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8-11 08:58: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合集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说课稿合集10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较长,以优美的语句描写,通过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渎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

  2、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上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演,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要点,感受语言文字美,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2、透过重点句段的品味,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希望能亲眼见到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

  现在,让我带领你们去欣赏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吧!

  二、 自主、合作、探究、感悟

  1、 接上级通知,分别成立研究西沙群岛海水、海底、海滩和海岛的四所研究所,并聘请所长,举行授旗仪式,宣布所的成立。各所长带回老师交给的研究任务,组内合作学习。

  2、 提出研究要求:注意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研究任务,听从所长指挥,研究中如有需要可派所长到老师这来咨询。

  3、 研究完了,现在咱们就开一个研究成果展示会,各所派代表上台来汇报。

  4、水文研究所(海水)汇报:用优美的朗读和五彩的粉笔表现海水的美丽。

  老师范读描写海水的自然段,谁有信心比老师读得更好!

  同学们对海水这部分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向我们所提出,共同讨论。

  5、海底探宝队(海底)汇报:你最喜欢这一段中描写什么的句子,为什么?(研究所组员分别有感情读喜欢的句子,并邀请其他组员根据所读内容模仿海底生物的动作。)

  课文中同时用四个“有的”向我们介绍了四种特别的鱼,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句话?

  西沙群岛的鱼真多啊。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真是这样吗?是为了形容什么?

  教师画一个海水的图画,请学生上来画上鱼。(画得越多越好)

  问:大家的画画得怎么样?这么一点海水,居然画了这么多鱼呀!奇怪奇怪!

  因为:西沙群岛里的鱼太多太多了!好像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呀!

  6、海滩游乐场(海滩)汇报:向大家讲解有关贝壳和海龟的知识。

  7、海岛观察站(海岛)汇报:鸟是人类的朋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为保护鸟类发出倡议。

  三、.总结激情

  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真是个可爱的地方。它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真为祖国拥有这样富饶的宝岛而自豪,你们自豪吗?让我们饱含激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四、作业设计

  1、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熟2、3、4自然段。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文本解读。

  《自然之道》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我”和几个同伴看到嘲鸫啄正在出龟巢探道的小乌龟,因同情的缘故,要求导游救小乌龟,结果违反了自然之道,成群的小乌龟获得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是安全的,倾巢触动,遇到了无数食肉鸟的袭击 。小乌龟因我们对自然之道的违反,受到了严重伤害。文章的故事发人深省,即大自然存在的规律,人类不能人为地介入,进行干预,会破坏这个规律,引起严重后果。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黄河的变迁,及其由繁衍后代的母亲河,变成今天的祸河的原因。阅读课以读懂课文、梳清条理为主。 《蝙蝠和雷达》一课介绍了蝙蝠夜行的秘密:一边飞行,一边发出超出波来决定前进的方向。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这就是神奇的仿生学。

  《大自然的启示》之一《“打扫”森林》一文从林务官“打扫”森林一事入手,揭示人类干预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后果,树林渐渐地毁了。本文与〈自然之道〉有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学习,得出结论: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存在生态平衡,人类的干预会影响到这种平衡。

  《大自然的启示》之二《人类的老师》一文介绍了仿生学的重要。大自然的动物——鸟类、昆虫、鱼儿成了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与〈蝙蝠与雷达〉可以进行类比阅读,从而使学生学会比较、总结、归纳。

  二、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已经逐步进行了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训练,学生初读课文应该能比较快的掌握字词,因此在字词教学方面不需要很多时间,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中差生自学能力一定要差一些,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到抓住重点词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课堂上应让学生潜心读书,仔细探究,边读边找出有关词句。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交流,发表见解,体会发现者的愉悦。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加强词语的积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2、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完成语文园地中的各项能力训练,特别是口语交际训练,要培养学生搜集和表达的能力。而习作注重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注重细心体验在活动中的经历,注重体会,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出来。

  6、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把握文章

  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自然现象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3、组织学生参加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会。

  4、帮助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体会再现,进一步提练,最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五、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教学方法。

