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说课稿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学词学句,懂得劳动与收获和享受的关系,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积极主动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2.要求学生学会7个词语,11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读懂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学会7个词语,11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意思。
2.通过读理解儿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生字柴、摘是翘舌音,学生不易读准,摘挖学生不易写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归类识字第2课。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这课是由几部分内容组成的。(这课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看图归类识字,第二部分内容是短文。)
2.提示预习方法。①先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②再看看下面的词语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的音读准;③结合画面理解词语的意思;④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⑤最后读一读短文。
3.检查预习情况。(先指名读词语,再指名读短文。)
4.学习本课生字,发散学生思维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
(1)读生字卡片。
(2)师生共同学习重点字和难字。
挖字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上边是个穴宝盖,下边是横折弯钩。
柴字上边是此,下边是木,强调柴字的`读音,看图理解担柴的意思。
拌字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是:个半字。药字上边是个草字头,下边是个约字。拌农药:是指粉状农药,使用之前得在农药中加入几倍的水或溶剂进行搅拌,使之稀释,浓度变小。
摘字用顺口溜的方法记忆,摘字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是一点一横长,点撇在下方,大口把嘴张,古字里面藏。强调摘字的发音。
其它生字让学生自己说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3)读词语卡片然后提问:①我们今天学习的这11个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的?(有的是熟字加偏旁;有的是换偏旁;还有的是用顺口溜记忆的。)②指带有提手旁的字问: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这些字带有提手旁?(挖、挑、担、挤、拌、搭、摘这些字都带有提手旁,而且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因为劳动离不开手,所以是提手旁的字。)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七个词语有什么特点?(这七个词语代表了七种劳动,多指农活儿。)
5.学习短文。
(1)自由读,借助汉语拼音要读正确。
(2)指名读,检查效果,发现问题给予订正。
(3)提出问题思考,理解句子的意思。①农民天天劳动有什么收获?工人天天劳动有什么收获?②幸福的生活是怎么来的?③小学生的劳动是什么?我们怎样做就会有收获?
三、巩固练习
1.读书。
2.读词语卡片。
语文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说第一部分内容,教材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心声》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学习目标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心声》这篇小说篇幅较长,但情节清楚,线索分明,语言精美易懂。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读者,因此,它对于学生理解小说这种体裁及它的现实意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可以从主人公身上学习天真、纯朴、执著地追求目标的思想和品格。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
(此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小说是借助人物形象刻画来体现主题。)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精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此目标是根据本文篇幅长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1)展示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和学校的不良现象;
(2)让学生从京京的身上体悟亲情,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怎样去珍惜亲情、友情。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学生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初一的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设为了解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主题。)
【教学方法】
在充分分析了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我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由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设计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从学生的发展方面进行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创设良好的情境,实现师生互动,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活动一——倾诉心声
“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呢”
教师配音:“在很久以前,人们常盼望流星的出现,因为只要对着流星许愿,你的愿望就会很快实现。现在就让我们也对着流星许个愿吧!”展示流星划过天空的美丽画面,并播放歌曲《流星雨》,营造一个浪漫、神奇的想像空间。
(在上课开始时,设置情境,播放学生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歌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巧妙导入课题。)
活动二——倾听心声
老师激发学生:刚才我们一起道出了各自的心愿,这些珍藏在我们心中的秘密就是我们的心声。相互倾诉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我们的友情更深了。现在我要给你们介绍两个新朋友——李京京和凡卡。请大家迅速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看谁最先和他们交上朋友,体味他们心中的苦痛。
(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开始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心声》第二课时说课稿》,来自网!
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在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3个问题:
1、看谁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快速梳理小说的情节?
