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8-06 12:13: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说课稿8篇

说课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化简》,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比的化简》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72——73页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简比的方法。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近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求比值。比较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

  2、重点难点分析。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综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学实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化简比的意义和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只是组织者,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加强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学生。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学会化简比的方法。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借助“哪杯蜂蜜水更甜”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以“新课程标准理念” 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结合本课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五个环节。

  1.情境引入,作好铺垫。

  先是直接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哪杯蜂蜜水更甜”,意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自己意识到,不知道两杯蜂蜜水中蜂蜜与水的具体含量,是不容易判断的。而后又引导学生联系最近所学,想到用“比”来表示每个杯子中蜂蜜与水的关系。借此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观察、比较:原来的比与后来得出的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得出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小结: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约分,比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的性质化简。

  通过观察、比较,以“最简单的整数比”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化简比”就是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过程。并初步感知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体验到知识的联系性。然后通过自学课本例题,自己探索化简比的方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化简比的理解,一方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3.尝试练习,总结方法。

  从“试一试”到“练一练”,从模仿练习到变化练习,从独立尝试到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既让学生感受到化简比的三种类型:整数与整数的比;小数与小数的比;分数与分数的比,又让学生在寻求不同题目的解决方法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还发挥小组骨干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最后鼓励学生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归纳化简比的方法,力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相通性。

  4.灵活机动,拓展延伸。

  让学生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区别?设计了一组对比练习,自己得出两者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化简比的意义。

  5.全课小结。

  先让学生说收获,老师再作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导。

说课稿 篇2

  《妈妈的爱》这篇课文是篇阅读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不正是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精华吗!所以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把尝试教学法充分运用到了这课的教学中来,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建立尝试小组,创设浓厚自主学习气氛一个班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如果采取学生轮流回答问题的方法,一节课40分钟每名学生一分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都享受不到,又何谈自主学习呢?这只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了改进这种被动局面,我按照学生的座次、学习状况以四人为单位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教学《妈妈的爱》这课时,学生质疑、解惑、扩展训练,都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让每名同学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由组长记录集中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二、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1、质疑,初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初读课文主要以小声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寻找不懂的字、词、句,用"--?"标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能解决的就在组内理解)然后在全班提出,教师板书不懂问题,理清头绪,存下疑问,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妈妈的爱》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不懂的词语:湿透、遮、滴落、亲吻、脸颊、一类是不懂的句子:为什么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解惑,再读课文理解不懂问题。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默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读课文要以默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在反复阅读中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初读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妈妈的爱》一课词语比较好理解,学生自己弄懂。大部分词要以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演示,如:额头、脸颊让学生自己演示给大家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读课文时理解。

  3、存疑,精读课文深刻理解。学生通过质疑问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放到精读课文时理解了。首先把遗留问题归类,看一看这些问题都集中在那几段中。然后重点读一读有关温湔页龃鸢浮?《妈妈的爱》这一课,为什么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这几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在指导孩子们看图、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拿着扇子衣服还湿了?为什么妈妈拿着伞自己还被雨水打湿了衣服?妈妈摸着我滚烫的额头,为什么哭了?学生对有疑问的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尝试扩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应把握住时机,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我为《我妈妈的爱》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扩展题:

  1、想一想,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爱。例如: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妈妈为我盖好被子,穿着睡衣的她冻得直打哆嗦,啊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棉被。

  2、写一写,评一评。制作一张带有你和妈妈合影的贺卡,写上你对妈妈要说的话。例如:祝妈妈身体健康,妈妈谢谢你,妈妈长大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3、议一议,做一做。小组讨论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例如:帮妈妈做家务,母亲节送给妈妈一束鲜花,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

  四、创设朗读佳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学生的朗读之所以往往达不到要求,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所以我就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忽略技巧指导,重视感情渲染,这样学生的朗读感情自然,不生硬。

  《妈妈的爱》这篇课文是首诗歌,语句非常优美。尤其是前三节,让人十分感动。在学生理解了妈妈对孩子的无私之爱后,给学生配上舒缓的音乐,屏幕上出现几张学生与妈妈亲密的合影。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起来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在这一节课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运用尝试教学法,加以多媒体课件,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3

  进入教室的罗老师,动作敏捷的把蓝色背景绒布挂在墙上,还夸张地给了几个还赖在讲台上的小朋友一个大大的拥抱:“宝贝们好!你几个调皮鬼!快到座位上去!”然后轻轻地拍拍这个的脸,摸摸那个的头提起话题:“啊,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昨天看的海洋世界吗?”

  “海水是蓝的!”“有鲸鱼!还有吃人的鲨鱼!”“我知道!有章鱼!哦,还有海星!”“珊瑚好漂亮哦!海草也好看!”……小家伙七嘴八舌地叫开了。

  “哇!小朋友的记忆力真棒!看来你们昨天好认真。可罗老师比不上你们呢,好多画面都忘记了!你们可不可以帮帮我,让我再欣赏一次美丽的海底世界呢?”

