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5 10:00: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死海不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1

  课文解说:

  本文是篇介绍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属说明文。它科学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且能开发利用,出现生机,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本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引用神话传说和数字说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

  体会说明文中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的理解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2、复习提问

  ①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可分为哪两种?(事物说明文或事理说明文)

  ②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抓住说明对象的什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说明文中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几种?(九种)

  3、正音(出示小黑板)

  游弋(yì)谕(yù)告安然无恙(yàng)执迷不悟(wù)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说文章大意。

  请同学们速读全文,然后要求学生复述全文

  明确: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可是人到海里却不会被淹没,这是由于死海的含盐量高、咸度高造成的。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中含有很多盐类,再加之河水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这个咸水湖。死海的过去是荒凉的,现在开发利用后的死海有了许多生气,但是由于蒸发量大于输入量,死海的将来可能干涸。

  2、根据以上复述,你知道这篇说明文的对象,特征是什么?死海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死海、死与不死,咸度高,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3、具体分析,看文章是如何体现以上内容的。

  ①女生读第1自然段,看它交代了什么?这里的死是什么意思?

  明确:死海的'地理位置及死海得名的原因。鱼虾小草木不能活。

  ②男生读第2自然段,它又写了什么呢?

  明确:交代了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人不会被淹死。

  ③齐读3–4自然段思考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3自然段引用传说说明死海不死,第4自然段说明了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④默读5–6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第5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

  明确: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识认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死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来说有3点,首先是深而狭长的大裂谷的

  出现,其次是注入了含有很多矿物质的河水,第三是湖水不断蒸发,

  沉积的矿物质越积越多。

  4、归纳

  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且能开发利用,出现生机,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三、重点研读,分析写法

  1、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浮力大;第5自然优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用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组讨论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传说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在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干涸。

  以上4组句子都是第1个句子好,“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为这些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是经过作者仔细考虑选用的。在没有充分的依据或确凿的证据之前,只能用这些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4、读7–8段用一个词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明确:荒凉、生气、干涸

  四、布置作业,赏析语段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纳(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质量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至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2、本段首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其作用是。

  3、本段文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至,第二层至,其结构特点是。

  4、本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体现的标志是。

  5、“死海水里含有许多种矿物质”一句后边的冒号的作用是。

  6、本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其表现形式是()

  A、由现象到本质B、由原因到结果

  C、由概括到具体D、由主要到次要

  附:板书设计

  死(无生物)

  特征→不死(淹不死)海水咸度高

  神话1

  死海神话2:猜测

  (对象)成因→

  今人解释: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昨天荒凉

  变迁→今天生气

  明天干涸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认识死海的特点。了解地球上奇妙的自然现象。

  2、体味课文写法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湖泊、河流、海洋遍布地球。在它们中,有着许多奇妙的现象。同时,人们也给与它许多神奇的传说。(教师展开世界地图)在亚洲西部,有1个“死海”,就是这样1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将它们概括出来。

  明确:死海的特点是围绕着“死”与“不死”来展开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水中没有生物,海边寸草不生。

  (2)、人在其中不会下沉。

  (3)、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钠含量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2、作者在向我们介绍“死海”特征的同时,遵循着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还介绍了死海的形成、死海的开发与前景,请找到课文中相关的段落,给课文分段。

  死海的特征

  《死海不死》死海的成因

  死海的开发与前景

  三、品读课文

  1、课文并不是冷冰冰的向我们阐释“死海不死”这一科学事理,而是穿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将死海赋予了生动的人文色彩。谁能够给大家讲讲这几个故事呢?

  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生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引导探究:“死海不死”中“死”与“不死”的含义。

  “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想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

  “死”——(1)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2)死海的未来——干涸。

  “不死”——(1)浮力大,人在上面沉不下去。(2)开发利用死海,死海的“不死”得以光大。正是“死海不死”的真正含义。

  四、课文的结尾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请同学们想1个挽救死海的办法。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死海不死》教案08-26

教学设计07-11

《īūǖ》教学设计06-09

晨光教学设计|晨光教学设计资料|09-05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液化教学设计05-11

《连加》教学设计05-12

教学设计小学05-13

活动教学设计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