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6 23:36: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说课稿合集9篇

说课稿 篇1

  我的示范课说课稿分五个模块(即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资源应用、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片讲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两位旅行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中旅行,发现了山古里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之谜而揭示的人生哲理。不仅表现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展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初步领悟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揭示了“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活和更好的发展”这一人生哲理。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品析推敲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理解的能力,视野较宽,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巧妙结合远程丰富的资源,通过直观展示,以读促悟,扶放结合的方法,抓住谜底为切入口,直奔谜底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法,采用“读——找——品——悟——论”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说资源巧用

  本节课我应用了以下几个资源:

  1、本节课生字、词语幻灯片

  2、雪松的直观图片

  3、重点句子品析幻灯片

  4、《卧薪尝胆》动画资料展示

  5、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资源材料

  6、同步拓展训练题

  [新课标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而农远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恰能更好的倡导新课标理念,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直观感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向着“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的目标阔步前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课文

  1、复习生字和有关词语

  (幻灯展示有关词语)指名读读再任意选词造句。

  2、导入课文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可知道山谷中有什么迷?(幻灯展示图片资源)

  生: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一奇异的自然景观就是一个谜。

  (展示雪松直观图片)

  师:看吧,雪松经受着风欺血压,可它依然傲骨挺立,看着它们,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赞美它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用一首诗,有的用一个成语,有的用一句优美的句子赞美了雪松的坚强品质。

  [及时温故,学以自用,同时通过直观展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 深刻领悟

  教学时,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长雪松?”以这个谜面直奔谜底,组织读读,找找,画出有关句子细细品析,再进行小组讨论

  谜底是什么?是谁发现的?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找出谜底。

  (出示课文揭示谜底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东坡只长雪松”的关键在于“东坡雪大”以及“雪松的本领和顽强的生命力”接着我趁热打铁:那么雪松到底有什么本领呢?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学生再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描写雪松特点和品质的词语,画出雪松与大雪做抗争的语句。

  (出示有关句子)学生反复悟读,读出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住的情况下才选择弯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为它学会了“弯曲”。我在诠释“弯曲”这个词时,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行为策略,而是拓宽“弯曲”的内涵。“弯曲” 不是懦弱,只是暂时的退让,为的是寻找机会“反弹”以退为进。读到这里,我们都被雪松什么样的精神所折服呢?(不屈不挠,能屈能伸)

  是啊!雪松虽然暂时的弯曲了,但这里蕴藏着抗争的力量。。

  [这部分的设计依据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阅读感悟,紧扣文中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并不失时机的组织交流,让学生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语言领悟释放出来,达到培养学生朗读、分析、理解和感悟能力。]

  (出示两位旅行者启示的话)重点品悟第二个旅行者的启示,交流讨论从第二个旅行者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以及古今中外有哪些人具有雪松这种精神的?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出示越王勾践和司马迁的课件资源)说说画面的人物和主要事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一人生哲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书面哲理通过学生的讨论,感悟,又重新回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为每个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 (三)、总结课文 加深感悟

  1、指着板书总结课文内容

  2、(出示远程同步练习)加深对生活中事例的理解和感受

  五、说板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东坡雪大 西坡雪小

  只长雪松 长满杂树

  积压 弯曲 滑落 反弹

  暂时退让 以退为进

  能屈能伸

  [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读中感悟读中激情”,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站在铁索桥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英雄赞歌”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他们总结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册教材的重点,以及本课书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第二课时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说教学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

  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四年级阅读教学要求重视词句的教学,注重词句的积累。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语言,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在生活中积累。

说课稿 篇3

  设计思路:

  情感教育无论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教育中还是主题活动教育中,都应是一个不被忽视的主体,而且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重视。综合教育活动《心情预报》在使幼儿知道天气预报会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加强情感教育,我们本着如何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互爱、互助情感的目的。我想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并逐步引导他们的心灵更加美丽、友善。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幼儿极易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增长知识和明白事理,而且能发展幼儿的听说能力。

