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0-26 20:31: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说课稿四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纪念白求恩》、《小橘灯》、《梅岭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气》,其中有三篇小说,《七根火柴》是第二篇。它是一篇自读课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它对训练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理解环境描写和线索对推动故事情节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③学习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培养忠于党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进行联想和拓展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①②是重点,②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二)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生质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在贯穿始终,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这节课,在二年级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础上,孩子们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及特点都能很牢固地记得。在这节课上,我是借助孩子测量数学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这样设计既复习了测量,同时也巩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长————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那么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孩子们都能很容易说出来:长方形的四条边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孩子们根据先前的经验,量出长方形的长是26厘米,宽是18厘米。

  当我把这些数据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孩子们都迫不及待说出了求数学书封面周长的.方法。

  师:你们怎么求出来的,我没听清,谁能单独说说?

  生: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把四条边加起来,就是长+宽+长+宽。

  师:恩,方法不错,我们把这位孩子的方法写上。(旁边用这种方法列式计算)

  生:老师,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样,我用的是(长+宽)×2,也能求出。列算式是(26+18)×2=88(厘米)。

  师:他说得多完整,我们是不是要祝贺他一下。(掌声响起来)看了大家的方法就是不错,不但好理解,还特别好计算。有的孩子还有方法,我们继续听听他们是怎样求周长的。

  生:我用的是长×2+宽×2,就是两个长可以用长×2,两个宽可以用宽×2,再把结果加起来。

  师:恩,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太好了,比较好理解,但是我们还是感觉第2种最简单。

  师:恩,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方法,在计算中就用什么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把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读一下。(齐读)

  长方形的周长=(1)长+宽+长+宽;(2)(长+宽)×2;(3)长×2+宽×2。

  师:看来大家学得不错,请看下面几道题,谁能最先说出结果。

  (1)一个长方形,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周长是( )。

  (2)一个长方形,长是15厘米,宽是6厘米。周长是( )。

  你们学得太快了,我一说出题你们就说出结果了,谁能大胆出一道题,你们还能答出来吗?(学生出题)

  生: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周长是多少?

  孩子们也能很快说出结果。看来对于长方形的周长,大家已经掌握住了,利用课后练习的第1题,以及一些巩固练习,孩子们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已经能够灵活运用。孩子们经历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过程,对于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就很容易了。孩子们利用刚学到的方法,进行探究,说出了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1)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2)边长×4。

  他们还说出了两种不太经常用的方法。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选取种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

说课稿 篇3

  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比的认识》这一节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内容,其在小学数学中是重点,它对小学数学内容中除法和分数的概念联系起来,对小学数学内容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对教学目标分析:

  1、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概念引出比的概念的探索过程。

  2、感受比的概念与除法及分数之间的关系,会化简比及求比值。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其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中及合作交流中理解比的 概念及意义。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雨台小学六年级,因为各种原因,学生的基础知识太差,缺乏动手操作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了联系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点来教学。

  四、对教学重、合作难点分析:

  重点:第一课时为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第二课时为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难点:第一课时为理解比的意义,第二课时为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五、说教法:

  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幻灯片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内容将教学内容放映出来,其主要采用质疑法和讲授法。

  六、说学法

  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内容以小组合作、相互交流、探究性学习。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小组合作学习先说出图意,然后小组内交流写出算式,小组汇报。师出示正确的算式,并得出结论:

  2、出示几组生活场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除法算式,得出得数。

  3、学以致用,师幻灯片出示一个除法算式,讲述比的概念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4、举例生活中遇到的比。

  第二课时:

  回忆上节课内容。

  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并探讨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并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及求比值。

  介绍“黄金比”的概念及生活中的“黄金比”。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一)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等待散场》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微型小说两篇中的其中一则。单元导语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要用心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领略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去触摸小说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去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欣赏短篇小说的能力,并尝试微型小说的写作。”故要求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作品主题,明确其情节构思上的独到之处,并尝试创作微型小说。在小说的教与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建构有关小说的知识体系,掌握鉴赏小说的技巧,还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社会、关注人生。

