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5篇(推荐)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音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课时
知识技能目标:感受音乐节奏等基本要素,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学习中来,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入领会歌曲情感,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基本要素,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领会歌曲情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三、 教法、学法
教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以启发、点拨、引导为主,辅以示范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讲解法:介绍歌曲作者和创作背景。
示范法:用自己的演唱来表现音乐,来感染学生。
多媒体辅助法:展示以体现歌曲内涵为主题的图片、诗词,播放歌曲的不同版本。
(还有: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 自己选择编排)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方法的'选择 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 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歌曲的特点,演唱的技巧。
尝试法:指导学生自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 板书设计
五、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多媒体教学课 所采用的的教具有 钢琴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
1、 导入 (5分钟)
一般采用情景的方式导入(欣赏形式的课程多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导入) 也可以采用复习上节所学的方式导入自己编入一段 课程导入词 (根据课程)
2、 新课(20分钟)
(如果是欣赏性质的课程 新课设计多采用多听 让学生多讨论 小组讨论啊 教师引导提问 学生多听 多想 多回答 然后再总结的方式去设计 目的 一个要让学生 了解 体会到歌曲情感)
比如 1、讲解歌曲时代背景
2、讲解歌曲作者
3、学生初次聆听 体会歌曲情感
4、学生再次聆听 感受歌曲旋律情感走向 画出歌曲旋律线
(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5、学生再次聆听歌曲 带着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再次深入聆听歌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果是教学新歌之类的课程 新课设计还是以学生为主导 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新课教学)
比如 1、聆听歌曲
2、讲解歌曲节奏 强弱规律 重难点不好唱的地方
3、设计发声练习曲 (可以板书到黑板上)
4、学唱歌曲 示范演奏 教唱 跟琴学唱 跟录音学唱 分小组讨论歌曲情感 找同学示范唱 抽唱
5、互动环节 划出2 3 4拍子 适合歌曲的指挥手势图,教同学指挥,抽同学演唱,抽同学指挥 这样全班互动下
3、 课堂小结 (5分钟)
自己总结整个课堂教学 再次阐述歌曲 旋律 作者 情感等 肯定下学生
4、 课后作业
同学们将自己所学歌曲演唱展示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亲戚朋友
下去聆听与本课作者有关的歌曲 体验歌曲表达什么情感
六、 教学反思
(空在那儿 这个学生学习了这课后 存在的问题的反思 不用写 空着就行)
在教案中体现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辅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四多“多听 多想 多体会 多创作”等方式深入了解歌曲情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重视整个的创作过程,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性是本节课的宗旨。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他那种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学生能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
2、通过聆听、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能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3、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加深体验音乐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欣赏《二泉映月》,感受乐曲的意境。
难点:
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音频《光明行》,学生观看并思考: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教师总结:乐曲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乐曲气势恢宏,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进而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
1、播放乐曲《二泉映月》并提问: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2、教师简单介绍乐曲创作背景以及分段。
(三)分段欣赏
1、播放乐曲引子部分并提问:作者表露出的无限的感慨——为什么我会这样瞎穷?从哪里可以体现。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乐曲的开头部分以四拍组成的短小音调作为开端,以一个下行音阶式短句,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写的意境中。
2、请同学模仿引子中叹气的声音演唱好引子部分。
3、播放乐曲的第一部分并提问:这一部分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地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从平静转为激昂。表现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此后的五个段落是围绕着第一段两个主题的五次变奏:它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曲调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达出音乐的渐次发展和推进。主题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时而悲壮,时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与痛苦,不平与怨愤。
4、在教师带领下演唱主题部分,注意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5、播放乐曲剩下的片段,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乐曲营造的意境。师生共同总结:乐曲的清晰变化幅度很大,结束在轻奏的不完全终止上,好像无限的惆怅与感叹,声音更加柔和,节奏更加舒缓而趋于平静,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6、再次播放《二泉映月》,感受乐曲哀婉、凄凉的情绪。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次聆听乐曲。
(四)巩固提高
1、介绍乐器二胡。
2、《二泉映月》以凄苦哀怨的音调,叙述了阿炳一生颠沛流离的悲苦遭遇。一开始是一个简短的引子,接着作者的感情由沉思到感慨以至怒号那血泪的控诉,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请同学用铅笔在音乐的伴奏下为阿炳或二泉映月画一幅画。并讲解你的作画意图。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欣赏了民族乐曲《二泉映月》,通过欣赏不仅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体会了乐曲的如泣如诉、如悲如怒的情调及二胡的演奏效果,还有作者在充满坎坷和磨难的生活中那种倔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他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课后同学们多搜集欣赏一些民族器乐曲,更深的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四、板书设计
略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3
教具:投影片,音乐vcd、录象资料、录音带、钢琴
1.通过三组作品的赏析,使学生了解拉美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在“寓教与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体验拉美音乐的能力。
3.通过赏析加深学生对拉美音乐文化是三种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的理解。
重点难点:掌握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及节奏特点。
课前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中初步理性化的`体验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
(一)设问与回答的方式导入
1.歌曲有什么特点?
2.具有何种音乐的风格?
归纳:
1.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具有拉美音乐的风格。
出示课题:拉美音乐赏析
(二)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设问
1.拉丁美洲的地理区域、原居住人群。
2.本土音乐的主要形式。
3.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借助史地知识,了解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背景。
归纳:
1.指的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原居住人群为印地安人
2.拉美音乐具有印地安、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相混合的特点。
歌舞音乐是拉美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3.欧洲入侵和黑人的贩卖带来了各自音乐文化的融合。
(大小调七声音阶和切分音的连续使用等)
三)器乐曲《飞驰的鹰》赏析
1.聆听乐曲主题,选择音乐形象。
大江的涌潮
森林的早晨
飞驰的雄鹰
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出示乐曲标题,简介乐曲背景。
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演唱主题
在演唱中感受音乐的形象和情绪。
4.主题讨论分析
音乐通过哪些手段塑造雄鹰的形象?
