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5 10:01: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合集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说课稿合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教材中的第1课《春天来啦》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春天来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这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不受制约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因此,我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

  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认知目标: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 操作目标:激活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现春天的色彩。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识别和表现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对春天色彩的观察、记忆和多种表现。

  教学难点是:涂色的方法与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

  二、教法运用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天真浪漫、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所以我主要采用下面的教法进行教学:

  1.观察欣赏分析法:

  老师通过展示有关春天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春天的美和色彩。通过欣赏大师和同龄人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表现春天时所运用的色彩、材料、方法等,以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

  2.情境教学法:

  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是有效地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必要手段。艺术课程的学习尤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本课中通过美妙的旋律《春天在哪里》、具有冲击力视频《春天的秘密》欣赏,把学生带入到春天的世界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丰富学生的体验,带动学生的艺术表现欲。

  三、学法分析

  本课以“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春天”为主要目的,因此,我准备采用下面的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学习法

  其实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一个要重要。因此,我紧紧围绕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把疑问、难解答的问题放入教学过程部分,有针对的和启发性的提问:“你知道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等教学问题。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示各种春天图片,增加直观性,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分析,学会表达。

  四、教学过程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儿歌激趣,导入新课。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美术教学也一样,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才能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受,这样的观察才更有效,印象才深刻。因此,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想不想听听?”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伴随而来的儿歌《春天在哪里》立刻吸引了学生的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欣赏完毕,趁着学生情绪高涨,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同学们你听懂了吗?你知道这首歌主要歌唱了什么?(爱表现是孩子们的天性,相信孩子们欣赏了有声有色的儿歌片断后都能清楚地表达儿歌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春天来啦》。

  (二)、引发思考、联想春天

  (1)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2)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

  (3)你印象中的春天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

  春天是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万树萌绿、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的生机蓬勃的季节。它给大自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美。让学生回忆春天,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

  (三)走进春天的世界

  (1)播放Flash《春天的秘密》,适时播放动画精彩课件。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春天的景象,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2)展示教师课前收集的各种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和色彩。

  (四)、引导探究

  (1)春天有哪些主要的色彩?

  (2)出示一组色彩组合,你觉得上面两组色彩哪一组比较适合画春天呢?

  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春天的色彩,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春天的色彩变化,有意地选择色彩和搭配颜色,用鲜艳、丰富的色彩表现春天的美丽。

  (五)欣赏评述,提高审美

  通过大师和同龄人的作品,展示几种不同的表现春天的绘画方式,如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油画棒画、水彩笔画等,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以启发学生采用更多的表现方式,尽情地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的色彩。

  (六)布置实践任务

  大胆创作,点拨引导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进行描绘,注意色彩的运用,让展开思路、大胆表现。

  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解决诸如构图、色彩搭配等问题,教师适当引导突破。

  (七)、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1、自评: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一大幅春天美景,说说自己的画面内容,觉得自己的画画的好不好?什么地方画得棒?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2、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并请学生把作品贴于“小画家”展示栏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意识。

  (八)、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先整体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让学生回去想一想还能用什么其他方法表现春天,到大自然里去欣赏美丽的春天。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为:课题、展示区。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说课稿 篇3

  (设计人:教育技术11D 布鲁斯·李)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结构体》,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课:

  1、说教材

  2、说教学目标

  3、说重点难点

  4、说教学对象

  5、说教法学法

  6、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理解:

  本课程选自21世纪普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规划教材《C程序设计实例教程》第四章数据组织的第三节。

  本教材通过固定模式引导入门:用“输入—处理—输出”模式强化入门训练;

  使用任务驱动语法学习,用实例讲解语法,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知识点分别实现。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掌握结构体类型的定义方法和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及初始化。

  (2)学会和掌握结构体数组的定义、初始化以及使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程序半成品修改实现结构体,帮助掌握结构体语句的语法格式。

  (2)通过程序设计编写,体验并归纳结构体语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在学生心中建立数据存储效率的思想。

