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时间:2025-03-18 06:55: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优)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第一朵杏花》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学习目标:

  1、通过抓竺可桢两次看杏花的段落,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通过加提示语体会人物情感,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态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重点段落,感悟启示。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间?

  2、指名学生回答,理清文章的脉络。

  3、找出文中划分这两次看杏花的段落,分析指导学生朗读。

  4、默读课文后三个自然段,理解兴冲冲、郑重、大概、也许的意思,体会竺可桢的一丝不苟。

  二、加提示语,体会情感。

  例1: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例2:

  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亲切地抚摸着孩子的头)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三、联系搜索,总结收获。

  通过本节课所学和课下你所搜集的有关竺可桢的资料,你从竺爷爷身上受到了哪些启发。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2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 冯振华

  课文《第一朵杏花》是从科学家竺可桢日常生活中撷取一个小故事,赞美了他在科研中一丝不苟的精神,勤于观察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故事紧紧围绕两次对话展开。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正是两次简单而又深刻的对话,从中反映了竺可桢卓越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折射了他难能可贵的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常言道:言为心声。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领会了对话,也就领会了故事的用意,为我们真正走近竺可桢作下铺垫。

  第一次对话

  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开始了。正值春天,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意盎然。杏花也不甘落后,慢慢地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这时,对于所有人,该做的除了赏花还有什么呢?于是,杏树的主人带着他的孩子来看花了。碰巧,竺可桢也来了“走近”杏树“数了数”,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也由此展开。虽是极其简单的语言,但我们却能读出人物的内心。

  “爷爷,您又看花啦?”

  “是啊,杏花开了。”

  从“啦”、“啊”、“了”看出,此时他们的心情是闲适的。竺可桢到底是个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当他发现了一处可供研究的物候现象时,该是多么惊喜。他身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对于花开时间这一问题是敏感的。所以当他“习惯地”问及花开时间时,语气变得急促而焦急。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

  语言干净利索,却能把人物内心解读得淋漓尽致。这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对于竺可桢是多么重要!一个热爱科学、勤于观察、不耻下问的科学工作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了。当他欲知而不得时,竺可桢告诉孩子:“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第二次对话

  时间像飞箭,转眼迎来了第二个美丽的春天。“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次竺可桢和孩子的对话显得更精练。

  “什么事情啊?”

  “什么时候?”

  “是第一朵吗?”

  竺可桢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因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第一朵杏花确切的开放时间而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于是,他“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就是竺可桢亲眼所见后的高兴,是他亲自观察后的胜利,也是他作为一名科学家因掌握了最确切的资料而发自内心的兴奋。

  这是他对待科学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从这两处对话中,竺可桢对待科学的精神、态度与习惯,可见一斑。资料表明,竺可桢在科学中特别重视调查研究,他每到一处,不耻下问,勤于观察,注重精确时间,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在弘扬竺可桢的可贵精神时,作者独具匠心,与儿童的认知、内心成长相适应,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无病呻吟的教条,而是将朴素的道理穿插其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故事出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与感染,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也铭刻于心了。

  对话是本文的关键所在,是读懂文本,走近竺可桢,感悟他科学精神、态度、习惯的依托。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便是竺可桢亲自观察、记录所得,是他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折射,也是他常年进行科学观察的习惯所在。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3

  一、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阅读,围绕教学设计的思想就是阅读理念。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本教学设计遵循这样的思想,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和提升,达到使学生理解文本、自主体验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2篇课文。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2)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三、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竺、桢、皱”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第1---5 自然段)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本环节设计阅读是关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朗读,并加以谆谆诱导,让学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学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这一环节,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指导学生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及分组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热情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只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和提升。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阅读教学只是手段,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小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观 察