使学生在分析主题旋律中了解音乐语言怎样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
5.归纳
平稳的节奏、弱起及三拍的连音
6.欣赏全曲并思考讨论
⑴乐器音色及演奏技巧有何特点?
⑵乐曲速度如何变化,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通过讨论构建主动学习的
氛围,在分析音乐的过程
了解音乐在表现形象与
情感中的作用。
7.归纳
竖笛的音色及演奏技巧给人一种神秘、苍茫、升腾的感觉。
小调色彩和速度变化使悼念转为歌颂和热爱。
(四)歌舞音乐片段赏析
1.探戈
⑴.播放探戈舞曲
请同学们说出节奏特点,强化审美体验。
⑵.介绍探戈(投影8)
探戈是阿根廷的代表性舞蹈,2/4拍、切分音运用
是一个重要特征。
⑶节奏练习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探戈的节奏特点
2.伦巴和桑巴
⑴介绍伦巴、桑巴
伦巴为古巴代表性舞蹈,4/4或2/4拍,速度中等。
桑巴为巴西代表性舞蹈,2/4或3/4拍、切分音丰富。
通过对比性区别两个舞曲的不同节奏教学为参加社会音乐生活打下基础
⑵.观看桑巴、伦巴片段,分辨舞蹈类型并归纳各自特点,利用电教手段感受不同舞蹈的特点,使教学更直观。
⑶结论
伦巴:音乐缠绵,舞态柔美,舞步动作婀娜款。
桑巴:音乐热烈,舞态富有动感,舞步摇曳多变
⑷由教师指挥,学生练习打节奏,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伦巴桑巴的特点,巩固教学效果。
(五)声乐曲《西波涅》
1.欣赏全曲思考讨论
⑴音乐中汲取何种舞蹈节奏?
⑵歌曲前后两部分由c小调转为c大调,有何用意,表现什么?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4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学理念:
本课旨在通过介绍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及体验他的音乐风格特点,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内涵及艺术价值,接纳和包容多元文化,开拓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本课首先运用学生间、师生间不同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收集并获取知识,淡化教师提供知识的主导角色。然后,利用多种渠道,为学习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柴可夫斯基生平、作品及作品风格的简介,让学生对作曲家及其作品《天鹅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运用不同形式的交流,培养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教学难点:
1、由于学生对西方音乐接触较少,所以让学生正确感受和理解音乐,需要一点过程。
2、本课欣赏的是芭蕾舞音乐组曲,涉及到的音乐较多,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情绪,感受不同乐曲的风格和发展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赏天鹅的画面,播放《天鹅湖》之天鹅主题音乐
2、提问,并简要介绍引出课题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感受音乐,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分组进行交流柴可夫斯基的生平、音乐风格及其作品
2、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
3、教师简单介绍相关音乐知识:柴可夫斯基个人情感、生活、写作风格、优秀作品等。
教学意图:让学生们共同协作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发挥学生各种潜能,并有勇气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与学生、老师共同探讨知识,同时也能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 《天鹅湖》作品简介:
1、《天鹅湖》故事情节:通过多媒体播放影像资料介绍情节
2、《天鹅湖》芭蕾舞组曲音乐的来历
3、欣赏芭蕾舞《天鹅湖》的系列图片
4、欣赏音乐片段:
(1)欣赏《天鹅主题音乐》:
A、欣赏提示、提问:请同学们从器乐音色、乐曲速度、旋律等方面来感受音乐刻画了什么样的天鹅形象?根据影音资料提示欣赏音乐
B、欣赏完毕后,进行交流
C、哼唱乐曲
(2)欣赏具有匈牙利民族风格的音乐片段——《匈牙利舞曲》:
A、欣赏提示:比较音乐前后段速度、感情的变化,感受匈牙利舞曲的音乐风格
B、播放影音资料欣赏音乐,然后进行交流
C、再欣赏一遍
(3)欣赏具有西班牙音乐风格的音乐片段《西班牙舞曲》:
A、欣赏提问:请同学们猜一下,你能听出这首乐曲具有哪一个国家的民族音乐风格?