  大班幼儿对故事尤感兴趣,特别是有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做为主角,演绎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片段。故事《心情预报》题材新颖,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感人。运用天气预报的形式来引出“心情预报”,揭示了森林中各种小动物和平相处,互相关爱的一种温馨的场面,使幼儿感到亲切、温暖,并迫切地想要融入到故事当中去,并引起了幼儿想要去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

  语言故事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让幼儿听懂、理解故事情节,还要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更要让幼儿从故事中体会明白事理,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通过看看、想想、议议、编编心情预报,帮助幼儿理解和体验别人的情绪感。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互爱、互助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事故情节,能讲述画面内容及表达自己的心情。

  难点是: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培养互爱的情感。

  因为大班幼儿对故事活动的学习,已不仅仅是局限于听故事,已由原来的喜欢倾听故事逐渐过渡到想要加入到故事中,想要参与故事角色的行为、语言。所以通过让幼儿从有疑问到自己去分析、推理、讲述、表达等活动中,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说教法

  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刺激幼儿的听说能力。主要采用直观法、设置疑问法、观察想象等。并通过了看电视、画面讲述,播心情、说心情的主题活动方式,使活动流程层层有主线,体现目标和过程的整体性。

  为什么要使用以上方法呢?因为直观法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决定的。通过观看电视画面,让幼儿直接感受到故事中形象的人物化、灵活化。引起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为幼儿口语讲述做充分准备;其次通过设置疑问法,引导幼儿想问题并回答问题。再次通过观察想象,让幼儿通过观察动物的心情与自己的心情实际联系到一起,使幼儿的“说心情”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

  三、说学法

  为了使目标真正落实到孩子身上,通过以上教法,由“看电视――分析、讲述画面内容――播报心情――表现心情――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方式,引导幼儿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始终以听说能力贯穿整过活动过程,以此来推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活动准备

  大电视一台;猴子玩具一只;背景图一幅;小鸟、小兔、绵羊、松鼠、梅花鹿、小鸭动物图片各一;猴子、大象、青蛙、刺猬的心情图各一幅。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谈话引题

  以聊天谈话的形式,建立一种亲切温馨的氛围,让幼儿了解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提出模仿,引起模仿的兴趣。通过模仿活动,让幼儿感知“心情播报”,然后设疑引起探索欲望到揭示答案,很自然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把幼儿带故事情节当中。

  第二环节:分析、推理故事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主体部分,通过教师的提问,结合图片,请幼儿进行大胆地猜测、想象和讲述中引发相互议论,并在议论中得到启发,活跃了思维,把故事后半部分推理讲述出来。这样做给予幼儿高度的想象空间和发言自主权,克服了以往故事活动中,只求听不求解的习惯。最后,根据幼儿推理出来的各种合理的故事情节,以设置疑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在已有情感经验上去寻求答案,初步萌发互相关爱的情感。

  第三环节:情感教育

  这是本次活动的巩固阶段。通过当主持人播送别人或自己的心情,要求幼儿必须在听懂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还要求幼儿具备认真观察,并用连贯、完整的语言来表达的能力。让幼儿的兴趣再度进入高潮,逻辑性思维得到了锻炼,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通过“看、想、表演、听、说”中思想得到了提高,关爱帮助别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本环节中特地加入了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心情。引导幼儿通过思考,让自己的思想来驾驭自己的动作表情,尽情地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出来,但这种“尽情”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动作必须让别的小朋友看出来你表现的是哪一种心情。

  第四环节:延伸活动

  这是本次活动的延伸阶段,在幼儿已经了解种心情及表现方式后,让幼儿经过观察心情栏上自己或他人的心情,在心情栏上把它画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关心和帮助心情不好的小朋友。绘画内容完整正确地进行讲述。在画之前要求幼儿先好好想一想,自己准备如何画,并让幼儿加入到所画的角色中去,以此来形成心画合一,达到巩固的目的。