  可

  桢 一 丝不 苟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通过提问“本文讲的是哪位科学家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人公—竺可桢,并板书;在后面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及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板书“精确观察”“一丝不苟”。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上的“模糊与准确”的教育,读这篇文章,你传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读完自会豁然开朗。而我认为,第一课时就应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从自己思考的定位说来设计这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谁能说出“模糊”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谁能说出“大概”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以让学生说反义词来定位这一课,学生是喜欢的,因为学生愿意做这个活动,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是活跃的,孩子们是愿意把自己头脑中的思考表现出来的]

  师:在第三单元中,全班同学根据范文,模仿写出一篇观察植物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已经批完了,同学们也读过了批改过的文章,你们观察潜力怎样样?我想同学们心中有数。我尊重你们的保密,在那里我不说每个同学的观察潜力,这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篇个性有好处的'观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书),我们一起来欣赏科学家的观察吧。

  [以欣赏观察定位此课,能够使学生简单学生,让他们与自己的观察比较后,自己就十分清楚自己的观察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师:请同学们先自已欣赏一篇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合上书本想一想这一课,然后谈谈这篇阅读的感受好吗?

  生:

  师:看来大家第一遍阅读明白了许多东西,其实欣赏科学的观察一遍是不行的,看看再读一遍或者再读两遍,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继续读,此时我也与大家一起读,因为我本人也需要欣赏呀!好的文章谁不喜欢?)

  师:请同学再一次谈谈,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

  生:

  [这两次阅读能够把孩子定位在一个较高的层次,这也为第二课时的冲动教学打好基础,当然这也是对孩子进行一次有好处的带给材料式说话训练]

  师:我轻轻地放一遍标准的朗读,哪个同学愿意与录音比读?

  (放光盘中的读)(一学生同读,大家共同欣赏两种读)

  [这是一种朗读定位,过去我常常让学生听后再读,训练一段时间后,发觉效果不好,所以想到了用这种复合式读,效果很好,孩子的辨别潜力提高较高]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静静倾听一遍录音吧!

  (重放录音)(我与师生共同倾听欣赏)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诉说第一朵杏花?

  生:

  师:(放一段轻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个同学在那里诉说“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三次倾听,学生的欣赏定位能够到达了第一课时的高潮]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好吗?

  生:

  师:请大家把这些问题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课后自己或者与同学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不管找到怎样的答案,都是你们努力得来的,推荐你们最好把寻找的过程作为日记记下来,这是一件很有好处的事。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资料。

  3、赏读品味有关描述杏花的句子。

  教学重点:

  读通全文,初步理解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貌?

  2、你明白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3、板书《第一朵杏花》。

  4、读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资料?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自学状况。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资料。

  五、赏读品味:

  本文多处描述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资料,初步感受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

  2、情景演示,培养学生的表演潜力及品字析句潜力。

  教学重点:

  透过品、读、析、演,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1-5自然段,感悟文章的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说说你感受了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重点理解“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体会观察的精确、细致及长期的观察习惯。

  3、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过渡:“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年中小孩子牢记竺爷爷的话,当他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时,他是如何告诉竺爷爷的呢?

  三、情景演示,体会人物情绪、(6-15自然段)

  1、读课文,小组中分主角演示当时的情景。

  2、指名演示对话,其它同学仔细看,仔细品,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情,评评同学的表演。

  3、给这段对话加上必须的提示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导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说说从这一大段中你体会到了竺爷爷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

  2、理解“精确”一词。

  (先说说“精确”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什么才称得上是“精确”。)

  五、通读全文,总结。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汇报交流。

  3、学习了本文,你觉得竺爷爷搞科研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他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进一步搜集竺可桢的有关资料。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2.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内容。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简介竺可桢:(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对台风等的物候的关系有深刻的研究。)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讨论书写要点:

  (2)学生描红、临写。

  三、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体会竺可桢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 )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五、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第一朵杏花

  竺哪天开放精确观察

  可

  桢郑重记下一丝不苟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紧紧围绕课后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读书圈画、讨论交流、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2 《第一朵杏花》预习学案

