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8-11 09:54: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集合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说课稿集合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中第四个课题的第一节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钳工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了划线和錾削、锉削的操作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锯削工具,掌握锯削操作方法。锯削是钳工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在工件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锯削,学习好锯削,才能为今后加工、装配机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训中,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锯割方法,才能正确的把工件制作出来,在钳工实训中起到奠基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知识结构和技能操作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手锯和锯削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锯削的操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对钳工的理性认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手锯的正确使用和锯削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锯削方法。

  二、说教法:

  本课题以“边讲边示范边练习”为主线,通过对锯削实训进行授课与示范指导、巡回指导、总结指导四个步骤,实现对每一个姿势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1、讲解示范锯削的基本姿势和安全知识。

  2、教师精讲多示范,学生多观察多练,充分体现生产实习教学的直观性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3、采用学生之间互相对比,互相指导的方法,使学生感到互相帮助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4、通过在理论指导下的反复练习,及时的信息反馈,从而讲清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逐步学生提高技能。

  基于对本课程实践技能的要求以及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锯削实例零件为加工项目,通过实物展示前面实习中学生加工的零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在向学生提出锯削零件的加工项目,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通过媒体展示,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分组练习和完成任务,最后反馈小结,从而讲清重点、突破难点,逐步学生提高技能。

  三、说学法

  1.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零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本课题通过把锯削的姿势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姿势动作,边讲解边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钳工技能的基本方法——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法。

  2.在项目的任务驱动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仿操作,在实践中掌握新技能。同时也安排学生互帮互学,让学生互相关察,相互纠正错误的操作姿势,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主要掌握授课指导、示范指导、巡回指导、总结指导四个基本环节。

  巡回指导主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巡查和指导:

  1、站立的位置及姿势是否正确;

  2、锯弓的握法及锯削姿势是否规范;

  3、安全文明生产。

  (1)锯条要装得松紧适当,锯削时不要突然用力过猛,防止工作中锯条折断从锯弓上崩出伤人。

  (2)工件将锯断时,压力要小,避免压力过大使工件突然断开,手向前冲造成事故。一般工件将锯断时,要用左手扶住工件断开部分,避免掉下砸伤脚。

  总结指导

  在训练结束后,老师根据课堂记录对实习纪律,文明生产方面进行总结;对工件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使学生真正掌握锯削姿势。

  五、教学预设

  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以“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驱动,并以启发提问,讲解示范,实践教学,教师点评,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展示工件,示范演习,巡回指导,使学生直观易懂、降低难度,增强学习自信心。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通过“任务书”以及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进行课堂反馈,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说反思

  课堂上在动作示范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太多所以有个别姿势动作不正确无法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造成有些学生养成错误的动作习惯。

  如果加上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会提高教学评价与反馈的及时性。也就是运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将现场将学生操作的典型问题拍摄下来,即时放映共同探讨。这样评价反馈的及时,利用这一手段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会起很大的作用。

  动手能力的培养绝不是短短45分钟时间能解决的。这需要师生共同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来体会、交流、感悟的。在以后的实习中,应该多加注意并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有要强调实习的安全注意事项。

说课稿 篇2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学会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使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且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扬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远撑前滚翻为主教材,这一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小学教学内容前滚翻的延伸和中学教学内容鱼跃前滚翻的基础,这一教学内容的开设,为鱼跃前滚翻的教学打下铺垫,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过程的惧怕心理,另结合初中生对竞赛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性,通过把远撑前滚翻技术结合到竞赛中,营造有序、活跃的教学氛围,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并在竞赛过程中体会滚翻在身体失去平衡时缓冲和保护的作用,减少损伤。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身体正处快速发展阶段。在心理上渴望求新、求异、求趣,但又怕伤害,既希望获得他人的.注意与肯定,又缺乏一定的自信心。而且该阶段的学生学习兴奋点分散,不喜欢单调的课,所以在安排教材时,要力求新颖,学生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通过了解,大部分学生都见识过前滚翻,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自信、不熟练。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安排了这一节技巧课。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及年龄特点制定以下三个个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滚翻保护自己。

