活动体验:正在行动——千树万树梨花开 )

  课件展示:我是节约小能手:十五班的马晓阳和王晓月等同学开始探究家里各种生活垃圾、学校各班级垃圾的丰富成分,给全校师生发了一份倡议书“变废为宝,垃圾制造”,并自发用纸盒子在班里、家里设计了多格垃圾箱。如今学生们富有创新意识的探究在继续,创造出的惊喜也还在延续。我们先后开展了“巧手扮我家”、“变废为宝小制作”、“争当环保小卫士”“为绿色奥运出谋划策”等活动,注重与生活实践接通,为学生行为践履提供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表现平台。

  设计意图:回归生活,学以致用。创新实践平台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提倡这样的口号: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让满意的微笑被每一个孩子分享。我们始终追求学生的自由选择和主动参与,强调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出谋划策,追求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价值。大大促进学生的道德生活不断充盈,使他们变得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创造力,越来越有责任感。

  此次创新实践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三、反思启示及教育效果

  要妙趣横生, 重预设生成;要自主创造,重评价诱导;要回归生活,重指导饯行。

  创新实践平台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要让学生在这“方寸”之地吸取到足够的营养,尽情展现个性魅力,教师必须下足“工夫”。这“工夫”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思路,既课前预设;还要求教师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既课堂生成。特别是教师恰如其分的激励评价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和温暖,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发现学生心灵的火花,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中都能书写出自信而辉煌的乐章。

  有的同学提出想研究的课题,我就鼓励他亲自动手,并且随时提供帮助;有的学生喜欢在课后告诉我很多方面的知识,我就及时表扬并鼓励走上论坛;也有的同学设计出现问题,甚至失败,我就肯定他们对活动的参与,并引导他们另辟蹊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从不忽视,尤其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会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肯定性、协商性或矫正性评价。例如:在课堂展示“纸的旅行”作品时,一个调皮的学生钟源,竟然从办公室的废纸篓里,把老师扔掉的一张只写了几个字的打印纸摆到了讲台,我当时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了高度评价,真诚地对他说:“你的发现对我震撼太大了!”并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搜索与发现:“聚焦老师办公室的节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分别从办公室到食堂,从宿舍到厕所等角度深入调查了解问题,提了几十条建议,我敏锐地捕捉到这里边有效的信息,分别用“你真会观察生活”;“你说的很有道理,老师非常佩服你能辩证地看待‘开发与节约’的问题”;“你的想法使我对做环境友好使者有了新的思索”;“你的建议对我们构建节约型校园太有价值了”等作出及时评价。即使学生回答有偏颇的时候,我也先肯定其中合理成分,再从价值观上,看问题的角度、方法上等启发引领学生。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才学生独特的感悟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火花得到绽放,活动始终充满了勃勃的生命活力。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有“引之得当”“引之有法”“引之得益”,学生才会有所建构,有所发展,也才会真正回归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做法,自觉行动。

说课稿 篇3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激动地向学生宣布: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次**同学参加七巧板比赛荣获县一等奖。至此,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而后让获奖的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也请鼓掌的同学说说这掌声所包含的意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我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由读文。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字词。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为后续的学习蓄积情感。

  第三环节: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4小节与第1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然后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这样的吗?自然引入到第1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的开朗、快乐与忧郁、文静之后,我以: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四环节:聚焦掌声,感受浓浓爱意。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的等生动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板书:

  掌声

  忧郁——爱——开朗

  小英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复习为前提让学生通过旧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算。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定标

  1、口算:

  15×6=35×2=23×30=36×20=

  42×19≈58×41≈

  2、竖式计算:42×26=

  学生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些方法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3、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互动

  板书: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学生讨论:李叔叔的城市离北京有多远?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45×12=

  3)、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所得.〕

  4)、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说一说你的想法?〔请同学们大胆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认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6)、教师利用竖式进行讲解。

  7)、小结。

  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三、测评训练。

  1、完成做一做习题。

  2、作业

  练习册习题。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各方面。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情感,发挥想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体会乡村生活的美。

  二、说教法:

  朱熹《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因此我选择了导读法、图示法、情景教学法等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乡下人家自然、质朴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三、说学法:

  终身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习者更多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真正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学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读说结合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语文教育界前辈刘国正老师提出语文训练要讲求“实”与“活”。所谓“实”

  指教学体现务实态度,扎实教风,学生在不同阶段学有所得,从而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为“活”,指教学要目中有“人”,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学。

  学习写景的文章,直观的视觉感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感受。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乡下游的情境,用多媒体展示乡村生活画面,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乡下美景,为后面想象画面做好了铺垫。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本课分为两课时,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本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我围绕“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哪些乡村美景?”这一问题提出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默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1、读文想像画面

  “读一读,说一说”,感受文中的画面美。

  (1)采取多形式朗读,如学生自由读、教师示范读、个别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品味,从读中感悟。

  (2)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做到读说结合。

  2、凝练概括画面

  (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示范为画面取名。

  (2)生生互动,合作取画名。

  3、动情欣赏画面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欣赏画面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句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学生通过读,可以体会到“探”字用的好,因为“探”字让人感到嫩笋的长势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机。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体会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引导学生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瓜藤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作对比,通过具体事物的想象,一动一静,乡下人家瓜藤的可爱与独特便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情境体验法”进行体会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他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通过“读文想象画面——凝练概括画面——动情欣赏画面”,充分感受到乡下风景的独特、迷人。

  (四)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五)布置作业,学法迁移:

  为了进一步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CAI:请试着运用本文中学到的写景方法,课后写一段话,介绍邹城的一处美景,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板书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到课文的主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⑴ 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⑵ 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⑶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教学重、难点: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说教法】

  1、教法分析: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学法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二、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1、比较阅读:

  (目的: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2、找一找,谈一谈: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3、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4、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5、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6、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7、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四、作业

  1、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2、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矩形的判定》是人教版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第19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为第2课时。矩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习矩形的判定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回顾与延伸,也是为后续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奠定基础,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本节课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应用意识都有有很好的作用。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对矩形性质认识的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矩形的判别方法;

  规范推理的书写格式;

  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矩形的判定定理猜想,操作验证,逻辑推理,体现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能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充满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判定定理都是以“定义”为基础推导出来的。因此本节课要从复习矩形定义下手,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引出课题。除了通过定义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外,在探究判定定理时要让学生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探究: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添加有一个角是90度,那么还有别的添加方式吗?让学生探究:在平行四边形的边上添加条件是否可以可以成为矩形呢?同学么探究,发现在边上添加不出来条件使之成为矩形,那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对角线上添加条件。这样就猜想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然后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对判定进行证明。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猜想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获得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同时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证明题的推理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还是心里明白,但书写时又不知道该先说那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这方面,培养学生如何推理使证明题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在例题的配备上我出了一道既能复习距形的性质又能检查判定的席题。这样新旧知识

  本课主要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同学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必备】说课稿汇总7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汇总5篇

2.【必备】说课稿汇总9篇

3.【必备】说课稿汇总6篇

4.【必备】说课稿汇总4篇

5.【必备】说课稿汇总10篇

6.【必备】说课稿汇总8篇

7.【必备】说课稿汇总九篇

8.【必备】说课稿汇总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