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2-30 11:21: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

  册第42、43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5及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会用这几个数表示事物的个数,也体会到能用它们表示事物的位置顺序,而且还会比较它们的大小。“6和7的认识”要让学生体会6、7的意义,体会数学符号的价值与作用,为形成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创造条件。

  二、 说教法

  1、发挥主题图背景的作用,理解6和7的意义。

  6和7都是抽象的,要认识它们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让6和7与它们所表示的事物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对应起来。教学中,注意发挥好第42页主题图的作用。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说一说劳动场面,再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找到可以分别用6和7表示的事物,再用圆片、小棒摆6和7,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6和7。从这许多的6个事物和7个事物中抽象出6和7,使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化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事物,那些可以用6、7表示,帮助学生理解6和7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用数表达、交流,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参与,领悟数的顺序。

  理解6和7的意义,让学生找数量是7的.事物时,实际上已经

  为数序的学习埋下了伏笔(6个学生加上1个老师是7个人,6张课桌加1张讲台是7张桌子,6把椅子又搬来1把是7把椅子……),初步感知数序;摆圆片、摆小棒以及在计数器上拨珠,都蕴涵着6比5多1,5比6少1;在直尺上看一看、指一指、认一认,使学生感受到7的前面是6,6的后面是7,进而领悟到数不仅可以表示事物的个数,还可以表示位置顺序,这样让学生经过多次接触相关的实例,在现实背景下体验、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几”和“第几”的区别。

  3、创设情境,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事先找到年龄分别为5、6、7岁的三个学生,让他们来比较年

  龄的大小,进而得出5、6、7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理解大小关系的同时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三、 说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的内容,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数数、交流等活动中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

  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6和7,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认识6和7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能用6、7表示身边的事物,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感受保护环境、讲卫生、爱集体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6和7,

  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直尺图、点子图、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

  2、出示0~5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读数。

  (二) 导入

  出示课件,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棵数,并猜一猜我们今天

  要学习什么,从而揭示课题:6和7的认识。

  (三) 新授

  1、教学6、7的意义。

  (1)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分别有多少?

  (2) 引导学生将数的物体的数量用学具表示出来。摆好后,跟

  同桌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3)用点子图表示出6和7。

  (4)用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再添上一根,用7根小

  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6”和“7”。

  (6)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7”这两个数来表示。

  2、教学数序

  (1)师拨计数器,边拨边问。拨到5颗珠子后,问:“有几颗珠子?再拨1颗是几颗珠子?”指着第6颗珠子问:“这是第几颗珠子?再拨1颗,有几颗珠子?”指着第7颗珠子问:“这是第几颗珠子?”

  让学生在拨、想、说、议中理解5添上1是6,6添上1是7。

  (2)出示直尺图(写上0、1、2、( )、4、5、( )、( ))。

  要求学生根据数序填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全班一起

  读一读直尺上的数,开展快速问答游戏。

  3、比较数的大小。

  请三名同学(年龄分别为5、6、7岁),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年龄

  大小,然后出示点子图(5、6、7),让学生根据点子图来验证5、6、7的大小。

  4、教学基数和序数。

  (1)课件出示金鱼图。

  师:左数第6瓶有几条金鱼?有6条金鱼的是第几瓶?第7瓶有

  几条金鱼?

  (2)游戏:请9名学生站成一排,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①右边的6个同学手牵手。

  ②左边第7个同学跳一跳。

  5、教学6、7的写法。

  (1)师在黑板上范写。

  (2)书空写“6”、“7”,再在书上描红。

  (四)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你学会了什么?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

  上午(下午)好!很荣幸在此说课,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18课三国鼎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和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它主要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 说重难点

  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我打算通过图片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来加以突破。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曹操。由于初一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我打算通过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曹操,认识到曹操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以化解。

  四、 说学情和教法

  学情: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和分析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基本学情,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 说教学过程(课堂时间:45分钟)

  第一环节:导入(约3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说唱脸谱》视频,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出示三幅图片,提问哪个是曹操,引导学生说出白脸的曹操在戏剧中是奸臣的形象,那在历史上曹操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约5分钟)

  根据导学案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02—107页,找出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环节:探究新课(约25分钟)

  我将本课的三个子目进行重新整合,使本课内容变为三个部分:三国鼎立的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这样做使本课内容条理性更强,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

  (一)三国鼎立的背景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们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重温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史实。出示幻灯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教师讲解,东汉末年,军阀林立,中国处在四分五裂时期,但分久必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要想实现统一,必须要经过战争,由此引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两场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1、官渡之战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用箭头显示袁军、曹军的行军路线,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官渡之战的时间、经过,结果、作用及特点,并重点分析曹操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重视人才等多方面来进行归纳。曹操胜利后,在班师的途中,写下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我提问:曹操的壮心是指什么?为统一全国,曹操发动了什么战争,由此导入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这部分内容同学们比较熟悉,也易于理解,可分三步来设计,一、自行寻找并落实相关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特别要强调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二、请同学们讲解“三顾茅庐”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增强其课堂的趣味性;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我来完善。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