  (二)技能目标:使80—9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前滚翻动作,20%的学生完成动作圆滑优美,具有明显的过程,并学会保护和帮助。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美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蹬地有力。

  难点:撑蹬结合。

  设置教学重难点是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掌握的技术部分。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运用直观演示法、语言激励法、竞赛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观看、模仿其动作技术结构,同时简化技术难点,降低技术规范,使学习更贴近学生实际,使全体学生都有条件参与这项运动。

  学法:采用观察法、模仿法、小组讨论学练法、保护与帮助法、自我评价法等,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营造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多练习,多思考,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体验成功的乐趣。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自编口语交际教材《有意思的名字》。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而名字又有怎样的来历和寓意呢?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这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话题。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训练孩子们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下面,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说说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能把自己名字的来历说清楚。

  2、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了解他人名字的来历并能正确转述他人名字的来历。

  3、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做到文明有礼、大方得体。

  过程与方法:

  竞猜谜语走进名字 开放课堂互动交流 欣赏趣名再创语境

  采撷祝福传递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

  能从名字的来历中体会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教会学生真诚地祝福他

  人,体验送出和收到祝福时的快乐。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把自己名字的来历说清楚。

  2、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能正确转述他人名字的来历。

  教学难点是:1、体会自己的名字中蕴含着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

  2、学会真诚地祝福他人,体验快乐。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遵循“口语交际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原则,把家长请进课堂,让孩子与家长、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互动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这是我说课的重点。

  根据口语交际的课型特点,我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温馨提示”,把口语

  交际的训练要求贯穿其中。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1、竞猜谜语走进名字;2、开放课堂互动交流;3、欣赏趣名再创语境;4、采撷祝福传递友情。

  第一个教学环节:竞猜谜语走进名字

  上课伊始 ,我就亲切地问:“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不猜动物,也不猜植物,就猜猜咱们班上同学的名字。好吗?请看大屏幕:谜语1:龙腾虎跃 鹏程万里 自由飞翔;谜语2:春天来了,桃花醒了,李花也醒了。欣赏着圣洁高雅的李花,让人心旷神怡。

  这有趣的谜语可以一下子激发起学生对名字的兴趣,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准能猜出是“龙鹏飞”和“李心怡”这两位同学的`名字。从而自然巧妙地引领孩子们走进本节口语交际的主题——有意思的名字。

  接着我出示三个中国人的名字“李白”、“诸葛亮”、“司马光”和两个外国人的名字“哈利.波特”、“达.芬奇”。请孩子们仔细观察,看看中国人的名字与外国人的名字有什么不一样?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简单,其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中国人的姓有单姓和复姓,姓在前,名在后;而外国人的名字姓在后,名在前,并且姓和名之间有一个小圆点。

  第二个教学环节:开放课堂互动交流

  我先请同学们欣赏大诗人李白起名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传说李白出生后,父母想给他起个好名字,可是到了七岁,名字还没起出来。一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想作一首春日绝句,但是,只想好了前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李白的母亲一听,续上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母亲的话音刚落,李白就指着满树的李花续上最后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一听,拍手叫好。发现这句诗的第一个字正是自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道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于是立即给儿子起名“李白”。希望儿子人如其名,做一个圣洁高雅之人。

  当孩子们欣赏完李白起名的故事后,我紧接着说:“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的名字肯定也有一个美丽的来历,谁来告诉大家?”同时弹出第一个温馨提示:说清楚 乐表达 认真听 然后,请几个孩子拿出自己制作的精美书签,到展示台畅谈自己名字的来历。(师模拟:Hello,大家好!我叫胡若曦,这个名字是我爸爸给起的。听爸爸说,我出生的时候刚好晨曦初露,所以起名为“若曦”。他们希望我天天充满朝气!健康美丽!我的名字好听吧。谢谢大家!)当胡若曦同学介绍完自己名字的来历时,我请其他同学为她送上真诚的祝福。

