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14 09:59: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版《咏华山》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咏华山》教学设计通用,欢迎大家分享。

苏教版《咏华山》教学设计通用

苏教版《咏华山》教学设计通用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3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让学生在老师巧妙的点拨、指导下,借助生活经验、直观演示,自觉产生情感体验,读中自悟,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4、寇准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画华山图),他们艰难地爬上了山顶(贴人物图于山顶上),你们看看图,觉得华山怎么样?(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二、学习第二段

  1、听老师读第二自然段,小朋友们一边听一遍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997米高,500多个咱们这个教室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你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华山的高吗?”啊!”

  华山那么高,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老师这有几个,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过渡:华山很难爬,但爬上去以后会看到一番美景,是什么呢?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齐读

  师画远远近近的山,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的远,有的近,有的高,有的低,错落有致,此起彼伏,谁来读好这个词?指读,齐读

  学到这儿呀,宋老师有个疑惑了:这些远远近近的山原来也是很高的,为什么在这儿就变得矮小了呢?交流

  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再次体会一下华山的高大!指读整句,齐读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这太阳应该在哪呢?(贴好太阳图)为什么贴在这儿呀?读读句子,太阳离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一样。

  白云贴哪儿呢?小朋友,你们的腰在哪儿呀?山腰间就是在山的中间部位。

  贴一朵白云,够了吗?为什么?(朵朵白云)继续贴

  指读,齐读

  3、谁能连起来把这段话读好?

  男生齐读。 师评:谢谢小男子汉们!你们让我们都看到了高大挺拔、气势磅礴的华山!

  女生齐读。 师评:女小朋友也了不得!把华山雄伟壮丽的样子也读出来了!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

  4、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样来赞美华山?

  站在华山顶上,你除了想赞美华山,你还想干什么?

  5、小寇准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出示)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们想来吟诵一下吗?齐读古诗

  那你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聪明的孩子已经发现:来课文前面都告诉我们了。

  “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下面让我们男女生合作一下,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诗意

  可老师有几个不明白之处要请教一下在座的小朋友, “举头”是什么意思呀 ?“回首”呢?谁来表演一下?谢谢你的帮忙,现在宋老师可明白啦。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小寇准写这首诗时才7岁,怪不得先生要连连称赞了,那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6、谁能学学先生,夸夸寇准(注意手势和点头动作)

  7、同桌合作,一个当寇准吟诵古诗,另一个当先生夸夸寇准。自己练,上台表演。

  8、这样朗诵、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板书),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两遍课题

  9、配乐齐背古诗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名山?(课件)

  2、许多大诗人在游览完我国的名山后留下来许多古诗,今天宋老师送给大家《题西林壁》,这是我国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游览完庐山后写下的。

  师配乐朗读,自读,齐读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齐 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苏教版《咏华山》教学设计通用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0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下面要求只识不写的有4个。认识1个偏旁(门字框)。理解本课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背诵古诗。

  3、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磁带,投影片,大黑板上画上背景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齐读)24、yong咏华hua山指读两个生字、正音。

  2、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提出疑问:咏是什么意思?华山在哪里,有多高呢?

  咏华山是什么意思?

  谁在用诗赞美华山?这是一首怎样的诗?

  为什么这个孩子能写出咏华山的好诗?

  这个孩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几岁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正音。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地读一读田字格里面、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抽读生字,纠正字音。

  2、出示:(除生字外都注上音节)

  登华山艰难爬上山顶没着山路吟诵情不自禁

  远远近近寇准古时候朵朵白云连连称赞山腰间

  a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b擦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3、把词语放到课文中,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4、标自然段序号。

  5、分段指名读,评读:他是否达到老师的要求了?哪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刚才,小朋友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这些问题。

  1、华山在哪里?

  师介绍:华山在我国陕西省,自古就是以高和险出名的,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华山真(高啊)!

  2、咏华山是什么意思?

  (生交流)师述:咏华山就是吟诗赞美华山。

  3、谁在吟诗赞美华山?(寇准)

  寇准是什么时候的人?当时几岁?(生交流)

  师述:寇准是北宋时候的人,家乡在陕西省渭南。从小聪明好学,长大后当了大官,一直做到宰相,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4、课文讲的是寇准七岁时的什么事?(生交流)

  齐读第一自然段。

  5、寇准写了一首什么诗?(生交流)

  师引导学生看投影片:寇准和先生艰难地爬上山顶,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师:我们一起跟着他们爬上山顶,那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太阳离我们那么远,爬上山顶却觉得--(近了),在山下看白云觉得那么高,现在却只在--(山腰间)。华山真--(高啊)!华山如此高大,小孩心情非常激动,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都说出来,就做了一首诗随口念了出来。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6、寇准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是华山的雄伟壮丽感染了他。)(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

  7、听配乐录音课文。齐读课文。

  8、今天,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学写生字

  看书,在田字格中找出独体字读一读:与、更

  1、看书在田字格里找出上下结构的字读一读:岁、华、齐、首。

  2、学习部首:山(山字头)、文(文字头)。

  怎样记四个上下结构的字?(指名分析字形)