  (二) 教学目标

  学生已经学习了《祝福》和《项链》这两篇短篇小说,已掌握了小说的相关知识并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分析能力。要理解这篇小说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在分析小说的典型环境、写作技巧,多元化主题解读等方面,相信会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指引和点拨。基于以上认识,教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微型小说结构的精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探讨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小说主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养成自觉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纯真人性的赞美和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归纳小说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典型环境的作用;探究品味小说丰富的生活底蕴。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进行体悟感受,并帮助其树立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以进一步培养其阅读分析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带着问题逐步引导,逐渐深入,有利于推进情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引导学生领悟主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2、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进语文学习的乐趣之中。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教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勾通,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据此,教者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的方法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以主动的姿态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感性体验。

  3、读写结合法

  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通过读写结合掌握小说阅读的技巧和写作的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印制阅读材料《“书法家”》《永远的蝴蝶》

  (二)、导入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必修一中,我们就曾学过不少的爱情诗,特别深刻地体会到古人那份坚贞不渝的爱情,如《孔雀东南飞》中“蒲苇韧如丝,盘石无转移”,《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然而在浮躁的今天,爱情已经成了“快餐”,“闪婚”“闪离”司空见惯,难道现代爱情已经禁受不住考验了吗,刘心武先生的《等待散场》抑或可以给我们些许启发。

  (三)、具体分析,突破重点

  1、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特点(学生归纳,教师明确)

  明确:开端 “我”迟到巧遇青年 发展 愿让票却遭到拒绝

  高潮 遇女郎见两情相依 结局 沉浸在永恒的旋律

  情节特点:情节曲折,三个误会,两个巧合。

  2、 细读文章,感知人物形象(学生自主交流,归纳人物形象)

  (1)从小伙子的角度来看

  提问:他为什么不去看,而是让女朋友去看?当“我”无偿把票让给他时,他还是不愿进去,而是毅然拒绝?

  明确:他们只有一张票;小伙子其实很想看,所以他看到一个人过来,就急不可耐地问“我”有没有票,可见其矛盾的心理;但他很爱他的女朋友,为了女朋友,为了爱情,他宁可牺牲自己的爱好,在雨中等待散场,表现了小伙子对爱情的忠贞、执着;“我”无偿将票让给他,“他接过去,仔细地看了一下排数座号,退给了我”,可见小伙子还是很想看《天鹅湖》的,但是票的座位或许与女郎的不在一块,更加上小伙子在外面等她,他怕散场后女郎找不到他,可见他是一个执著诚挚、恪守承诺、关爱女友、对爱情充满信心和幻想、坚贞朴实的人(板书)。

  (2)从妙龄女郎的角度来看

  提问:妙龄女郎为什么不坐在座位上舒服地欣赏芭蕾舞剧,而要站在门廊里等待散场?女郎 “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为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1)她牵挂在外面等她的小伙子,为了不辜负小伙子的一片心意,她只好一直呆在剧院里,因此,她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芭蕾舞剧,根本无心认真观看表演,心中一直等待散场,可见她是一个温婉可人、善解人意姑娘(板书),表现了他们爱情的纯真。

  2)“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给读者遐想的空间,让读者去揣摩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可能女郎从这次等待中看到了小伙子的内心和人格,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

  温馨提示: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依据文本对进行分析,要做到有理有据,切不可凭空捏造。

  3、 再读文章,理解典型环境的作用

  (1)、小说将故事安排在雨天进行,这有何作用?

  点拨:①找出描写雨的句子——小雨 细雨如酥 霏霏细雨 雨丝 ②为何不设置成“倾盆大雨”呢?

