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5 11:05: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说课稿9篇

说课稿 篇1

  今天听了同事的一节信息技术课,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体验网络学习》,把课本上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将课本的《搜索网络信息》提炼为《体验网络学习》,我认为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也更能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服务。

  林婉老师的课件做得特别好,我记得以前学习过一篇文章,谈到演示文稿的制作不是简单的复制文字,二是要提炼出有力量的(Power)要点(Point),一页不要超过五行字,字体至少要60以上等等。现在林老师很好地示范了如何做一个精炼、吸引人的课件。

  一开始,“现在最需求的10种工作岗位,在20xx年还根本不存在。”“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大约每2年翻一番”“当大学生学习到第三年时,他们在第一年所学习到的东西有一半已经过时。”演示文稿上的视觉效果和系列数据让同学们震惊,更突出了主题“我们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并引出主题“网络时代我们该如何学习”。真是先声夺人,振聋发聩。

  接着,观看视频,大学生如何通过网络学习各种知识技能,让学生们了解网络学习的同时,也起到了标杆示范的作用。真是一箭双雕。

  老师及时总结网络学习的优势,自然引入“如何进行网络学习”,并以“学做一个蛋糕(拿手菜)送妈妈”为目的,上搜索的技巧。层层推进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逐渐掌握如何进行网上搜索和知识归纳。课程结束时及时点题,“每一天你都在学习求知的步伐在人生从未停歇”“愿你学有所获!”

  不过,教学的主体部分我觉得还有些值得商磋的地方,

  第一, 网上搜索是网络学习的一部分,但网络学习还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内容。网络学习是自学的一部分。这个关系应该给同学们解释清楚,或者列表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除了解释网上搜索之外,应该略微介绍一下网络学习的现状等相关内容。同时强调自学中资源的获取,除了网络,还有其他途径。这样避免了网上搜索与网络学习概念上的混淆。

  第二, 以“做一个蛋糕送给妈妈”为例,我觉得在后续的操作上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没有实际条件为妈妈做蛋糕呢?即使使用电饭锅等替代烤箱的工具,购买材料制作的过程也还是有一些困难的。所以,如果真的想结合感恩教育进行教学的话,我觉得未必需要采用这个例子。应该有更多可以选择的主题,让学生易于操作,也能体验父母的辛劳。但具体可以采用什么主题,我现在也没有想到,留一个悬念,等我找到相关资料再补充本文。

  此外,课堂上有些用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地方,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有限,有时会有问答时其他孩子没认真听的情况,我觉得如果用论坛主题发布讨论的方式,可能效率会更高一些。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三位数的减法”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材自然强调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实物图、学具图,算珠图来理解减法的意义,例1是不退位减法,教材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尊重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例2是个位不够减的退位减法,由于退位减法在计算难度上超过进位加法,学生容易出错,所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材也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清楚计算中要注意什么?接着教材安排了课堂活动,结合学具图、算珠图等巩固三位数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依据本课的知识基础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数学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学生是在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减法之后来学习“三位数的减法”,引导学生把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同桌交流,想算法、说算法、悟算法,再通过想一想、估一估、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中比较各种算法,从而选择自己喜欢或容易理解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计算,明白计算的价值。

  【目标定位】:探索并掌握不退位减及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再减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并且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把“做计算”落实到了实践操作活动中,把教材中的图示材料变为现场演示材料,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并且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各种算法,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华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本节教学中我安排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境激趣、探究三位数不退位减法。

  在教学中,我开始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付钱的生活情境,并且通过已知信息,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分别让学生交流付钱的方法,其次让学生用算式表示付钱的过程,最后,教师课件演示付钱过程。

  设计意图与反思:

  传统的计算课,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纯计算”的范畴中,“教算理、说算法”教师教得枯燥,学生也学得乏味。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要求把学生置于解决问题的背景中,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基于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巧取生活场景,从生活原型中引发,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适时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我要学”的认知倾向油然而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安排学生交流付钱的方法,并把付钱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其目的是诱导和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用自己喜欢、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计算,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相互交流算法,理解算理中大胆的探究与创新。