  总之,本次活动将天气和心情结合起来,巧妙地将幼儿感受别人情绪与天气预报联系起来,同时设计提出问题,让幼儿投入到情景中去,更好的体验和感受。在设计此活动时,我考虑到这是个偏重语言领域的活动,于是我把幼儿的“注意听”与“大胆说”作为设计这次活动的重点,力争在问题的设计和提出上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同时,注重了语言、艺术与科学不同领域内容的整合和同领域的不同方面内容的整合以及多种活动方式的整合。

  活动过程中,我注意用我的语言和眼神与孩子进行交流,为他们创设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老师的随机教育能力和指导性语言的运用,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会在平时的日常教育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结合理论,努力使自己的摸索、实践过程缩短,以便自己不断地、迅速地得以提高。

说课稿 篇4

  一说设计意图:

  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的时候,汽车开过高架,孩子们都很兴奋的说上桥了上桥了,于是我问这是什么桥?孩子们有的就说是高架桥。路上我们还遇到了很多别的桥,特别是太户大桥和公园里的小木桥等等,一路上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桥。作为水城的苏州,桥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回去搜集各种各样的桥,去找找看有些什么桥?作为大班的孩子,对桥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因此我针对这些情况决定将孩子们对与桥的兴趣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并指定了以下的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的桥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2了解桥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的建造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3对各种各样的桥有兴趣,能够积极的参加讨论和探索。

  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桥的不同外形特征、使用的不同建筑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活动的准备是为了活动目标更好的得到实现,因此所有的活动准备都是围绕活动的目标而选择的:活动之前利用建构游戏和幼儿一起搭建一些桥梁并将他们拜访成列在活动场地上

  关于各种各样的桥的CD音像制品幼儿搜集的关于桥的图片和模型等等以及去春游时拍摄的关于桥的照片

  二说说教法和学法

  对于这个活动幼儿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作为孩子学习中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导者,我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法,给与孩子一个情境,然后在整个活动中贯穿以交流讨论法、观察法和启发联想法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对桥梁的初步印象。在解决活动的重难点的时候我是先让孩子观察桥梁的各种形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桥梁的形状引申到桥的建筑材料和使用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孩子通过感知、回忆联想等方法经过提炼形成新的经验,让幼儿在湖动和开放的活动中发展观察力和感知力和概括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

  了三个环节,参观模型展览引起幼儿对桥兴趣——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并知道桥的建造材料——知道桥的各种功用并引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

  1参观桥的模型展览。

  小朋友排好队,象春游一样,教师发出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开着小汽车对小朋友说我们做上汽车一起去玩好吗?以一种游戏的情景导入,能够引起幼儿对于活动的关注。一边开,一边引导幼儿看模型,问这是什么桥啊?模型中有太湖大桥和高架桥以及九曲桥等,这些模型是幼儿带来和与教师共同制作的,所以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桥,完全能够说出来也就能够激发幼儿说的积极性。

  2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

  幼儿坐在桥的旁边,说说看到的那些桥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做的?在春游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太湖大桥等有着很好的比喻,现在请他们再讲一遍,他们会很积极。对延伸到下面的问题起着很好的引子作用:那你还见过什么桥?是什么样的?是用什么做的?请幼儿来说说。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图片或者是在电脑上展示。孩子们对桥进行过搜集和观察活动,因此他们对于桥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有话说。同时,在述说桥是什么材料做的时候,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要求他将教师的问题一起回答,但是对于个别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他还不能将这些问题一起说出来,那么就相应的提醒一下,比如那他是什么做的呢?在让幼儿说桥象什么而是后有的桥比较特别,比如黄浦大桥,有的孩子或许会说象琴,有的会说象扇子,等等,对于幼儿的大胆想象要给与表扬和肯定。