  明确:渲染温馨浪漫、朦胧缠绵的活动氛围;烘托人物的深情厚谊,凸现人物爱意之深。

  (2)、文章选择《天鹅湖》作为背景有何作用和寓意呢? “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

  点拨:①作者为何不以我们熟悉的《梁祝》作为背景呢?②简述《天鹅湖》与《梁祝》的故事。

  (点拨意图:学生通过这两个故事的情节对比,就能更好地理解选择《天鹅湖》作为背景的原因。)

  明确:一方面,《天鹅湖》是故事的起因,它见证了男女主人公的纯洁爱情,每一场音乐都极出色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划,具有深刻的交响性,是经典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色彩的舞剧音乐;另一方面,《天鹅湖》的故事情节也暗喻了小伙子与妙龄女郎的爱情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一是《天鹅湖》表现的无私、伟大、纯洁的爱情,是作者真实听到的。二是小伙子和女朋友之间永恒感人的爱情,赞美了美好的人性。

  小结:鉴赏小说,必须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并理清三要素之间的联系,如环境描写,既可推动故事的情节,又可烘托人物形象。

  4、学生自由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作答。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给予学生自由发问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文本探究与交流

  1、 关于“我”

  (1)、“我”是谁,担任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是小说的叙述者,是小说塑造的一个人物;是旁观者的角色;起线索的作用,以“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以及在剧场内所见到的姑娘联系在一起,将在剧场外等待散场的小伙子和在剧场内等待散场的姑娘之间的纯真的爱情表现出来。

  (2)、“我”是一个狂热的芭蕾舞迷,为什么“我”要将票让给小伙子呢?

  明确:“我”被小伙子感动了,想成全他,可能“我”从他行为中看到自己年轻的影子,想起自己的甜蜜而纯真的爱情,因此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我”要将票让给他;同时也衬托了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爱情。

  2、小说的主题思想往往并非是唯一的,那么在《等待散场》中除了爱情主题之外,我们还可以品味到哪些生活底蕴(生活的内容、内情)?(分小组讨论,允许多元化、个性化解读)

  明确:①小说借平凡的人与事,表达了对纯洁美好爱情的赞美、追求与向往。

  ②赞美了“我”的善解人意、成人之美、具有人情味,赞美人性中的善。

  ③告诉人们生活中有曲折的、缺憾的、不完满的、苦涩与甜蜜相伴的。

  ……

  设计意图:对小说主题多元化的解读,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积极的鉴赏态度,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推荐书目:《“书法家”》《永远的蝴蝶》《那团云雾》《最后一片树叶》《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以读带写)

  (六)、结语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是美好的。然而,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天鹅湖》中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终于冲破恶魔的阻挠而圆满,所有的爱情童话都有一个美妙的结局,我们幻想中的爱情毕竟是美丽动人的,可是现实世界中的爱情能象童话世界里的爱情一样美丽圆满吗?我们在座的同学,风华正茂,正处于青春的骚动和幻想中,也许每个人心底都埋藏了一个童话故事一样美丽的带着玫瑰色的梦想,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希望。可是,现实与理想总是相差甚远,我想成功的爱情还必须要有事业做保障,对于大家来说就是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让爱的力量促使我们不断达到事业的高峰。

  (七)、作业:创作一篇微型小说,题目是《散场以后》(以写促读)

  (八)、板书设计:

  小说故事情节:开端 “我”迟到巧遇青年 发展 愿让票却遭到拒绝

  高潮 遇女郎见两情相依 结局 沉浸在永恒的旋律

  小伙子:执著诚挚、恪守承诺、关爱女友 姑娘:温婉可人、善解人意、牵挂男友

  情节曲折,三个误会,两个巧合。

  (九)、教学反思:小说是一种内容丰富的体裁,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既要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掌握好各个知识点;更要灵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培养好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10-13

说课稿06-08

大班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随笔06-20

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11-08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列举》说课稿12-18

《台阶》说课稿03-07

《将心比心》说课稿03-12

《春》说课稿02-24

《送行》说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