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8 20:02: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汇编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汇编5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苏教版第七册第四组课文是以爱科学为主题的,前两篇是让学生体会对待科学的态度,后两篇是让学生懂得对待科学的方法,《维生素C的故事》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则富有情趣、生动感人的科普故事,文章不仅向读者介绍了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给人以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以生动的情节让人感触颇深。

  课文共8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讲哥伦布带领船队航海探险时,最可怕的是会遇到“海上凶神”的怪病;第3-6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讲的是一次航行中,留置荒岛的船员靠吃野果子出现了起死回生的奇迹;第7-8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正是野果子里的维生素C救了船员的命,并交代了维生素C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课文的语言平实、浅显、流畅,叙述有条有理,通篇构思依循怪病——奇迹——揭秘的路子展开,突出了奇迹的描写,显得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心理描写,切至动人,担忧——感动——悲伤——惊喜,犹如波浪起伏,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二、确定目标

  为了顺利完成本课教学,我准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的识、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说出哥伦布情感发生的变化和原因;能运用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了解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

  2、朗读中感受体验哥伦布的心情,朗读交流中积累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朗读中理解奇迹,知道维生素C发现的经过。

  3、通过学文领悟到对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认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得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地思考与研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分为以下几块: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先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也就是VC的发现经过。学生通过回忆再次明确文章的脉络。

  二、认识“怪病”

  让学生在阅读第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怪病,引导学生说出怪病的得病原因,症状等方面的内容。体会“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可怕。在此基础上教师话锋一转说:怪病虽然可怕,但它阻挡不了航海家远航探险的脚步,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哥伦布,跟随他一起去经历一次危险而难忘的奇迹之旅。这段进入新授的导语,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三、体会心情

  这一板块是学习课文3-6自然段,我采用读中感悟来达到体会人物心情、理解奇迹的目标。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找出描写哥伦布心情变化的有关词句,接着引导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说哥伦布的心情变化。然后细读每一小节,读后交流哥伦布心情变化的原因,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的段落语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遇到怪病时哥伦布既忧心忡忡,进退两难,又茫然无助的复杂心情;体会到哥伦布听了船员的请求后心中既感动,又自可奈何别无良策;体会到胜利返航时哥伦布伤心欲绝,悲痛欲绝的沉重心情;体会到奇迹出现时哥伦布惊讶万分又欣喜若狂的激动心情。

  四、感悟道理

  这一板块也是以读为主,读远航结束时哥伦布的想法和做法,谈体会。让学生体会到哥伦布急于揭开秘密的迫切心情,结合几句名人名言,从中懂得生活中碰到奇怪的事情要善于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往往就是新的发现开始。人们就是对哥伦布提出的这个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终于揭开了野果子中的秘密。这一部分我只是简单处理,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从研究成果中你了解了维生素C的哪些知识。

  五、作业和课外拓展

  设计了三项作业,第一项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复述课文,二、三两项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基础和依托,正确理解教材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展开。因此,我会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我所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美术绘画第2课第1课时,本课属于绘画学习模块。本节课着重从中国画的概念、创作与评价标准、表现方法、造型要求、用色特点、表现形式、意境营造等方面来介绍中国画,着力于使学生体会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体会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刻内涵,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中汲取营养,增强学生自豪感。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我授课的重要依据。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事物的细节,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然后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不同的美术鉴赏方法认识中国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品,以及传统文化的内涵底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画的概念及相关知识,感受画家在自然美中表达内心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讨论、分析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了解中国画的特点以及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主观情感。

  难点:体会中国画中的形神兼备和气韵生动之美。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新课标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情境法、讨论法、比较法,从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纸等。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鉴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我确定我的基本环节为:

  环节一: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将课件出示一幅中国山水画和一幅西方风景油画对比欣赏,结合资料卡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体会国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之处。从而导入课题《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课堂当中去。

  环节二:新课讲授,探究新知

  1.认识中国画

  我将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展示的国画作品,并提问:结合相关资料,谈谈对于中国画的理解?学生总结回答:中国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精神文明创造结晶之一。画家有着自己特有的观察、感受、认识、体验和评价客观世界以及表现自己主观思想感情的独特的方式和方法。他们使用中国特有的笔、墨、纸、绢、砚等工具材料,有着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艺术创作理念、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语言体系。