B、播放影音资料,请同学们交流后,回答问题
C、较完整的复听一遍音乐
(4)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到的音乐欣赏知识,为下面两段音乐做简要音评:
A、播放影音资料:欣赏具有意大利风格的音乐片段《那波里舞曲》:
欣赏提示:注意器乐、节奏和营造的氛围
(这是一首十分著名的意大利塔兰泰拉风俗舞曲,整个舞曲以小号为主,音乐活泼,前段平稳,后段节奏越来越快,气氛热烈。)
B、播放影音资料,欣赏《四小天鹅舞曲》:
欣赏提示:注意节奏、音乐气氛、主要旋律所描绘的形象和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
(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戏的情景。富于跳跃感的节奏、活泼纯真的旋律,质朴而带有田园的清新气息,栩栩如生的刻画出了小天鹅可爱的形象)。
C、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对两段音乐的音评
D、与教师交流
(5)总结:柴可夫斯基主张音乐的美应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他的音乐旋律优美、通俗易懂,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音乐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
教学意图:在与同学、教师共同交流欣赏了《天鹅主题音乐》、《匈牙利舞曲》、《西班牙舞曲》后,让同学们尝试利用刚学习到的欣赏知识去赏析《那波里舞曲》、《四小天鹅舞曲》,来巩固、检验自己的欣赏能力。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的同时,兼顾提高学生个人的赏析能力。
四、总结与延伸:
1、小结课堂学习内容。
2、欣赏音乐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教学意图:让同学们了解教师上课的意图,把有限的课堂知识学习逐步转换成无限的课外知识积累。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音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中第十五节《贝多芬》。这个单元主要探究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一共有两首,分别是《第23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和《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欣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引导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的作品风格及内涵,初步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启发学生把学习、生活和乐曲所表达的深刻内涵紧密结合起来。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对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有自我欣赏能力,但这种能力与认知基础却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而使学生对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存在一定鉴赏困难,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音乐作品不懂得如何进行欣赏。因此改变这一状况是上好本课程的关键,是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采用对比检验、模仿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古典艺术所带来的美。
三、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感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首先是,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加强学生对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及贝多芬精神的认识。体会作曲家百折不挠的一直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讲解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奏鸣曲、奏鸣曲式及交响曲的'基础知识,增加学生对于曲式结构的了解,为以后更好的鉴赏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聆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及《热情奏鸣曲》的音乐片段,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古典主义的音乐特点;区别交响曲作品及奏鸣曲作品的不同,并能够试着演唱《欢乐颂》这个乐章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能够试着哼唱主旋律,掌握奏鸣曲式的结构是分为呈示、展开、再现三个乐章;以及贝多芬所创的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的结构。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聆听《忆秦娥·萎山关》、《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和我的祖国》及《祝酒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诸,认识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社会内容,进而了解当代创作歌曲的基本特征。
二、在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认识歌曲的体载及风格,掌握艺术歌曲及群众歌曲的基础知识。
三、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
教学内容:
一、欣赏《我和我的祖国》
二、音乐知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三、欣赏《忆秦娥·娄山关》
四、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
五、对比欣赏《祝酒歌》与《饮酒歌》
教材分析:
一、《我和我的祖国》歌曲创作于1986年,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表现了人民对祖国满怀深情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歌曲为二部曲式结构,圆舞曲节奏贯穿全曲,曲调流畅、激越、抒情、歌词真挚,亲切感人。
二、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作于1935年2月,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转回贵州改打黔军,抢占娄山关,歼故两个师,取得长征途中第一个大胜利。
忆秦娥为词牌名。娄山关,在贵洲省遵义市北的娄山上,是由黔入蜀的要道。娄山,横亘于遵义桐梓间,是乌江与长江的分水岭。“忆秦娥”词牌在结构上由上片和下片组成。曲作者在音乐上也随之而布局。在旋律上,曲作者吸取了我国民族音乐中戏曲与曲艺音乐的素材,以及进行曲的要素进行创作。
三、《谁不说俺家乡好》是电影《红日》中的插曲。作于1961年它吸取了山东民歌的音调,曲调优美、委婉。歌词朴实无华,通俗生动,真挚深情,唱出了家乡好,解放军好和解放区好的思想内容,表达了解放区军民对家乡自然风光和鱼水深情的由衷赞颂。
四、《祝酒歌》作于1977年。歌曲表现了粉碎“”举国上下、亿万群众欢庆十月胜利,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情景。歌曲为带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结构。1980年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
五、相关音乐知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都是在不同的国家,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从歌曲本身说,并无截然不同的明确界限。一般来说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曲,音乐通常是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而艺术歌曲则词曲紧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重点:
欣赏《忆秦娥·娄山关》和《谁不说俺家乡好》。
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学生在抒情流畅的圆舞曲节奏风格的音乐声中进教室。
师:请问同学们是否听过老师播放的这首歌曲?
生:……
2、老师歌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新中国伴随着歌声成长,歌声鼓舞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点题第十七单元。
二、欣赏《我和我的祖国》
1、刚才你们听得《我和我的祖国》感受到什么样的音乐情绪呢?
2、生:……
3、师:由调流畅,激越、抒情、歌词真挚,亲切感人,圆舞曲节奏贯穿全曲,歌曲创作于1986年为二部曲式结构。
4、介绍曲作者——秦咏诚:生于1933年,江苏菱榆人,1948年参加革命文艺工作并开始学习作曲。1952年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学习,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都,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等职。作有《我为祖国献石油》等歌曲和声乐协奏曲,交响诗等作品。
5、欣赏乐曲(带问题:歌曲表达什么情感?)
6、生……
7、师总:歌曲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人们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也是人们发自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感的升华。第一乐段以叙述性的音乐语言展开乐思,运用比喻的手法诉说我和祖国的亲密关系。第二乐段曲调转入高音区激情迸发,情绪逐步高涨,最后结束在高潮上。这首歌属于声乐艺术中的群众歌曲。
三、音乐知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群众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其内容大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它体现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表达人民群众集体的思想感情。它的曲调以雄壮豪迈者居多。音域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适于群众集体齐唱。如《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我国群众歌曲的历史,可追溯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抗日抗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群众歌曲都起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艺术歌曲源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其特点是歌词通常采用诗歌,着重个人感情的抒发和内心体验的揭示,曲调与歌词紧密配合,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深刻体现整首歌词和各句歌词的内容,感情细腻,优美感人,抒情性较强,伴奏不只是做和声的衬托,而常在渲染意境和刻画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五四”以来,我国作曲家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如《玫瑰三愿》、《我爱你、中国》等。
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都是在不同的国家,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有时,很难严格地将它们区别开来,从歌曲本身来说,并无截然不同的明确界限。一般来说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曲,群众歌曲的音乐通常是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而艺术歌曲则词曲紧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
四、重点欣赏的歌曲
今天我们欣赏的几首歌曲分别创作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等不同时期,因此,其风格不尽相同,并在类别上又可分为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有的特征较为明显,大家有共识即可,有的特征不明显,大家可以讨论研究,不一定下结论,不要纠缠在某一歌曲属哪一类。重要的是探究过程。
(一)欣赏《忆秦娥·娄山关》
1、介绍作词创作背景: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转回贵洲攻打黔军,这次战斗,打了两天:2月25日黄昏,微雨阵阵,乍阴乍晴,直到26日拂晓,经过反复多次肉搏,击溃王家烈部四个团,再克娄山关,大雾弥漫,山黑月小,毛泽东的《娄山关》词,即作于此时。当时,娄山关战斗是胜利了,但长征的战略任务受到挫折,毛泽东的心情不免有几分沉重。忆秦娥为词牌名。娄山关在遵义市北,是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2、出示地形图等
3、学生朗诵《忆秦娥·娄山关》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仓山如海,残阳如血。
(提问学生词写的什么内容?)
