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31 16:51: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唐初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状况,归纳唐初经济发展的特点;

  2.掌握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3.知道唐朝的社会风气;

  4.了解唐朝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包括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雕刻等艺术。

  5.了解盛唐气象,归纳唐朝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成就取得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掌握唐朝的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教学难点:根据唐初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状况,引导归纳唐初经济发展的特点。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经济的'繁荣

  学习与探究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1.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

  2.杜甫的诗反映了哪一个行业的繁荣发展?

  经济的繁荣——农

  学习与探究

  1.思考:农业经济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呢?

  2.想一想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

  经济的繁荣——工

  1.纺织业

  经济的繁荣——商

  学习与探究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qí]。”——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杜甫的诗反映了哪一个行业的繁荣发展?

  学习与探究

  2.制瓷业

  3.商业

  长安城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学习与探究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qí]。”——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杜甫的诗反映了哪一个行业的繁荣发展?

  学习与探究

  从唐初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状况,归纳唐初经济发展的特点。

  民族交往与交融

  学习与探究

  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带去了什么?

  结合下面赞扬文成公主的诗歌,总结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开放的社会风气

  结合课本完成下表

  学习与探究

  为什么他们的诗歌风格如此不一样?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2

  第1课

  一、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

  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诗中提到的“雷塘”在扬州,那么“君王”指的是谁?这首诗将的哪一朝的史事呢?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隋的统一

  结合课件,引导学生了解西汉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进而知道隋朝建立、统一的时间。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

  材料二 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材料三 南陈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他喜爱诗文,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同。

  探究:通过材料分析: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学习与探究

  结合课件学习隋灭陈流线图,探究隋朝统一的意义是什么?

  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学习隋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1.三省六部制,发展经济,编定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

  2.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

  学习与探究

  材料: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

  ——改编自《话说运河》解说词

  “阴柔一捺”的大运河修建于何时、目的何在?

  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学习与探究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3

  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设教学活动

  (一) 遵循特定原则,整合教材子目

  本课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强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完整性。隋朝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隋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实现全国统一,他发展经济的同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则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此外,隋炀帝还开凿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进一步将统一的隋朝推向繁荣。但同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因此,基于历史的时序性,我将第二子目“开通大运河”和第三子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互相对调。这样的调整便于子目之间的合理过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对于隋朝的这段历史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是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汇编而成,并将作为统一教材推行全国,所以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教材中每一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都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任意调整子目、整合板块。我认为对于教学中子目的调整和板块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初中历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子目之间跨度大,逻辑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教材并结合一些过渡方法,将不同知识点沟通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其次,时序性原则。相比于高中的模块专题式教材,这类通史类教材时序性强,但也不是面面俱到。有些子目在编排上只选择了某个知识片段,使得历史知识零碎不完整,各知识之间跨度较大,新旧知识又缺乏必要的铺垫和承接,甚至子目之间呈现因果联系和相互推动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整合增加旧知识,加强知识的联系,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教学的承接。最后,学情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调整子目还是整合教材,都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展开,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调整。基础较好的班级更偏向于能启发他们思维的探究活动或者角色扮演,而普通班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内容更加在意,一些探究性的子目之间的设问过渡在这样的班级就很难展开。

  (二) 分析重点难点,巧设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是每一节课的筋骨,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则,对于教材子目的调整都是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的,而每一节课教学重难点是在分析课程标准和学情的基础上设定的。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由于初一的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不少学生阅读过《隋唐演义》等小说,对隋朝建立、统一,隋炀帝的暴政等方面内容存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对这方面内容比较感兴趣。再加上经过一学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对事物的理解、概括、分析、比较,以及史料研读能力都有所提高,这为本节课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分析隋朝灭亡原因等探究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基于课标的指导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隋的统一、科举制度,教学难点定为科举制度。为了突破重难点,必须设置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第一,针对隋的统一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了《隋朝疆域图》这一教学工具,让学生根据这幅历史地图说一说隋朝统一的过程,通过地图直观的感受“统一”。历史地图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与文字相辅相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正确合理的利用地图,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感。