  一、一锤定音(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仰头(yáng áng)皱纹(zhòu zhù)

  曾经(céng zēng) 估计(gū gǔ)

  二、我是拼写小能手

  míng mèi chéng dù zhèng zhòng zhǎng wò

  ( ) ( ) ( ) ( )

  zhàn kāi gū jì guī lǜ dà gaì

  () ( ) ( ) ( )

  xìng chōng chōng qīng kè jiān

  ( ) ()

  三、火眼金睛 辨字组词

  泛()仰()皱()

  芝 () 迎()波()

  曾()确()掌()

  僧()解()拳()

  三、解难答疑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吧。

  2 《第一朵杏花》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⑴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⑵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⑶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⑷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2.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3.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二、畅谈学习收获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春天来了,我们班的同学是勤奋好学的,我们学过哪些写春天的诗呢?(引导学生背诵高鼎《村居》、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贺知章《咏柳》)同学们背得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春天来了,柳树伸展开嫩绿的枝条,草儿也伸个懒腰从地底下钻出来,燕子在天空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也都开满了花。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今天我们学习(板书:第一朵杏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想想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二、初读感知

  1、先检查同学们生字词都认识了没有。(指名认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同学们读了课文,能不能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课文主要写谁?

  3、我们来看看竺可桢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课件出示竺可桢介绍)

  4、竺可桢先生胸襟豁达开阔、治学严谨勤奋、待人宽厚至诚,堪称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课文写了他几次看花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几个段落,每段都讲了些什么?

  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读课文,一定有更多收获。请同学捧起书来用心地再把课文读一遍,想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6、请大家谈谈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你的.理由。

  7、学习生字:师范写“仰”、“皱”,生描红仿写,师巡视辅导。

  三、作业

  1、完成本课《习字册》。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交代任务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找找时间、地点、人物。

  (2)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课文用了哪些词语写他的动作?找出来。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四人小组分角色读第二至五自然段,三人一人一个角色,一人作评论员。评议后再读。在小组里说说最让你感动的部分。

  (4)请读得好的小组在全班读。

  (5)读读最让你感动的部分,并说说理由。

  (6)“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说明竺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习惯地问”又说明什么?

  2、学习第二段

  (1)时间象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指名有感情朗读,体会动词运用的贴切。

  读了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小组分角色读第七至十四自然段,讨论孩子和竺爷爷的话分别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讨论并练习朗读。

  (3)全班讨论孩子和竺爷爷的话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4)指名读第十五自然段,说说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5)“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6)“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郑重”说明什么?

  3、学习第三段

  指名读,小组比赛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竺爷爷的话。

  4、小结全文:

  (1)从竺爷爷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2)师小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竺爷爷不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而且搞科学研究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我们做学问也要学习竺爷爷主动探索、精益求精的品质。

  三、延伸拓展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搜集你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下节课举行“科学家故事会”。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9

  师: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不能确定;一年后,带着爷爷的叮嘱,孩子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于是,他急着要把这个消息告诉给爷爷。下面一段文字是他们俩的对话,请大家自由读读、品品,看看每句话应该怎样读好它?

  (生自由练习后同桌交流,分角色练习)

  师:请两个同学分角色读读。

  (生朗读、评价)

  (师和生分角色读读,再来评价,引导学生体会人物说每句话时的语气)

  (再指名分角色读,读完后教师进行角色采访。)

  师(面向孩子):孩子啊,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喊得这么急?

  孩子:我终于看到第一朵杏花盛开了,我要快点告诉竺爷爷,让他也高兴啊!

  师:哦,竺爷爷问你的问题,你怎么回答得这么响亮、这么肯定呢?

  孩子:当然,是我亲眼看到的,是真的啊!

  师(面向竺爷爷):竺爷爷,听了孩子的话,您的心情怎样?