  三、说教学对象:

  大一学生已经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认识新事物的能力,而且已经学习了C语言的基础知识。前面已经学过基本数据类型──整型、浮点型、字符型,也介绍了一种构造类型──数组,并且会引用构造出的数组类型来实现程序的编写。

  四、说教法学法:

  首先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快速自然的引出本节课主题(结构体),采用任务驱动法提出任务,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问题、修改程序以实现对结构体的认识。中途可以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对程序做出修改,教师在进行判断给与学生反馈。“编写程序”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照格式来编写程序,以降低学习难度,逐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C语言结构体课件说课稿

  (一)知识回顾,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向同学展示上节课的成功作品(未使用结构体的通讯录程序),对程序进行简单分析,提出问题:如果将不同类型的数据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是否更方便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发动机,引出本课知识点:结构体及其运用。

  (二)学习新知,提出结构体一般形式。

  1、对结构体的一般形式进行解说,对每个人的信息进行定义以后,结构体的变量需要引用结构体的成员进行存取数据,如Table[i].Num。

  结构体中的成员称为域或字段。本例中的结构有三个成员:Num、Name和TelNum。 设计意图:提出新知识,引起学生注意力,理解结构体语句的格式,实际操作,遇到问题,引发思考。

  2、教师带领学生运用VC++6.0软件,按照ppt上所呈现的结构体语句格式修改上次的代码,引入结构体类型,运行代码,结果出现了错误,接着教师就像同学们提问:为什么引入结构体类型后会出错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领学生一起来解决问题(原因是仅仅引入了结构体的类型,并没有实现结构体的各个字段或域的正确引用)。

  (三)学习新知,修改代码实现结构体内部字段的引用。

  1、通过修改结构体内部字段的引用方法,帮助学生从实践中学会学会和掌握结构体数组的定义、初始化以及使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探索学习的能力,边改边学。

  (四)学习新知,提出结构体另外3种形式。

  对结构体的另外3种形式进行解说,对每个人的信息进行定义以后,结构体的变量需要引用结构体的成员进行存取数据,如Table[i].Num。

  (五)学习新知,提出结构体另外3种形式。

  对结构体的另外3种形式进行解说,给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

  (六)课堂总结,升华主旨。

  注意结构类型的定义,结构变量的定义,结构变量的成员的引用(下节课涉及)。 C语言结构体中的成员是以定义的先后顺序连续存放的。

  结构体把一个对象封装起来,设计和理解更容易。

  结构体类型是抽象的,变量才是具体的。类型不占用空间,只有实例化成了变量才占用空间。

  (七)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一个学生的学号(num)、姓名(name)、性别(sex)、年龄(age)、 成绩(score) 、家庭地址(addr)等项,这些项与某一学生相联系。请运用结构体实现以下功能:

  输入学生信息

  按姓名排序

  显示通讯录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是作业设计的关键所在,是根本。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 第5单元 第一课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我把他分为四个部分来说。

  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一.说教材

  《苗家儿童庆丰收》这首歌曲是根据苗族声变调的旋律填词而成的。表现了苗家儿童吹起芦笙、敲起铜鼓,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歌曲旋律欢快、跳跃、流畅、节奏感较强,具有舞蹈性和浓烈的苗族民间音乐风格。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用歌曲中的节奏型以及不同形式为歌曲伴奏。其教学目标是:

  (1).能边跳边唱会《苗家儿童庆丰收》,感受苗族的风俗民情,生发热爱少数民族的音乐情感。

  (2).能积极地参与歌曲表演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这堂课的教具准备是:CAI 打击乐器(串铃,响板,铃鼓等) 板书节奏图

