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第二句)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两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
(2)“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
小结: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3)由“日边来”想象: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2.拓展与《望天门山》风格相似的李白其他诗句。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亦、抹、宜”,会写“饮”和“初”,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谁到过西湖,谈谈你的感受。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两次来杭州做官,非常喜欢西湖,写下了许多有关西湖的每文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其中一首,西子湖的称呼还跟它有关呢。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过渡:再读全诗,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美在哪?(前两句:晴天、雨天的美景)
1、晴天的西湖:
读第一句,对照下面的注释,说说美在哪?(潋艳——波光闪动的样子)
(1)结合课件理解“潋滟”: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波光闪闪、银光闪闪、亮亮晶晶、波光粼粼、银光闪烁,你觉得就好像——像星星一闪一闪的)
(2)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让我们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呢?(小鱼在水里嬉戏、湖水很清澈、蓝天绿水、青山秀水……)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第一句。
(3)这么多美景诗人用哪个字加以概括了?(好)
(4)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啊!
2、雨天的西湖?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1)读第二句,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多么重要,该怎样读?
(2)用心感受,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再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时雨下大了一点——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下得越来越大——山色空蒙雨亦奇。
(3)说说这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呢?(“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4)(出示描绘雨中西湖朦胧的美的图片)是呀,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柳树更加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蒙蒙细雨好像一层面纱遮住了他那害羞的脸。
(5)这雨只让西湖的山色空髀穑磕阕呓丝矗够崛梦骱哪切┚拔锔兀浚ɑǜ蘩觯莞蹋糜稳烁模蛭甑闳髀湓谒巧砩虾苁娣br>(6)所以诗人说雨中的西湖是——奇妙的,雨中的西湖是空蒙神秘的——读“山色空蒙雨亦奇”,她又是水灵灵,生动、鲜活的——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3、赞美西湖
(1)诗人就这样在雨中畅游着幻想着。不知不觉雨过天晴,作者眼前随之一亮,他又看到了什么景象?
(2)西湖是那样美不胜收,作者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子。西湖,西子。西子,西湖。一个是人,一个是景。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美:西施淡妆浓妆都美,西湖晴天雨天都美;西施的家乡离西湖不远;都有个“西”字。)因此,西湖从此就叫西子湖。
(3)苏轼醉了吗?(他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读最后两句。
4.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诗题,这是苏轼在什么景象过后吟出的诗句?在哪里?干什么?
5.听着一首小曲,看着一池美景,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千古绝句!(出示课件及配乐)
四、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1、练习生字“饮、初”。
2、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庭、未、磨、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课题。指导识字?“庭”。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3、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4、指名讲讲古诗的大意。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轻声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2、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和谐,融为一体。)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轻轻地读、读出柔和之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的温柔。一起来读……
(4)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3、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四、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1、生字“镜、未、磨、遥、银、盘”。
2、配乐朗读古诗,背通古诗。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通过对“断”、“开”、“回”、“出”等字的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感悟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诗人李白的其他诗歌、ppt课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句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代圣人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意境优美,而且想象丰富。说起意境开阔想象丰富的古诗,有一个人就不得不说,他的诗也不能不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思出了多少游子的悠悠乡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送给友人多深的切切情谊;还有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直下的何止是庐山瀑布啊?这些诗都是出自他之手,他是谁(生答)是的,李白(板书:李白)
诗仙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一次,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诗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大家齐读课题(板书:望天门山,齐读:望天门山李白)
二、读通诗歌,初悟诗意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板书“中”“帆”)
2、指名读诗,正音,强调上面几个字。(师:其中有两个字容易读错,“中”“帆”,第一个“中”,它是多音字,指名说,这里应该读什么?“中断”就是中间断开,所以读第一声,“中断”读,第二个“帆”,指名读,你真棒,好多大人都会读错,第一声,“船帆”,以前的船啊,要靠风把张开的船帆吹动才能行驶,“船帆”。指导写“帆”字)
3、指名读。(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非常通顺了,谁想读,指名两个学生读)
4、范读。(你们读得这么好,万老师也想读一读了,好吗?可不能只是竖着耳朵听,还要仔细听听我读诗时候的节奏和停顿。准备好了吗?)