  3了解桥的主要功用,印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

  我们的桥有各种不同形状,有的象什么有的象什么,有的又象什么,运用复式句来总结,有的是木头做的,有的是用水泥浇注的,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又是用钢丝切所做的,那这些桥有什么用?引起幼儿对于桥功能的思考。孩子们在说桥的功能的时候大多数说的都可能是桥上可以开汽车,可以走人,有的桥可以通过火车,孩子们的回答是很笼统的,没有准确的分类,于是我会问是不是所有的桥都可以让汽车和人一起走呢?因幼儿对于桥的分类,因为孩子们已经有了高架上只可以走汽车,人行桥上只可以走人的经验,所以一提问,孩子们马上就会说出不是的,当孩子知道有的桥只能走人,有的桥只能通过汽车后,问为什么有的只能通过汽车,有的只能让人走呢?通过让孩子思考讨论,知道将桥的功能具体化后可以改善我们现在的交通拥挤的状况。最后,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小结:我们的桥帮助我们改善了交通状况,让我们不同地方的人联系更方便,而且那么漂亮的桥也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你想不想来设计一座漂亮的桥呢?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桥?

  四延伸活动

  在让孩子对桥有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后,就带领幼儿去把自己设计的桥画下下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自主活动的手工区,可以专门开辟一个桥梁设计院的游戏,同时还可以配合建构区的积木,让孩子们去构建自己的桥。使孩子们对桥的兴趣得以延续,并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将科学活动和美术活动等进行有机的整合。以上只是我的设想,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他实施并改进。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画杨桃》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课文主要讲的是画杨桃时,“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故事取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平常的小事蕴含深刻的哲理。

  二、说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2.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认识和情感的变化。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读悟结合、朗读体会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我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课题.先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引导学生回顾两个问题。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是什么?(课件)

  引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也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走近老师和同学,体会变化

  A、引导学生读课文2—17自然段,提出学习指南:默读2-17自然段,想一想,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时态度分别是怎样的?画出相关语句,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这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和同学进行探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

  B、汇报环节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体会“同学们”的变化。

  (1)我重点通过对比朗读,老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课件)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读对话时的语气,并说说原因。预计学生会这样说:(课件)

  (2)同学们为什么会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画的不像”,同学们嘲笑我。

  后来为什么又结结巴巴、支支吾吾的说?因为,他们坐在我的位置上,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同学们已经知错,也知道不能想当然的嘲笑别人。

  让学生在对比朗读和补白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同学们由嘲笑到知道自己错了,感到难为情的情感变化。突破了教学重点。

  汇报的另一部分,体会老师的变化。

  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解读关键词。

  (1)通过提问的形式感悟“严肃”和“半晌”(课件)。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老师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让学生感知,老师注意观察,从我的位置上审视杨桃,所以他的态度和同学们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老师听到同学们不分缘由的嘲笑声当然有些生气。

  (2)学生继续汇报老师的态度变化,自然牵出关键词“和颜悦色”,牵出老师说的话。这段话是全文的难点,我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老师的和颜悦色。在此基础上,理解老师的话,你同意老师的说法吗?把你的看法说一说。

  在学生重复说出自己的看法之后,我通过总结语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下结论,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本环节通过解读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情感是随着同学们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对重点段的朗读让学生明白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想象,内化文章主旨

  课文学完了,你想对文中的我,曾经嘲笑过我的同学们,循循善诱的老师说些什么?

  这种说话练习能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有更深的感受。

  整节课我着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阅读的全程中去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比例尺的认识和例1及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资源开发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材分析

  比例尺是第三单元《比例》中的一部分,该单元属于数与代数中的一部分,是比和比例中的重点内容。本单元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中第三小节安排了“比例的应用”,其中就包括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还渗透了函数思想。

  本单元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

  2、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本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六年级上册又学习比和比的基本性质,六年级下册学习比例、正反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基础上更深入的学习,为第三学段函数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阶段的学习体现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学习理念。

  3、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学习比例尺,能读懂地图或示意图上的比例尺,并能利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按照比例放大或缩小图片等。

  4、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内容

  (1)通过主题图教学比例尺的认识。首先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教学时,可由绘制地图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引出比例尺,并结合地图使学生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然后,教材通过一张机器零件放大的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让学生找出教材呈现的图纸的比例尺,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体会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表示放大。