  这一环节的安排,我觉得设计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能把估算和计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学生还在说不同的付钱方法时,我过早出示课件,演示先从300元里拿走100元,再从40元里拿走20元,这样就有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能很好的从不同角度想出方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耐心地倾听学生说,再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演示。为了弥补这点,我在这一内容的练习中,就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想和说,努力集合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真正体现了学法的多样性。

  第二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探究三位数不连续退位减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同样先创设了弄脏学校人数表格的生活情境,出示表格,从表格信息中让学生通过同桌或前后左右的同学探讨如何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再用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教师利用算珠演示,让学生明白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计算原理。

  设计意图与反思: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信息提炼整合,情境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拉近了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可以解决身边许许多多的问题,在解决退位减法的过程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同时借助珠算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到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计算原理。

  这一环节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从估算、计算、验证中,把旧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上,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活跃了思维。在教学中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出现的不同的想法,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例如在计算876-438=?时,有个同学就先把876看作880,把438看作440,相减得440,把被减数多看了4,就从440里又减去4得436,这样减数多减了2,结果要加上2,最后算得438。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尊重学生本身的差异,计算方法不搞“一刀切”,而是让学生在交流、比较和实践的过程中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和容易理解的方法,让学生的灵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第三环节:小结例1、例2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自己归纳小结,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设计意图与反思:

  新课程理念追求“计算方法多样化”,但在计算过程中仍需要准确和规范,这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加减作了良好的铺垫。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结合两个例题竖式的异同,进行总结和概括。再次理解和感悟算理,能发现计算中应注意的地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做课堂活动及部分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与反思:

  本环节设计的练习,突出层次性,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各自施展的舞台,强化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在这一环节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给予学生交流的时间少了一些。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说说在这一节课中的收获及感受。

  【评价反思】:本节课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思维开放创造了适宜的“土壤”。学生通过想一想、写一写、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中多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和拓展了思维,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回答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个性得到了张扬。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演示实验入手,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总结出结论,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小结】:所以说本节课的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2、能力目标:锻炼学对生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 值观:

  认识绿色植物园的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光合作用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教材分析

  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 因此,这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坚持启发式教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五、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课时的实验学习、探究 ,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比较熟悉,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

  六、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4400亿吨有机物;②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本节课。

  (二)新课学习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植物的绿叶在光下能吸收CO2 ,释放 O2。

  2.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树立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光合作用的演示实验:

  1、光合作用的课件播放:(由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引出)

  2、光合作用的结论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通过阅读、观察、动画演示、分析、交流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会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

  4、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科学家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精神

  (三)、实战演练—理论联系实际

  (四)、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保护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从本节课入手,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周围的环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五)、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和产物之一淀粉的基础上,再次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及产物,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从知识的体系上说,先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对光合作用的学习。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接触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通过本节课学习,将知识延伸-----为了保护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同时体会科学家探索知识的艰辛,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对自己有信心,要有耐心,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七、教学反思:

  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许多经典实验,本节课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史和实验相结合的新模式。

  本课中安排了与“光合作用的发现”有关的多个科学史料。一节课下来,学生仿佛从20xx多年前开始伴随着各时期的科学家重走了光合作用发现这一历史之路,在与科学巨匠的对话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及其中的曲折和艰辛。

  存在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如:;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课件的制作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处理好细节问题,教学语言应能言简意赅,多让学生说,多与学生交流,吸取学生的创新之处。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解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那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守望平凡却追求一种精神境界的本色朴素的语言令人赞叹。文章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期亲身感受到了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人养花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五年级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和能力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体会,表达想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异国风情,体会人性之美,播撒“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种子。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四、说教学理念、教法与学法

  课堂中尽情展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行进中,我主要采用品象法与体验法,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琢磨与习得。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做课件见及配置音乐。

  2、学生准备:按自己的习惯及要求进行课前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主要有四个内容,即“看文、看花、看人与看梦”)

  一、看“文”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一座著名的学府叫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有一位已故的著名教授叫(生读:季羡林)。季先生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他80高龄提笔写散文,一发不可止,成为当今学者散文的一座高峰。

  今天我们要走进他写的一篇美丽的散文去感受他美丽的情怀。

  学生读题

  1、请打开150页,大声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

  3、反馈:

  师提示:讲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补充课题。谁能将《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课题补充完整,课文的主要意思就讲清楚了?

