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说课稿

时间:2021-03-17 23:13: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美术说课稿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术说课稿4篇

美术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二十课《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

  首先,我在充分分析教材和学情的情况下,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因为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中的学习内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感受雕塑的魅力,了解雕塑艺术的一些特征,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评述能力。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在网络环境下教学。

  下面我向大家逐一介绍本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一、影音导入,激发审美期待。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兵马俑缺乏感性方面的认识,对雕塑特征和艺术手法全然不知,而且秦朝距离现在历史比较久远,所以学生觉得本课内容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首先利用计算机教室的广播系统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兵马俑的音乐——《兵马俑幻想曲》(播放课件)。学生们都沉浸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接着向学生展示一段秦代战争的影视片段。(播放课件)气势磅礴的音乐和规模宏大的影像场面结合在一起,立刻把学生带到了久远神秘的秦朝时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求知欲也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初步欣赏,整体感知秦俑魅力。我在本课教学网站上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资源。(播放课件)包括秦始皇简介、俑的知识、兵马俑简介的视频和许多秦始皇陵的图片。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在整体感知中,使学生了解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功绩,真正体会到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的特点。

  有了整体的感知顺势进入第三个环节——细细品味,了解雕塑艺术特征。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利用计算机教室的广播系统,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汇报兵马俑的艺术特征。通过学生交流总结出:兵俑发丝清晰可见,细致入微。五官眉目清晰,表情丰富细腻。铠甲甲丁历历可数,衣服褶皱生动。表情、动作各不相同等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秦兵马俑写实的艺术风格和雕塑的魅力。并从中体会到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不同之处。

  第四个环节——探索评述,激发爱国情感。有了欣赏的基础,我试着让学生对兵马俑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感受,畅所欲言,谈一谈自己对兵马俑的评价。然后让学生在教学网站上查找一些国际名人们对秦兵马俑的评价。(播放课件)学生通过对这些评价的阅读,自己对兵马俑又有了新的认识,他们都想把新的想法表达出来。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特意设计了留言板,学生可以在上面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再次尝试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两次评价不但使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和评述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激发了学生爱国和珍爱国宝的情感。(播放课件)这些都是同学们在课堂上对兵马俑作出的评价。

  为了使学生更多的了解我们伟大祖国丰富的艺术遗产,进入第五个环节——课外拓展,感受祖国文化博大精深。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播放课件)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我国目前已经有多少处名胜古迹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我的说课结束。恳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美术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大学的徐志刚,我今天抽取的题目是美在明间永不朽——中国明间美术。本节课授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普通高中教材——《美术鉴赏》课时为一课时,课型为欣赏课。教具是幻灯片教学多媒体课件。

  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内容构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年学生年龄特征。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二是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动手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1、重点内容是: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并使学生喜爱民间美术。

  1、难点是:民间美术的名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及其分布,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和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程度不同,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美国教育家布鲁洛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地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

  学法指导: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上积极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基本规律,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欣赏过程的讲解。

  2、电化教学法,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来展示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及其发展过程。

  3、演示法。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民间美术的制作方法步骤。

  4、练习法。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以此来引起学生们心理上的共鸣。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部分学生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生动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根据学生的这种规律,本节课以下面的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播放中国民间艺术品,了解民间艺术的界定、种类。这样引入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也很容易让学生进入课堂,为整个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

  2、结合幻灯上的图片重点讲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民间美术的种类,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民间美术的功能。在分析多张图片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堂上,同学们自己动手,把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民间艺术作品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看幻灯片的同时老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也可选取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学生对所播放的作品认真观赏后,小组议论探讨。学生代表对作品赏析评论,同伴做适量补充、归纳,使课堂达到一种愉快的氛围。有利于发展学生善于思考探讨问题的精神。

  为了延伸课堂教学及其巩固,我设计了以下例题,通过例题可以进一步的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界定及其各个时期特点。

  并设计了巩固练习来提高实践能力:

  1)以一件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

  2)通过具体作品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

  最后是板书设计,仅仅扣住重点并把重点难点简洁的呈现出来,以便学生认知和理解,以此深化主题。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恳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美术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学法: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

  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针对现实艺术,艺术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针对艺术问题,艺术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以毕加索的《牛头》为例分析艺术家的意图来自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几幅作品。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在这一部分中,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与地域来分析鉴赏。影响因素有:

  1.现实

  2.艺术

  3.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

  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也就会大相径庭。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成长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也是造成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的原因。