  (2)例1是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5、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出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关键:弄清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了比例、正反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些都为比例尺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学生也接触了比例尺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比例尺已不再陌生,并能较容易的掌握本课内容。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接触过地图,对地图上的比例尺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比例尺的学习提供了资料,带来了方便。

  三、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标和高年级数学的教学特点,基于以下原则

  1、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

  2、注重学生合作参与,重视“三主”,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思想。

  3、精讲多练,快乐学习的原则。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提出了“合作体验,自主感悟,快乐达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和自学意识。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

  1、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2、合作体验,突破重点;

  3、自主感悟,化解难点;

  4、小组互助,巩固知识;

  5、快乐练习,达标提升。

  四、教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合作体验,自主感悟,快乐达标”教学模式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从天津到北京,只用了3秒钟这是为什么?(学 生答是在地图上)天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小蚂蚁为什么能跑的这么快?(引导学生说出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自学,重点点拨

  因比例尺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的主题图这一教学资源,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有充分自学的空间,在学生自学遇到困难时教师再去点拨,教师只点拨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1、展示自学目标,自学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展示自学目标,让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自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设计的自学题目有;

  (1)什么是比例尺?

  (2)如何表示比例尺?

  (3)比例尺作用?

  2、合作自学,分组汇报

  各小组依据自学目标进行合作自学,自学后,进行汇报。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教师投影。

  比例尺的意义和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同时利用课后做一做进行实战练习。

  教师重点点拨比例尺的意义。

  3、结合主题图,掌握比例尺的分类

  让学生认真观察48页主题图,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以下问题:比例尺分哪几类?图中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图中的两个比例尺是将实物放大还是缩小了呢?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点拨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

  4、活用主题图,体会比例尺的放大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刚才看到的比例尺都是将实物缩小的比例尺,那么有没有将实物放大的比例尺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适时出示49页主题图,并告诉同学们,在实际生产中,有些零件比较小,我们需要把它扩大后再画在图纸上。之后进一步设疑:图中的2:1表示什么呢?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理解这类比例尺的含义。教师重点点拨:为了计算的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体会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表示放大。(预设5分钟)

  (三)整体感知,化解难点

  本环节主要利用课本例题1,让学生明确线段比例尺如何改成数值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难就难在比例前后项的单位不同。因此应加强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设计了尝试性练习,针对学生在尝试性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设计了三各方面的学习内容:

  1、出示例题1,尝试性练习。

  2、汇报板演,及时纠错。

  3、巩固练习,点拨提升。设计一道与例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再次练习,同学间互相交换答案。通过教师适时点拨,将所学知识再次巩固提升。

  (四)快乐练习,达成目标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判断题、找比例尺、比例尺互化、求比例尺四类题目。

  1.判断题:主要设计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比如:比例尺只能放大物品,比例尺的前后项不能同时是1,等。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找比例尺:通过练习,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更深入的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3.比例尺互化: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教学重难点的巩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4.求比例尺:主要考察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掌握情况,同时强化比例尺的实际应用。

  这些题目的设计,一方面考虑本课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设计了“我学会了什么?”这一题目,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整理。这里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学生积极讨论,积极发言,是该环节成功的关键。

  教师及时总结: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六)课堂作业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布置比例尺的意义、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等方面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

  五、资源开发

  课标中指出,要大力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样便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结合本节课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开发。

  1、文本资源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教科书、练习册、教师用书等文本资源。本课的主题图便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对我们的教学非常有用。便于孩子们发现信息,展开讨论。

  2、生活资源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地图,利用这些生活资源,可以加深对比例尺的学习和认识。

  3、信息技术资源

  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应该成为用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便于学生学习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 比例尺的一种工具,多媒体教学贯穿于整节课堂。

  4、课堂新生资源。

  这些资源主要来源于课堂,本课中主要的新生资源是学生进行常识性练习和板演练习题时出现的问题,让同学们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加深理解,巩固知识。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说课稿 篇7