生:……
师总:“忆秦娥”词牌在结构上曲上片和下片组成,上片是大军过娄山关的情景,有声有色。风吹声、雁叫声、马蹄声、嗽叭声、长空、浓霜、残月,下片是描写大军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
4、介绍曲作家——陆祖龙
生地1928年,江苏常熟人。1946年在清华大学学习并参加校管弦乐队吹单簧管,同时学钢琴及作曲。1949年参加解放军南下工作团。50年代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指挥兼创作组长,总政歌舞团指挥等职。曾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音乐创作。主要作品有合唱《祖国永远是春天》、重唱《三个战友》等。
5、师:忆秦娥词牌在结构上由上片和下片组成,曲作者在音乐上也随之而布局在旋律上曲作者吸取了我国民族音乐中戏曲与曲艺音乐的素材以及进行曲的要素进行创作。歌曲的前奏是全曲的概括,长短、强弱错落有致的音调三连音的号角声与连续附点马蹄声阵阵响起,一下子把我们的听觉视野引入紧张的战斗场景之中。
6、欣赏乐曲(带问题欣赏上、下片音乐如何表现?)
7、生……
8、师总:上片把战地紧张肃穆的气氛,红军战士慷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坚毅沉着的革命斗志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下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战士踏着前进的步代,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人民必胜的信心,接着重复歌唱“雄关漫道……真是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多么豪放劲健,把音乐推向高潮。在号角声的过门后,叠唱“从头越”昂首遥望,无边青山,像大海的波涛一般,一轮落日,垂挂西天,发出鲜红的血般光芒。音乐在重复“苍山如海”时出现了全曲的音、高八度的主音do,然后音域音量逐步淡出,令人回味无穷,其气象阔大而雄浑,神韵隽永而悠远。这正是视险如夷、无坚不摧的红军战士的抒情,伟大词人的革命精神和博大胸怀的形象显现。
(二)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
1、介绍作品:是电影《红日》中的插曲。作于1961年。故事片《红日》是描写解放战争——山东孟良崮战役大捷的故事。这首歌曲是由在战争的硝烟中,为解放军送粮食的农村女青年唱出的。
2、介绍词曲作者——吕其明,安徽无为人。八岁入新四军文工团。1949年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音乐制作,后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1959年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和指挥。先后为《白求恩大夫》、《庐山恋》等近40部电影作曲,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广为流行。还创作管弦乐序曲、交响叙事诗等。
3、欣赏乐曲(带问题、曲调表达什么感情?)
4、生:………
5、师总:它吸取了山东民歌的音调,曲调优美、委婉,歌词朴实无华、通俗生动、真挚深情,唱出了家乡好,解放军好和解放区的思想内容,表达了解放区军民对家乡自然风光和鱼水深情的由衷赞颂。歌曲为一段体,加上衬字拖腔的运用,更显得民歌特色风味十足。“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依儿哟”恰到好处,亲切自然,给人回味无穷。这是一首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它唤起了人们对家乡无限的眷恋之情。
6、同学们学唱《谁不说俺家乡好》
7、请一些同学们站起来演唱。
五、拓展与探究
聆听《祝酒歌》与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加以比较,研究歌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祝酒歌》作于1977年,作者施光南,生于四川重庆,祖籍为浙江金华,1951年入北京一0一中学读书,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59年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78年调中央乐团创作组,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90年病逝于北京。他的代表作有《打起手来唱起歌》等歌曲,小提琴独奏曲、歌剧、芭蕾舞音乐,还有京剧等。
(二)、欣赏《祝酒歌》
(三)、歌剧《茶花女》根据意大利作家小仲马的同名悲剧小说改编,由威尔弟作于1583年。同年首演于维也纳。《饮酒歌》选自《茶花女》第一幕
(四)、欣赏《饮酒歌》
(提问学生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
师总:两者相同点:同是“酒文化”,
不同点:内容、形式、风格截然不同。
《祝酒歌》歌曲内容表现了粉碎“”,举国上下、亿万群众欢庆十月胜利,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情景。《祝酒歌》是歌曲形式,带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结构。风格是音调糅合了多种民歌风格的素材,即有新疆、西藏民歌调,又有江南民歌的风味,即有抒情歌曲、舞蹈音乐的风格,又有进行曲的特点。音调活跃、跳荡,很好地表达了欢欣、喜悦的情绪。
歌剧《饮酒歌》内容表现主人公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微噢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饮酒歌》是歌剧形式(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是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这是的歌剧合唱代表作。风格是轻快的舞蹈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和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动机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六、课后作业
列举你所知道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歌曲,并说明这首歌曲的体载(“艺术歌曲”、“群众歌曲”、“颂歌”、“进行曲”“抒情歌曲”或其他)。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唤起自豪感与使命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珍惜美好生活的意识及奋发向上的积极乐观精神。
2.通过学唱、小组合作等方式,加强合作意识,提升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能够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掌握歌曲歌颂的对象及演唱形式,能够用饱满的热情演唱歌曲片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掌握歌曲歌颂的对象及演唱形式,认识颂歌这一声乐体裁。
【难点】
能够用饱满、热情的声音演唱歌曲片段。
三、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学生伴着歌曲《走进新时代》的音频走进教室,体验歌曲的优美抒情的旋律。利用多媒体放映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所取得重要成就的画面,提问学生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通过交流感受到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从新中国的发展入手导入课题。