  预设:(点拨点:时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别人看到的是什么?几十年后又有什么感觉?)

  四五十年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看到德国人自己种花只看到花的脊梁,别人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的海洋。几十年后,他又踏上德国,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

  随机师生共同板书: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学生读好“词语”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方法,我采用提示补充课题,点击重点词语等方法,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

  二、看“花”

  (一)“自己看到的”

  师:德国家家户户种花,自己却只看到脊梁,哪个句子直接写到养花的人只看到脊梁。请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里,他们是把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谈谈自己读句子后获得的信息。

  预设:

  **家家户户养花,是个爱花的民族。

  **养花的地点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师:花的脊梁是什么?与花相比给人什么感觉?师:读书应该读出书背后的东西)

  **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

  **感觉这样做自己有点得不偿失

  **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在行为上)

  ……

  师小节:我们抓住“家家户户”、“临街窗户”、“花的脊梁”等词语捕捉信息,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朗读时只要注意这些词语就能将句子读好了。

  2、一生读,齐读。

  (用孩子读句子后获得的信息导入教学,不仅尊重了孩子的认知发展,而且更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更大的探究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别人看到的”

  1、别人看的花怎样?请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得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2位生个别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4、学生反馈:

  预设:

  **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搬上阳台。

  **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你是抓住“姹紫嫣红”这个词语展开想像,真好!

  (师指导:你的想像真美,能把你的想像融入姹紫嫣红这个词语读一读。生先读词语,再读句子。)

  **你从家家户户这个词语,看到了一条条花的彩带·

  (师指导:你也把你的想像带如句子读一读。)

  **你看到了鲜花背后的辛勤和汗水。你走进了德国这个美丽的国度。

  **从静态的鲜花街道,看到了花碟共舞的动态美·

  (师指导:你能不能让我们走进这个鲜花的世界,读一读词语“”)

  (师:同学们,将这些美丽的画面带进句子,你会读出让你应接不暇的花的海洋。)

  ……

  6、同学们,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像,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这样的画面。

  出示句子师读:(朱自清)

  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师引读: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就是——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就是——(姹紫嫣红)

  学生齐读句子。

  7、师: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像,又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这样的画面。请看:

  出示课件:鲜花满街

  8、把你们的感受化为朗读!

  生:女生读,男生读

  9、把这份美丽留在心中,全班读句子或背诵句子。

  (这是一段很有张力的语言,一幅绚丽的画。在指导学生细品语言,还原形象时,我采用了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文字,闭目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从语言到画面,再从画面到语言,引领学生走了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语感,积累语言,内化成生命中美丽的积淀。)

  三、看“人”

  (一)看“房东太太”

  1、师:德国人人种花,让别人看到了花的海洋,那自己呢?(脊梁)

  2、补充材料:四五十年前,作者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住在房东欧朴尔家。房东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家,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里,他每天只看到花的脊梁,于是他问房东太太:“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正是这样!”

  3、出示句子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然一笑,说:“正是这样!”

  4、句子中有个神态的成语,不能错过。是怎样的笑?

  意思:轻轻地笑。

  ……

  师生对读(我们来读读句子,你会感受到这还是怎样的笑。)预设评价:自然的笑,不可言传的笑,发自内心的笑,热情的笑,温馨的笑……

  师:现在明白还是怎样的笑?

  5、就这样,一个声音在季羡林先生耳边响起,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正是怎样呢?

  师引读:正是这样,走过每一条街,(看见窗户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

  正是这样,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语文教学中,每一个词都充满了张力,要想语文教学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只有不断开掘字词这个源头,才能上出语文味来。“莞尔一笑”一词,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词我们要做足文章。)

  (二)看“民族”

  师: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象,季羡林先生是怎样想的呢?读课文,找出句子。

  2、出示句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联系上文,写一写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反馈:

  句子一:

  预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每一个人将美丽的事物展现给别人,那就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圆。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成了两份快乐。

  **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

  师:你们的感受说明你们理解了这样一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当我们再次读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预设:

  **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

  生齐读句子。

  师:请再看句子,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

  生:(会)

  你们如何理解“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预设:

  **“美丽”指的是德国那奇丽的花。

  **“美丽”指的是那里的环境很美。

  **“美丽”还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

  **“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师: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补充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成了战败国,德国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德国人民并没有倒下去,他们对生活并没有放弃美好,每户人家都种花。这样一个民族,没过多久,就终于走出了困境,一个美丽的德意志民族又在世界崛起。

  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季老的文章,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言语层面进入文化层面,再从文化层面进入言语层面,在言语和文化之间再走一个来回。我相信,只要给孩子一方土壤,他们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

  四、看“梦”

  1、四五十年后,作者再一次漫步德国,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猜一猜,“梦”是什么?

  预设:**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2:结课:

  是的,作者希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朵精神鲜花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给我们带来的美丽的鲜花,美丽的境界,美丽的民族。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给我们带来美丽,带来真情,带来哲理。

  20xx年,季羡林先生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写的文章怎么可以不看呢?

  请阅读《季羡林散文》,你们会得到一分快乐的心情,得到一分美丽的情怀。

  (语文课堂的结尾,不是课文的结束,而是新的开端,引领学生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八、教学板书: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的构成是题目、重点词句,简单醒目。这样的板书直观地给孩子一个感知文本内容与灵魂的凭借。)

说课稿 篇5

  【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分2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释义

  “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②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接着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作学习。

  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2、体验意境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诗意时,我适时提出:“你觉得诗中应该有哪些景物”?同时鼓励学生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回答除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说:“我觉得还应该有蓝天、白云”。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猫,就更真实了。”等等。显然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胸有成竹。

  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你们把这富有情趣的儿时生活画下来吧!”于是,学生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开始了绘画,画完后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三)品味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对绘画评价之后,我接着说:“诗人也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会怎么想呢?”这时,学生不言而喻地会想到这首诗,之后请学生站起来,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朗诵这首诗。

  (四)总结拓展

  课末,我整理板书并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最后布置课下作业。①默写古诗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周陈莉,来自建德市寿昌初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 预习要求:

  ①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 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 预习步骤:

  ① 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 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研读:《轮椅上的霍金》是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介绍了“宇宙之王”霍金在长达40年的轮椅生涯中,不屈不挠地与残酷的命运作斗争,他不因瘫痪而悲观,不因身体的残疾而消沉,不因医生“只能活两年”的断言而放弃,用自己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创造了科学的奇迹。

  霍金是个极富魅力的传奇人物,他是物理天才,是“宇宙之王”,他更是一个生活的强者,他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课文从两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霍金伟大而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他在物理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这一部分,着力描写霍金命运的不幸,患病直至身体各部分失去功能给生活带来了巨大障碍,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可怜、值得同情的人物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人,却在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与残酷的命运进行抗争,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让所有人众星捧月般顶礼膜拜。而他自己,却愿意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静静思考宇宙的命运。

  二、面对女记者尖锐而又充满悲悯的提问,命运多桀的霍金表现出的是一个伟大人物的从容、乐观和无限温情。能活动的手指、能思维的大脑、终身追求的理想、感恩的心……平凡朴素的拥有,让这个平凡的老人如此不平凡。

  这篇文章是一篇励志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统一的,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之间去感悟这个人物的独特人格魅力,还要引导学习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生态度。因此我初步设定本课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霍金不仅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3、重难点预设: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感受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课后第三个思考题)面对女记者唐突而尖锐的问题,霍金从容的回答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教学准备:

  为了让学生对霍金的认识能更加全面、具体和深入,在课前准备一些资料,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将课内学习进行延伸。

  二、教学设想

  (一)、 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感受命运的残酷

  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间感受人物,让心灵受到冲击,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了解霍金残酷的命运,“全身瘫痪,不能说话,身体变形,不能读书写字,医生诊断只能活两年……。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和段落,反复朗读,谈自己的感受,特别关注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如“标志性形象,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等,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之中感受命运对霍金是如此残酷和不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读出对霍金的同情。

  (三)、 认识霍金,感悟人格魅力

  1、认识“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却在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让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霍金在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认识一个勇敢顽强,不断探索的霍金。抓住“飞出了……飞出了……飞出了……飞到……飞向……”反复有感情朗读,读出霍金对科学的无比热爱和执著,读出霍金的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2、认识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 通过5-6自然段的朗读体会霍金克服困难忘我工作的精神。