  黄土坎小学 高铮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的第9课 《ai ei ui》。

  一、设计理念: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认读汉字、普通话的重要工具,但学习起来有些枯燥乏味,易引起学生厌学情绪。《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本课我设计了游戏、竞赛活动贯串整个课堂,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从而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孩子们在会心的笑声中动手动脑,自主探究。

  二、教材分析:

  《aieiui》是一年级上册拼音部分第9课,是复韵母教学的起始课。教材包含四部分内容:复韵母ai ei ui 的读音和它们的四声读法。ai ei ui 的形体和书写规则。ai ei ui与声母的拼读练习。本课配有情境图,营造一个有教育意义的语境,逐层剥离出ai ei ui这三个复韵母来进行认读,并让学生接受绿化祖国、爱护树木的思想熏陶。根据本组拼音练习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学前有一定的基础这一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复韵母ai ei ui及其四声,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多种形式地读,引导学生正确拼读声母与“ai ei ui ”组成的音节。重点指导二声、三声的发音读清、读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题目和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运用所学知识。感受学习拼音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汉语拼音。 教学重、难点:学会复韵母的读音,把握ai ei ui的发音方法,能够自主地用发音方法学习它们的四声,达到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在自然、流畅的教学过程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 教法、学法:

  一年级的学生记得快、忘得快,学生的年龄小,好动、爱表现、记忆力强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留意力时间短的特点,我综合了情境教学法、实物教学法、游戏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拼音,感受学习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中,渗透了观察法、迁移法、自学尝试的学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初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温习导进法,新旧链接循序渐进

  在新授前,我安排了温习旧知——单韵母的发音,这样在教学新知——复韵母时,学生很快在头脑中形成新旧知识的链条,解决了复韵母发音难、轻易混淆的题目,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开课我采用了以旧引新的导进方式。

  (1)同学们,我们这拼音王国李熟悉了哪几个单韵母朋友?

  (2)温习单韵母的发音及口型

  赋予了单韵母生命,让本来枯燥的温习也变得趣味盎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爱好。

  2、借助情境、语境学习复韵母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读准音、记清形、正确标调、读调这三方面来学习复韵母“ai”,接着再按照同样的步骤学习复韵母“ei ui”,这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情境激活儿童的参与热情,如:教学ai时,同桌动作表演认清ai的形。

  3、自主探究、师生互动

  在教学复韵母发音上我先范读,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口型、发音通过听和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随后,我再对学生的话进行回纳,指明复韵母发音时要先发A音声音响亮再迅速滑向I音一气呵成。

  学生试读。

  接着教师再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纠正学生的读音,与学生对读。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师生互动情境中悟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同样,教学标调时,师:现在老师要给ai戴四顶小帽子,应该戴在谁的头上呢?

  当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猜想时,教师并不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而学生却迫切地想知道答案,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时教师再出示标调歌,生借助童谣标调到黑板上练习并说明标调的原因。就会事半功倍,标调歌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一改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口,主动参与学习。

  4、童谣诵读法。

  低年级小朋友特别喜欢童谣,由于童谣富有童趣、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通过诵读童谣,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固地把握知识。 挨着挨着,ai.ai.ai。拔萝卜呀——(生:ei、ei、ei),用点劲呀——,齐心协力——,加油干哪——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知识自编童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记忆。不仅使学生牢牢地记住了复韵母的发音,还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调动起眼、耳、口、手、脑往完成活动中的各种要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一举多得。

  5、指导书写

  在指导书写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老师书写”(感知三个复韵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由几笔写成,明确要写得紧凑、匀称。)错误发现——“指导书空”——“模仿书写”——“展示互评”这四个步骤,在反复地看与写中巩固三个复韵母的书写。