5、生自由读,初悟诗意。(指名读,谁想模仿老师读一读。还有许多想读的同学,读给你的同桌听吧。一边读还可以一边想想,哪里还不太明白,可以在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问号,还可以联系课文注释和插图来理解诗句意思。开始吧。)
6、生提出疑问。(你有哪里还不明白的吗?指两名生说)
7、不急(没关系),这些问题我们学着学着,你就能豁然开朗了。诗题是望天门山,诗人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读读诗,和同桌讨论一下吧。
8、指名说(引导:天门、楚江、孤帆、日,分别板书)
三、激发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
4、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从哪两个字里看出来是楚江把天门山劈开的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开”?能组一个词吗?怎么开的呢?读读这一句吧。
5、是啊,一个“断”一个“开”就写出了这奔腾东去、汹涌澎湃的楚江水,一起读这句!(板书:汹涌)
6、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板书:雄伟)(师:至此回是怎样的呢?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7、闭上眼睛,你能看到这幅画面了吗?指名答(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是啊,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回答完再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无人回答就引导到后两句诗)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青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字理解。是静止的吗?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12、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坐车的时候,是不是发现窗外的景物都往后退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
13、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两岸的青山好像纷纷出来迎接诗人呢!)
14、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再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情
1、这个时候,你要是坐在这片孤舟上,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名答)
2、是啊,诗人李白跟你有着同样的心情。
3、师述: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3、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宽阔的胸襟和奔放不羁的情思。
4、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五、赏析拓展,总结全诗
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
入蜀中,便有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
出三峡,便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
东至齐鲁,便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苍凉景色;
西游华山,便有了“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引读:来到安徽当涂天门山,便有了(生读全诗 )
师:李白的诗还有许许多多,都等着你们去读呢!
六、指导书写:(依据时间)
我们读诗有点诗人的感觉了,写字能不能像诗人一样呢?古代的大诗人可是除了能写一首好诗,还能写得一手好字啊!我们来看看诗中几个比较容易出错的字,一起来写一写,好吗?(“断”、“孤”、“帆”、“楚”师讲解强调 “断”字的笔顺,“孤”字下面一点,“帆”字横折弯钩,生在课堂作业本上书写。)
七、板书
望 天 门 山
李 白
天门 雄伟
楚江 汹涌
孤帆
日
八、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①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
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两岸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
3、教师小结。
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6
知识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指名背诵)
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师出示课件1。
3、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歌:《望天门山》》。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播放朗读课件,听诗歌朗读。
2、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齐读):(1)把诗读正确、流利。(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3)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5、展示学习成果。
(1)谁来读读这首诗?
(2)说说你在刚才的'学习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借助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师: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呢?(生自由发言)
师归纳:这首诗应该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读,才能读出天门山的豪迈气势。(播放《望天门山》朗读课件)
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模仿古人诵读古诗)—→配乐朗读师:这么美的古诗,你们能背一背吗?(学生背诵古诗)
四、课时小结,课外拓展
1、诗配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反馈:天门山长江太阳帆船)我还知道同学们的画画水平挺不错,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画下来。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大诗人李白,学习了他的《望天门山》一诗,大家的表现老师非常棒,其实李白只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搜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我们在下次的语文兴趣活动课上举行一次古诗擂台赛,看谁在相同的时间里背诵的古诗最多。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相关链接:《望天门山》说课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9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那些山?还想去游那些山?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天门山,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就去过那里,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识“天门山”
1、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①望:看,往远处看。
②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山的门,可见天门山是……(高、俊秀、险等)师补充: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2、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三、游览“天门山”
㈠我能读,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①读音准确;
②停顿恰当;
③有表情地朗读;
④有画面地朗读。
3、变换形式,反复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过程)
㈡我能说,1、说一说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①我感受到诗歌磅礴的气势。理由:“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②我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动。理由: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要用高昂的声音来表现内心的激动。
2、说一说这首诗你不理解的和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学情预测: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从中断裂;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通,流过的意思;回:回旋;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仿佛是被神斧拦腰从中劈开似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出。只见向东流去的碧绿的江水,在这里打了个回旋径直向北流去。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突出,耸出来;孤帆:单独的一只船;日边:遥远的天边。
两岸苍翠的东西梁山隔江相对从船的两边掠过。一叶孤帆从天水相接的远方徐徐驶来。
(适时补充: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①“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②“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③“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小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㈢我能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画?说说你的理由。
①画单一景物;
②画一个片段;
③画连环场景。
2、作品展示。
3、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结: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五、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0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学习这首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古诗的语言非常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而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很难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境界中去,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景,深刻地领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真正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秀丽。
一、交流资料,感受意境。
1、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李白及天门山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出示课件:天门山两山对峙,长江汹涌奔腾,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小帆船由远而近顺流而下。)
(师生共同欣赏。)
3、师: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地交流。)
[评: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美景,能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一开课,就能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二、自主合作,体验意境。
1、师:请同学们读读《望天门山》这首诗,看诗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这一壮观景象的。读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学生大声诵读,在小组内热烈地交流。)
2、全班交流。
3、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解上的难点,即对“至此回”与“相对出”的理解。(师相机板书:“至些回”?“相对出”?)
