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4 19:08: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集锦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说课稿集锦5篇

说课稿 篇1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旧教材中,这节内容安排在《解析几何》第二章“圆锥曲线”的第三节讲授,而在新教材中,这节内容被安排在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中“简易逻辑”的第三节。除了教学位置的前移之外,新教材中与充要条件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也作了相应的扩充。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还安排了“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这二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特别是“逻辑联结词”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进入中学数学教材,安排在充要条件之前讲授,既可以使学生丰富并深化对命题的理解,也便于老师讲透充要条件这一基本数学概念。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

  2、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结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要条件”(注意: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这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教学难点:“充要条件”这一节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因此”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学生对”充分条件”的概念较易接受,而必要条件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对于“B=A”,称A是B的必要条件难于接受,A本是B推出的结论,怎么又变成条件了呢?对这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关键:找出A、B,根据定义判断A=B与B=A是否成立。教学中,要强调先找出A、B,否则,学生可能会对必要条件难以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三)情感目标: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结构设计: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我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加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合作——探索”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体现“参与式”、“生活化”、“探索性”,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促进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的发展。

  整体思路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给出定义 例题分析(采用开放式教学) 知识小结 扩展例题 练习反馈

  整个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

  (1)由生活事例引出课题;

  (2)例1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3)扩展例题2是分析生活中的名言名句,又将数学融入生活中。

  努力做到:“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四、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是概念课,要避免单一的下定义作练习模式,应该努力使课堂元素更为丰富。这节课,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添加了一些与例题相匹配的图片背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将学生的自编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分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考虑到高一学生学习这一章的知识储备不足,为了让学生更易接受这一节内容,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提出本课的问题,并与学生共同利用原有的知识分析,事例中包括几个问题,为后面定义的分析埋下伏笔。

  我用的第一个事例是:“做一件衬衫,需用布料,到布店去买,问营业员应该买多少?他说买3米足够了。”这样,就产生了“3米布料”与“做一件衬衫够不够”的关系。用这个事件目的是为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得出充分条件的定义。这里要强调该事件包括:A:有3米布料;B:做一件衬衫够了。

  第二个事例是:“一人病重,呼吸困难,急诊住院接氧气。”就产生了“氧气”与“活命与否”的关系。用这个事件的目的是为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得出必要条件的定义。这里要强调该事件包括:A:接氧气;B:活了。

  用以上两个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数学中应研究的概念、关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助于提高兴趣和深入领会概念的内容,特别是它的必要性。

  第二,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给出定义。

  在第一部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紧接着开展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让学生从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得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在引导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结合事例帮助学生分析。

  得出定义之后,这里有必要再利用本课前面两节的“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的知识来加强对必要条件定义的理解。(用前面的例子来说即:“活了,则说明在输氧”)可记作。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图文混排》是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分册第三单元第3课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的.美感。而图文混排更好的体现了版面设计功能,是Word软件排版各种功能的综合运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等等,达到图文混排的效果,从而掌握美化和装饰文档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在初中已经接触和学习过Word的一般使用方法,有一定的基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和练习,一般的学生对于Word的使用也比较熟练,可以完成Word中的一般性操作。但是对于较复杂的文档编排操作不太熟练,尤其是一部分操作水平较低的同学独立操作时会出现各种问题。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意识,并且有初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在Word中插入图片、剪贴画、艺术字以及格式的设置方法,提升自主探索和综合实践操作的能力。

  2、通过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在文档中插入各种不同的对象,提升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图文混排作品的制作,感受word软件强大功能,感受创作的乐趣,并通过学习,锻炼自己的探索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插入和编辑图片、艺术字的方法。

  难点:图文混排在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时我会询问学生是否喜欢阅读,怎样的文章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引导学生回答出有图片、文字的,并展示两篇文章,通过对文章的对比,激发学生想要制作图文并茂的文稿的兴趣,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相比较而言,技能上的操作容易实现,而对于文章的布局调控能力和不同版式的灵活选择才是考验的关键。

  (二)新课讲授

  1、插入图片

  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进入新课教学的第一个任务,插入图片。给学生展示已完成荷塘月色文稿,“同学们,我们首先打开上节课已经输入好的文档,往里面添加荷叶图片。”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理解,并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同桌两个为一小组合作完成,并进行示范演示,教师补充讲解操作要点。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插入图片的方法,为下一个插入剪贴画操作提供基础。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小组协助交流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培养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让学生能在学习中形成认知的规律。

  2、插入剪贴画

  在此部分,我会让学生根据插入图片的操作,在标题旁边插入一幅植物类的剪贴画,并下去巡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对剪贴画的环绕方式进行设置讲解。

  设计意图:此教学过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插入图片的操作的同时知道除了插入图片之外也可以插入剪贴画,巩固新知。

