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汇总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是在学习了立体几何的基本理论(必修2)和空间向量知识(必修4)的基础上提出的,本章的前三节已经将平面向量中的相关知识推广到了空间,为本节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节主要是利用向量工具研究空间中的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是立体几何的重要方向,是向量工具应用的重要方面,更是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课题,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的垂直与平行的位置关系;
掌握平面的法向量的求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已有的立体几何知识,运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中垂直与平行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探索的曲折过程,感受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的挫折感和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能用向量方法判断垂直与平行的位置关系;会求平面的法向量.
教学难点:结合已有的立体几何知识,运用向量方法,用向量语言证明垂直与平行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具备有关知识储备,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利用向量工具解决空间中垂直与平行的问题还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启发引导、数形结合、案例分析、构建模型.
2.学法: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
四、教学过程展示
本节课主要分五个环节来完成:复习引入、自主探究、知识运用、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
给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直线的方向向量?什么是平面的法向量?如何利用向量知识判断直线与平面间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设计意图:1.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2.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
观察图形,并用向量语言表述以下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1.本节课本给出的三个例题都是证明题,起点相对较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先给出两个例题(非证明题)作为铺垫.2.引导学生用向量方法思考问题,让学生体会利用向量判断垂直与平行的方法,突破重点.
3.由例1体会到判断线面位置关系时,平面法向量的重要性.如何求平面的法向量?引出例2.
总结:求平面法向量的基本步骤.
设计意图:1.掌握平面法向量的求法.至此突破重点.2.本题用到的理论依据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个定理用向量方法如何证明?引出例3.
例3.(线面垂直判定定理)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理论上学会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利用向量方法研究垂直与平行的重要性,至此突破难点.
【方法归纳】: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立体图形与空间向量的联系,用空间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点、直线、平面,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化为向量问题)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等问题;(进行向量运算)
(3)把向量的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意义.(回到图形问题)
设计意图:由例3归纳解题步骤,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练习:完成课本41页练习:1.2.3.
(以上三道题目考察的知识点依次是:线线位置关系,线面位置关系,面面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检验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对所学方法加深理解.
(四)课堂小结(讨论归纳)
(1)用向量表示线线、线面、面面垂直与平行的关系;
(2)求法向量的步骤;
(3)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步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回顾,同时检验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五)布置作业(反馈提升)
1.课本42页第2、3题;2.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课本41页的思考交流
(第2、3题考察的知识点依次是:线线位置关系,面面位置关系;思考交流是对“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习效果,同时也起到了复习的作用.在做作业的同时,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1)以属性结合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节课,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2)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合理设计本节课的例题,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3)题目梯度设置合理,有效学生突破重难点;
(4)在知识的巩固练习部分还有待加强,更好的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能力。
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感受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再经历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体验小数大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教材中先安排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让学生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引出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以便学生交流各自比较的方法和过程,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和思路。教师要注重各种比较方法或策略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方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县城周边地区,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学校从搞培优帮扶活动以来,教师也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对小数的意义、特征有所了解,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次活动。
活动一:判断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首先是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教材第4页)
接着提问三个文具店各有什么商品,价钱怎么样?哪个文具店的铅笔盒便宜呢?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出的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办法。
(3)请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5??1元。”
②有的可能说:“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所以,4.9元<5.1元。”
③有的可能说:“整数4比5小,所以4??9元<5.1元。”
在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的说法是对的,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所提的数学问题,并请对方说出解决的方法。
(3)请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②也有的学生说:“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和尺子比,哪个便宜?”