3.播放多媒体,介绍歌曲以及作者。
(二)感受体验
1.完整欣赏歌曲。播放张也版的《走进新时代》视频资料,学生倾听歌曲。同时出示歌谱:请学生结合歌词找出能歌颂内容的歌词,并说出歌颂的对象或事件。
2.复听歌曲,思考问题:歌曲分为几个乐段?你是如何划分的?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歌曲分为两个乐段,分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
(三)分段赏析
1.教师播放第一乐段,学生轻声跟着哼唱曲谱,并结合歌曲背景思考这一乐段的演唱情绪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共同总结:第一段亲切抒情,用叙述性的方式,表达了我们豪迈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教师通过范唱和学生模仿的方式填词齐唱第一乐段,注意处理波音和前倚音的演唱。
3.教师播放第二乐段,请学生对比第一乐段思考其演唱情绪、旋律特点及表达的.意境。学生自由回答并总结这一乐段热情豪迈,旋律音高基本在高音区进行,情绪显得更加激动,与第一段形成了对比。抒发了中国人民在世纪之交,在继往开来领路人的带领下,满怀豪情地走进新时代的情怀。
4.请学生根据对歌词的理解,跟着老师的琴声哼唱第二乐段,教师提醒延长音处拖够时值以表达充沛的情感。
5.完整聆听歌曲,师生共同探讨:这是一首现代歌曲,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它歌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总结:这首歌曲是颂歌,是以领、合唱的形式来歌颂党、歌颂人民的歌曲,表达了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
6.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选择题“《走进新时代》这首颂歌,属于以下哪种类型呢?”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作出选择并分享依据。
A.速度较慢,旋律比较宽广、具有庄严宏伟的气势;
B.采用进行曲的体裁,具有刚毅豪迈的气概;
C.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亲切、深情。
7.教师组织活动播放《妈妈,你快留步》《当兵的人》《黄河颂》,并请学生辨析歌曲类型,说出歌颂的对象及演唱形式,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张表。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达古拉》
2.能用筷子、身势律动等参与表现音乐,感受蒙古音乐风格特点。
3.能够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表现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达古拉》
难点:歌曲中八度大跳音准、切分节奏、长音的声音控制,把握好蒙古歌曲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言: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这幅画,这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绿海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呢?宁静宽广的大草原上有碧绿的小草,湛蓝的天空、翱翔的雄鹰和小花般点缀在绿地上的蒙古包,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来自草原的音乐,请你们把我们围坐的地方当做草原上的蒙古包,听着音乐围着蒙古包走一走,请一定合上音乐的节拍。
(设计意图:语言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感受歌曲
1.初次聆听歌曲《达古拉》,感受四拍子的韵律和歌曲情绪。
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走一走,合上音乐的节奏,并想一想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他是三拍子还是四拍子?
2.第二次聆听歌曲《达古拉》,用雄鹰展翅飞翔的动作,感受四拍子的强弱以及歌曲悠远绵长、柔中带刚的韵律特点。
要求:飞翔的时候脚走恒拍,手的节奏4/4 X - X - 第一拍拍击臀两侧,第三拍空中振翅,像老师这样,合上音乐的节拍,飞翔到草原上任何一个地方,飞翔的时候请你文明礼让,不要和别人相撞。(师适当的数节拍)
3.第三次聆听歌曲《达古拉》,加入筷子感受歌曲韵律
师导言:刚刚孩子们雄鹰飞翔的动作很优美,草原上的人们能歌善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活,在草原上他们会随着音乐跳起蒙古的筷子舞蹈。下面请你轻轻就近飞到座位处拿起你的筷子,让我们模仿雄鹰展翅的动作来敲击筷子。像老师这样合上音乐的韵律,自由的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美。
4.第四次聆听歌曲《达古拉》,加入筷子感受歌曲乐句变化
师导言:我仿佛看见了一群自由的蒙古人在草原上随音乐起舞,下面请你原地不要动,转向老师,看看老师做的动作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老师做的四个方向的变化。)这首歌曲分为两个大的乐句,两个大的.乐句里面各有两个小分句,共四个分句,下面请你在小分句处换方向做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四次不一样的方式聆听表现音乐、感受音乐,让学生在表现感受音乐的同时了解歌曲情绪、拍子、乐句,并熟悉了歌曲音乐。)
三)、歌曲学唱
1.老师范唱歌曲,解读歌名《达古拉》。
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的歌曲名叫《达古拉》,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下面老师将这首歌曲献给你们,请你边听边看歌词,并想一想《达古拉》会是什么意思呢?“达古拉”是蒙古女孩常见的名字,相当汉语“招弟”“引弟”的意思,是大人希望再生个男孩的意思。这首歌曲的“达古拉”是指很久以前草原上的一位勤劳、善良、勇敢的蒙古女孩。
2.学习曲谱。
①聆听歌曲,划旋律线。
②看图谱分析歌曲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旋律,用“呜”音感受旋律。
③用献哈达的方式参与旋律线的感受。
师:刚刚孩子们捧着双手,哼唱着歌儿让老师想起了蒙古人民圣洁的象征“哈达”,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他们会拿起象征着圣洁哈达献给他们,让我们也来当一当蒙古人,随着音乐的起伏献一献圣洁的哈达。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画“旋律线”方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旋律的起伏,从而引导学生唱准音高)
④唱歌谱。
师:我们一起感受了优美的旋律,下面让我们用连贯优美的声音唱一唱歌曲的旋律,请你耳朵认真聆听钢琴,嘴里含上一大口草原上的新鲜空气,用最大的力量说悄悄话的感觉演唱,让你们的声音像草原上的清风一样柔美。(提出声音的要求,唱出美的感觉,重点解决八度大跳、切分音、长音的时值)
3.学唱歌词。
①随琴唱词。
②解决一字多音的几处地方。
③第一分句两个小节的情绪处理。
④两个长音的地方力度处理。
⑤完整演唱,整首歌曲的情绪。
四)、不同音乐风格参与表现
1.聆听稍快速度的《达古拉》,师随乐展示筷子舞。