  二.说教法学法

  《苗家儿童庆丰收》是人教版音乐教材二年级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并学跳苗族舞。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和教材的特色,我主要以引导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去苗家旅游”这一情景主题。依次采用看苗家舞——学苗家语——敲苗家鼓——唱苗家歌——表现创造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首先,歌曲简短,但是包含了无词曲的四个小节的两种节奏型。为了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这些节奏型,我在课的开始就设计学苗语和敲苗家鼓这两个环节,从学苗家人表达愉快心情的吆喝声“唷呵”,“才才才”入手,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一种节奏(xx x)。然后再学敲苗家鼓,使学生体会和感受鼓点节奏(第二种节奏型x.x xx xx x),再引导学生进行敲击表演,在听一听,敲一敲,演一演中掌握了本课的难点。其次,在歌曲教学这一环节,以多种形式的演唱让学生不断熟悉歌曲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歌曲的学习难度,能轻松愉快的学唱歌曲。最后,在表现创造阶段,让学生把苗家的吆喝声和鼓声为歌曲伴奏,并激发学生想象加入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过程

  1.跳一跳苗家舞

  首先利用情境导入对学生说: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一个既遥远又神奇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情景。比如那里的人不仅服装和我们不同,就连他们的音乐也很有特色。这就是美丽的苗族山寨。走,看一看去!然后请学生看苗家风光图,让学生边看边了解苗族风俗。

  看完之后我会对学生说:苗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还十分热情好客。当远方的客人们来到苗族山寨,他们会用美酒,歌舞来欢迎客人们。还请客人们和他们一起跳舞。尹老师也学会了一段苗族舞,大家想不想看一看。看看这段舞蹈带给你们什么感受?

  (在跳舞的同时我会在歌曲xx x 处,吆喝“才才才”)

  通过这个环节创设身临其境,走进苗家山寨的氛围。

  2.学苗族语

  首先我会问学生:刚才我跳的舞,什么地方最有特点?学生会回答:边跳边喊……!我会说:对,这是我们苗家人特有的苗语,比如说“才才才”是苗族人民跳舞欢庆时,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时的吆喝的声音。还有“唷呵!” “嘿,嘿!”来,我们一起来试试。

  这个时候我会为学生讲解基本的舞步并邀请学生和我一起来跳苗族舞提醒学生在xx x处要发出吆喝声而且声音要洪亮。通过这个环节师生交流,从舞到喊。解决了第一个节奏难点。让学生亲身体验苗家音乐的民族魅力,轻松的掌握知识。

  3. 敲苗家鼓

  这个环节我会先通过向学生介绍苗族乐器铜鼓,我会跟学生说:铜鼓是由铜做成的,它的声音清脆响亮。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个鼓,先替代一下铜鼓。小朋友,准备好跳苗族舞了吗,我的鼓声要加进来了!这个时候我会加上第二节奏型x.x xx xx x给学生们舞蹈伴奏。之后问学生刚才加了鼓声的苗族舞,跳起来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有力……

  接下来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鼓,我请学生来摸一摸,敲一敲,试一试。然后通过小游戏学鼓声来学会第二节奏型x.x xx xx x。先是我来敲节奏,学生学鼓声,由易到难,并用形象的大圆点和小圆点让学生区分附点音符。

  本环节利用多种形式学习敲鼓,解决了第二个节奏难点。

  4.学习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

  首先向学生介绍芦笙,我会说:除了用铜鼓给舞蹈伴奏,苗家人民还很喜欢用芦笙来吹奏歌曲。看,这就是芦笙,是用竹管插在笙斗里制作成的,用双手捧着吹。我会向学生说:苗族的芦笙调特别有名。听,苗家的小朋友唱起了一首庆丰收的歌。听听这首歌带给你什么感受?接着让学生来听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在学生听的时候我会跟着音乐来跳简单的苗族舞蹈。学生谈完感受之后再来说一说歌词并 要求学生能有表情的念歌词。接下来我会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教唱歌曲。在歌曲处理上引导学生再唱的活泼欢快些。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是一种“师生平等关系“的体现。