③当学生说出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时,教师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63元2.36元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2.63元<2.65元
3.活动三:试一试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4页的第1题。
(2)把问题引申,先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小数,再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3)试一试的第2题,教师巡视,找出学生易犯错的题,说一说原因;或者让学生每人自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通过三次活动,学生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体验,感受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买东西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对商品价格的高低贵*也有所了解。本课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去商店逛一逛,创设学生熟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又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中,教师的适时引导是成功的关键。所以,上课时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同伴,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而没有包办代替,把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比如比较5.1元和4.9元的大小时,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比较、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得到解决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说课稿 篇3
一: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同学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同学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同学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1)让同学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2)使同学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三:教学战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同学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采用同学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 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同学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同学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笼统,同学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同学通过观察、考虑、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同学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协助同学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2、教学“体积单位”。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同学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括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同学汇报(注意让同学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请生分小组自学“体积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同学上台汇报自学效果。[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同学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同学自我展示自学效果,极大地发挥了同学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同学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出示图。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同学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4.反馈
(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说明: 通过比较,有利于同学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足球绕杆练习技术,下面我把上课的思路与流程说一下。
一、指导思想
本课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的同时,得到快乐,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对抗运动项目,运球绕杆技术是足球比赛中运球过人射门的一个缩影,它既是前面所学足球基本动作的应用,也是今后足球教学的基础,它融素质、技术与智慧为一体,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懂得行足球绕杆练习技术的具体做法和技术要领以及传球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在运球过程中合理运用左右脚运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
3、情感目标:学生乐意表现自我能力,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积极探讨、互帮互学,培养团队意识。
四、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共有50人,男女各25人。本课为新授课。学生身体正处于发育期,运动技能有差异,个别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基础,但大多数学生掌握技术较差,所以本课教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1、直观教学法:课中基本动作由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做到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讲解清楚,示范到位,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纠正错误法: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
学法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分组练习法、合作学习法、自我评价法。
六、重点和难点
重点:合理控制球距。人与球的距离。
难点:在高速运球中,快速通过标志杆并不触碰标志杆。
七、教学流程(课堂时间为40分钟)
(一) 准备部分(7—8分钟)
1、 课堂常规:组织形式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2、准备活动:
(1).绕球场慢跑两圈
(2).徒手操(转体、扩胸、震背、正抬腿、正踢腿、侧踢腿、交叉步、高抬腿、冲刺跑20米、活动脚腕手腕)
(3).静态牵拉肌肉
(二) 基本部分(28—30分钟)
1、教师讲解
(1)绕杆中的触球技术,要求支撑腿微曲,击球脚脚尖翘起,用脚内侧(即脚弓)推击球的右后中部(以右脚为例);击完球后,身体重心迅速跟上球,并且充分跑到球的左侧(这样有利于下一步的运球变向),换左腿做同样的动作,左右腿来回交替进行。(注意:触球力量合适,在自己控制范围内,教学重点)
(2)绕杆过程中运球节奏非常重要,基本上是一次触球过杆,这样可以保持良好节奏,效率就会很高。(合理快速的通过标志杆,教学难点)
2、教师示范
教师做到慢动作解剖和快速高质量完成两种示范。让学生理解要点难点。
3、学生练习,教师纠正错误(男女分开练习,要求各有不同)
(1)绕标志杆。
(2)练习队员分两队比赛。站成一排,相距两米,排头人运球绕过所有人后站在排尾。直达到终点。
足球绕杆练习技术说课稿足球绕杆练习技术说课稿足球绕杆练习技术说课稿足球绕杆练习技术说课稿足球绕杆练习技术说课稿
4、展示与评价
找出技术掌握较好的同学出来展示。通过展示,使学生进行互评,对此技术加深理解,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三)结束部分(3—4分钟)
1、放松活动:在轻音乐伴奏下,肢体放松——牵拉练习。使学生心率和心情尽快的平静下来。
2、小结,下课,归还器材
八、场地器材
足球场1块、足球50个、标志杆若干。
九、预计课的效果
预计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男生70%女生45%能简单的运球绕杆。
预计平均心率为120—130次/分钟,最高心率170—180次/分钟。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学内容是按照“讨论怎样养蚕——观察蚕卵——观察蚁蚕”的思路编写的。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通过观察蚁蚕和蚕卵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本课教学设计了如下活动:一、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二、观察蚕卵和蚁蚕,初步领略生命的伟大。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养蚕热情高,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能结合养蚕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本课教学准备运用瑞博形式授课,四年级学生计算机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教师设计的瑞博课中穿插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了解蚕的一生,知道如何养蚕,掌握科学的记录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观察蚕的一生的过程,观察和描述蚕生长发育中的一般现象,能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尝试体验瑞博授课的特殊形式,运用瑞博课的优势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辅助学习。
(3)能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用语言描述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6)通过了解×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确立的三维目标,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里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认识蚕的一生,知道如何养蚕,学写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如何养蚕,并坚持记录
五、说教法和学法
①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而且我们教给学生的只是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因此,针对瑞博课的独特的优势,我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并结合本科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共同讨论交流等方法,成分运动瑞博课的'特殊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至于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对生命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于是我采用了展示交流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讨?中获得体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总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②1、教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而不断变化。针对瑞博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采用的是讲述法。而学习蚕的一生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资料让全体学生共享,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控制计算机,生生、师生交流讨论,建构蚕一生的相关知识。
2、低年级的学生爱玩,爱表演,因此本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自主、互助、合作地学习知识,既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又实现了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展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老师的手脚也得到了解放。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10-13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1-08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列举》说课稿12-18
《台阶》说课稿03-07
《将心比心》说课稿03-12
《春》说课稿02-24
《送行》说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