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3篇
引导语: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全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孔融让梨》和《道边李苦》。
一、导入新课,感悟语言。
1、老师说一句话,同学们说意思。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同学们说出老师说的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文言文非常简练,有时一句话就只有一个字,但细细品味,隐藏着很多意思在里面。学习文言文要会想象,把一个字读成好多字,把一句话读成好多句话。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
3、学生齐读课题,师介绍“司马”是复姓。
二、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di)没水中。众皆(ji)弃(qì)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儿得活。
后出示读音易错字:登瓮 水迸
2.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师生承接读
师:群儿/戏于庭,
生:一儿/登瓮,
师:足跌/没水中。
生:众/皆弃去,
师: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水迸,儿/得活。
4. 你问我答读
读:群儿干什么? 诵:群儿/戏于庭,
读:一儿干什么? 诵:一儿/登瓮,
读:发生了什么? 诵:足跌/没水中。
读:其他小孩子的反应如何? 诵:众/皆弃去,
读:司马光又是怎么表现的? 诵:光/持石/击瓮/破之,
读:事情结果怎么样? 诵:水迸,儿/得活。
5.变换格式读(ppt上竖着排列,由右往左读)
6.记忆比拼读
群儿戏于庭,( ),( )。众皆弃去,( ) ,水迸, ( )。
7.去掉标点读。(配乐)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理解课文,感知人物。
1.理解句子的意思。
谈话引入: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同学们就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要求:利用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已积累的`经验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
2.交流汇报
句式:我读懂了 (词或句子),它的意思是 。
3.古今对译读。
古文:群儿戏于庭, 现代文: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
古文:一儿登瓮, 现代文: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
古文:足跌没水中。 现代文: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
古文:众皆弃去 , 现代文:其他的孩子都离开了,
古文:光持石击瓮破之,现代文: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
古文:水迸,儿得活。 现代文: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
4.一主两翼对对读。(带文)
主:群儿戏于庭, 两翼:有几个小朋友,围呀围着那大水缸,大家一起捉迷藏,调皮又欢畅
主:一儿登瓮, 两翼:扑通通一声响足跌没水中, 有人掉进了大水缸。
主:众皆弃去 , 两翼:大家全都吓坏了慌里又慌张。
主:光持石击瓮破之 ,两翼: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做那司马光,搬起一块大石头,砸向那大水缸。
主:水迸,儿得活。 两翼:呀,哐当当一声响流水哗啦啦往外淌,伙伴钻出那破水缸。
5、学生复述故事。
6、想象补白,丰满故事。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他们(怎么玩?),一个小孩(玩着玩着?),就站在大缸上面,( 他朝水里看,看到了?),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那个落水的小孩?)其他的孩子好慌张,(有的······有的······还有的······)都跑掉了,司马光灵机一动,(他心想:?)拿石头(怎样?)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小孩和司马光会说些什么?)
7.读了课文,说说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乐于助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四、延伸拓展,以文带文。
1. 自由诵读《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p132)和《道边李苦》(p134),用横线画出表现主人公美好品质的句子,在边上批注上合适的词。
2.交流
3.作业
自选《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p132)或《道边李苦》(p134),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它改编成一篇现代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观察字形等方法随文识记“司、跌”等5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写好“司、庭、跌”3个生字。
2.通过跟老师读、画停顿符号等方法学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课文节奏。
3.借助注释、插图、微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在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
【教学流程】
一、旧知导课,揭示课题
1.揭题导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2.介绍复姓“司马”:司马光是一个人的名字,你知道他姓什么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姓氏歌,里面就提到了不少复姓,有哪些?(诸葛、东方、上官、欧阳)今天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复姓,叫——司马。
3.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也就是说他研究历史、写文章都非常厉害。他编写的《资治通鉴》就是一部很伟大的史书。
4.联系旧知,引出“文言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故事。但是今天的课文和平时的课文很不一样,这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叫作“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二、读出节奏,读通课文
1.范读:这是我们第一次学文言文,文言文的朗读和现代文有点不一样,所以就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2.跟读:是不是我现代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想不想来学一学呢?好,捧起你们的书本,跟着老师来读一读。(逐句跟读)
3.开火车跟读:接下来我们开一列小火车好不好?(逐句开火车3—4人跟读,随时词卡正音)
4.集中正音(瓮、迸)。
5.联读:读准了字音,又跟着我这样读了几遍,接下来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读一读好吗?我们来联读,我读句子的句首,你们连着来把下面的句子读完整。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跟读长句:想不想再来读一读?我们接下来难度加大,跟着我来读长长的一句好不好?(生跟读)
7.自由读:想不想试着自己连起来把它读一读?好,那就自己大声地读几遍吧。
8.指名读。
9.画停顿符号:她棒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她读文言文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停顿了呀。我们来看一看,她在哪里做了小小的停顿?(齐答,师画斜杠)
10.引导发现人物后面的停顿。
11.引导发现动作后面的停顿。
12.小结:是呀,在表示人物名称和表示动作的词语后面稍稍作了停顿,这个文言文读起来味道就不一样了。
13.齐读:我们再一起捧起书本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吧。
三、读懂课文,讲好故事
(一)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1.粗知大意: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自由交流)
2.引出故事:你们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了周老师这个故事大概的意思,让我知道了故事原来发生的情形就是——一起读(读第一句,其它隐灰)
3.借助不同的方式学习第一句。
(1)“群儿戏于庭”(标红)
借助注释理解“庭”:你是怎么读懂这个“庭”的?噢,注释告诉了我们这里的“庭”是庭院的意思。(圈画)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其实借助注释学文言文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注释在哪里出现过?对了,我们在学古诗的时候就碰到过。
引导发现文言文中词语的换序理解:戏于庭——在庭院中玩耍。聪明的'你发现了吗,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顺序和我们今天说的不太一样。“戏于庭”是“在庭院里玩耍”。
换序理解(拓展):这样的说法你会吗?下课了,我们都跑到操场上游戏,古人会怎么说?在操场上游戏——戏于场。铃声一响,我们都回到了教师学习,又该怎么说?在教室里学习——习于室。小结:同学们可真厉害,都会学古人说话了。
文中的这群小朋友是在——庭院里玩耍。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半句话。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标红)
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一个小朋友爬到了一口瓮上面。“瓮”是什么?(微课)
合作表演“足跌没水中”:谁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是呀,“没水中”就是指那个小朋友沉入到水中了。
情景创设,谈感受:眼看着自己的小伙伴要被水淹没了,你的心情怎样?