  *指读霍金的回答,齐读,继续交流(霍金并不认为自己失去很多,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他的手指能活动,他的大脑能思维,他还能通过思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还能在这并不容易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因为对他来说,能思考,能和自己钟爱的科学事业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肉体的残疾和生活的不便对他来说都不是很重要的,并不能影响他的追求和理想,更重要的事,亲人和朋友给了他关心和爱,让他的人生和其他人,甚至比所有健康的人更加灿烂。)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样的,这里要让学生尽情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霍金不向命运低头,乐观、勇敢顽强的生活态度,感受霍金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感受霍金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四) 拓展文本,升华感情

  1、以“霍金我想对你说……”为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动。

  2、读读霍金的名言。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5课《中彩那天》。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

  一、说教材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课文。文章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通过精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一大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中年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及本课的特点制定了以下目标):

  1.准确认读“拮、寐”等6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把握主要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将“初步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本单元的主题是“以诚待人”,因此体会父亲诚实、讲信用的品质则是本课理解上的重点,理解“道德难题”之难,也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词句的能力,但是把握主要内容和透过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上还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根据学情恰当引导、启发,在难点处巧设疑问,设置梯度,在重点处凸显语言文字训练,并及时总结提升写法。

  四、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 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2~3遍。

  2.试着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3.想一想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教师:自制课件。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四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一起读课题──(齐读)。析题,“中彩”就是指什么?(生答后)文中的这个“彩”指的就是父亲中的那辆(生:汽车)。围绕着这辆车,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本课由课题导入,通过解释何为中彩来揭开此课的序幕,选择小而巧的切入点,不仅让学生学会关注课题,也很好地利用了课题这一文眼提纲挈领的作用,过渡到课文的整体感知。无痕而有效。】

  (二)整体把握,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词。

  (预设难读的:拮据 梦寐以求 馈赠)

  2.把握主要内容。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个别练说,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明白叙事性的课文可以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练说。

  (4)小结。

  【设计意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的阅读训练重点,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词句的能力,但是把握主要内容还存在难度,所以在此设计了一个问题梯度,教师根据学生已知的内容随机点拨,指导方法,使“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项训练落到实处。】

  (三)细读课文,探究“道德难题”之难。

  1.探究: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难呢?文章又是怎么写出父亲“难”的表现的?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这一牵动全文的问题,则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提问,使教路、文路、学路三线合一。定准了这一阅读的靶心,学生的探究阅读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2.自读自悟,圈画有关词句。

  【设计意图:此环节安排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词句,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默读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课中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默读,独立思考,阅读圈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交流汇报。

  (1)抓相关词句,探寻“难”的原因

  ◆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父亲不知道是留下车,还是将车还给库伯。)

  ◆ 是留还是还?如果你就是文中的父亲,你有哪些理由为自己留下这辆车呢?先

  别忙着举手,请同学们再仔细地默读一下课文,想想父亲留车的理由。用波浪线

  划出相关的语句,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只有深入了解到父亲留车的种种理由,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还车时的抉择之难。】

  举例:

  句子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重点品读“拮据”)

  句子二: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重点品读“梦寐以求”)

  【设计意图:学习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并通过品读词语,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也为体会下文父亲艰难抉择的表现作铺垫。】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侧重指导语气、语调、节奏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扣重点词句,品析“难”的表现。

  句子一:“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重点扣住描写神态的词:“神情严肃”) 句子二: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重点扣住描写动作的词: “赶”)

  句子三: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重点扣住“擦”字,进一步体会父亲的抉择之难。)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父亲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父亲抉择之难的心理,并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方法。】

  (四)学习表达 ,深化理解(视时间机动)。

  “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从这一个“擦”字,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现在咱们反过来想一想,在擦去K字的时候,父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呢?心里想些什么呢?咱们试着写一写。

  父亲终于拿起了橡皮,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本环节抓住文段的空白之处,引导想象父亲当时的动作和神态,并迁移练笔,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达心理的方法。由说到写循序渐进,进一步领悟父亲的抉择之难。