  3、插入艺术字

  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荷塘月色》文稿中文字存在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示范如何进行艺术字插入的操作。在讲解完操作之后,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我会给学生展示一张节约用水的海报,让学生动手制作,我下午巡视,纠错、解答并进行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从知识到操作;从书本到实践;由原来的仅对图像进行版式设计和层次调整的基础上延伸到对艺术字的处理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得到正确的结果,而且不同层面的学生均得到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4、插入文本框

  在此任务中,我会询问学生平时进行文字输入时是如何操作的,告知还有一个“文本框”的工具可方便设置文字的方向、样式及位置,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

  接着我同样让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进行尝试操作,并告知他们待会请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解文本框的插入与设置的知识,并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小结作业

  小结:我将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进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请学生尝试制作一张庆祝朋友生日的贺卡。

  设计意图:在这个部分,通过同学们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知识点,锻炼大家交流表达能力,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作业部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同学们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及趣味性,增强大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3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童年》。《童年》这一课表达的主题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热爱,共有这样几个教学内容组成:欣赏抒情性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和欢快活泼的歌曲《我们多么幸福》,学唱、表演富有不同民间风格的童谣《摇啊摇》、《小酒窝》。通过分析,我决定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为欣赏《童年的回忆》、学唱上海童谣《摇啊摇》,另外两块内容放到第二课时。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回忆》是一首清新潇洒、优美动听的通俗钢琴曲,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乐曲为三段体结构,每一段的旋律由于不同的速度变化,使音乐主题都能明显的表现出来,是帮助学生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材料。而上海童谣《摇啊摇》,展现了宝宝和外婆之间的亲情及宝宝幸福、甜美的睡梦。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这非常适合孩子们边听边想象,边唱边律动。歌词用上海方言,非常口语化。这富有地方特色的歌曲,也可使孩子们得以触及到上海的特色文化,深刻感受中国丰富的民间艺术。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在欣赏《童年的回忆》时,能从中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学唱歌曲《摇啊摇》,鼓励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主题并能学会“热爱童年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

  4、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丰富的民间艺术,并为之感到自豪。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欣赏及学唱歌曲,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并鼓励学生主动创新与实践。

  教学难点为:准确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选择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老师组织学生在欢快流畅的6/8拍音乐声中进教室,鼓励学生采用适当的动作律动。然后,师生问好。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考虑本课教学内容均为6/8拍的特点,通过学生听、选适当动作律动,自然感受到6/8拍音乐的节奏特色,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

  (二)初听乐曲《童年的回忆》,感受音乐速度

  1、课件中出现一只蹦跳的小兔子,请同学们做一做动作(速度快而平稳),接着再出示小乌龟(速度很慢)、小鸭子(速度居中),分别学一学。然后,听老师拍节奏,大家相应地做出动作。

  2、课件再演示,小动物们带来了一首钢琴曲,请小朋友帮忙找出他们的脚步声。

  3、请小朋友想象,小兔子跑得快,是因为什么?小鸭子呢?小乌龟呢?以此引出该曲情绪特点。

  4、出示钢琴曲题目,引出主题:回忆童年、热爱童年。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再请学生聆听乐曲,并鼓励学生边听音乐边创遍简单的动作,感受音乐主题。

  (我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使枯燥的听辨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再者通过学做动作,进行比较,边听边想象,边听边创编等学习方式,能使孩子在宽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音乐,其效率肯定会事半功倍!)

  (三)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1、课件演示:小兔子讲述她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小故事?(创编一个小故事)随机引出音乐《摇啊摇》的伴奏声,小兔子请同学们模仿外婆的动作,随着音乐声做动作。

  2、老师说明这是一首上海童谣,接着,课件演示上海风情的图片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向孩子们做一简单的介绍。

  3、出示歌词,用上海方言合节奏边做动作边范读歌词。学生跟读。

  4、通过听录音范唱、和老师一起学唱歌谱,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等方法学会准确地演唱歌曲。

  5、鼓励学生创编恰当的动作,边唱边舞。

  (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感受歌曲的美,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不仅能促使孩子积极展开想像,引发创作的灵感,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我还很重视从音乐文化方面去开拓,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及地方风土人情,感受到中国丰富的民间音乐,激发学生对祖国音乐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从音乐的体验中联想你的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幕,向大家说说。

  (本课教学内容的主题为:“热爱童年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这个环节,就是促使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学会去珍爱自己的生活!从而深化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五)组织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在《摇啊摇》音乐声中,和朋友手拉着手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我让孩子们“手拉手”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只要能成为了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长相思》编排在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长相思》上片叙扈从之事,下片抒思乡之情。从“夜深千丈灯”的千古悲壮到“故园无此声”的婉转蕴藉。基于以上特点,我将这一课时《长相思》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作者纳兰性德的身世经历,产生心灵解读,缘景明情。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重难点,即掌握纳兰词风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的特点,解读词的内容领会词的意境。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诵读法 情境创设法 探究互动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我多选了几首纳兰词,并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 学生解读词话,创设诗韵课堂