师导言:我们一起演唱了优美的蒙古族民歌《达古拉》,蒙古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下面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段蒙古特有的筷子舞,看看这段筷子舞蹈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同样是《达古拉》这首歌曲,听听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改变,给歌曲情绪意境带来的变化)
2.小结速度与力度给歌曲的情绪带来的变化。(歌曲速度变快、力度变强使歌曲情绪由抒情优美变成了欢快活泼,一下仿佛就将我们带到了草原上热闹的那达慕集会。)
3.学生用简单的筷子舞节奏参与歌曲表现,强调舞蹈的韵律
(多媒体出示节奏:4/4 X - X -)
师导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蒙古的筷子敲击节奏带给我们的热情。请你拿好你的筷子,随老师用跳筷子舞的感觉一起敲敲节奏。(说明:蒙古的筷子舞蹈是通过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声音,请你们敲击自己喜欢的部位随着音乐敲起来)
4.完整表现歌曲。(第一遍:用优美的献哈达的动作参与演唱慢速的《达古拉》;第二遍:用筷子、双响筒伴奏演唱欢快热闹的《达古拉》;第三遍:回归原速演唱)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欧洲民间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欧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知道欧洲民间音乐的概况,了解风笛.排萧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欧洲民间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从不同的声音中分辨出风笛与排萧的不同之处,并说出主奏乐器.
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斯特曾说过:“人民的特性不仅蕴藏在有考古价值的文物和古代传说中,并且在当代口头流传的生动活泼的民间创作中。”今天让我们大家穿越空间一起走入欧洲的民间音乐。
二.过程
教师课件展示本节课将从欧洲音乐的声乐及乐器两方面来介绍。
声乐
(一)美声唱法
1.学生思考你所了解的声乐唱法有哪些?(美声,民族,流行等)
2.课件展示教师介绍有关美声的知识
3.学生演唱你所了解的美声作品
4.聆听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的《女人善变》
(二)欧亚唱法
1.听《鸟儿在歌唱》学生体验此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不同。
2.教师介绍欧亚唱法的特点。
器乐
(一)风笛
1.学生聆听风笛曲《漫步神秘园》,同时看书89页,了解风笛特点。
2.学生简述你对风笛的一些了解,教师补充。
3.介绍著名的具有爱尔兰音乐风格作曲家詹姆斯.霍纳,聆听他的几部经典爱尔兰风格的`影视音乐。
(二)排箫
1.学生聆听排箫曲《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同时见书89页,了解排箫的乐器特点。
2.聆听电影音乐《杀死比尔》中的排箫曲《孤独的牧羊人》,再次体验排箫的音乐特点。
三.总结
1.学生总结这节课令你印象深刻的音乐知识
2.学生小结欧洲音乐特点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作品《猎人的送葬行列》,体会作者对于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2.通过对《猎人的送葬行列》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高音乐感知能力。
3.了解作曲家马勒,并感受不同音乐场景中运用的音乐要素的差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作曲家马勒及其代表作品。
【难点】
感受不同音乐场景中运用的音乐要素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并提问:这首作品是谁创作的?运用在什么场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主要运用在葬礼中,顺势揭示课题《猎人的送葬行列》。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旋律,并提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情绪是庄严的,速度是中速的。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给你怎样的感受,描绘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描绘了一群森林动物抬着去世猎人的灵枢送往墓地,兔子拿着小旗,走在它前面的是一队波希米亚音乐家,猫、蟾蛛、乌鸦等为他们伴唱,牡鹿、鹿、狐狸及森林中其它飞禽走兽尾随送葬行列,作出各种令人发笑的姿态。
(三)分段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歌曲,并提问学生:这首葬礼进行曲和传统意义上的葬礼进行曲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传统意义上的葬礼进行曲都比较庄严、庄重,而这首作品听起来在庄严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份滑稽。
2.再次感受旋律,教师提问学生:这首作品是根据哪首熟悉的.儿歌进行改编的?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两只老虎》。
3.教师请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并提出问题:两首作品在音乐要素上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两首作品无论是在节奏上还是旋律上都各不相同,最主要的就是两只老虎是大调旋律,听起来更加爽朗童真,而《猎人的送葬行列》这首作品是小调式,给人幽怨、悲伤的感受。
4.完整聆听,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能写出主题旋律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5.完整聆听并哼唱。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以我是马勒为主题,请学生分享马勒的其他作品。
学生进行展示。
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内容。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其他作曲家的葬礼进行曲,下节课分享。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歌唱方法的演唱特点。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歌曲有三种歌唱方法并能加以分辨。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间播放歌曲《我的太阳》
新课教学
1、美声唱法
A、导入新课:歌曲《我的太阳》导入
B、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一词出自Belcanto,这是18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一种歌唱方法,其目的在于造就美妙的.歌声。
C、欣赏歌曲《黄河颂》片段。
D、结合实例讲解美声唱法的演唱特点:声音悦耳、圆润靠后,具有声音本质美的声音。要求声区统一,声音连贯不断,音准完美,讲究声音的位置、共鸣、气息。
2、民族唱法
A、歌曲《歌唱祖国》导入(教师亲自演唱)
提问:演唱的表情、音色?