  (一)加强课前指导,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

  为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说明文《蝙蝠和雷达》之前,有必要先指导学生查找关于蝙蝠与雷达的资料,同时要教给学生分析、整理资料为己所用的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书面材料或图片展示到班级墙报上,供同学们互相阅读??学生查找资料的.预习无疑能为课堂更好地学习创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而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更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中的其它课文,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二)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功能。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把自己查找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例如《蝙蝠和雷达》中,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回声》去理解,再结合课前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画示意图理解等方法,这个难点便可较好地解决。有学生提出疑问时,就会有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对蝙蝠与雷达的了解作解答或补充。这样,问题来源于学生,解答也回归于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这也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抓住主要内容。在本单元的导语中,明确地要求我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自然之道》时就要给于落实。并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一般的归纳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主要讲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

  六、教学课时安排:

  9、自然之道 2课时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课时

  11、蝙蝠和雷达 2课时

  12、大自然的启示 2课时

  语文园地三 5课时

  合计 13课时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三、教学设想

  (一)单元构思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四、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学习本单元之前,让学生收看教师制作的《战争中的儿童》专题片。内容包括战争中涌现的著名的小英雄的故事,现代战争给儿童带来的悲惨的生活等。以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本单元的专题,激发他们学习本组课文的欲望。

  2、教学建议

  (1)《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都是讲的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可以整合起来上成一个专题《战争中的小英雄》。以这两篇课文为主打文章,重点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更多的书,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小英雄。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

  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学生如有疑问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夜莺的歌声》中有写句子含义比较深,需要学生读进去,联系全文才能理解,可让学生把这类句子都找出来一起体会。这一课开头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这个问题不可讲得过深过细,让学生对比着多读这几个自然段,感受文章以夜莺的歌声开篇,再以夜莺的歌声结束,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特点。

  接下来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以故事会、读书会或演讲会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

  推荐文章:《撒尿小男孩》《鸡毛信》《王二小》《马背上的小红军》《珍贵的教科书》等 推荐书目:《红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保卫延安》《小兵张嘎》《安妮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的教学和语文园地的“小小新闻发布会”结合起来,课前布置学生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战争硝烟地区的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和工作状况。围绕这个主题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的交流了解目前世界局势的发展,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3)《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以朗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在朗读中熟记自己喜欢的诗句。可组织一些段落的配乐朗诵,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传达诗歌的情感、韵味。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小节或诗句,熟读成诵,并摘抄下来。

  学习这首诗歌的同时组织学生认真读“阅读链接”的《儿童和平条约》,从不同的语言形式感受呼唤和平的共同的心声。

  3、拓展活动:本组学习的结束应该是孩子们走向另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的开始。本组的学习激起的是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对战争与和平这个重大的问题,孩子们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孩子们或许有一些自己的心声要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让孩子把学习的感受尽情抒发。可以唱一唱有关的歌曲,看一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可以演一演小英雄的故事,可以给仍处在战乱中的小朋友写封信,可以办一期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小报,可以做一个“战争与和平”的专题采访??让孩子们在这些语文活动中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坚定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四、教学课时安排:

  《夜莺的歌声》 3课时

  《小英雄雨来》 2 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课时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4课时

  总课时 13课时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的习作《难忘的……》 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次习作可写的内容是相当宽泛的。内容主要是记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仅就写人来说,可写的就太多了,老师、同学、来校的客人等,只要是印象深都可以写。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记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顺序。

  2、激发学生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3、营造赏识氛围,激发评改兴趣。

  4、学习互改方法,提高赏文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①引导学生详细并有条理地述说和记叙难忘的人、事或一节课。 ②学习互改方法,提高赏文能力。

  难点:从人与事的叙述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自己的看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次习作叙述的是生活中平常而又难忘的事,所以最好从学生本身的生活事说起,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开阔思维,勾起有关记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我将用以下方法切入教学。

  (一)情境导入法。 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以图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刘翔、北京申奥成功。上课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事了,以轻松有趣的导入引领孩子们进入生活情境,走进话题。