  用多媒体显示王国维《人间词话》对纳兰性德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请学生简单解释。

  (二)读诗文﹑想画面,赏语意﹑悟诗情

  先用多媒体显示纳兰性德四首词《长相思》、《蝶恋花》、《采桑子》、《浣溪沙》。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点评,而后问同学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四首词整体感知,诵读中让诗凭着自己的语言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诗意。

  再抛出问题:纳兰性德是乱世中一个传奇,在清代的文学史上开辟了属于自己的领域,同学们在词中找出触动你心灵的词句进行赏析。

  如“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有什么声音呢?作者在疾风飞雪的出塞路上,鞍马劳役,最忆故园的温暖,语意真切。

  如“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明珠罢相后,在家中读儿子《饮水词》,老泪纵横叹道:“这孩子什么都有,为什么这样的不快活?”是啊,为什么呢?那个捷克人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纳兰性德身世显贵,当朝宰相之子,但他“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无心功名,经史百家无所不窥,在天文、历法、书法、绘画、音乐、佛学方面均有一定造诣,的确不是人间富贵花。

  学生会结合作者经历,赏析词句洗尽铅华的真切自然,绚丽至极归于质朴的沉挚清婉的特点。置身﹑沉浸于诗人描绘的意境中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审美的认同,这个过程是自然的,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我问同学们还喜欢纳兰哪些动人的词句?

  学生可能会对“人生若只如初见”,“心字已成灰”,“当时只道是寻常”“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这样的句子解读。

  小结:通过学生回答,可知纳兰负旷世之才,绝世而独立,高贵而忧伤,豪放是外方的风骨,忧伤才使内敛的精魂,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成为开启心智的天籁之音,无愧“满清第一词人”的称号。

  (三)、拓展相思内涵,在心灵对话中升华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纳兰性德不是中国最后一位诗人,但却为中国两千年诗歌史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他站在哪些巨人的肩膀上吸收了他们的哪些优点?

  此问题是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诗家词人,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纳兰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李后主的悲慨郁结,晏殊的婉约清丽,陶渊明的自然淳朴,苏辛的豪放雄浑,但纳兰又不同他们,纳兰就是纳兰。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詹天佑》。

  站在那巍巍的八达岭上,看着纵横的铁路,我们会不由自主想起詹天佑,这位中国的铁路之父。正是他,这个杰出的工程师,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充分考虑到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采用“激趣促读,直扑重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以此在学生了解詹天佑事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悟詹天佑杰出才干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本课为2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知内容,了解詹天佑的事迹。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分组合作,在读中领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爱国热情。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让学生交流詹天佑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求学事迹等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詹天佑。激起学生对了解詹天佑一生伟大业绩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引向了全文的重点部分,即介绍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叶老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而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教师繁琐的讲解分析,占据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失去了练笔的机会。事实上,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当学生迫切想学习第三段,感悟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才干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来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兴趣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互动的局面,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投入到读、思、议、画、写等语文活动中去。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如:勘测线路部分,学生们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吃苦耐劳、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并体会到他能完成任务的思想动力源于他深深的爱国热情。

  开凿隧道部分,学生通过画示意图,体会詹天佑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势采用不同工作方法,从而感悟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这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有效利用美术教学来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

  设计人字形线路部分,学生除了画示意图,还演示火车走人字形线路的原理,充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意开挖学生的创造潜能,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又让学生分析有没有别的办法能代替人字形线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可能会设计出:之字形线路,螺旋形线路,折回线路等。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和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做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方案可行性不足。然后再观察动画,通过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三、 结合自身感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

  语文学习是个性化很强的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感受的詹天佑的杰出才干,为了强化学生感受,引导学生研读第二段,观看悬崖峭壁图片,了解施工难度,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詹天佑顶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克服重重困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干,国人为之振奋骄傲。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顺势安排了一个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夸夸詹天佑。给学生留出情感发挥的空间。

  五、作业练习,课内外结合。

  我设计了读一读、写一写、画一画等自由选择的作业内容。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詹天佑生前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活着,总要为后代留下点什么。我詹天佑只想为后代留下几条铁路。”是啊,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孩子留下点什么呢?构建主义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培养他们全面的人文素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于说课稿集锦5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集锦6篇

2.关于说课稿集锦10篇

3.关于说课稿集锦九篇

4.关于说课稿集锦8篇

5.关于说课稿集锦五篇

6.关于说课稿集锦七篇

7.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8.关于小班说课稿集锦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