  竺爷爷:我太激动了!孩子留心观察,终于掌握了第一朵杏花盛开的准确时间!我要马上把它记录下来,它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将有很大的帮助!

  师:是啊,这是多么让人激动的时刻啊!所以,您“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

  (生读有关语句)

  生(疑惑的):老师,读到这里,我有点不明白。

  师:请具体说。

  生:我看到关于竺可桢爷爷的资料,他的`一生记录了无数的资料,象“第一朵桃花”、“第一次蛙鸣”、“第一群南飞的燕子”等“第一朵杏花”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点,课文这样写,好像有点小题大做了?

  师:是啊,你的思考很有道理,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生1:老师,我觉得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从中我们对竺爷爷的科学态度和为人品质都有很清楚的了解,可以说是以小见大,应该算得上1篇很好的题材。

  生2:在竺爷爷的一生中,类似于“第一朵杏花“的故事可能很多,但是课文从他和一个小孩围绕“第一朵杏花”的故事展开描写,生动有趣,视角也很独特,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大家都表示赞成。)

  ……

  有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语文课堂的灵性时时、处处迸发着,也深深的让我感动着……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0

  为课堂的灵性感动着

  江苏省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全柳芳

  这篇课文选取了竺可桢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通过叙写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次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并且郑重记下,指出他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表现了竺可桢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

  在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得更多的是孩子们课堂上将会生成的东西。在引导孩子与文本中的两次对话进行“对话”时,我设计了一下两个教学环节:1、分角色朗读,思考:这段文字中,竺爷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2、多层次体验竺爷爷和孩子第二次的对话。因为预设得比较充分,所以生成了很多灵性的东西。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1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灵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可也应该充满灵气与活力。赞可夫说过:“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民主,营造宽松氛围是不可缺少的。

  陶行知说:“创新能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千方白计地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和和谐的人际环境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挚友,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勇于猜测,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或异想天开的问题,允许学生敢于给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教学进行挑剔。记得我在教《第一朵杏花》时,要求学生回家先预习,再反馈他们的学习的'情况,再反馈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竺爷爷要弯下腰来求问。”可能有的学生没有理解这句话,在回答的过程中答案无奇不有,其中还有一位学生说:“竺爷爷可能是驼背。“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如果在这时我出声阻止这一切,那么我想再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还会这样异想天开的回答问题吗?答案肯定是”否“。这时我们教师要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来思考问题了。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乃至所错。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作为人师至关重要的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导他们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总结经验,走向成功的彼案。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2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82

  《第一朵杏花》教案

  作者:陈玉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

  2、学习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过对课文的研读,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

  为题;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分几部分?第一段讲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2、指名读

  3、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

  4、出示重点句: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部走到前院。

  (1) 指名读

  (2) 讨论: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顷刻间”是什么意思?“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些词语也说明他很高兴?

  (兴冲冲 快步)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再读第二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1、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一、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

  2、“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

  五、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

  2、引导:是呀,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成为有心人,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六、作业:

  1、摘录你喜欢的句子(两句)

  2、回答问题:

  学习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选择课后第四题词语中的两个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清明节)

  精确观察 掌握规律

  转载自太仓市经贸小学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品读第一次看花的情景,练习分角色朗读,感受竺可桢精确细致的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读通课文、理清脉络。2.品读第一次看花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受竺可桢精确细致的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花导入:

  1.出示杏花图:师: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瞧,多美的杏花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吗?(学生自由描述)

  2.出示句子: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相机学习生字:泛)

  3.引出竺可桢:美丽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一位老爷爷,他就是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出示人物简介)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指课题)谁能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课堂开始,以随和的谈话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条件与课文相联系,运用媒体进行图片展示,引领学生感悟杏花之美,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渐入学习佳境。

  二、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读一读:

  一株 吹皱曾经 精确 仰起脸

  估计 掌握绽开 明媚 兴冲冲

  大概 规律郑重 程度 顷刻间

  (2)读好长句。(课件出示)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竺可桢爷爷几次看杏花?找一找,分别是那几个自然段写的?