  (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在指导课时我根据学生们的意愿给他们分好组,在同组内交流相同的话题,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习作内容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三)“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 在指导课与批改课中采取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等交流过程,力求让每个学生始终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中进行叙说。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让学生从易到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双向互动、提高效益,在指导课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二)明确习作要求;

  (三)指导选用材料;

  (四)指导写好材料。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这个环节是基点。上课之初,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巧妙地抓住生活中平常而又难忘的事导入,课件出示奥运冠军获奖的情境,北京申奥成功,及学生上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环节轻松而有趣,老师随机板书“难忘的……”,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对难忘的人、事的回忆之中。

  第二环节:明确习作要求 这个环节其实是指导学生审题的能力,老师出示习作要求,让学生自己审题,找出习作的内容与习作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审题的能力,不用太吃力学生就能概括出来。

  第三环节:指导选择材料 这是指导课最重要的环节,我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1、学生讲述从简单到复杂。 我开始从简单的问题入手:你打算写哪方面的内容?接着问:什么人令你难忘?什么事令你难忘?哪节课是你最难忘的?再问令自己难忘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设计,从易到难,能够激起学生的回忆与乐于叙说,符合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原则。

  2、多向互动,选择材料。 在讲述的过程中有学生个人的发言,有小组的.交流、有师生交流、有同学的评议与补充,同学们的评议与补充又分在志同道合组内评议,在全班评议,人人参与了活动力求说得更具体,评得更忠恳。

  3、学会评议。 这个过程有学生的发听,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认真鉴赏、学会评价,这是能力的培养。

  4、创设身临其境的叙说环境。 课前让学生准备相片,写人的可准备文章主人的相片,写事的如旅游的可带上自己到景点中照的相片等。在课堂中学生拿着相片,一边看一边说更能激起叙说的兴趣,又能激起学生对难忘情节的回忆,从而说具体。

  第四环节:指导写好材料 文章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重难点,也可以说是小结想学生把文章写好,还得在方法上做些指导,这样,学生写起作文就有凭借,不会觉得难下笔。 在评改课中为了营造赏识氛围,激发评改兴趣,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总评;

  (二)指导评改;

  (三)例评;

  (四)自评;

  (五)互评;

  (六)赏读;

  (七)写评语;

  (八)小结。

  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逐步升华。 第一、二个环节是修改好文章的基础,学生经过努力写出了文章,肯定想知道自己写得怎样,老师首先就给予了评价,讲出优缺点,更能激发学生想修改的欲望,指导评改是修改的基础,所有的修改都是以评改要求作为依据。 第三环节例评,让一个学生上台来评讲一份作文,教师从旁指导,台下的同学就知道作文是怎样改的了。这是为下面的自评与互评打下了基础。 第四环节自评,经过例评,学生学会了修改的方法,可以自主修改了,这个过程学生要找出自己作文写得好的地方,与自己的“得意之改”。这能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在例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认识到作文的不足,鉴赏作文的好坏,这样多向的互动更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把文章写具体。 第六个环节是赏读,生经过自己努力和同伴的帮助修改好自己文章那种喜悦是难以形容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自己的作品赏读一翻,品味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个过程是不能少的。 第七环节是学生经过赏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得意之处与不足,经过自己的认识给自己打评语,就更容易继续修改,培养了学生自己鉴赏的能力。 第八个环节是小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下课后我们还可以根据修改提示再修改、修改。

  四、板书设计:

  难忘的…… (一个人 一件事 一堂课)

  写具体、语句通顺、有条理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课堂的重点,把写作内容、要求体现出来,简单明了,通过板书学生能把握写作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直线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对圆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个知识点:一是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二是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三是圆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从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圆这样的曲线图形,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能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这部分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抽象能力还比较弱,对圆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具体的物体的面上,“物”和“图”分辨不清,导致他们对“圆上”和“圆内”分辨不清,这样就必然影响到他们对半径的正确认识。因此,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圆心、半径,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我打算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正确掌握使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四、教学策略。