  四、学导结合,学以致用。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让学生学得快,把握得牢,就要变无趣为有趣。大家都知道爱好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关键,整堂课我设计以游戏来带大家学习,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极大地调动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空洞说教”和“概念灌输”的局面,我想只要我们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巧妙地创设学习环境,就一定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欢快。音的能力。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教材,属于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模块第二课《电脑工作坊——做个电脑设计师》。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绘画知识的延伸,并且贯穿以后整个设计艺术的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操作使用图形处理软件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技巧——实际应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本模块的第一课,学生学了用“画笔”和“CORELDRAW”进行绘画,初步领略了电脑绘画的神奇,对学习用电脑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课是学习图形处理软件的基础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用软件的操作简单易用,非常适合初学电脑设计创作,学好图形处理软件的使用,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专业设计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海报是高中生在接触到电脑美术教育后最感兴趣的,它包含了许多科学与艺术、理智和情感、美感和实用的内容,如儿童玩具店的海报要用活泼的设计风格,天然食品的海报要体现出新鲜的设计风格等,丰富多样的版式既让人感受不同的美,还可以将它应用到实际宣传中,尤其是学生学习了新的电脑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后,学习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习热情的空前高涨,表现欲望更加强烈。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才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电脑设计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美术设计知识教学提高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经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高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网页上的资源,来帮助自己研究或通过学习交流中心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电脑设计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环节,了解电脑设计的一般美学因素和常见电脑设计软件、排版软件,初步掌握常见版式设计风格上的处理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素材、处理素材和应用素材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理解电脑设计的几大要素。

  难点:理解电脑设计的版式要素。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创设一希望工程画展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CORELDRAW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三、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根据高一年级学生对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的新奇感,进行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由此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为了给学生学习提供好的教学环境,特地准备了一些资源,如“CORELDRAW设计论坛”、“千年图库”和“中国设计网”等网络资源,学生从中获取多方面的技术帮助,获取素材、作品上传和学习交流等。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美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以情导入

  (二)步步为营,渐进达标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以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触动人心的希望工程画展情境(可用视频、新闻图片来体现),接着出示画展中空缺的海报位置,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希望工程画展中由于缺乏海报而显得单调、不切实际。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学生自己设计海报,要求注意空间、文字、图片、色彩和装饰元素等各方面的搭配排版。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和谐实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于学习。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步步为营,渐进达标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1、学生复习上一课CORELDRAW软件常用工具的操作,练习导入图片,教师巡回指导巩固操作。

  2、学生交流操作出现的问题,教师肯定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小结归纳。

  第二层次:

  1、学生选择素材设计一张海报,进行图文混合排版,教师巡回指导版面设计。

  2、交流评价学生作品,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小结过渡。

  第三层次:

  1、教师指出版面设计的不合情理处,结合学生已受过的德育教育,集体讨论,引导拓展“做个电脑设计师”的实际意义——平面设计不仅在平面介质上展现美感,还可通过作品实际来宏扬人性的美德。

  2、制定整合美育、德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利用素材或用创作的电脑绘画设计一张宣传希望工程的主题海报。要求对于版面设计(如图文、颜色和装饰元素搭配等)可利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学习资源来解决(提供网上资源)。进行比赛,优胜者发奖品:软盘和书签。

  3、学生自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为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操作技能比较熟练者为A等,操作基础薄弱者为B等,A等学生可让其充分自主学习,B等学生教师可适当进行个别指导。)

  4、集体讨论交流、评价,优胜者发放奖品。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1)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三大学科。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设计的目的。同时使用这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2)分层教学的运用,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设计水平。(即分层教学的策略和效果)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五、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一)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二)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CORELDRAW操作技能的高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利用网络学习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四)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五)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不同对象分别对待)

说课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九义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科普知识性美文。课文以生动、有趣、准确、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美丽的海底世界。文章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也不见雕琢的痕迹,但却以自然流畅的语言为基调,给人以亲切、热情的感受。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生命、对整个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具体、生动、有序地描述了海底的光线、声音、动物、地貌、植物和矿藏,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深刻的印象。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通过多样化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因此,教学重点为: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繁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三. 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校生活,已初步形成了主动识字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积极地搜集、整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同时,三年级学生接触计算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们也不再仅仅满足于这些静止的资料,而是渴望自己去Inter网上探寻。因此,我将尊重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海底世界展览会”、“小小解说家”等环节,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实践创新意识。