  3、看书上笔顺书空,书上描红一遍。

  4、逐个分析怎么写好?(说说主要写好哪几个笔画,如起笔、走之儿、门字框)

  范写,生描红1个,仿写1个,临写1个。

  5、学生再描红1个,仿写1个,临写1个。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读题。

  2、师生接说:课文主要写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这个小孩儿名叫--寇准,那年--才七岁。

  3、过渡: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跟着他们一起登华山,细细领略华山的雄伟高大。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

  1、师:(指黑板上背景图)我们到了华山脚下,眼前的就是华山,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师:华山自古就是以高和险出名的,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自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哪个词语说明登华山非常不容易。(生找出艰难)

  艰难懂吗?(困难,很难)

  读第1句时,读出因为华山高峻而十分难爬。(自由读、指读、齐读)。

  3、登上山顶后,看到了周围的景物,又有什么感觉?往下读课文,啊!白云。

  生答板书:高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1)自已读,体会一下。

  (2)这时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符号?

  表示爬上山顶后什么心情?(惊讶、惊叹、激动)

  (3)范读,生注意师的表情。

  自己读,指名读,做出表情。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1)看图指名说:你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看到了什么,会有什么感觉?

  (2)书上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很高找出来读一读?

  (3)出示第1句: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A男读

  B指名上台指出蓝天、远山、近山

  远远近近:写出了山的不同位置,不同距离,有远有近,也写出了山的多。

  这些山看上去怎么样(那么低,那么小),哪座山最高?(华山)

  C除了意思是:只有( )在我们的( ),( )都在我们的( ),周围没有哪一座山能和华山( )。

  指3个说自由说师:华山真高啊!

  D再读上一句话:指2(评读:读出了华山高),齐读。

  (4)出示第2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指读

  b、看图: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太阳),我们平时看太阳感觉那么(远),站在华山顶上看太阳是

  那么(近),山腰间飘着一朵又一朵(白云)。指名指出山腰间?我们平时看到白云总是高高地飘在蓝天上,现在只到华山的山腰间。对太阳和白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c、填空;一抬头,太阳()。一回头,看到()。(指3,齐)。

  d、读出来

  (5)读两句话(书上)

  a、师生接读

  b、指2,齐

  (6)看板书练背。

  5、我们站在华山顶上,感觉到华山如此雄伟、高大,小孩心情非常激动,简直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了。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都说出来,就做了一首诗随口念了起来。

  请小朋友往下读课文。齐读。

  (1)出示:情不自禁什么样的感情不有控制?(情不自禁是指自己的感情自己不能控制。)

  (2)听老师吟诵这首诗。指名吟诵。

  (3)出示图、听诗意、生读诗。(出示有关诗句,有意颠倒排列诗句。)

  a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周围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只有天在上

  b没有一座山能和华山一样高。--更无山与齐

  找一找哪个字说一样高?(齐)

  c一抬头,太阳离我们很近很近。--举头红日近

  哪个字表示抬起的意思?(举)没有?(无)

  d回过头来,看到白云很低,只在山腰间。--回首白云低

  哪个字是头的.意思?

  (4)这首诗有问题吗,谁来纠正?(学生按顺序排列诗句)

  (5)做动作朗读诗,体会诗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6、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孩子的先生听了--连连称赞真是一首好诗!大家竖起大拇指一同来称?"好诗!好诗!一个刚七岁的孩子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么好的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读书时边读边起,用心体会。我们也应该努力学好语文,少壮不努力--(齐说)老大徒伤悲,我今方少年,理当展翅飞。)

  7、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自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加动作)。

  8、表演、朗读第二段。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现在要请一位小朋友来扮演小孩,做动作吟育古诗,谁有这个本领。老师表演先生。其他的话由全体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爬山的艰难,想象爬上山顶后的感觉。

  (二)小结:今天,我们去登了华山,还学会了一首写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

  请小朋友完整读课文,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写生字

  1、在书上田字格中找出左右结构的字:顶、除、沿

  2、学页字旁。

  3、怎么记?分析结构,偏旁。

  4、看笔顺图,指说书空

  5、范写讲解关键笔画的写法。

  6、学生描1、仿1、临1。

  7、教师根据巡视情况评析。

  8、学生继续练写、教师巡视。

苏教版《咏华山》教学设计通用3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 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 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 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 精读全文

  (一) 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 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 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 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 第二自然段:

  1、 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 师边画边述:

  1)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2)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3、 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4、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5、 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6、 学习第四、五句

  1)指名读

  2)说一说句子意思

  3)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4)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5)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7、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8、 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9、 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0、 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1、 交流

  1)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师读诗,生接句

  3)指名读诗

  4)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5)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 第三自然段:

  1、 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 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 第四自然段:

  1、 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 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 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 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 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 给生字找朋友

  3、 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 描红、临写

  六、 课外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