  为此,本节课我将重点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的策略。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从中找圆,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从实物图中抽象出圆,再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找圆丰富表象;二是,以画圆为主线认识特征的策略。第一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画圆,初步感受特征;第二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第三任意画圆,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发现圆的基本特征。三是,自主探究的策略。引导学生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自主地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提问,引入新课

  课堂伊始,首先进行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这种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关于圆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什么是圆?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认识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四幅圆形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这些物体中的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把圆从实物图中抽象出来,同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圆。然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圆,问学生:你在哪些地方还看到过圆?通过观察交流,丰富学生关于圆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圆打下基础。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图钉、线、圆形硬片等学具自己动手画圆。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圆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将重点关注利用图钉和线画圆的方法,并着力引导学生把这种画法说清楚。因为这种画法是对圆心、半径的形象感知的过程,为他们认识圆心与半径提供经验。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提问: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都是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2,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首先借助四幅连续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的用圆规画圆。然后,老师用圆规画圆并告诉学生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r 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d 表示。

  3,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在画圆感知特征的基础上,出示例3,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老师通过巡视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及时提出问题:根据(1)你能发现什么?组织班内交流。

  本环节的设计力求以画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充分感知,提高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三)、应用练习,巩固拓展

  设计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拓展有关圆的知识。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指出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量出它们的长度,意在巩固基本特征。第2题巩固画圆方法,进步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练习十七第一题进步认识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第二题感受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第三题进一步体会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大小。这些练习都应该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引导点拨,提高练习的效率。

  (四)、总结反思,梳理知识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收获进行总结反思,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知识系统,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觉建构知识的良好习惯。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圆的认识一节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核心,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线,着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征,努力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预期应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中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专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5

  我们四人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很快地收集到了许多图片,在进行(共享)展示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生怕自己小组比别人慢,比别人差。这时我发现,展示的图片,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我觉得这是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资料能力的契机。于是我马上号召各小组将图片分类整理,待会儿展示。

  (一)分类整理文件夹,展示作品

  我们在进行第二次展示时,有的同学按花色来分,有的按品种分,有的按花茂盛与否来分,还有的同学说最好按品质分,因为杜鹃文化及麻城的灵魂文化。更古至今,象征源远流长;扎根山崖,体现顽强不屈;火红一片,象征红色精神与热情奔放……(随即播放与之相配的视频)

  (二)小拓展: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及善于发现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展示结束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下载与保存图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还可以怎样保存图片?通过交流,我发现原来他们还知道了一些保存图片的方法,并且还做了演示呢。

  (本环节,通过学、说、演、练、展示、拓展。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下一步)任务二:关于杜鹃的文字的下载与保存

  有了图片下载与保存的基础,文字的下载与保存就不难了。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自学,发现问题,互帮互助,以达到掌握新知的目的。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既学会掌握操作技巧,又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学间的相互指导,质疑解疑,既培养协作精神,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探索实践,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我又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探索实践,巩固新知。

  (第一步)1、出示任务 整理自己的信息,准备小导游竞选。

  要求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介绍时要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也可以是图文并茂的作品或其他的演示形式。

  (第二步)2、合作探究 准备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我适时对学生做一些插入音乐,调节图片的大小等技术方面的指导。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步)3、小导游风采展示

  我们在全班进行了“小导游竟选”,还评出了 “最佳小导游”和“优秀导游小组”。(简单展示交流录像)。

  4、我的作品展

  课后我将他们的作业整理在一起,保存在一个文件夹里,留给下次上课时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提高,这是我的教育追求。本环节既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再次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四个环节)(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文字图片下载与保存的方法,学会了分类,初步具备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了解了家乡的杜鹃文化。

  但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其他的网络信息该怎样下载呢?当一个网络中的内容限制了访问权限该怎么办呢?这些又将是我们今后探索的主题。

  (最后)五、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比较有收获的是: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下载与保存动物图片及没有主题的文字改为围绕“了解家乡的红杜鹃,争做一个小导游”这一主题进行,这样让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课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又了解了家乡的特色文化——红杜鹃。