  (2)交流。

  小结:课文按时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引领学生在对1篇课文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品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品读课文——第一次看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1-5自然段。思考:竺可桢爷爷看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圈一圈,说一说,竺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1) 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2) “爷爷,您又看花啦?”

  (3)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拓展了解竺可桢的习惯)

  (4)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竺可桢坚持长期仔细观察、追求精确的品质。

  3.分角色朗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简要评价,注意提示语。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对话,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通过分角色朗读,品读字词,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感悟竺可桢坚持长期仔细观察、追求精确的品质,由此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

  四、总结本课。

  1.简要小结:

  2.作业:

  (1) 把生词写正确,努力写得美观。

  (2) 继续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竺可桢爷爷。

  附:板书设计

  一个中午

  第一朵杏花 长期观察

  细致精确

  又是一年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5

  单元要点分析:

  本组课文以“观察、发现、研究”为主题,5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感情”》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第一朵杏花》、《蜜蜂》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矿矿的研究》向学生渗透研究、发现的意识。本单元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揭示,又有自我探索发现意识的培养;阅读链接中通过采访和书信交流的形式,使学生通过科学家平实的语言了解这些伟人的内心世界,又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本单元的精髓所在——科学现象的发现、科学家的实验或同龄人的研究中渗透着哪些科学态度和精神;同时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学生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的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文本细读: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 16 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竺可桢所说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品析,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教师准备:

  课件、小黑板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作业:

  1、 正确流利地读会7课课文

  2、 自学本课生字,要求会读会组词。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展示资料,了解竺可桢,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竺可桢的照片:同学们,你们认识他是谁吗?(竺可桢爷爷)

  2.老师:我知道,同学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竺可桢爷爷的资料,能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吗?(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说中加深对竺可桢爷爷的了解。)

  3.教师:竺可桢爷爷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第一朵杏花》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答案。

  (引导学生在搜集、展示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竺可桢,体会他在气象学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

  探究课文内容的积极兴趣)

  二、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自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围绕“第一朵杏花”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集体反馈,检查自读的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教师强调要点。

  字音:“载”是平舌音“绽”“皱”是卷舌音;“律”的声母是“l”。

  字形:重点指导“惯”的笔画顺序;注意区别“梢”和“稍”。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 “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2、教师再次出示含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在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把课文读得更好。

  4、指名反馈:课文围绕“第一朵杏花”写了一件什么事?(竺可桢向一个孩子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答不上来。于是,竺可桢让孩子留心观察,来年告诉他。第二年,孩子准确地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并立即告诉了竺可桢,竺可桢郑重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学生自读为主,读后交流,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在自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交流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围绕第一朵杏花所叙述的这件事情和竺可桢爷爷成为一名著名的气象学家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第一课时课后检测

  1、给下列生字组词

  搬( )( ) 钓( )( ) 雁( )( ) 惯(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立即( ) 著名(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品析句段,深入了解竺可桢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2、总结全文,教育学生学习竺可桢爷爷精确地观察,认真地研究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抄有关键句子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淡红色 习惯 需要 研究 估计 推算 著名

  2、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是围绕“第一朵杏花”写了关于竺可桢爷爷的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和 (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寻新知识的兴趣)

  二、继续学文,探究原因

  1、指名读出文中直接点明竺可桢爷爷成为著名气象学家的原因。(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成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2、读中理解句子含义:自由地读一读,把你觉得读的时候要强调的地方画出来。

  3、指名反馈,教师追问为什么?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成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常年”“才”:强调了成功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的。竺爷爷能够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和他长期不懈地努力是分不开的。

  “精确观察”“认真研究”:这两个词语直接点明了竺爷爷取得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