(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从文本中提炼关键语句的能力。)
2、看谁能发现这篇小说在人物描写上最突出的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感知文章内容,到关注文章的表现形式,体会文章刻画人物最突出的方法是心理描写。)
学生跳读描写李京京心理的段落,仔细揣摩李京京的心声。让学生猜猜他的心声是什么?然后对着流星也来帮他许个愿!(重现流星雨的镜头)
3、看谁能说说李京京读《凡卡》的心愿为什么那么强烈?《凡卡》为什么能那样拨动李京京的心弦?(发挥学生的想象,闪现凡卡和李京京的生活情景片段,与同学交流。)
由于李京京的身世与凡卡的身世遭遇相似,使他在阅读《凡卡》时产生强烈的共鸣。李京京渴望读《凡卡》是想借此宣泄自己内心的积郁,表达对爷爷和小伙伴的思念,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让学生懂得在文学欣赏中,既要有生活,又要有感受,更要投入感情。共鸣是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
活动三——实现心声
设计提问:
1、李京京读《凡卡》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的朗读成为了这次公开课的亮点。李京京为什么能读好这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精读课文,共同探讨,分组交流。
2、你认为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你的理由。
他是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
3、请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心声”的含义: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4、对程老师上公开课的做法,你们是如何看得呢?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正创建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活动四——表露心声
李京京借读《凡卡》宣泄了他的心声,读了课文,你是否也有了同李京京一样的宣泄的想法?请你也来一次真情的表白。
话题: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过类似的心理历程吗?说说看。
(读了这篇课文,学生都了解了李京京的心声,我想许多学生都会对程老师、李京京的父母有许多想法,也许李京京的故事也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共鸣吧。那我就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说个痛快!)
(这一环节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既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延伸拓展』:
写一段文字,表现你生气或害怕时的心理。
『布置作业』:
以李京京的身份给他乡下的爷爷写一封“长长的、像凡卡写的”那样的信。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断组成。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几次历险并不单纯是孩子的游戏,还穿插着“乔埃”这个真正强盗的故事:汤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恰巧目睹了乔埃杀死医生的场面;和哈克到鬼屋寻宝,恰巧听见了乔埃和另一个强盗商量藏金币的话;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又意外地遇见了逃跑的乔埃!最后,再次进洞寻宝,挖出了乔埃埋藏的金币。正因为有了真正的强盗,故事就格外地惊险和引人入胜。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这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把握人物的性格;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汤姆有几个好朋友:乔奇、班恩、吉姆,但最和他“臭味相投”的是镇上那个脏兮兮的流浪儿哈克。
“臭味相投”本是贬义词,但是作者加上了引号,一下子就使它们显得不同寻常。这些词语,透露出作者戏谑的意味,同时也传递出他对孩子们自由活泼性格的喜爱和赞赏。
②阴风吹拂下,他们目睹了一场斗杀:乔埃杀死了医生鲁宾逊又嫁祸给醉鬼彼得。两个孩子都害怕凶悍的乔埃,相互发誓决不开口。
在梗概中还有这样一句——“镇上要开庭审理彼得杀人案了,汤姆和哈克出庭为彼得作证……”这两句话似乎互相矛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汤姆和哈克的正义和勇敢!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读梗概产生的疑惑,引导他们读整本的书。
③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训斥、牧师的教诲、法官的威严、老师的惩罚,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树、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梗概中只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汤姆和伙伴的“海盗生活”,但是从中不难看出,与其说“小海盗”们向往做海盗,毋宁说他们向往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顺应天性、以自然为伴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孩子内心纯真的向往,使他们的淘气调皮带上了可爱的色彩。
④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切的听众。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
汤姆是主人公,关于他,梗概中有简单的概括——“淘气的机灵鬼”“镇上孩子的头儿”“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我们看看汤姆在山洞里回来后的表现:因为他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所以“躺在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讲得还是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的极大满足——人把他们回来看作奇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
(2)对词语的理解。
萌生:萌发。
无赖:指撒泼放刁,不讲道理的人。
凶悍:凶暴强悍。
游手好闲:懒惰成性,不爱劳动。游手,闲着手不做事。
落荒而逃:离开大路向荒野逃去。
嫁祸:转移灾祸、罪责等。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溺水:沉入水中。
二、教学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先从题目入手,猜测小说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在学生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让学生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等问题交流读书感受,感受小说的有趣。
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找一找精彩片段可能是梗概的哪一部分。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矛盾或不明之处,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4.如果有条件,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班级读书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如,交流读原著的感受,评价书中的人物,朗读有趣的片段。
四、教学案例
一、猜想书的内容,激发读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打出《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面)教师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以。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
四、结合课后的提示语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梗概,你对哪些内容产生了兴趣?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提示语,“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4.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
五、相关链接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只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35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20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马克·吐温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发表于1876年。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24
语文《画》说课稿06-14
语文说课稿07-15
语文《绿》说课稿01-06
语文说课稿09-15
语文《荷花》说课稿09-09
《春晓》语文说课稿10-27
《草原》语文说课稿12-18
有关小学语文的说课稿07-16
【荐】语文说课稿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