  接下来我打算进一步开放课堂,为孩子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创设互动交流的平台。第一个平台是盛邀家长引领互动,第二个平台是电话采访双向互动,第三个平台是自由采访多向互动。

  首先说第一个互动平台:“盛邀家长引领互动”。我隆重请出两位家长,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去采访家长,请家长现场解说给孩子起名的故事。采访之前出示第二个温馨提示:主动问 有礼貌 用心记 在采访中,家长殷切的期望、真诚的祝福、温馨的拥抱,使整间课室充满浓浓的亲情。

  接着进入第二个互动平台:“电话采访双向互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高高地举起手机,对孩子们说:“孩子们,现在谁想打电话了解自己好朋友名字的来历?”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我随机把手机递到一个孩子的手中,同时出示本班同学的电话联系录。孩子便兴奋地站了起来拨通了好朋友妈妈的电话。(模拟:“阿姨,您好!我是长安中心小学四(1)班的学生苏怡心,是您孩子朴妍熹的好朋友,我觉得她的名字很有意思,请您告诉我她名字的来历,好吗?谢谢!”)于是阿姨在电话的另一头详细地解说了朴妍熹名字的来历。(再次模拟:“哦,原来‘妍’是美丽,‘熹’是早晨的第一缕阳光,这个名字太有意思了。谢谢您,阿姨!您真会起名字!祝妍熹每天都朝气蓬勃,健康美丽!”)

  第三个互动平台是:“自由采访多向互动”。为了让温情继续延伸,我请孩子们下位与同学、与老师互动交流,了解同学和老师名字的来历。

  最后,我进行总结:一个名字就是一份关爱,一个名字就是一个希望。有的名字取自于时间,有的名字取自于地点,有的名字来源于小诗文,有的名字由世界万物得到启发。小小名字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充满了智慧和情趣。

  第三个教学环节:欣赏趣名再创语境

  我们知道,取名字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谁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好听、响亮、有意思。好听的名字可以激励一个人前进。我收集了生活中几个有意思的名字:于得水、潘长江、刘国梁、刘翔,问孩子们:“你觉得哪个名字特别有意思?看到这个名字,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说。”孩子们一看到“刘翔”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定会欢呼雀跃。这时,我相机出示刘翔跨栏的精彩照片,请孩子们畅谈心目中的世界冠军——“刘翔”。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刘翔大哥哥,你太厉害了,你是我心中的偶像。”也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刘翔大哥哥,你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跨栏世界冠军,真了不起!”当孩子们说完,我相机地点拨:“刘翔大哥哥,是咱们中国人的骄傲!刘翔大哥哥的名字实在太有意思了!你看,“翔”是“飞翔”“超越他人”的意思,“刘翔”,真是人如其名、名副其实呀!”

  第四个教学环节:采撷祝福传递友情

  我结合本班同学有意思的名字,制作了一棵“友情树”,在每张水果卡片上写下了我送给孩子们的温馨祝福,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一一采撷一一朗读。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那份浓浓的爱。

  最后,我说一说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新颖、充满童趣。一棵枝繁叶茂的“友情树”寄予了老师对学生的希望:希望他们人如其名!名副其实!健康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除杂)》,下面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思路。

  一、 说教材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除杂)》属于初中化学实验与探究的内容,没有专门的版块,但贯穿整个初中教材,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重要的地位。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除杂)》,这一知识点在我省中考考试中为必考考点,分值在2-4分以。

  二、 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中考考试说明、中考试卷研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物质组的提纯(除杂)原理及方法。过程与方法:学会审题获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三、 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整节课内容,我将重难点确定为:常见物质组的分离与提出(除杂)。

  四、 说学情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反应并且已经接触过相关内容与试题,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有初步的了解,能对简单的物质组进行分离或提纯,但是没有系统的、专题性的讲解过,因而对难度高一点、更深层次的知识可能摸不到头脑。