  “著名”:体现了竺爷爷在气象学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4、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有感情地朝读这句话。(肯定、赞叹、佩服地)

  5、教师导:对于“精确观察”“认真研究”这两点,竺爷爷自己是怎么解释的呢?请大家把竺爷爷常说的这段话读一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1)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竺爷爷做科学研究的两个秘诀是什么?(允许学生互相讨论)

  (2)指名反馈。(观察、精确)

  (3)教师导: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观察,对什么要求精确呢?(学生结合课文以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认真地观察,持续不断的观察,长期地观察;精确的时间,精确的温度,精确的位置……)

  6、教师小结:是呀,竺爷爷观察的认真以及对科学研究所追求的精确在“第一朵杏花”这件事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个故事,把你觉得能够体现竺爷爷观察精确、仔细,科研认真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

  7、集体交流、反馈。

  “爷爷,您又看花来啦?”

  (这句话说明,竺爷爷经常观察杏花)

  竺爷爷告诉她:“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儿。”

  (这里虽然写的是竺爷爷叫小孩留心点观察杏花,其实告诉了我们竺爷爷平时十分留心杏花,只要有关于他气象研究方面的东西,他都会留心地观察)

  “竺可桢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透过加点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竺可桢爷爷此时兴奋、激动的心情,他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因为他得到了第一朵杏花准确开放的时间。从这一侧面,我们同样能够体会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要求精确的态度)

  “竺可桢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从这我们看出,竺可桢爷爷平时善于积累材料。“郑重”一词体现了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8、指导学生怀着对竺可桢爷爷的敬佩之情,朗读这些句子。

  (直奔重点,从原因人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自读课文。再找句子,品读句子,集体讨论交流,将抽象的原因化为具体的事件,从而加深学生对竺爷爷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的原因的理解。从根本上认识到精确观察,认真研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精确观察,认真研究的科研精神)

  三、总结全文,启迪学生

  1、教师导:同学们,竺可桢爷爷凭着他对科学的严谨态度,精确观察,认真研究,在气象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你们从他的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总结:是呀,老师相信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一定能够做到仔细观察周围事物,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2、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1、“哪天?今天开的。”孩子( )地回答。

  2、竺爷爷( )告诉她:“我有用处,明天你可要留心点儿。”

  3、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了!”

  二、把竺可桢爷爷常说的那句话读一读。

  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

  精确观察

  竺可桢爷爷——————著名气象学家

  认真研究

  拓展材料:

  竺可桢同志是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历任教授、所长、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并担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1948年被选为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6

  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课文,思考:这段文字中,竺爷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读书思考)

  生1:我觉得竺爷爷是个很善于观察的人,你看,他一看到杏花开了,就“走近”“数了数”,不像一般人那样无所谓。

  生2:我觉得竺爷爷他的观察是经常性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师:你从哪里读出这层意思的?

  生2:课文中写他“习惯地问”,就说明他经常问,善于思考。

  生3:老师,我赞成他的观点,我想补充一点:从孩子的问话‘爷爷,您又看花啦’的‘又’字上看出竺爷爷平时经常看花,观察事物。

  (师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生4:老师,我觉得竺爷爷不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还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

  师(微笑):是吗?你从哪儿读出这层意思的?

  生4:我发现课文中,描写竺爷爷是“弯下腰来”和孩子说话的,这个动作让人感觉他很和蔼可亲!

  师(翘起大拇指):同学们真会读书!从几个词语中读出了各自的理解,让一个和蔼可亲、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竺爷爷走近了我们!现在,就让我们好好的这段文字读一读吧!

  (生有感情练习朗读)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7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竺可桢的生平及清明节和气象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

  “竺爷爷,杏花开啦!”( )。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 )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问:“什么时候?”