B、民族唱法:“民族民间唱法”“中西结合”的统称,也成为中国唱法。
C、欣赏歌曲《大坂城的姑娘〉〈北京的金山上〉〈茉莉花〉片段
D、了解民族唱法的特点: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真实、明亮靠前、语言十分讲究,注重声请并茂,韵味浓郁。
3、通俗唱法
A、导入:同学们平时喜欢唱些什么歌曲
鼓励学生积极上台演唱。
B、通俗唱法:即流行歌曲的唱法,也叫自然唱法,是以“自娱”为其表现的主要目的。
C、分析通俗唱法的演唱特点:无严格的技术规范,把“自娱”作为重要表现目的,强调其“倾诉性”和“宣泄性”力求演唱的生活化,大众化的口语化。
D、讨论,是不是流行歌曲都适合我们?
4、请学生分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
5、让学生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唱同一首歌,再次体验各自特点。
6、小结。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作品《婚礼场面》,体会芭蕾舞剧的魅力。
2.通过对婚礼场面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活动,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3.了解单主题变奏的曲式结构,听辨不同段落展现的不同乐器和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段聆听作品,感受作品不同段落展现的不同乐器和情绪。
【难点】
加深对单主题变奏曲式结构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芭蕾舞图片,并提问:图片展示的舞蹈是哪种形式?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图片所示是芭蕾舞,随着芭蕾不断发展,与诗歌、音乐等结合就形成了芭蕾舞剧,顺势揭示课题《婚礼场面》。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歌曲的旋律,并提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情绪是欢快地,速度是中速、稍快地。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可以分为A、A1、A2三个部分,接着教师介绍这种曲式结构叫做单主题变奏。
(三)分段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作品,提问学生:第一段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部分以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表现了迎亲队伍行进在路上的热闹场面,在此之后,出现一段连续十六分音符密集节奏的旋律,进一步表现了婚礼行进队伍的热闹场面。
2.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作品,教师提问学生:第二段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部分乐曲主要以铜管乐器为主,表现隆重的婚礼场景,随后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交替出现,表现礼成后亲友们为新人祝福并与新人逗趣的情景。
3.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三段,并提出问题:第三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三段乐曲转到了下属调上,音乐情绪进一步热烈起来。
4.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聆听第二段,说说第二段与第三段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第三部分后,第二部分的乐曲以变化的形式再度出现,并不断的转调,整首乐曲沉浸在一种热烈兴奋的情绪之中。
5.完整聆听并哼唱,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感受作品情绪的变化,加深对单主题变奏曲式结构的了解。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以芭蕾舞剧为主题,请学生分享其他的芭蕾舞剧作品。
学生进行展示。
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单主题变奏曲式,教师呼吁学生要感受不同音乐形式的魅力。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中国的芭蕾舞剧作品。
四、板书设计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
管弦乐曲《蓝色的多瑙河》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本曲,使学生初步乐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什么是圆舞曲等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本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展开一定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 教师先弹奏一首圆舞曲类型的小乐曲,结束后提问:a刚才老师弹奏的歌曲每小节有几拍?b如果将这样的乐曲拿来伴舞也就是说将他看作一首舞曲的话,那它应该是一首四拍子的舞曲呢?还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
总结:其实三拍子的舞曲有它自己专用的名词:圆舞曲也叫华乐兹(waltz)板书:圆舞曲是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曲。17、18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她的特点一般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速度为小快板。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也是欣赏一首世界闻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我将同大家一起领略多瑙河上美妙的异域风情。
板书:
标题,作者
2、作者生平
在以前的音乐欣赏课上,我和同学们讲过,如果要较好的欣赏了解一部音乐作品,如果条件的话,最好能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同样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欣赏这部作品,我也找了一些关于这首圆舞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他们。首先是这首圆舞曲的作者生平。板书:作者生平。约翰。施特劳期[Johann Strauss]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于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作曲家之一,他自己组织乐队,在国内外宫廷舞会、公园演奏,颇负盛名。老约翰原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当银行职员,但小约翰却觉得自己非常喜欢音乐,所以他就跟他父亲乐队的队长学小提琴,又跟一位捷克的作曲家学习作曲。在他十九岁的时候他就有了自己的一个十五人的乐队当众表演他自己的作品,同他父亲的乐队分庭抗礼了。1849年,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便负责领导他父亲的乐队,从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及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次的定期邀请到处巡回演出。他演出活动的活动的最高潮,是在1872年到美国的访问,据说他在波士顿指挥十四场音乐会演出,音乐会在特地建造的大厦举行,可以容纳十万个听众,而演奏者竟有二万人之多,为此,安排了一百名指挥给他当助手,盛况确实可谓空前。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4
[课时]二或三课时
[课型] 欣赏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从理论上初步认识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发展、种类、风格、性能等基本常识