  我带领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各自的情况,指出三者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可能。三国先后建立,鼎立局面形成。

  鉴于三国建立的`内容比较简单,请学生简单讲解之后自己制作表格,并填充完成。利用表格,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三国经济的发展略讲即可。

  (四)合作探究:你说我说大家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原因的分析。因为之前对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原因和赤壁之战失败原因都已做过分析,因此这个问题可迎刃而解,并在此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

  2、如何评价曹操。通过展示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从侧面认识曹操,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所学,能力提升

  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承前启后,留下悬念,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进入到练习阶段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随堂检测】(细心造就成功)

  1、曹操在《蒿里行》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 )

  A.东汉末年 B.东汉初年 C.三国 D.西晋

  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5、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整理本节课知识体系,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六、 说板书设计

  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魏

  赤壁之战 蜀

  刘备 吴

  联合抗曹

  孙权

说课稿 篇3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这篇课文,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

  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洪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接下来,我跳过二、三自然段,直接讲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洪水被制服后老百姓喜悦的心情,与第一自然段形成巨大的反差。

  接着又抓住“安定”这个词,让学生来讲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安定的生活,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无家可归”形成鲜明的对比。又问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孩子们兴奋地高喊:大禹!所以人们把大禹称为“伟大英雄”。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最后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高兴吗?(高兴)那么你们高兴吗?孩子兴奋地说:“高兴”。我就紧跟着让学生高兴地读这一段。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中我首先提问了“大禹为治理洪水做了哪些事呢?”学生积极交流并提出1是查看了水流和地形2是挖通了九条大河 劈开了九座大山。然后分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吃尽”、“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第二环节我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遇到哪些困难?吃了哪些苦?这个问题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平台沙锅内帮助学生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学生情不自禁的说了很多困难和艰辛。

  第三自然段讲的是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文中的“13年”、“三次路过家门”、“一次都没有进去”、“儿子十多岁了”这些数字都充分说明大禹为治理洪水舍己的精神。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感悟文中数字的精妙。

  最后启发学生想象,大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自己的爸爸,他的心情会怎样?面对儿子的伤心,妈妈又会怎样安慰他呢?

  通过学生各种不同的表述,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而且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顺势又推了一把,难道大禹不关心自己的家人吗,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他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大禹真是一位伟大英雄啊!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四、升华情感,情中悟理

  讲完二、三自然段后,我又回到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表演重温老百姓对大禹的感激之情。“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感。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我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学到这,难道你不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内心的情感,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不仅再次提升了大禹在学生心目中的伟大形象,而且让大禹这种勇敢顽强、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永久沉淀!

  最后拓展部分,我又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找一找历史上还有哪些像大禹这样的伟大英雄。让这种精神世界的教育得以延续。

说课稿 篇4

  区角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的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意志为导向自主活动,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询问等过程中实现和生成的活动。为了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我在班中设计了爱心医院、益智区、科学区等区域。下面我将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玩法、活动反思这四方面对益智区中《认识钟表》进行说课。

  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了时间这一概念。同时大班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钟表很感兴趣,也会好奇地问:“几点了?”也会动手拨一拨钟表上的针。因此我在区角中的益智区投放了学具钟表。希望能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操作材料,让他们动动、做做,再加以引导,一步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钟表的特征。活动目标: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中的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

  首先我来谈谈对教材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教学,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

  一、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其方法,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地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

  三、教法学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受官参与学习。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我要突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四、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景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课的一开始,我会从绿色环保的话题引入,然后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回答下列问题;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给小树挂什么牌?小草在睡觉行人莫打扰的警示牌,告诉了我们什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为了突出重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1、由学生给你提出的问题,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学习。教学时,不要急于计算,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关信息,列出加法算式并作出解释。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口算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现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在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借助学具理解用3+6的道理。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口算方法,只要合理,我都会给与肯定。通过交流充分的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材没有安排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例题,这个知识点放在自主练习中,我会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2、第二个红点主要是解决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时,我参照第一个教学步骤,重点帮助学生理解20与23中的20 的道理。

  【这2个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共享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在突破难点方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重点理解,谁比谁多?多多少的含义。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如纸片,小棒等摆一摆,再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算理:”对于数量关系的描述,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操作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白就可以。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出算式,独立完成。

  【以上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课堂教学中轻松愉悦的掌握了知识,同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精心选择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本习题的练习,牢固地掌握知识。

  1、基础性练习:自主练习 是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检测。

  2、拓展性练习:自主练习 是两个实践性的题目。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3、思维性练习:自主练习 是开放性的题目,可供选择的方法很多。为了培养概括推理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设计,现巩固后深化,有层次性,有针对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通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内化,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版主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知学习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我将本节课最主要的内容放在黑板最显眼的地方,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目了然,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浅谈,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指正。

  谢谢!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10-13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1-08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列举》说课稿12-18

《台阶》说课稿03-07

《将心比心》说课稿03-12

《春》说课稿02-24

《送行》说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