  老师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与《丛竹图》分析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其中运用讲解与展示图片结合,提问与学生主动探究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三大类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多化时间与精力分析部分作品,让学生思路清晰。同时复习部分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老师结合大量的相关作品来加深讲解,并让学生也主动参与中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1、具象艺术: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通过收集形象(国家领导人),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毛泽东),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国大典),并营造出故事的典型环境(喜庆的民族特色),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要表达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表现了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翻身解放的豪迈精神风貌。

  色彩上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

  2、意象艺术:可以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如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并没有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荆轲的“追”、秦王的“逃”,并辅以刺进柱子的匕首,打翻的盒子和侍卫等形象,使画面传达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意象艺术也可以通过对艺术家感觉的表现来传达创作意图。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主要营造不同时刻太阳照射在教堂上独特美丽的光色氛围。

  3、抽象艺术: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来传递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用直线和曲线两种语言元素构成作品,以螺旋上升的曲线将直线连接起来,从而把人的视线引向无限的天空,表现升腾飞翔的空间效果。

  (四)学生自己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

  《千年土地翻了身》(董希文)。《印象日出》莫奈。《怒吼吧,中国》李桦

  三、归纳总结本课三个知识点。

  四、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美术说课稿 篇4

  选课内容: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第15册美术教材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材分析

  从专题研究的角度分析本课的设置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特征,所打上的历史烙印,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和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

  从教材版面分析,教材中选择了若干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服装,工艺,建筑等,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美术是如何反映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一 欣赏导入:

  欣赏作品:一幅是中世纪教堂壁画,一幅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将这两幅画进行对比。

  提问:通过这两幅画,你能看出文艺复兴在美术领域表现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因为上节课已经学过了关于文艺复兴的常识性知识)

  总结: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更多地反映出人文精神及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既可以得到美感和使用价值,又可以通过其自身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向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来了解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社会的文化及诸多方面。

  因此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导入课题.

  二 欣赏启智:

  (1)欣赏《清明上河图》

  提问:A这幅画是什么时期,谁的作品?

  B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C 你能具体描述这些人都在干什么吗?

  D 通过这幅画,你能了解当时社会的哪些情况?

  总结:通过欣赏我们不仅了解作品本身所描述的内容,还了解了作者本人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欣赏原始社会《彩陶盆》和商代青铜器《鸟纹爵》

  对比两幅作品是不是都具有实用价值?从审美和造型上 看哪一件作品更精致?它体现了哪些历史文化背景?

  总结: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学习和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 的社会文化依据。

  (3)欣赏《簪花仕女图》

  提问:A从仕女的姿态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 活内容?

  B 从她们的华美服饰,你觉得唐代的纺织技术如何?

  C 从作品描述的侍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 性的审美观么?

  美术与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有哪些联系?

  (4)建筑与文化

  从建筑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区别。

  佛教是沿着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化。佛教建筑散发着一种现实的、人本的气息。温婉馥郁的庭院,平易近人的体量,更多显现出安详与平和的气氛。《五台山龙泉寺汉白玉牌楼》山西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以砖木结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与自然融合的哲学思想。《白云观》北京

  教堂建于城市,采用的是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腊的立柱和罗马穹窿顶,高耸的尖顶将人的意识导入“天国”。出人意料的体形。动荡不安的气氛是它的基调。《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

  通过欣赏、比较学生马上可以分析出:不管是从造型还是使用的材料上,不同地域的宗教建筑都是不一样的。主要原因就是宗教思想的不同、、、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欣赏课的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平时要多收集一些资料,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为自己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开展情况来看,我主要是想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美术作品以她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但在讲解每一幅作品的时候,我觉得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实在太广泛。譬如什么是陶?什么是俑?什么是牌楼?不同时代的绘画风格有何不同?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有何不同?不同地域的宗教思想有何不同……针对这些知识性问题同学们都有一种好奇心理,作为教师你必须为学生作一些更加细致,深入的讲解,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人文背景,这就要求你必须要将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起来讲解,但是涉及的太深入可能超出了学生的理解力,所以只能是点到为之. 因此更多的收集资料,加强自身修养,针对知识性问题能准确的掌握是作为一名教育者必不可少的能量储备。

【美术说课稿4篇】相关文章:

1.美术说课稿6篇

2.美术说课稿九篇

3.美术说课稿8篇

4.美术说课稿四篇

5.美术说课稿三篇

6.美术说课稿9篇

7.美术说课稿7篇

8.美术说课稿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