  5. 表现创造

  在学会了歌曲的基础上我会跟学生说:这么欢快的音乐,让我们把刚才跳舞时苗家特有的吆喝声加进来,再加上鼓点声给我们的歌曲伴奏?那一定很有意思。来试试!这个环节是把之前学习的节奏,加入到歌曲的表现中,使歌曲充满活力。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们玩得开心吗?都学会了什么?感觉自己表现怎么样?老师非常开心能和你们一起去苗寨!苗家的欢庆会就要开始了。让我们唱起芦笙歌,跳起苗族舞,到苗寨去联欢吧!(学生合着歌声《苗家儿童庆丰收》跳着苗族舞出教室)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红领巾”心灵美》是上海教育出版社辅读学校教材实用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通过描述少先队员助人为乐、遵守秩序的三个小故事:汽车上给抱娃娃的阿姨让座;扶滑倒的老公公;游公园时自觉遵守秩序,突出“红领巾”心灵比花儿更美。教育同学们如何做才能成为优秀的“红领巾”。

  二、说学生

  由于不同程度的智力残疾,把学生分为三类。A类学生轻度智障,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B类学生中度智障,有一定的语言障碍,认知水平、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能参与课堂学习,与老师交流表达能力不强,书写能力一般,朗读缺乏完整性。C类学生重度智障,语言发展、认知水平、理解事物等能力滞后,只能跟读简单的生字、词或短语。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智障学生智力发展迟缓、水平低下,我制订了层次分明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类学生:1、学会观察思考,并能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2、会认读生字,理解生字的意思。3、知道生字的结构、笔顺。4、认识部首“见”。B类学生: 1、学习观察思考,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学习本课生字,能够读准字音。C类学生: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能跟读生字。

  (二)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身为少先队员,我们就要热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锻炼身体,乐于助人,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读生字,理解字义,知道字的结构及笔顺。

  难点:会认读生字。

  五、说教法

  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讲授法、观察法、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等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情感教育,引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出示红领巾,让学生了解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每个少先队员不仅要佩戴红领巾,而且要用自己的行为保持红领巾的荣誉。通过演示行队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二)、课件辅助,探索新知

  出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让学生观察插图,引导他们说出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然后出示文本,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最后引出文本里的生字宝宝。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字形,帮助学生熟记生字。通过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的方式,使学生巩固掌握生字。

  (三)、回归文本,朗读品味

  在学生掌握了生字的基础上,再来回归文本,朗读诗歌。

  (四)、轻松游戏,巩固新知

  通过开火车,摘苹果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可以玩得开心,体会到学语文的乐趣,而且还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读生字,所以板书简洁,把这节课要认的字全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礼仪教学活动《争做文明小市民》,下面,我将从设计思路,教学准备,教育方法,活动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设计思路:

  文明礼仪是展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更是衡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尺。《幼儿园工作纲要》明确指出,我们要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之前,我园已经开展了文明礼仪月,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有关礼仪的有关知识及做法,为了促进幼儿学习文明礼仪,增强自身素质,做一个文明小市民,我将通过语言引导,游戏竞赛,绘画表现等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其符合目的地发展,所以我设计的这节礼仪活动课《争做文明小市民》,是很有意义的。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点,对活动起导向作用。《纲要》社会领域提出:教师教学目标要以社会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因此,我认为,在整个活动中要以幼儿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起一个引导和支持的作用,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感受,下面我将从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

  情感上: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能力上: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认知上:提高对社会公德的判辨能力,萌发做文明市民的美好愿望。

  根据目标,我把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萌发做文明市民的美好愿望设为重点。把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小市民设为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结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地制宜的选择材料,我做了一下两方面的准备:

  物质准备:ppt课件,水彩笔,白纸,对错牌,记录板,小红花。这些都是为了更直观的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活动过程。

  知识的准备:幼儿对我们生活的城市——宜昌,有一定的了解,对有一些公关礼仪也有一定的认识。

  四、说教法,学法:

  《纲要》中强调,幼儿是中心,整个教育活动要以幼儿的学习兴趣特点,尤其是幼儿已有经验来进行,在活动中教师要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来参与整个活动,根据本班的幼儿特点,我分辨运用了提问法,直观演示法,游戏竞赛法。