情感朗读: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个短语。你能把这份心情读出来吗?试试看。
3.想象说话:那你会怎么办呢?想什么办法救出来呢?(指名2—3生)
(二)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
1.了解其他人的做法:你们那么多的行为,文言文只用了一句话,那就是,读——众皆弃去。孩子们都怎么样了?(都跑开了,有的去找大人了,有的……有的……)
板书:众 弃去
2.读懂司马光的做法:只有司马光,他怎么办?一起读——光持石击瓮破之,他怎么做的?(指名回答)你从哪里看到的?
3.演一演司马光: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板书:光 )持石击瓮,把这口瓮砸破了,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司马光击瓮破之的样子。
4.情境创设,感情朗读:司马光呀,司马光,当其他小伙伴们都跑了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跑呢?(谈感受,朗读)
5.了解人物形象:同学们,当小伙伴跌入瓮中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读——只有司马光——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指名2生回答,朗读,齐读)
6.读懂结局:果然,司马光的方法奏效了,一起读——水迸,儿得活。开火车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形?
7.小结:瓮被——砸破了,水——涌了出来,所以小孩——得救了。一起再来读一读。
8.齐读:看来你们真的把这个文言文的故事读懂了,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三)借助注释讲故事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接下来,我们要借助注释来讲一件这则故事吗?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2.推荐同桌讲故事:觉得自己的同桌讲得怎么样?推荐一位来讲一讲。(用讯飞呈现于屏幕之中)
3.检查是否借助注释。
4.师生合作文白互读,梳理结构。
5.文白对比,发现特点:刚才那位同学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这么长长的一段话,课文只有短短两句话,你发现文言文有什么特点?(自主交流)
四、小结课堂,指导书写
1.男女生合作读课文。
2.感受文言文的文化:其实啊在古代,读文言文还可以用吟唱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3.指导书写:庭、跌。
司马光教学设计范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读懂课文,想一想,说一说,司马光是怎样救人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司马光的聪明,鼓励学生做一个善于动 脑筋的孩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光遇到危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一个聪明又机智的少年郎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咱们一(6)班,他就是司马光。咱们一起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吧。(齐读课题)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司马光姓什么?司马光姓司马,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这样的姓叫做复姓。中华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些名人,他们的姓是复姓。比如:上官婉儿,诸葛亮。
今天我们特别荣幸,因为司马光要带领咱班同学攀登智慧山。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闯过读文关、识字关、写字关,就可以到达最高峰,人人获得小勇士的称号,大家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二、 读文关
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光小时候见义勇为的一件事。请大家打开语文书85页。
1、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2、司马光特别想听一听6班的孩子读课文,大家自己借助拼音宝宝,把课文读一读。要求:1级音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看看谁是朗读小达人。
(恭喜大家闯过第一关:读文关)
三、 识字
司马光把词语宝宝请到了大屏幕上,让词语宝宝和我们来一场对抗赛呢!
带拼音读:
1、1级音量同桌互读
2、小老师读(奖励最佳小听众)
去拼音齐读
1、齐读,读出温度
2、开火车读识字
司马光来到了现代,有许多汉字都不认识了,需要我们的帮助。苏老师先来抛砖引玉,我来讲解救字,求加反文旁就是救,当有人向我们求助时,我们就要伸出援助之手。救的偏旁是反文旁,这一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反文旁的字了,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反文旁的前世今生。反文旁由攴字旁演变过来,在金文中,它就是木棍的样子,因此,带有反文旁的`字都与棍仗或鞭打有关。你能想到哪些带有反文旁的字(放、牧、收、救)
花园里的花开了,但是,你把生字宝宝介绍一下,让同学们记住,它们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来。
司 吓 慌 块 劲
指名让学生上台讲解,做种花朵的游戏。
司马光也对我们竖起了大拇哥呢!
四、 回文
朗读接力赛
1、面对突发事件,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2、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3、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司马光。
4、司马光夸咱班的孩子真机智!
我们都非常喜欢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有人把它编成了歌曲,咱们邀请司马光来跳跳舞吧。
五、 写字
到
讲解,组词,观察,书空,描红,写字。
六、 课堂小结
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恭喜大家闯关成功,司马光奖励大家做一做手指操呢。
【司马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司马光》教学设计06-21
司马光教学设计12-15
《司马光》教学设计10-01
司马光教学设计11-27
《司马光》教学设计(必备)10-30
《司马光》教学设计优秀08-01
《司马光》教学设计(15篇)09-22
司马光教学设计(精选17篇)10-22
《司马光》教学设计15篇08-24
司马光教学设计(1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