  五、 说教学法

  基于这样的情况,本节课的我当从简单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开始,采用循序渐法与讲解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由简到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直到掌握常见物质组的分离与提纯(除杂)。

  六、 说教学设计

  首先由“喝水、丢粉笔头”引入本节课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并初步了解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概念后,给出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除杂)原则,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有简单的物理方法和稍难的化学方法,由例题带领学生归纳常见的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除杂)的8种方法。之后学生之间、学生老师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答疑。之后是课程目标提升,在此共设计13个小题,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望各位同行给于指导!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全一册第五单元第三十二课中的鉴赏课《二泉映月》。《二泉映月》除了引子和尾声外,共分了六个段落,即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a),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民间音乐,增进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聆听、直观演示以及音乐实践,找到切入口,着重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聆听、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3.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加深体验音乐的内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欣赏《二泉映月》,感受乐曲的意境,难点是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分段欣赏——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光明行》的音频,提问学生从音频当中听出了怎样的内容,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进行回答,教师总结乐曲《光明行》是我国音乐家刘天华的二胡作品,这首作品表达了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希冀与渴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二胡作品,听听两位大师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又分别想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入新课《二泉映月》。

  这样设计,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转移学生注意力至课堂中,同时初步了解所学作品的体裁,能够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是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提问学生对民族音乐家华彦钧有多少了解。学生了解的并不是很深,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简单的介绍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的生平,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之后,请学生初次聆听乐曲《二泉映月》,再次提问,乐曲的情绪有怎样的特点?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共同总结出乐曲的情绪是忧伤的、哀愁的'。

  通过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音乐的基本信息,发挥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环节是分段欣赏环节

  分段欣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对乐曲《二泉映月》进行分段聆听和鉴赏。当听到引子的时候,提问学生乐曲的情绪有什么样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加以补充:引子部分以四拍组成的短小音调作为开端,以一个下行音阶式短句,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写的意境中。

  聆听到第一乐段的时候,再次提问学生对乐曲的感受,这个时候,学生对这首乐曲的风格有了基本的掌握,通过对比分析能够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第一乐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接着我会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乐曲的三、四、五乐段以及尾声,请学生自行鉴赏,我会进行适当的补充,并通过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出乐曲的情绪变化幅度较大,结束在轻奏的不完全终止上,好像在表达无限的惆怅与感叹,声音更加柔和,节奏更加舒缓而趋于平静,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层层深入地掌握新知,同时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了解乐曲本身及其深刻内涵。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这一环节我会简单介绍二胡,并播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为乐曲进行绘画、诗歌的创作。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通过与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小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建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民币、常用长度单位认识的基础之上,且是以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常用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的。教材先在商品的价格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的基础,初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点,再让学生初步学会读、写小数,然后根据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单价引入小数和小数点,试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认读、写小数,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教具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与小数的练联系。

  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作为本节课教学方法的主线,并辅以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分析推理、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小数就在身边,学习了小数的具体含义,能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悦感。主要体现在: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提供引导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三、提供“说数学”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善于倾听的习惯。四、通过练习,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渗透抽象的数学思维。

  三、说教学程序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而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根据这个要求,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探究学习(3)巩固练习(4)全课总结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而且在超市购物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事,在购物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就是会读商品的.价格问题,因此,我觉得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中的情境图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认真观察这些数与以前学的数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小数点和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大体分为两个步骤来完成。

  1、小数的读法:

  这部分,我想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相信孩子的能力,运用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让孩子们大胆试一试,读一读,并及时对比引导,总结出读小数的正确方法。本环节充分让孩子大胆尝试,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想这样进行:先让学生大胆试读5、98,学生有可能读成五点九十八,也有可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读成五点九八。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其他学生体会,应该怎样读,初步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读法,然后再读0、58,2、60,进而总结出小数的正确读法。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小数的读法,我还选择了一些特殊的小数(课件出示:123、10,50、50等)进行巩固,深刻体验这些小数的左边和右边的数字一样,读法有什么不同,深化小数的读法。