  (1)说教法

  1、提问法: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幼儿,并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我的提问并不需要单一的答案,而是改成开放式的提问如:“你觉得家乡美吗?哪里美?”“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等类似开放式的问话,这样,既可以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也能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多给予他们说的空间。

  2、课件演示法:配合谈话,把视频呈示给幼儿,来表现家乡的美丽,既激发了幼儿的观察力,又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多给予他们看的空间。

  3、游戏竞赛法:游戏应该是我们幼儿园的主要活动,结合大班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竞赛环节,不仅能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多给他们玩的空间。

  (2)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以幼儿为主题,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抓准难点,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也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谈话法,游戏竞赛法,练习法。

  1、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谈话,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倾听能,口语表达能力。

  2、游戏竞赛法: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正是体现了纲要的精神。

  3、练习法:这里指的是绘画表现,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已有的知识、观念,并培养相应的技能技巧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说活动过程:活动中为围绕目标,动静交替,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我是这样设计活动过程的:一,谈话,导入活动。

  1、提问:我们的家乡叫什么名字?你们觉得家乡美吗?哪里美?(这样直接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一、观看视频,启发幼儿说出感想。

  1、教师播放视频,幼儿欣赏。

  2、提问:片中有哪些景点,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感想?

  3、教师小结宜昌的美景。(让孩子直观欣赏,初步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观察宜昌市民行为图片,引导幼儿分辨是非。

  1、提问:看了视频,图片,我和你们一样,都觉得宜昌越来越美,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宜昌越来越美吗?

  2、过渡语:宜昌的美丽和我们每一个都分不开,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这座城市,爱护我们的环境卫生,做一个文明的好市民。平时,我见过不少宜昌市民,我把他们的行为拍了下来,请你们来当评判员,看看他们做的对不对?

  3、展示ppt,幼儿讨论,自由分组,并进行分组举牌比赛。

  4、总结出文明市民的标准。(守法,讲卫生,爱护公物,举止文明,帮助他人,健康生活。。。)(通过分组游戏竞赛的方式,对社会公德有一定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并总结出争当文明市民的标准。)

  三、学做一名好市民。

  1、讨论:如何做争当文明小市民。

  2、那我们把刚才说的画下来,贴到我们的作业栏,提醒别人也要做文明的市民!(孩子们把自己所想的在纸上表现出来,对之前的活动有一个巩固,也有一定的拓展。)

  结束语:

  本此活动,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发展特点来设计的。活动中的亮点就是:我遵循了《纲要》中“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原则和精神,满足了孩子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当然,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社会公德也不是一节课可以学会的,这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整个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我就像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朵礼仪之花,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我们的精心培育,这朵美丽的小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美丽,更加绚烂。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小溪流的歌》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是一篇表达新时代主题的童话。这篇童话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说了小溪流坚持前进,演变成小河、大江、海洋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只要不断前进,永不停步,就会在前进中成长壮大”的道理。这篇童话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

  基于此,我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识记本文字词,能流畅地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能读懂童话、体会本文的主旨、并能结合现实社会理解“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沉船”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3、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其中2、3、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解读这篇童话,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并能理解其社会意义。为此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创造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

  三、说学法:

  学生阅读这篇童话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故事的含义,并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本文宜采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启思(多媒体展示动画)

  文章题记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那么,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二)、读一读、找一找

  1、学生速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并自己动手解决。

  2、找出小溪流逐步成长的4个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并完成课后第二题(学生作完后展示多媒体动画)。

  (三)、读一读、说一说

  1、有感情的朗读在四个阶段中能表现小溪流精神的句子。

  2.分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长的情况。如:

  学生甲:我不知疲倦地往前奔流,冲过巨大石块的阻拦,拒绝枯树桩的劝止,同我的伙伴们汇合在一起,我就长大了。——我成为了一条小河。

  学生乙:我精力旺盛,精神饱满,托起沉重的木船,拒绝乌鸦的恐吓,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别的小河同我汇在一起,我又长大了。——成为一条大江。