  2.形神兼备

  紧接着我将继续追问:结合画面,理解一下“形、神”分别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形”是指表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是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这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古籍中有“存形莫善于画”的说法,又有“形具而神生”之说,因此自东晋顾恺之以后,“以形写神”或者“形神兼备”便一直作为重要的指导理论应用于人物画领域,之后又逐渐扩大到山水画和花鸟画领域。

  3.气韵生动

  紧接着我将设置小组讨论,出示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以同桌俩人为一小组,讨论画家在作品中是如何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使画面具有生命力?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遵循绘画的最高标准“气韵生动”的绘画理论。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作品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画里有音乐的韵律。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三:总结归纳,体会气韵

  之后我会提问:如何理解绘画中体现的气韵生动?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南齐谢赫进一步发展了“形神兼备”理论,把“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气韵原是品藻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所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时的用语。

  在绘画中“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及其所刻画的形象要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到后来,气韵的概念渐渐涵容更多的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合的艺术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能够表现物我为一的生动气韵,至今也是绘画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中国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之间发生碰撞,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四:学生实践,自主欣赏

  我将设置小组讨论,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结合今天所学赏析顾恺之《洛神赋》,教师巡视指导,给予意见。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形写神”的人,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画面以长卷的形式,非常出色地表现出一种现实世界所不可能有的综合审美意象和神话意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画面充满浪漫色彩,天上是风神屏翳在“收风”,水面是水神川后在“静波”水中文鱼戏水,空中水禽飞翔。洛神云髻高耸,衣袂飘飘,手执羽扇,凌波而行。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潺潺,青松黄菊,垂柳芙蓉,构成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

  这一过程起到了巩固、检验和巩固知识的作用,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在此期间我会巡视指导,对部分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即时给予指导。

  环节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总结本课知识框架并进行情感升华,引导学生通过视听参照,闭眼联想,然后互相交谈,感悟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总结本节课收获后我会趁热打铁请学生课下搜集资料,预习本节课后面的内容,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这一环节请学生主动分享收获,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探究更贴合学生学段的教学方法。最后的收集资料,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是为了更好的巩固本课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八、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辅导员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东丽区杜庄小学的辅导员李明焕,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队旗飘起来——争做美德小达人》。下面我从背景分析、队会目的、活动准备、活动形式、队会过程五个方面来介绍。

  一、背景分析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学校是人成长的摇篮,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礼仪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部分,少先队教育要认真探索和研究。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把“文明行为习惯”作为中队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入手,是全面提高少先队员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了解,并引起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和全社会的重视。为切实提高少年儿童的文明礼仪水平,我中队积极从孩子们的身边细小之处着手,在行动中培养学生庄重大方、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和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我中队遵循思想性、趣味性、参与性的原则,制定了《队旗飘起来——争做美德小达人》的主题中队会活动内容,提升少年儿童的文明素养。

  二、队会目的

  1、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了解队知识和党史知识。

  2、通过活动,使每位学生懂得:在校园里,我们是文明的学生;在家庭中,我们是文明的孩子;在社会上,我们就是文明的使者、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小公民。

  3、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讲文明守公德的美德小达人。

  三、活动准备

  1、召开动员会,公布了《队旗飘起来——争做美德小达人》主题中队会活动方案,得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响应。

  2、选定4名主持人及相关表演者,并进行相关节目的排练。

  3、收集一系列相关的图片、歌曲和背景音乐。

  4、制作本次活动的多媒体课件。

  5、各节目的串词。

  6、准备相关道具。

  四、活动形式

  小品、歌曲、配音小故事、快板、朗诵、三句半。

  五、队会过程

  (一)、预备整队

  1、整队,报人数。(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2、出旗敬礼。(从左向右出中队旗。)

  3、唱队歌。

  (二)、宣布活动开始。

  根据本中队队员感知能力强、喜爱直观事物的特点,本次活动设计了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来引导、学习、教育少年儿童争做美德小达人。