  (五)总结存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体会到了父亲面临道德难题的抉择之难。那么是什么让父亲作出还车的最后决定呢?下节课再探讨。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求全、不违真。本节课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着父亲的抉择之难有所悟、有所得,然后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明确了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六、说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道德难题

  留 还

  诚信

说课稿 篇9

  通过学习,学生要达到以下目标:

  1、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盛”、“摘”、“牌”等。

  2、 通过对故事内容的补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3、 理解课题“特别的作业”,引导学生感悟爱护花木,遵守制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题“特别的作业”,引导学生感悟爱护花木,遵守制度。

  教学准备:

  课文第三小节内容的图画

  教学过程

  本课我准备用两课时的时间进行,先简单地谈谈我第一课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中,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从音、形、意三方面有侧重地进行生字教学。如:盛在教学时侧重音的教学,在文中出现两次,“盛在碗里”读chéng,是往容器里装东西时的动词,“盛开”读shèng,是指繁盛。

  下面具体谈谈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的课堂结构为三大步:从身边谈起,走进故事——从平常到特别,凸显“特别”——回归生活,深化文本。

  一、从身边谈起,走进故事

  1、谈话:美丽的春天到了,孩子们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找春天吧!如果老师布置一项作业(板书“作业”),让你们去大自然找春天,并且要把找到的春天带回教室里,想一想:你会带来什么作业?

  这个问题从学生身边谈起,能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的回答我不会从思想层面评价,只会从句子表达通顺上进行指导。

  2、过渡走进故事:今天我们读的故事中的于老师也给他的学生布置了到大自然去找春天的作业,孩子们他们的作业是什么呢?

  二、从平常到特别,凸显“特别”

  第二大块我准备设计两个学习活动:1、图文结合,了解平常2、质疑对比,凸显特别

  1、图文结合,了解平常

  ①出示课文第三小节内容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小朋友带来的作业。在说的过程中从易到难,先允许学生说简单的一句,逐渐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用“有……有……“句式说几句。

  ②出示课文第三小节内容。

  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关注里面的动词,提醒学生这些动词的使用与容器相关,在碗里用“盛”,在铅笔盒里用“放”,在瓶子里用“插”,在塑料袋里用“装”,

  ③引导学生再次说话,关注第三小节结尾的……,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怎样的作业,注意把动词动准确。在教师的点拨后,我预设学生能说到“扎在辫子上的柳条,装在瓶子里的蜜蜂,握在小手里的鲜花……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感悟,而且对用词的准确性得到的提升。)

  2、质疑对比,凸显“特别”

  这一活动我准备用分角色朗读,走进人物心境的学习活动来感悟小丽心灵的美丽,培养爱护花木、自觉遵守相关制度的意识。

  ① 4—6小结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后

  ② 教师做小记者来采访小丽,学生再读小丽两处的话。

  ③ 画能代表春天吗?学生讨论交流。预设学生能答到a能代表春天,是把看到的画升下来了,同时理解课题“特别”一词,是指作业完成形式的特别。B能代表春天,代表了小丽爱护花木的善良的心,深层理解课题中的“特别”,是指小丽的一颗特别的心c第三层次估计学生难答到,这时教师就继续质疑,那些小朋友,去采摘花木的时候会不会看到相关提示语呢?他们遵守他的要求了吗?在这样的质疑后,学生能知道,这特别还指小丽能遵守规章制度的特别。

  ④ 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学生的疑惑语调,读出小丽自豪回答的语气。

  ⑤ 总结课文

  三、回归生活,深化文本

  学完此文,引导学生现在还是要完成到大自然中完成找春天的作业,你的作业会是什么?

  预设学生受到文本的启发后不再会去采摘花木的举动了,他们的作业也许是:我把看到的美丽花朵用照相机拍摄下来,我也把看到的桃花画下来,我把蜜蜂装在瓶子里,过会放了他们……

【【精品】说课稿9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六篇

2.【精品】说课稿八篇

3.【精品】说课稿九篇

4.【精品】说课稿6篇

5.【精品】说课稿5篇

6.【精品】说课稿五篇

7.【精品】说课稿7篇

8.【精品】说课稿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