  学生丙:(略)

  学生丁:(略)

  (四)、读一读、想一想

  1.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有变化。力量逐渐变大。

  2.小溪流唱的歌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1)师生交流。

  老师可有意提出有误的主题,激活学生思维。

  (2)得出答案。

  是一首永不息止的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抓住两点)

  (五)、想一想、说一说

  1. 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2.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

  (六)、说一说、作一作

  1、说一个具有小溪流精神的人物故事

  2、展开联想,编一则童话“ 和小溪流和对话”(如树桩、枯草、乌鸦、泥沙、沉船等)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解读

  我所选的课题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第二单元的《根和茎》。从整体上讲,本单元属于生命科学系列,在整个教学序列上,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引领学生从短期观察逐步向有耐心有恒心的中长期观察进步;观察方法是从粗略、整体到细致入微、从不分类到分类概括、从外到内的阶段;三年级的实验是有指导的实验学习起步阶段。

  从内容上讲,教材脉络很清晰:根的形态(观察)→根的作用(实验);茎的形态(分类)→茎的作用(实验)。

  2、 教学目标(三维)

  知识目标:

  根:掌握“直根”“须根”两个概念;知道根的作用;通过实验证明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茎:知道不同形态的茎并进行分类,并用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能力目标:

  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进行证明。尊重事实。

  3、教学重点:

  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4、教学难点:

  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5、课前准备:

  观察材料(一):根据时令选择一些直根类植物如萝卜、菠菜等,须根类植物如、葱、蒜等。

  观察材料(二):实在找不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

  实验材料(三):准备水、水杯、红墨水、小刀、一株完整的植物 。

  二、 说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来学习,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实物获得新知。

  2、用实物构建有结构的材料,实物的丰满度、真实性是电子课件无法取代的,要尽可能的选择实物材料。

  3、教师在宏观上把控整个教学体系,以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内容方法指导。

  4、教师从细节上要把握学生前概念水平,思维方式,鼓励与指点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三、 说教学过程

  (一)研究根的形态与功能:

  1、领取各种根,给他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三年级最主要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材料的典型性、多样性是保证观察及分类顺序进行的前提,从教学细节上说,材料要在明确要求后再发放,否则学生的耳朵就不听指挥了。从学生的反馈上来讲,学生会提到富含营养的,很少营养的,胖的,细的,直的,“须须头”的等各种发散性分类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2、看了这么多根,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肯定会问:根有什么作用?根为什么长得各不相同等问题。在观察活动后我会问:“你有什么问题”而不直接抛出“根有什么作用”。

  3、 交流不同的根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偏重点,并以实验证明根的吸水性。教材以一句话概括根的所有作用,从现实观察中得出的现实问题具有真实性、丰满度、对学生思维张力的锻炼效果是不同凡响的。

  而在根的吸水性实验中,防止水分蒸发是难点,学生还未接触过“蒸发”这一内容,所以教师可以用指向性明确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维,必要的时候可以演示加说明。

  (二) 研究茎的形态与作用

  观察以下茎(没找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牵牛花(缠绕茎)、菜豆(缠绕茎)、玉米(直立茎)、杉树(直立茎)、竹子(直立茎)、西瓜、红薯(匍匐茎)、仙人球(球茎),爬山虎(攀缘茎)。交流这些不同的茎,并给它们命名。

  2、 你认为茎有什么作用呢?设计一个实验。

  良好的教学要始终让学生冲在前方,感受困难、突破障碍,困难与障碍始终是促进发思维活跃的重要情境。

【【精华】说课稿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合集五篇

2.【精华】说课稿合集4篇

3.【精华】说课稿合集10篇

4.【精华】说课稿合集7篇

5.【精华】说课稿合集5篇

6.【精华】说课稿合集8篇

7.【精华】说课稿合集九篇

8.【精华】说课稿合集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