  孩子( ):“刚才。”

  竺爷爷( )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 ):“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第二课时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 “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很快进入文章的学习中。

  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运用文本提供的素材进行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这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时机。另外,在教师精彩的引导下,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手段很方法。尤其是教师设计的加提示语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利时机。

  让学生用一个成语对竺可桢爷爷进行评价,这也是考察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好形式。

  拓展设计,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鼓励他们随时随地有搜集的欲望和习惯,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两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相机出示:竺可桢、绽开)

  2、读“竺、桢、绽”3个字,能读准字音。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

  出示要求:

  ①轻声自读课文2遍。

  ②读准生字的音。

  ③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⑴院墙 一株 泛出 程度 顷刻 郑重 大概 估计

  规律

  ⑵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第1自然段第二句,第5段第三句,第16段第二句。

  ⑶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指导分段。

  出示提示:

  ⑴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如何分成两段?

  ⑵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四、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5):竺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爷爷通过长期精确观察,掌握邮气候变化规律。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朵杏花》(齐读课题)

  二、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春天到了,杏花迎着春风开放了,开得可多可美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将课文浏览一遍。完成这样一道练习。

  出示:

  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描写了杏花的样子。

  请用画出描写杏花的句子。

  2、课文把杏花描写得很美,哪几个小节具体描写了杏花的样子呢?请你读一读。

  3、《第一朵杏花》这个故事前后写了两年的春天第一年是从第一段写到哪儿?做个记号。

  4、第一年春天竺可桢爷爷面对那么多杏花和第二年春天面对着第一朵盛开的'杏花,他的心情是不是一样的呢?情感不同说明什么呢?

  4、提问:竺可桢爷爷最关心的是什么。

  5、竺爷爷关心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不仅从他情感上可以体会出来还可以从他说的话中体会得到?哪些话呢?(板书:“我是问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三、学习1-5小节。

  1、指名读第一部分。(简单评价)

  2、出示第一段。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

  ⑴这里把杏花写得这么美,你想怎么读呢?谁来试试看。

  ⑵指名读。

  ⑶看来,你读书是很有办法的,你是怎样读好这几句话的呢?(向同学推广经验)

  ⑷还有谁愿意读的。

  ⑸听了他们这样读书,其他同学又是怎样读好这段话的。

  ⑹同学们在读书时有没有注意这两个词,圈一圈。

  ⑺点一下“泛出”“绽开”这两个词。

  ⑻齐读第一小节。

  3、学习2-5小节。

  ⑴过渡:杏花开得这么美,可是竺可桢爷爷关心的却是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

  课文的2-5小节写的是人物的对话,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

  ⑵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⑶指名读。

  学生评价(就某一句读得怎么样,谈自己的看法)

  ⑷小结:读人物的对话时,要注意用提示语来体会读书的感情。

  ⑸出示第3小节。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

  a、这一句谁来读。

  b、这里不仅写出竺爷爷说的什么还写出了他是怎么说的,以及他说话时的动作。

  c、为什么说是“习惯地问”。

  ⑹现在谁能连起来将2-5小节读好的?

  四、学习6-15小节。

  1、过渡:时间过得很快,转眼第二年春天又到了,课文的第6小节将春天写得特别美,你能将春天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2、指名读,齐读。

  3、课文的7-15小节,写的是小孩发现第一朵杏花开了,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竺爷爷,这里也有许多人物的对话。

  ⑴与2-5节的对话对比有什么不同?

  ⑵没有提示语,但我们能体会是谁说的,怎么说的吗?

  ⑶小组讨论读。

  ⑷指名读。

  ⑸评价:这样读可不可以,你们小组是怎么读的?还有哪个小组愿意读的?

  ⑹小结:同学们课文的2-5小节写人物对话时,加了提示语,而这里却没有加,是因为作者知道我们大家能够体会得到,这样写很简洁,但由于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写作文时应尽量学着运用提示语。

  4、述: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了,心中可高兴了,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

  出示:

  第15小节。

  ⑴谁能把竺爷爷当时的兴奋劲儿读出来的?