  “可以可以!”孩子喜欢逞能与助人的天性这时彰显无遗。

  “好!小画家们准备了!下面老师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图画纸,把你眼里的'海底世界画出来!听好了,见过的可以画,没见过的也可以想象画,说不定下一个海洋新物种的发现者就是你哦!”

  “耶!”孩子们一片欢呼声。先拿到纸笔的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表现起来。看看他们认真执笔作画的样子,还有那托腮构图的形象,在罗老师和教室窗外家长的眼里,他们已然是一个个大画家在挥笔创作了。

  “不想画海洋的小朋友画其他题材也可以,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啊!来!大声地告诉老师……”

  半小时的美术课很快过去,罗老师的大蓝色背景绒布上已密密麻麻地被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海洋生物占满。每接到一幅作品,罗老师都恭敬地对孩子说:“谢谢小画家!”

  当她微笑着对孩子们说再见的时候,居然还听到这样的声音:“等等我吧!还有一幅没画完!”真真是涂鸦意犹未尽,创作激情不减哪。

  为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是他们表达自己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时值秋日,我们班正在开展“树叶儿黄了”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各种活动,孩子们了解了有关秋天的一些自然常识。在实地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尤其对落叶感兴趣。选择故事《小老鼠和落叶》作为此时的教学内容是因为:符合季节特征以及本班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求。本次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小老鼠和落叶展开话题,活动旨在通过故事感受小老鼠扫落叶时的热闹场面,了解落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增强幼儿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本班大部分幼儿已能安静倾听较长的故事,也能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较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力强的幼儿还能简单讲述故事所蕴涵的简单道理。

  根据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活动目标并作如下准备:

  1、感受小老鼠扫落叶时的热闹场面,了解落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2、理解动词:顶、抬,学说老鼠妈妈最后说的话。

  3、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老鼠扫落叶时的热闹场面,学说老鼠妈妈最后说的话。

  难点:了解落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理解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录音机、故事录音。

  3、幼儿已有秋天方面的相关知识经验。

  说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根据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我将采用视听结合法、对话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组织活动,帮助幼儿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活动:

  播放多媒体画面:小老鼠和落叶,直接导出课题。“你看到了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小老鼠和落叶》的故事”来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采用这种开门见山的活动形式是因为:活动的开始部分正式幼儿思想集中的时候,此时画面上飘动的.小老鼠和落叶已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相信教师简洁的开场白已把幼儿带入了想听故事的情境中。

  二、理解故事,分三部分,分别为:完整欣赏——分段理解——完整欣赏。

  (一)完整欣赏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一遍。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动作表情、语音、语速、语调以及与幼儿的眼神交流,要将幼儿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同时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故事讲完后设计提问: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种有意识的提问其实是对幼儿刚才是否认真倾听故事的考验,第一个问题没难度,可请能力稍差的幼儿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因为要对整个故事内容做概括,相对来说难度大些,可请班中能力较强的幼儿先来回答,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也体现教师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

  (二)欣赏多媒体画面,分段理解故事内容。

  虽然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但故事中对话部分较多,且动作性很强,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显得比较恰当,以此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画面至小老鼠打扫完了落叶。设计提问:

  (1)小老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设计此问题旨在帮助幼儿了解季节与气候之间的联系,知道夏天过去后是秋天,秋天过去后是冬天,同时也为理解下面的故事内容做铺垫。

  (2)小老鼠们是怎么打扫落叶的?通过多媒体画面的欣赏,幼儿对小老鼠扫树叶的情景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但对于其中的动词“顶”、“抬”还不能很好掌握与理解,此时,我将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让幼儿在学一学、动一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好动的特点,又让孩子在无形中感受了小老鼠扫落叶时的热闹情景,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点。

  2、继续欣赏画面至结束。设计提问:

  (1)小老鼠们打扫完落叶后是怎么说的?设计此问题是为了帮助幼儿体验劳动后的快乐,同时渗透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2)刚打扫干净的地上怎么又会有树叶的?鼠妈妈是怎么对小老鼠说的?幼儿充分讲述后再次欣赏鼠妈妈最后说的话(可播放录音),同时采用多种形式(集体、个别、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练习鼠妈妈的这句话,进一步理解落叶与气候之间的联系,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三)完整欣赏故事。

  幼儿对整个故事已经有了大致理解,此时再让他们完整欣赏故事可满足他们听故事的愿望,同时在欣赏过程中,我将鼓励幼儿边看边讲,尤其是最后鼠妈妈说的话,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三、小结:结合故事内容小结“小老鼠们真爱干净,把落叶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我们也到外面去打扫落叶吧!”作为活动的延伸部分。