  2、注重了学科间的整合,在教学中,把动手操作、口头表达与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3、课堂中始终渗透信息技术与家乡文化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遗憾的是,在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不是很充分,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另外,在学生对网络上其他知识很感兴趣时候,为了在40分钟内完成本课的教学,没有进一步加以引导。今后,我将和大家一起,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致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杜鹃花开,漫山如霞,花色之美,天下一绝。麻城,一块神奇美丽的地方,热情好客的麻城老乡正等着你们去做客呢!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的第三课《分享的快乐》。 一、 说教材

  关爱别人、分享快乐,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本课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学习合作与分享,培养合作精神。能体会到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的交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情况,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体会与他人分享时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

  2.学会与人交流,分享快乐,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体察他人的情感。

  3.培养与人分享快乐的情感,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

  四、说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创设情景、讨论交流等活动方式。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情感、态度的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品德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整节课的设计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活动一:我们班的“分享日”——感知分享

  1、教师首先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一两件物品带到课堂上来,由物品的主人扮讲解员,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物品。

  2、交流: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东西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东西,又有什么收获呢?

  3、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因为有了自己切身的体验,可以自然地理解书中“五角星”里的话语。即: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这样,不但提高学

  生交往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给予也是一种分享和快乐,而且是一种增值的快乐。)

  活动二:我们共享用——体验分享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归生活。让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

  1、我将利用彩色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图片上所示情况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2、联系图片情景,让学生自选生活中“互相帮助”的场景,讨论后,分配角色,并分组表演。表演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

  (通过表演,可让学生充分体验“帮助”与“被帮助”后的不同感受。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自编、自演,既可体现学生的“主角”意识,又使人人在表演中得到满足,在创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及合作、交流、表演等能力。同时,教师的参与,为学生真正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2、活动结束后,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采访的结果

  (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充分挖掘生活素材,采访的过程也是与别人分享快乐的过程。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真正明白与人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再现,是课堂精华的体现。本节课,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分享的快乐

  感知 分享 体验 共享

  (它暗示着愿分享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总之,我这节课设计总的思路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体验,到生活中实践。即:使学生真正地“丛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说课稿 篇7

  《九色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了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很乐意读,而且一读便懂。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因此,在教学中我着力把课文语言的“浅”和内涵的“深”恰到好处地结合。

  在语言文字训练上,落实“读、说、想”;在内容感悟上突显“利、恩、信”,两者互相融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让学生在充分地“读、说、想”中,感受出“巨利、大恩、重誓”,从而深刻领悟文中的内涵。

  设计特色:

  一、把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这篇文章,情溢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而这种情思,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但这种情,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全部寄于字里行间,那么,要抓住这种情,只有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去领会,会胜过老师重三叠四地讲解。让学生充分读,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图景,揣摩剧情,人物的语言,动作与神情。九色鹿对国王控诉的那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整堂课一个重要的训练点。为此,我出示了这段话:“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泄露我的住处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我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阅读,反复体会,一步步引领孩子品读课文,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由九色鹿的气愤到勇敢到机智,情感体验越来越深刻,课文读得也越来越有味。

  二、把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说

  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课堂上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为他们创造主动感知、积极思考、体味成功的机会。如学生不仅仅畅说出九色鹿和调达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还畅说了国王。说到国王是在被王妃缠得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下令捕杀九色鹿的,而且他在听了九色鹿的话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严惩了调达,并下令再也不许捕杀九色鹿,所以说他还是一位好国王。我们完全尊重孩子的解读。

  三、把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演

  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调达当时郑重起誓的样子,通过演一演,你就是调达,你怎样发誓?这样学生便能体会到调达落水得救后如何感激涕零(语言、动作),对天发誓。后来又体会到面对悬赏时立即告密(动作),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感悟到这个人灵魂的肮脏,对概括调达的性格特点的关键词——“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这两个关键词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把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生角色体验

  面对皇榜,通过角色的置换,如果你是调达,你会怎么做?