  第二,针对科举取士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则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让学生从陈清泉、郑天禄的《略论“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及其影响》的一段文字中,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感受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迫切性。紧接着,再通过两段选自沈为慧的《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和袁行霈的《中华文明史》中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在与九品中正制对比的基础上畅谈科举制的进步性。几段文字材料的呈现能有效锻炼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我们在选择文字材料时,除了要紧扣重难点之外,还要保证材料的正确性、真实性,抛却那些似是而非的材料。

  二、开发诗歌资源,实现文史价值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些诗歌中,有很多充分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诗句。最典型的则是“诗圣”杜甫,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因此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唐诗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与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大师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也倡导以诗文证史。所以在隋朝的这段历史教学中,我充分的挖掘运用了唐诗,这对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原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探究历史史实,领悟评价方法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造福千秋万代,但大运河的开凿对于当时隋朝的影响,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争论不休。针对这一问题,我引用了唐朝两位持不同观点的诗人的古诗,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和胡曾的《汴水》。让学生通过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探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大运河的巨大作用,也对隋炀帝的暴政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两首古诗的运用让学生从多角度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教会学生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将隋朝进一步推向强盛。但同时,隋炀帝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唐朝诗人吴融的《隋堤》和罗隐的《炀帝陵》都对隋炀帝的功过是非做了或偏颇、或客观的评价。从简短的几句诗歌中,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象,隋炀帝的陵墓只有几亩田那么大,完全不符合其好大喜功的个性,最终落得了如此凄凉的下场。两首古诗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境,对于学生客观评价隋炀帝这一历史人物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思想教育,关注传统文化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隋炀帝的功过,通过对这首诗歌的探究,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运河的开凿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我国古代人民所具有的聪明才智是无与伦比的。从中领会大运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同时对于他们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唐诗相比,历史课堂上的唐诗是让学生结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基础上去理解诗歌、朗诵诗歌。在隋朝这段历史中适时的运用诗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诗歌的深刻内涵,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3.理解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鉴真东渡

  教学难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思考:唐朝时期,各国把中国人叫什么?当今把华人在其他国家聚居的地方叫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遣唐使

  学习与探究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探究讨论以下问题,老师给出总结。

  1.什么是遣唐使?

  2.遣唐使团的地位和成员构成有什么特点?

  材料

  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 《日本书纪》

  结合材料分析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呢?意义?

  鉴真东渡

  结合课件图片展示,教师讲述鉴真东渡的经历及影响

  玄奘西行

  学习与探究

  1.玄奘西游的.时间是?

  2.玄奘为什么要西行,前往天竺?

  3.玄奘的重大贡献有哪些?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但保存时间不长。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的唐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三)合作探究

  安史之乱——盛转衰

  材料一 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材料二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 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学习与探究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哪些。

  (2)简单概述安史之乱的路线。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黄巢起义——致命击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习与探究

  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五代十国——相延续

  学习与探究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2.通过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4.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传位 李世民(唐太宗,号贞观)

  都城:长安

  贞观之治

  学习与探究

  为什么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

  (一)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论务农》

  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治国思想?

  (二)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材料三: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政要·论求谏》

  材料四:太宗谓公卿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大丈夫岂得苟贪财,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1.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治国思想?

  2.结合课文,说一说唐太宗在位时实行了哪些措施?

  (三)唐太宗的治国效果:

  材料:(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唐纪》

  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时的治国成效?

  女皇武则天

  学习与探究

  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掌握大权,先后废掉自己的两个儿子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690年自立为帝,称圣神皇帝,国号周。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为什么如此评价武则天的统治呢?

  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案04-18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教学教学设计06-15

晨光教学设计|晨光教学设计资料|09-05

an教学设计11-23

教学设计07-11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06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全08-27

盼教学设计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