2、通过欣赏几段中国民族器乐曲,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中国民族器乐以及传统的演奏形式。
3、通过欣赏运用民族器乐配器的流行歌曲以及新民乐作品,探讨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前景。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中国民族器乐。[可采用让学生自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要过多讲解,要多听]
1、历史: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乐器改革方面,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2、分类:民族器乐的分类按其性能不同,有吹、拉、弹、打四类。
吹管乐器有无簧哨的笛、箫;带哨的管、唢呐以及簧管乐器笙、巴乌等。
拉弦乐器有各种胡琴及一些少数民族乐器马头琴等。
弹弦和打弦乐器有抱弹的琵琶、三弦等;平弹的古琴、筝;打弦的扬琴。
打击乐器有鼓类、锣类、钹类、板梆类等乐器。
3、合奏形式;这些乐器除了独奏外,还有各种合奏形式:有打击乐合奏(如陕西“鼓乐”、江南“十番锣鼓”)、管乐合奏(有“唢呐曲”、“笙管乐”之分)、弦乐合奏(如“弦索十三套”、潮州“汉乐”、广东音乐等)、丝竹乐合奏(江南丝竹)、丝竹锣鼓合奏(苏南吹打等)等。
二、认识各种乐器、辨别音色。
(一)吹奏类:笛、萧、笙、管子、唢呐、埙
(二)拉弦类:各种胡琴
(三)弹拨类:筝、琵琶、扬琴、阮、柳琴
(四)打击类:各种鼓。
三、认识传统的民族器乐演奏形式[听辩、对比、思考、讨论、反馈、总结、观赏等教学方法]
(一)江南丝竹
1、欣赏:《欢乐歌》、《中花六板》、《三六》
2、简介江南丝竹:流行于上海市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乐种。其乐队有“丝竹板”和“清客串”两种。前者是专业性的,后者是爱好自娱性的。乐队的编制少者二人,多者七八人。所用乐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箫、笙、鼓、板、木鱼、铃等。
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得较为粗犷。其乐曲内容多表现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欢乐性格,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丽风貌。著名的有八大名曲,即《欢乐歌》、《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云庆》、《行街》和《四和如意》等。
(二)广东音乐
1、欣赏:《雨打芭蕉》、《彩云追月》、《娱乐生平》
2、简介广东音乐:
行于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它的前身是粤剧的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小曲。20世纪初,发展为独立的.乐种。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与一批专业创作者有关。其中,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丘鹤俦等影响较大。1926年,吕文成改进了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此后,高胡。扬琴成为主奏乐器。1949年之后,广东音乐有了更大的发展。
广东音乐的乐曲,一部分是源于古曲或民间乐曲的改编,另一部分则是作曲家的创作。通常,乐曲都短小精悍。其音乐风格多轻快活泼。缠绵细腻、流畅动听。
(三)吹打乐[可设计一些有趣的打击乐活动]
吹打乐是“吹”――吹管乐器与“打”――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在口头称谓中,吹打乐有“鼓吹”“鼓乐”“吹歌”“十番”“锣鼓”等种种叫法。“鼓吹乐”。自秦汉以来,历代一脉相传,用途非常广泛,如用于宫廷的宴乐,仪仗乐,军乐,尤其在民间的婚丧喜庆。节日庙会中,无不吹吹打打,分外热闹。吹打乐的组合形式丰富多样,遍布各地区各民族,较有影响的有:
1.浙东锣鼓
2.苏南吹打
3.河北吹歌
4、晋北鼓乐
5、潮州大锣鼓
(四)清锣鼓乐
清锣鼓乐是纯粹由打击乐合奏的音乐。古代打仗时的金鼓齐鸣是一种实用性的打击乐合奏。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清锣鼓乐有江南的“十番锣鼓”。四川的“闹年锣鼓”,湖南的“打溜子”。陕西的“打瓜社”。“打瓜社”演奏的曲目中有《鸭子拌嘴》, 生动地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
(五)民族管弦乐[与西洋管弦乐进行对比]
目前,民族管弦乐队多由吹管乐器组、弹拨乐器组,拉弦乐器组,打击乐器组等四组乐器组合而成。
吹管乐乐器组:笛、管、唢呐、高、中、低音笙、箫。
弹拨乐乐器组:柳琴、琵琶、阮、秦琴、扬琴、古筝。
拉弦乐器组:高胡。板胡,二胡。中胡、低胡 。
打击乐器组:鼓、锣、云锣、碰铃、梆子,串铃 。
四、民族器乐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让学生课前搜集些具有民族器乐风格的流行歌曲,在课上聆听并鉴赏,讨论民族器乐在流行歌曲中的艺术表现力]
五、新民乐
1、女子十二乐坊:《刘三姐》、《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的笑容》
2、芳华十八:《眼睛》、《但愿人长久》。
3、讨论“新民乐”新在哪里?
4、探究:新民乐现象
六、总结。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5
一、培养目标: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
二、主要课程:
声乐、钢琴、
三、课程设置简况:
2、乐理视唱练耳:总学时:190,周学时:2,开设5.5学期
内容提要:通过视唱、听辨等教学途径,提高学生音乐听觉的敏锐性和精确性,并积累音乐语汇,丰富音乐经验,促使学生在音乐注意力、音乐记忆力、音乐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视唱能力,为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3、声乐:总学时:190,周学时:2,开设5.5学期
内容提要: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主要内容为: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咬字、发声的训练、中外歌曲演唱、艺术表现等。
4、形体训练与舞蹈编排:总学时:224,周学时:2,开设5.5学期。
内容提要:形体训练由芭蕾基础训练的扶把动作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多风格组合的训练两大部分组成,任务和目的:
1.克服学生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有一个正确的体形;
2.训练音乐感,舞姿的.准确、舒展。舞蹈编排:即“编舞技法”,激发学生在深入生活搜集创作素材的基础上,选择表现的题材,确定表现的主题,具体着手创作,把舞蹈要表现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性格和情绪,以及段落结构、体裁、风格、形式,用准确、规范的形体动作加以表现。
3、钢琴:总学时:170,周学时:2、2、3、3,开设三学期。
内容提要:基本技术训练。弹奏的基本姿势、手指、手形、关节、腕、肘、大臂、小臂、肩身体的弹奏要求。识谱的基本知识、各种符号、术语。指法练习,音阶练习、琶音练习,和弦练习。练琴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演奏方法,音乐的基本表达形式。断奏、连奏非连音。起呈转合,旋律线、高潮点、练习曲、中外乐曲、复调音乐、音乐的各种体裁、各种题材。
四、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11-20周为文化学习。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08-07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06-09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大全15篇)07-19
音乐教学设计03-31
高中教学设计01-31
音乐单元教学设计11-02
中班音乐教学设计12-06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09-27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