  五、把精彩留给学生,情感逐步升华

  从故事教学的角度来讲,我认为除了故事情节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通过阅读,感受人物形象。为此,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情节之后,我确定了这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即研究两个主人公的'品质特点,这样让他们学有目标,学有方向。九色鹿的见义勇为学生往往心里明白而不会概括。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这就是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接着,再让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从不求回报以及让落水的调达快回家的语言当中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的一面。而后再引导学生体会九色鹿从睡梦中惊醒就已在刀枪箭斧的重重包围之中,九色鹿没有惊慌失措,没有苦苦哀求,却是厉声呵斥,这就是勇敢无畏,富有机智,让学生对九色鹿的认识层层深入。

  六、把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惭愧、斥责等,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发挥想象,体会人物性格,明白事理是也是教学的重点。

  七、不足之处

  识世界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有困难。我这堂课还是没有充分让孩子深刻感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动物本领大》是教科版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本次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为具体介绍具有神奇本领的动物。教材由文字和插图两部分内容组成。文字部分举例说明了一些动物的奇特本领,斌对此次口语交际提出了具体要求。插图部分展示的是几种动物的特殊本领,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说话思路。

  二、说教学目标:

  1?能够清楚、正确地说出自己熟悉的动物有什么样的本领。

  2?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和关心,同时引导孩子关注大自然。

  3?进一步培养孩子认真听别人说话,主动与人交流的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和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够大方地说出动物的本领。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领入情境,寓教于乐,升华学生的内心情感。

  下面,我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过程:

  1、根据本课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以组织学生活动地形式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第二环节:谜语激趣

  第三环节:自我介绍

  第四环节:情景对话

  2、具体介绍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把学生引入到了动物说本领大赛中。

  第二环节:谜语激趣

  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浓厚的兴趣。通过谜语让学生介绍相应动物的本领。

  第三环节:自我介绍

  由我进行示范,扮演一只老虎在大赛中进行自我介绍,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进行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从中了解动物们的奇特本领。

  第四环节:情景对话

  我设计了一段小象和小蜜蜂的对话,在对话中它们各自介绍了自己的本领并认识到应互相帮助,为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成为了好朋友。学生可以仿照老师给的例子进行同桌排练,并进行展示,学会交流。

  五、总结

  体会动物的本领大,能够帮助我们人类做很多的事情,我们应该保护动物。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此次活动来源于我对幼儿的观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不爱吃青菜的现象非常严重,可是蔬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如何加深幼儿对蔬菜的认识,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兴趣,引导幼儿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符合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次的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服务幼儿的生活。

  2、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已能把自己的经验与音乐结合,产生联想,体验音乐的情绪,而这些发展都以倾听为基础。大班幼儿听觉分化能力更精细,对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感知力逐渐增强,他们的发展方向是从音乐的表面深入其内部,听辩音乐中有趣的变化,发展音乐感受力。

  基于以上对幼儿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分析,我选择了音乐欣赏活动《蔬菜汤》。通过本次活动的进行,旨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以及增进幼儿对蔬菜的喜爱。

  3、教材分析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向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是欣赏者,作为欣赏教材的音乐作品是欣赏对象。选择适合幼儿欣赏水平,有助于发展幼儿欣赏能力的教材是促进幼儿欣赏能力提高的关键之一。在音乐欣赏《蔬菜汤》中,我选编了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描述三类蔬菜(豆类、瓜类、绿叶类)被放进汤锅里烧煮蔬菜汤的音乐故事。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各种蔬菜的特征,通过幼儿的大胆表现,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喜爱。同时提升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4、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一个教育活动的起点和最终的结果,对活动和老师的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以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养成初步的倾听音乐的能力,并运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

  (2)在音乐的伴随下积极参加做"蔬菜汤"的情境表演活动,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喜爱之情。

  (3)初步区分乐曲的不同性质并用相应的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比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乐曲的内容,才能使幼儿与乐曲产生共鸣。

  难点:感知乐曲的不同性质并用肢体语言表现。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体验及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幼儿来说极具挑战性,这就更需要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帮助。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蔬菜卡片、围裙、勺子,运用多媒体和情境表演的手段,充分让幼儿感受和欣赏音乐。