  进而根据课件出示的小数的特点,进一步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2、小数的写法:

  先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会写小数吗?鼓励试着写一写,并指明到黑板上板演,说出自己的写法。再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然后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怎样才能写出最美观的小数,进一步明确小数的写法。

  在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智慧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当学生会读写小数后,再通过回归课本情境图中的商品的价格(采用完成表格的方式),用小数表示学习用品的价格,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小数的意义:

  本环节,先通过长度单位的复习,过渡引导出认识小数含义这个知识点。

  在这里,通过学生比划1米、1分米、1厘米,一根粉笔不够1米时如何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引出课件演示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等步骤,实现板书:1分米=米=0、1米,3分米=米=0、3米,7分米=米=0、7米等达到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利用1元=10角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和课件,总结出小数点后第一位表示分米,进而明确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下一步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的形式,通过知识迁移,利用课件演示,实现板书:1厘米=米=0、01米,3厘米=米=0、03米,18厘米=米=0、18米,总结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再进一步明确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结:

  第五环节:巩固拓展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

  首先是基础性的练习,出示填一填(课件)这道题时对理解小数意义的及时巩固,指名回答,全班交流。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第二是以课本例题王东的身高为例,巩固小数可以有两种写法,但不是所有的0都可以不写,不仅巩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也巩固了小数的写法。

  第三是8、5米、14、8米、3、98米这三个数中的“8”各表示什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采用竞猜的方式得出每个8的不同含义,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数因为在不同的位置,其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第四是用数表示阴影部分,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使本节具体的小数深化到抽象,巩固小数的意义,深化学生的思维。

  第五是大开眼界,通过阅读,升华知识,同时总结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只是小数学习的开始,还有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等着大家去探索,去学习。

  课后反思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规律,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有效突破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但是没有完全依懒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有序的板书,使学生学完新知后,还可以自主地再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回忆及巩固。在整个教学中我感到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不足:

  1、整合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整节课容量较大,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写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点“赶”教学的感觉,如果整合教材,该简要简、该详要详,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更好的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或者说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预设不到位,课堂应大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主动学习,充分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平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眼睛直盯着葫芦,叶子长满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以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读“藤”、“哇”、“蚜”三个字。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说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说教法、学法:

  1、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3、通过练习题,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2、葫芦的实物、《我要的是葫芦》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葫芦图片 ,让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葫芦可以作中药,能治病,也可以做成工艺品。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相互间的学习。两个人互相读一读画的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多媒体),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葫芦 藤 盯邻 哇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葫芦盯着邻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语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读。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四、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4个自然段)

  2、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5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花,结了小葫芦,他非常高兴。

  (3)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每天都去看)

  (4)教师强调两点:

  A、第一句中的葫芦是指一种植物,课题中的葫芦指的是葫芦的果实。

  B、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第二句中作者在描写时用到的几个词语谈自己的`体会: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叶子、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说明葫芦长得很好。板书:长满绿色的叶子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那个人高兴的心情,“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感叹句)读出那个人喜爱小葫芦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

  第四自然段 (多媒体)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板书:落了。

  2、看了图,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个别读,用读表现出你的惋惜。齐读。对比这样的两幅图,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2、3段,边读边想。

  (2)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藤上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果实。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生了蚜虫,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蚜虫越长越多,最后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3)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展开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掉了想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呢?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而后练习读一读,谈一谈应读出什么语气。自己先思考,遇到问题与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有几个蚜虫怕什么?”(反问句)有几个蚜虫不用怕,那个人满不在乎,在读书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种葫芦的人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要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5)让学生练习读,而后指名读。

  (6)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出示图片)

  学生们结合一些资料谈自己的认识,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看法。

  (2)师生交流进:“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反问句)意思是: 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芦。”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要读重些,是肯定的语气。结合学生说的,板书:蚜虫,不治)

  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表示自己的建议。

  (3)分角色朗读。

  (4)指名读这个自然段,教师小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五、 朗读练习:

  例: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吗?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1、我还用问这句话吗?————

  2、这个字你能不会写吗?————

  3、这道题我做不出来吗?————

  六、布置作业

  给这个故事写个结尾。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绿色的叶子————蚜虫,不治————落了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长春版教材八年级(上)第20课《传序书箴四篇》中的一篇,

  《春夜宴桃花园序》说课稿

  本序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地点在今陆兆山桃花岩。从弟即堂弟,。文章记述了李白与他的堂弟们相聚在桃花园中,饮酒赋诗,畅叙天伦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等颓废之语,但主要是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

  2、教学目标

  (1) 掌握“逆旅,阳春,烟景,大块”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有关“序”这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与性格特点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3)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4)体会李白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积极进取的热情。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李白的名诗名句。

  五、说教学程序

  (一) 作者简介及其“序”

  (二)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三)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四)结合文意探究主旨

  (五)背诵默写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的分析

  1、教学目标和要求

  《力的合成》一课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高中必修本(必修1)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

  由以上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让学生知道试验的结论,重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新知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从而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以提高探索研究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 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3、教材重点和难点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学生思维断层,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索、应用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

  另外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不容易理解,所以也是教材的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关于教法

  矢量合成是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就要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索,这是实践出真知的要求,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针对此因素本节课应选择实验法进行教学,这是教材内容和认识规律的客观要求。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和方法,画出两个分力的图示,合力的图示,比较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严谨认真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有效地为突破教材重点、难点服务。

  三、对教学过程的够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一)引出新课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时能否出现一个力效果与几个力作用效果相同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讲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合力与它的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该通过多个实例表明事实:由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跟某个力作用于该物体时,物体所体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相同。然后在这些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建立:

  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两个力的合成问题。并以“实验”栏目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合力、分力的图示,猜想一下合力与分力间是什么关系?在得出合力、分力间可能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猜想后教师应该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多种尽可能精确的.实验来检验猜想是否正确.接着让学生按学生实验的装置仔细做实验,要求实验尽量准确.教师说明实验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学生可以自己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3、应用平行四边行定则

  (1)例题解析

  本节教材的例题详细介绍了这两种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例题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作图法直观、简单,但不够精确.计算法精确,但比较麻烦.要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时也要作平行四边形,只不过作平行四边形时不用取标度、各边的长度不用太严格.因此,正确地作出平行四边形是基础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讲解

  学生对“于平行四边行定则”理解不深,容易按他们熟悉的标量运算规律来想问题。如合力大于分力,至少大于其中一个分力。

  对此可以通过练习和实例让学生切身体会。

  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F 和F 大小,并用作图法求出夹角 = , , , , 时的合力F的大小。此时学生会发现:合力可能大于某一个分力,也可能小于某一个分力,甚至等于某一个分力,并且夹角 越大,合力就越小。学生发现这规律后为了证明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老师可以用模拟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具或相应的计算机来证明,同时也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3)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平行四边行定则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提示与指导,让学生正确规范地操作实验以减少误差。(水平使用弹簧时要从新调零,在拉弹簧的过程中要保持与木板平面水平,弹簧的深长方向要和所测拉力的方向一致,弹簧,指针,拉杆都不要和刻度板或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摩擦;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千万不要硬凑数据而使实验十全十美毫无误差。)

  2、在教学过程中作图要规范,分力、合力的作用点相同,分力、合力的比例要适当,虚线、实线要分清.(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作图细节还没自己的概念,所以老师的作图是他们最好的模范)

  3、注意调控课堂节奏,避免学生做实验时手慌脚乱实验无法进行。

  4、所编反馈练习题应重点放在概念辨析和方法训练上,不能把套公式计算作为重点。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01-13

长城说课稿10-27

匆匆说课稿11-09

分式说课稿11-06

故乡说课稿11-06

歌声说课稿11-06

跳水说课稿11-06

气温说课稿11-07

绝招说课稿11-07

蝴蝶说课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