  四. 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就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

  《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显得很苍白,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将运用一套制作精美生动的动画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直观、和谐的学习情境。湛蓝的海水、美丽的珊瑚、五彩缤纷的植物……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是多么令人神往!当这些美妙神奇的东西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一定会引起他们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强烈地感受着海底世界的神奇美丽,一定会加深对具体情境的体验和领悟,使认知和情感更加协调地发展。

  因此,情景创设法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2. 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主动地融入到阅读情境中去,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四肢五官,要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彩虹。要让他们“走出”课堂,“跳出”文本内容,愉悦地进入自我学习中,丰富自身感受,从而自觉地运用语言,积累语言。因此,我设计了自由分组、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驰骋想象,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有迎合了学生之间精神交往的需要;既使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得到了结合,又实现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断超越。因此,自主探究学习法是这节课的另一个主要教学方法。

  3. 突破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之一就是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但这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海底动中有静、黑中有亮、静中有声的奇异景色,学起来也比较枯燥乏味。为了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我创设了和谐生动的教学情境,即通过动画课件让学生亲自去领略一番。

  (1)

  进行海面和海底的对比。利用动画课件先后演示海面的波涛澎湃和海底的悄然无声,并分别提问: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波涛澎湃”和“宁静”的词意,还体会到了大海动中有静的奇异之处。

  (2)感受黑暗深海中的点点星光。利用动画课件假想一名小潜水员,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光线越来越暗,最后是一片黑暗。鼠标点击光点会变成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这样,学生对海底黑中有亮的体会一目了然。抽象乏味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富有童趣,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3)

  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利用动画课件演示一个插入海底的水中听音器,并配有各种声音,同时提问: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谁能模仿课文的说法运用排比的方法把同学们说的这些声音连起来。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仅亲耳倾听了海底奇妙的声音,还在表达的过程中培养了想象力、创造力,并通过模仿课文的说法理解了比喻、排比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真可谓一石三鸟。这种实践性练习,使学生觉得亲切自然,很好地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4. 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繁多、活动方式有趣写具体的方法。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具体设计了读、看、说、演四步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旨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一读:这段文字浅显易懂,不需过多讲解、分析,因此,我重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熟读成诵,在读背中领悟语言,积累语言。二看:通过动画演示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直观感受活动方式多、有趣,为下一步的说做铺垫。三说: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充分交流,谈出自己对海底动物种类繁多、活动方法有趣的体会,从而领悟到课文采用的是列数据、做比较、打比方等写法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方式有趣写具体的。四演:让学生自己上台表演是激发学生读、看、说兴趣的引子,又是对学生练读、练观察、练说效果的检验。这四步学生动了口、动了眼、动了脑、又动了手,循序渐进,步步落实,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五.教学过程

  (一) 旧知导入,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回忆课文写了海底世界的哪两个特点?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去体会海底世界的神奇,进一步去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自主学习二、三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读,感受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划出相关语句。

  (2) 全班交流,播放课件帮助理解。

  a.“海面”与“海底”理解“动中有静”。

  b.黑暗深海中的星光闪烁理解“黑中有亮”。

  c.海底听音器理解“静中有声”。

  2.合作学习四至六自然段

  (1) 看看作者从几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物产的丰富?(动物、植物、矿物)

  (2)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自由组成小组,合作学习。

  (3) 小组汇报。

  按照读:朗读感悟———看:欣赏课件——说:品读体验——演:美读感悟的阅读主线来学习。

  (三)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畅游了神奇的海底世界,你心目中的海底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究办个海底世界展览会,请你来当小小解说家。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龙凤大街148号

  邮编:163711 电话:0459-6759746

【【实用】说课稿合集9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合集九篇

2.【实用】说课稿合集五篇

3.【实用】说课稿合集六篇

4.【实用】说课稿合集6篇

5.【实用】说课稿合集4篇

6.【实用】说课稿合集八篇

7.【实用】说课稿合集7篇

8.【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