  (2)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吃过、看过)。

  (3)空间准备:活动前幼儿的.位置摆成半圆形,以利于幼儿进行表演。

  二、说教法

  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还要挖掘此次活动的活动价值,所以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1、演示法:在活动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提供三个种类的蔬菜图片。幼儿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观察,小结各种蔬菜的特点。

  2、讨论法:语言的描述可以使幼儿联系已有经验产生新的联想。适当的运用语言手段能把抽象的音乐变的形象些。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

  3、启发联想法:如果说"听"能够引导幼儿对音乐形象展开初步联想,那么"动"则使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因此,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动作表现是对音乐逐步熟悉和理解的过程。

  4、情境教学法:在角色表演环节,将幼儿的位置变为圆形形成"汤锅"这种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和场景,可以引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培养,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本次活动中,我还将采用审美熏陶法、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在体验音乐美的同时,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三、说学法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对音乐欣赏的发展水平,我采用的学法有:

  1、多感官参与法:运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手段,开放多个感知通道,让幼儿对音乐欣赏做到主体参与。

  2、观察法:由于幼儿缺乏必备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通过图片的展示,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3、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使幼儿情不自禁的投入的音乐欣赏的活动中来。

  与此同时,还通过幼儿间的互动学习,师幼合作、幼幼合作的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活动程序

  活动分为四个部分完整欣赏——分段欣赏——完整欣赏——分角色扮演,这是一个层层深入的欣赏模式。

  1、完整欣赏

  (1)我扮演妈妈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舞蹈《买菜》,不仅自然的组织了幼儿练声和律动,而且营造了一种活泼宽松的活动气氛。同时为后续做蔬菜汤做了一个小的铺垫。

  (2)讲讲说说"我认识的蔬菜",这一环节目的是引导幼儿通过对已有生活经验的讲述丰富幼儿对蔬菜的认识。为下面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3)完整欣赏乐曲,初步的感受乐曲的不同性质。

  2、分段欣赏

  这一部分是本此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共包括三个环节,在不同的环节中教师将采用不同的方法突破重点和解决难点:

  (1)出示PPT豆类蔬菜(毛豆、蚕豆、豌豆)请幼儿观察,通过观察讨论,小结出豆类蔬菜的特点。这为下面欣赏表现豆类的音乐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幼儿在欣赏完表现豆类的音乐后,将会很轻松的说出对这段音乐的感受并积极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豆类蔬菜。

  (2)出示PPT瓜类蔬菜(冬瓜、南瓜、茭瓜)通过观察讨论小结出瓜类蔬菜的特点。幼儿将对教师的提问:"你们觉得表现瓜类蔬菜的音乐可能会是什么样的?"进行讨论后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并展开想象。这一环节也培养了幼儿的倾听能力。最后尝试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在个体表现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自由结伴合作表现,如:"大大重重的蔬菜是沉在锅底的,一个人不够沉,怎么办呢?"幼儿可以两个三个的拉起手来,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由此实现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促进了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3)欣赏第三段音乐是本次活动的难点,首先播放表现绿叶类蔬菜的音乐,请幼儿根据乐曲的特点来判断出乐曲所表现的蔬菜类型。为了引导幼儿能很好的感受乐曲,我采用了讨论法来解决这一难点。比如:"这段音乐和前面两段音乐一样吗?""你听到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听到这段音乐你想做什么动作?"然后请个别幼儿做动作展示并讲解动作,以幼儿带动幼儿学习,最终感受出音乐所表现的是绿叶类蔬菜。

  3、完整欣赏音乐

  三段音乐表示的是不同的音乐风格,通过完整欣赏音乐进一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倾听能力。首先教师对三段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进行小结,使幼儿明白不同种类的蔬菜可以用不同的音乐来表示。然后请幼儿完整欣赏乐曲,并鼓励幼儿小结音乐所表现的不同特点。三段音乐组合在一起连续播放是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机会,为后续的角色扮演也做好了铺垫。