  ⑵圈出“立即”“兴冲冲”“快步”

  ⑶这一节同样写杏花开了,作者改用了哪一个词语呢?为什么用“捧出”啊? ⑷整个这一段,你能读好吗?

  比赛读。

  五、整体回瞻课文。

  大家读到这儿有没有想过,竺可桢爷爷看到第一朵杏花开了这么兴奋是为什么啊?

  (课后大家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再阅读阅读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略讲第16小节。

  1、汇报查找资料。

  2、自由读课文。

  出示:竺可桢爷爷搞科学研究,需要的是( )时间,从来不用( )、( )这些字眼,也不用( )和( )代替观察。

  ⑴学生轻读课文两遍。

  ⑵在字中圈出答案,指名回答。

  ⑶指导理解“精确”。

  3、小结:学习本课,你觉得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二、练习。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9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尤其在物候方面有精深研究,这篇故事就是反应他在物候方面的严谨态度、不苟的精神。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第一朵杏花”进行展开,让学生理解“第一朵”有着特定的含义。文中的对话较多,教学中注意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及时作出评价。

  如:在孩子向竺爷爷报告杏花开放的信息时,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我指定了两名学生,分配了角色,展开了对话。学生的评价可多了,有的说:因为孩子来得很急,竺爷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第一句要读出“奇怪”的语气。他读得平淡了。有的'说:“竺爷爷,杏花开啦!”这句读得好,把小孩兴奋的语气和心情读出来了。但是“什么时候?”要读出激动的语气。还有的说:“是第一朵吗?”表现了相信,又有点怀疑,他用半信半疑的语气读很好……通过朗读、评价,把一个对科学研究十分执著、非常严谨的科学家形象,栩栩如生地映现出来,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了。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2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间?

  二、感悟文本

  (一)(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1---5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想想竺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小组中交流你的读书收获。

  3、指名汇报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4、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

  (二)(学习第6---15自然段)

  1、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文,突出“绿、青、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出示课件: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2)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并汇报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根据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指名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6、“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拓展升华(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补充《竺可桢的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8、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四、总结

  1、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2、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21

  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一段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段景物描写很美,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教学这段文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开始,学生们比较茫然,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教学第六自然段

  师: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一年后,孩子有了答案,在揭晓答案前,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指名读)

  师:你喜欢这一自然段吗?

  生:我喜欢,因为它描绘了春天来了,带来了绿意,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生:它写的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它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里的词语写得很美“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写出了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了。

  生:(学生站起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该句后),这里还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你不仅读得美,而且还知道这里用了排比,真了不起。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生:“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里用了比喻,把时间比作飞箭,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

  师:说得好,读得更好,一起来(全班投入地读这一自然段)。

  找准训练的切合点,我根据教材实际及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进而体会人物的感情,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例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孩子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没有对话的提示语,教学过程中,我就充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对话,先理清对话的人物关系,根据上下文及平时的经验,想象两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此时的不同心里状态,进而朗读一番。

  师:下面的对话该怎样读?

  生: “竺爷爷,杏花开了!”应该兴奋地喊道。因为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按照竺爷爷的.叮咛做了,他很兴奋。

  生:“什么时候?”应该急切地问。”

  生: “老师,我觉得应该加上竺爷爷迫不及待地问”。

  师:看来你也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你先说说原因。”

  生:迫不及待比急切更能体现竺爷爷急于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更能表现他时刻关心物候现象的科学家风范,也能更好地体现老科学家重视孩子话的平易近人作风!在根据刚才添加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对两个不同人物的对话朗读得特别到位,达到真正走进文本的地步,从而实现了生生与文本的

  生生交流与老师的交流,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这比我们琐碎的肢解课文、繁琐的分析,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1-20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2-18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10-17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优秀10-02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通用(2篇)02-13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08-03

第一朵杏花设计一教案01-19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10-11

《第一朵杏花》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