  首先,进入第一篇章《忆往昔》。在这个环节中分为两个递进层次的两个知识点,促使孩子们进一步学习,了解队知识和党史知识。

  环节一:《队史大家忆》

  这个环节的设计活动使全体队员又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应尽的职责,激发全体少先队员们心中的使命感,更让孩子们体验到进入少先队组织就有光荣感与自豪感,充分体现少先队员的主人翁意识,真正的让少年儿童感受到少先队组织的重要性,了解少先队的相关知识、发挥少先队作用、展示少先队风采。

  环节二:击鼓答题

  通过游戏抢答竞赛,提升孩子们的情绪和兴趣,进一步了解党史知识,使他们不仅亲身感受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多么的光荣和幸福,也再次明白了肩负的光荣使命,懂得只有现在努力学习本领,长大才能担负起建设伟大祖国的重任。

  其次,进入第二篇章《争做美德小达人》。这个环节设计了七个形式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让每一个队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学会动脑筋,学会团结互助,丰富队员的学习生活给单调的学校生活添加绚丽的色彩,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活动受到意义深刻而又铭记于心的教育,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

  1、诗朗诵《文明礼仪之歌》

  通过欣赏诗朗诵,强化孩子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的少先队员。

  2、互动《小记者采访》

  使孩子们了解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需要文明,需要礼貌。 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更应该从小讲文明,懂礼貌,做小小文明人。

  3、看小品,舒己见

  (1)小品一、《升国旗》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们热爱祖国,应该从这些看似小事,而实际是严肃的事情做起。

  (2)小品二、《做作业》要认真学习,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要乐于助人,不要自高自大,更不可以出口伤人,一旦发现己有错,要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

  (3)小品三、《零用钱》合理地用零用钱,勤俭节约是一 种美德。还要注意,随手乱扔垃圾是不好的行为。

  (4)小品四、《孝父母》从小养成关心、体贴父母的好习惯。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要正确对待父母的批评,有错就改。正如《小公民道德规范》要求的那样,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做父母的小帮手。

  4、配乐小故事《孔融让梨》

  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历史使命,在文明礼仪的熏陶下,让少先队员健康成长。懂得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敬长辈的习惯。

  5、三句半《校园礼仪》

  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通过活动引导孩子们学会尊重、宽容、奉献,学会化解小伙伴之间的小矛盾。

  6、说好事,表先进

  这个活动的开展使少先队员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优良传统,说说身边的人和事,以身边的例子为榜样作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7、快板《美德在我心中》

  表扬中队内的队员平时做得的好的人和事,引导教育少先队员积极向上,理解帮助他人是很快乐的,有时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激发孩子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把这些美德牢牢地记在心里,实施于行动中,争做美德小达人。

  8、活动结束

  (1)请辅导员讲话。提出十个道德好习惯的要求,

  (2)呼号。

  (3)退旗,敬礼。

  (4)宣布活动结束。

说课稿 篇4

  获奖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教学公倍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倍数。如例1安排了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12厘米、18厘米、24厘米,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用省略号表示,最后让学生说明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学以致用。教学例2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6和9的公倍数,学生说了三种方法,一是先找9的倍数,从9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二是分别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有的倍数;三是先找6的倍数,再从中找出9的倍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6和9的倍数和公倍数,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2、结合学情与新课程标准对本环节的要求,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其次,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再者,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把这一比较难理解的环节放在后面。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习题进行了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的改变。(后述)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3、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

  学生在月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四、教学具准备:印有月历纸、多媒体。

  五、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利用学具,导入新课(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重点)

  1、 学生在预先发放的月历纸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应用知识:(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三)、练习巩固(讲清练习的层次)

  1、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铺墙砖。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隐含着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的第二个框题。

  1、第四单元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本单元是必修3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整个文化生活的逻辑终点和最后落脚点,是对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进行客观描述,揭示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具体途径。

  2、本课在第四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本课共有两框,第一框是《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第二框是《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一框是描述当前我们所面对的文化生活的现状,知道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双重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生活中采取辩证的态度,正确辨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由此导入第二框,即在文化生活中要学会选择,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努力选择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唱响主旋律。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内容打下铺垫,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理论是文化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会考、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本框题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1)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含义及其表现、危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理解:(1)当前文化背景的复杂性