  4、分角色扮演

  本次活动的音乐《蔬菜汤》共包括三个不同的音乐类型,为使幼儿能够进一步的在倾听的基础上辨别音乐的类型,并展示相应的肢体语言。此环节是活动的高潮部分,幼儿挑选自己喜爱的蔬菜宝宝卡片、教师穿好围裙扮演妈妈加入到游戏中,在烧"蔬菜汤"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幼儿的表现及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说课稿 篇10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功率》。本节课的内容是上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四章《功和机械》中第2节。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教材统整五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理解功的概念很有用处。对后面学习电功率也有很大的好处。《功率》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是从新的角度对功进行深入探讨,深化对功的概念的理解。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所以这节课是架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概念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发展学生创新素质和培养能力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与同学合作的快乐,理解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感受1瓦的大小。

  2、知道功率的单位,会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悟物理与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历年升学考试的题目及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可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 理解功率的大小反映了做功的快慢程度。

  4、教材的处理: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概念之后来研究的.,对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机械功率也有感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从小组间搬矿泉水的比赛入手,复习做功的多少,再引出做功的快慢。进一步通过学生实验来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引出功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瓦特的故事和另一个单位马力。展示两张铭牌,引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利用鸡蛋做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1瓦的大小。通过重放片头动画加强对本节课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安排了较多的学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狐狸和老虎上楼的动画,引出本节的课题。通过学生完成搬矿泉水做功的实验,来说明做功除有大小外还有快慢的事实,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小组实验,测量功和时间的大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讨论,来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引出功率的定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功率是表示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程度,就像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一样。而后运用快速提问并抢答的方式来巩固有关“功率”的知识,教师引导并归类成几个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后并给出标准答案。展示电影文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三、学法指导:

  学生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知道如何比较功的大小。也具备了观察、总结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八年级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逐步由感性转为理性,对于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为了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采用了比赛、讨论、课堂演示、自己动手操作、类比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提供了学生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活动Ⅱ

  学生实验

  情景Ⅰ

  动画

  活动Ⅰ

  搬矿泉水

  情景Ⅱ

  视频

  活动Ⅲ

  应用

  活动Ⅳ

  巩固训练

  功率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Ⅰ

  放映动画,根据动画请同学们回答,谁做功多?谁做功快?引出课题。

  活动Ⅰ

  通过学生搬矿泉水的比赛,判断他们做功多少和快慢是否相同。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活动Ⅱ

  通过各小组提起重物做功的实验,比较做功的快慢。得出功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情景Ⅱ

  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活动Ⅲ

  通过回放片头动画引出问题,并归纳得出结论。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活动Ⅳ

  通过课后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3.教学的主要环节 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通过学生活动,来说明功除有大小外还有快慢的事实,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第二环节 通过实验,感受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

  (二)导入设计:

  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放映两个重力不同的小动物在不同时间内走上楼梯的动画(情景Ⅰ),提出问题“根据动画请同学们回答,谁做功多?谁做功快?”引出本节课题。

  (三)实验设计:

  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完成搬矿泉水做功的实验。为进一步研究问题,进行学生实验。为感受1瓦的大小,教师演示实验。

  (四)课堂应用:

  1、通过回放片头动画进一步引出问题:

  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一定大吗?

  功率小的物体,做功一定慢吗?

  做功快的物体,功率一定大吗?

  功率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快吗?

  归纳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

  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不一定大。

  功率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快。

  功率小的物体,做功一定慢。

  2、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五)板书设计:

  4.2b 功率

  一、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式:

  二、功率:

  1、定义:把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

  2、公式:P = W / t

  3、单位:瓦特 1瓦 = 1焦/秒

  4、物理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五、教材统整

  本节课的设计与原教材的最大不同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活动卡的设计,延续了上节课机械功的实验,而没有用学生走或跑楼梯的实验。主要是考虑到上课的实用性和普遍性,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是课堂应用方面,没有采用传统的习题来巩固知识,而是通过回放引题中的动画提出问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即做到了前后呼应,又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以上就是我对《功率》这节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01-13

长城说课稿10-27

匆匆说课稿11-09

分式说课稿11-06

故乡说课稿11-06

歌声说课稿11-06

跳水说课稿11-06

气温说课稿11-07

绝招说课稿11-07

蝴蝶说课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