说课稿 篇5

  一、大纲与教材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节是人教社高中数学必修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一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三章《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之所以在新大纲里保留下来,这是由其在整个高中数学领域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例如产品的规格设计、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

  2、数列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是函数的延续,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打下基础。

  3、数列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教材的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前面承接了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知识内容,又是后面学习数列求和、数列极限的基础。

  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遇到困难不气馁的坚强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导言:

  本节课是由印度国王西拉谟与国际象棋发明家的故事引入的,发明者要国王在他的棋盘上的64格中的第 1格放入1粒麦粒,第2格放入2粒麦粒,第3格放入4粒麦粒,第4格放入8粒麦粒……问应给发明家多少粒麦粒?

  这样引入课题有以下三点好处:

  (1)利用学生求知好奇心理,以一个小故事为切入点,便于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题与重点。

  (3)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2、讲授新课:

  本节课有两项主要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

  依据如下:

  (1)从认知领域上讲,它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分类中,属于学生最高需求层次的掌握策略与方法的策略性知识。

  (2) 从学科知识上讲,推导属于学科逻辑中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则后面的问题迎刃而解。

  (3)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对这项学习内容的“熟悉度”不高,原有知识薄弱,不易理解。

  突破难点方法:

  (1)明确难点、分解难点,采用层层推导延伸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 ,浅化知识内容。比如可以先求麦粒的总数,通过设问使学生得到麦粒的总数为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式的特点,发现上式中,每一项乘以2后都得它的后一项,即有 ,发现两式右边有62项相同,启发同学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等式左右同时乘以2,相减得和。从而得知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 ……+ 的关键也应是等式左右各项乘以公比q,两式相减去掉相同项,得求和公式 ,也掌握了这种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错位相减法,说明这种方法的用途。

  (2)值得一提的是公式的证明还有两种方法:

  方法二: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得: 运用连比定理,

  后两种方法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完成。这样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依据如下:

  (1)新大纲中有较高层次的要求。

  (2)教学地位重要,是教学中全部学习任务中必须优先完成的任务。

  (3)这项知识内容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很多问题都要转化为等比数列的求和上来。

  突出重点方法:

  (1)明确重点。利用高一学生求知积极性和初步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用比较法来突出公式的内容(彩色粉笔板书): ,强调公式的应用范围: 中可知三求二。

  (2)运用纠错法对公式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即公式的条件 ,以精练的语言给予强调,并指出q=1时, 。再有就是有些数列求和的项数易错,例如 的项数是n+1而不是n。

  (3)创设条件、充分保证。设置低、中、高三个层次的例题,即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变形应用和实际应用来突出这一重点。对应用题师生要共同分析讨论,从问题中抽象出等比数列,然后用公式求和。

  四、习题训练

  本节课设置如下两种类型的习题:

  1. 中知三求二的解答题;

  2.实际应用题.

  这样设置主要依据:

  (1)练习题与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有相对应的匹配关系。

  (2)遵循巩固性原则和传授——反馈——再传授的教学系统的思想确立这样的习题 。

  (3)应用题比较切合对智力技能进行检测,有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同时,它可以使学生在后半程学习中保持兴趣的持续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五、策略、方法与手段

  根据高一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简称“例—规”法。

  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

  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

  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中,案例是基础,是学生感知教材;公式为关键,是学生理解教材;练习为应用,是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分组小讨论并充分运用直观完整的板书、棋盘教具和计算机课件等教辅用具、手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实好教学任务。

  六、个人见解

  在提倡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思维技能培养已成了我们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研究性学习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等比数列就是一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题材。在我们学校可以按照Intel未来教育计划培训的模式,学完本节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研究分期付款的课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多方查找资料,并通过完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和网页制作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中师音乐专业班《音乐欣赏》课本下册第三章:浪漫乐派时期的作品欣赏。我认为本课的内容在外国音乐作品欣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浪漫乐派时期的音乐欣赏在这本课本中不但从内容上是最多最丰富的,而且世界许多著名的作曲家的作品也大多在这个章节。而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作品又特别具有代表性,因为他的作品“在技术与风格上既继承了古典的传统,又能吸收新的发展成果”。同时《动物狂欢节》这个作品在小学音乐教材和中学音乐教材里都有,可见其重要性之所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明确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的区别;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小学音乐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重点及难点

  1、重点是: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第十三曲《天鹅》及第十四曲《终曲》;

  2、难点是:联系小学教学实际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

  四、学生情况分析

  022班是二年级音乐班,这个班的学生学习态度认真,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一学年的音乐欣赏课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知识和能力,对于《动物狂欢节》这样的标题音乐作品他们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力的`,但是作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这样的知识和内容他们还是比较缺乏的。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欣赏法、讨论法和练习法。