4、合作探究不懂的词语。
(1)理解“至此回”。
(师再次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①再次启发学生说自己又读懂了什么。(主要是解决了哪个“?”)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汹涌的长江水好像是从中间推开了天门山,碧绿的江水一路奔流向前,至此撞击到岩石上,激起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大家能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表现这一壮观的景象吗?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出示配乐动画,指名配音朗读。)
[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整理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播放课件再现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是最好的办法。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与课件的形象直观感受下,理解到了诗意,突破了难点,再加之教师播放配乐动画,学生在这种美的情景的'熏陶下,大声地配音朗读,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了古诗的意境。]
(2)理解“相对出”。
①师:记得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也有两句诗写得很有气势,是哪两句呢?
(生齐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师:很对!作者所望见的两处景象都是惊心动魄,极其壮观。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
③师再次出示课件,(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作者分别站在什么地方望的?
(引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而从远处看天门山和在近处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远处看山很模糊,到近处就变大变清楚了。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就是作者的这种感受。)
④再次请学生说出这句诗所描写的意境。
⑤再次地播放配乐动画,让学生大声地诵读这两句诗。
三、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说说,你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师配乐诵读诗句,生想象)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
3、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点拨:眼前这番壮丽而又秀美的景象,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激情诵读)
[评:古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优美的意境,深挚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师: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师: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师: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师: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案例评析: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因此,古诗“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生的味口。所以此案例设计中,教师摒弃了以往单纯地理解诗句意思的教学,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感受意境。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给学生营造了一片诗意的天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望天门山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2
一、预设目标:
1、培养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2、尝试理解古诗的内容。3、在熟悉练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4、学习创编古诗的动作。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准备:
flash动画、幻灯片、板书、乐曲《平湖秋月》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并感受诗的意境美。
3、教师范读古诗,请幼儿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4、古诗欣赏与理解:
(1)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2)古诗大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3)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4)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6)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6、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出来。手指点读教材中的古诗《望天门山》。
7、游戏“回音壁”,随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8、观看flash、集体跟读。请幼儿边观看古诗课件,边跟读。
9、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师鼓励幼儿自编动作帮助记忆。
四、活动延伸: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回家和父母结合古诗内容画一幅图画。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3
1课标解读
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没有品位,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通过描述、插图、音乐等手段,给学生营造便于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新境”。
2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熟读成诵,抓出重点词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引导叙述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重点难点
中年级段学习古诗,不能只满足于读一读,背一背;也不能像高年级那样,准确地理解每一诗句的意思及诗人的背景、写作风格。学生要对古诗内容有一定了解,能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根据这个年段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感悟古诗词的情、意、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明确目标
1.出示第六组单元导读,全班齐读,抓住主要学习目标。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唐代诗人李白,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板书)
【通过链接李白的其他写景诗,引领学生获得对祖国大好河山之壮美的初步体验与感受,产生“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效果。】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读准、读通、初步读出韵味、读懂古诗的目的,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打下基础。】
三、以趣激情,以情促思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2.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
【诗中有画,画里有诗。”通过抓“开、回、出”等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导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水的澎湃。】
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像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紧扣关键字“出”进行感悟,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表及里,再辅以复沓手法,通过一次次朗读达到回环效果,凸显“出”中之情。】
14.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15.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16.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通过形象的生动的讲解及入情入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从而达到声随情动情更深的古诗欣赏境界。】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拓展学生阅读量。
五、作业设置
1.背诵《望天门山》,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明天交流。
2.搜集课外写景的古诗词,读读背背。
六、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生字词。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0.(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1.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2.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07-27
《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05-08
(集合)《望天门山》教学设计07-27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05-08
望天门山的优秀教学设计03-15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02-08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02-07
《望天门山》教案09-11
《望天门山》教案08-24
《望天门山》说课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