  (2)在当前背景下存在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原因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感受体验观察的能力、搜集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学习、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分析我国文化市场中存在的落后文化现象

  (3)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对当前靠现代手段传播的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有辨析和批判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识到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危害,并做到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其存在的原因。

  由于只有正确的认识这一问题,才能对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现状作出客观判断,才能知道在文化生活中进行选择的必要性,而正确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于高二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将这一知识点作为重难点处理。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通过本框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分析的能力,学生会更加理性的参与文化生活,从而健康茁壮的发展、成长 。

  另外, 我校高二学生整体上信息技术水平较高,但发展不平衡,在学习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习惯于被动接受,探究精神较差,合作精神不强,注重书本,实践能力较弱。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我力求进一步发挥学生优势,修正劣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针对“信息技术整体水平较高、乐于实践”,但“合作精神不强、实践能力较弱”等特点,设计了活动式、合作式学习。)

  五、教法分析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取活动——发现——发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将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且产生践行的愿望——将所学到的知识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

  2、 课前活动探究指导法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并根据自己小组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收集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条件和特长,指导学生将收集的材料整理以便课堂上展示,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3、多媒体演示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演示知识内容和相关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分组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四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要求小组内分工,一人做好讨论记录,一人代表小组发言(分工要求轮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字记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自主学习法:由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归纳课文的知识结构。

  活动探究法: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活动,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

  合作学习法:由学生分小组筛选收集到的资料,并通过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将收集到的材料整理成幻灯片、或自编自演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

  讨论探究法: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记忆法:对于需要识记的内容,指导学生划出关键词,便于理解和记忆。

  构建知识网络法:学习完相关内容后,指导学生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不仅要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还要体现出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教学设计分析

  课前活动与探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组预习本课内容,进行活动与探究:

  1、课前预习必修3 P90—94的内容,构建出本课知识结构。

  2、分小组搜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要求:与同学们生活贴近;与本课内容有关;可以是音像、图片资料,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参加文化活动的相关资料等等。

  3、小组内筛选资料,并制作成相关形式(如幻灯片、小品等)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

  利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导入新课。(由于当前我们的文化生活有“喜”也有“忧”,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生活中采取辩证的态度,正确辨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由此导入第二框,即在文化生活中要学会选择,努力选择进步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拒绝和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现象,唱响主旋律。)

  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活动Ⅰ:

  由学生分小组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我们文化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类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健康文化现象和不良文化现象,引出第一目:

  (一)阳光下的阴影:

  1、表现: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2、要求: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二)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课堂探究活动Ⅱ:

  列出表格,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完成

  含义(表现) 危害 措施

  落后文化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存在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④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黑板上列出表格,抽四个学生上黑板分别从含义、危害、措施、存在原因方面完成黑板上的表格,其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自主完成,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点评黑板上所完成的内容,其余学生由同桌交换互评。

  课堂探究活动Ⅲ:

  讨论:我们四个小组收集到的不良文化现象中哪些是落后文化,哪些是腐朽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从含义、表现、危害、措施等方面进行区分。)

  (三)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1、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客观上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建设。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们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里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清楚为什么占据主导地位,采用关键词记忆法。)

  (2)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引导学生分析对待不同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发展什么,支持什么,改造什么,抵制什么,抓住关键词记忆。)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力求使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更好地整合。

  课堂小结,使知识网络化: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再与课前预习时所构建的知识结构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在预习中容易忽视的知识点,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习巩固:(练习针对文科班和理科班的要求分别设置,并在练习中穿插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1、单选题。(文理科通用,历年各地高考题中筛选)

  2、非选择题。(文科班适用)

  “传统习俗”等于“落后文化”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高考真题的训练,使学生多接触高考题,熟悉高考题的模式,为以后参加高考做准备,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练习应尽量分层次,既有体现基础知识的题,又有提高的题,既可以使绝大多数学生得到训练,又能满足层次较高的学生的需求。

【说课稿汇编5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汇编4篇

2.说课稿汇编7篇

3.说课稿汇编八篇

4.说课稿汇编六篇

5.说课稿汇编10篇

6.说课稿汇编9篇

7.说课稿汇编五篇

8.说课稿汇编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