  讨论法主要体现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学中采用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手段,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习法是主要依据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引导创作法”而来,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的结合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六、教学过程

  1、欣赏《动物狂欢节》第十三曲《天鹅》

  这个过程主要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通过仔细欣赏音乐并充分发挥艺术联想,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2、欣赏《动物狂欢节》第十四曲《终曲》

  这里主要是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网络资源,讨论式的自主学习,并采用“生生互动”的教学手段,由一个小组的学生向另一组的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回答相关问题,体现了现代自主、合作学习的教育新理念。

  3、讨论教学设计练习

  这个过程是通过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形式,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自选《动物狂欢节》其中的一曲作为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提交到课堂上进行讨论,由各组互相提出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并在讨论中加以解决,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突出了师范性。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于:

  1、实现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2、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3、突出了重点,较好地解决了难点;

  4、教法运用合理恰当,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突出了师范性;

  5、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6、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教学效果好;

  不足之处在于:

  1、时间安排稍显紧张,问题探讨欠深入;

  2、教学过程中设备出现一点小故障,致使提交问题这一环节显得不够通畅;

  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评委们的指导、帮助。谢谢!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愉快的劳动》是湘版三年级下册第三课内容。我根据音乐课标里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因此,在本课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分别是学唱歌曲《剪羊毛》第一段和听赏《铁匠波尔卡》。

  2、教学目标

  (1)知识:能学会演唱歌曲《剪羊毛》第一段,并能用各种身势参与歌曲表现。

  (2)技能:聆听《铁匠波尔卡》时,能与同学配合,模仿“打铁”的声音、动作,共同参与听赏活动。

  (3)情感:能参与综合表演,从中感受劳动的愉快和丰收的喜悦。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听、唱、拍、跳”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各种劳动的`场面,体验劳动的喜悦感。

  4、教学难点

  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能唱准确。

  二、教法分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作为音乐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执教歌曲《剪羊毛》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歌曲的音响特点,指导学生在聆听中学习,在创编中发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主要是采用 “宋君五字教学法”——顺、激、起、导、思。指导学生看中听,顺利解决教学中难点;练中听,听中做,突出学科特点显成效;听中思,思中疑,激情起疑使中之乐学;听中创,创中编,在创编中丰富情感体验,还运用了听唱法、学唱法。整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准绳,逐步展开,环环相扣,直至完成整节课的教学过程。

  三、学法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主要是运用了练习法、欣赏法和表演法。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第八课《树叶》。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为大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

  《树叶》一课是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第八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大自然。这首儿童诗是本单元的第四课,全诗共五句话,写树叶给树枝、小虫、鱼儿、小鸟带来的温暖和欢乐,大家都喜欢树叶,树叶与大家亲密、和谐的关系。课文想象丰富,语言朴实,富有童趣,为儿童喜闻乐见,诗中多出运用你人的写法,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进而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根据以上教材内容,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随文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分为:

  1、能力目标:

  ①巩固复习课文的生字和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一年级学生有效注意的时间短,知识面窄等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则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但也容易分散,根据这个特点,我准备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入树叶飘飘的大自然之中,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同时,在教学中穿插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学法上,让学生多朗读,多开口,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理解、体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㈠游戏导入

  1、准备写好生字的小黑板,将形状各异的树叶贴在上面,告诉学生字宝宝和词宝宝都躲在树叶下面了,谁能摘下树叶并把叶片下面的字或词读出来,树叶就归谁了。这一环节让学生动手、动口,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能够在课堂初始就抓住学生的吸引力,为接下来的内容开了个好头。

  ㈡朗读课文,品读感悟

  新课标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所以,在学习内容之前,我准备为学生先范读课文,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知,然后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指明读、分组读、男女比赛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兰度,加深学生感悟。一年级学生记忆力惊人,我觉得通过这些方式的朗读,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可以背诵了。

  ㈢理解内容,加深记忆

  此时,再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景让孩子们融入到情境中,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中体会到树叶与树枝、小虫、小鸟、小鱼它们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我相机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通过这部分的讲解,大部分学生估计都已经会背了,此时,让学生结合板书试着背诵课文,然后我准备给学生1分钟时间巩固课文背诵,然后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课堂的最后集中注意力,为本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㈣拓展延伸,仿写句子

  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写句子,我希望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锻炼学生说话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板书设计

  树叶

  树上 树枝 扇子

  地上 小虫 被子

  河里 鱼儿 花伞

  天上 小鸟 风筝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01-13

匆匆说课稿11-09

分式说课稿11-06

故乡说课稿11-06

歌声说课稿11-06

跳水说课稿11-06

气温说课稿11-07

绝招说课稿11-07

蝴蝶说课稿11-07

景阳冈说课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