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状的遗传》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8 14:35: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性状的遗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性状的遗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性状的遗传》教学设计

《性状的遗传》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出身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举例说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隐性基因、显性基因的概念及关系

  3.尝试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合性状表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图解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显性性状、隐性性状、隐性基因、显性基因的概念及关系

  难点:

  用遗传图解说出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合性状表现

  教法:

  讨论、观察、分析、归纳等

  二、学生分析:

  本节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是有所接触、了解和认知,只是未提高到理论层次。

  对性对性状的理解和应用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遗传性状的显性和隐形中,对隐形也会遗传给后代理解上有点难度。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列举生活中的生物看见的玫瑰花的花色,再观察一下书上的.图,理解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1.生物的性状: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定义,讨论一些平时看见的性状。

  2.相对性状:比较教科书上豌豆的各种形状,讨论思考,怎样判断一对相对形状。并在找出关键的词语。

  3.基因与形状遗传:讨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隐性基因能遗传给后代吗?什么时候才会表现出来?

  4.讨论遗传图解都有哪些内容?各自怎么书写。

  5.小结。

  6.练习。

  四、板书:

  性状的遗传

  一、生物的性状:

  1.概念: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方式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且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

  二.基因与性状遗传

  1.显性基因:A显性性状:AA或Aa

  2.隐性基因:a隐性性状:aa

  三、遗传图解:

  亲代的基因型:母亲Aa×父亲Aa

  亲代的表现型:双眼皮双眼皮

  生殖细胞:A或aA或a

  后代的基因型:AAAaAaaa

  后代的表现型:双眼皮双眼皮双眼皮单眼皮

  五、反思:

  紧跟教材,让学生多看多思考,多动脑,自己探索出重点的知识点,在讨论中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识。并和前面学习的知识想结合,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复习了就的知识。而且注重将生活中的认识融于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瓦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轻松掌握知识的效果。

《性状的遗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出身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描述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3、举例说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和关系。

  4、尝试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图解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利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说明性状由基因控制

  难点:举例说明性状由基因控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成龙与房祖明父子的照片)

  师:你觉得他们两个哪些地方长的像呢?同学们都长得很像你父母。你来说说,你哪些地方长得象父母?

  生:积极发言。

  师: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些特征,在生物学上用一个名词来表示,叫做性状。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知道自己有许多和父母相似的特征,也有许多地方和爸爸妈妈又不一样的特征。也就是说为何父母有的性状我们也有,而父母没有的性状我们也可能会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三节性状的遗传探究之中。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生物的性状,请同学观察图片。

  二、讲授新课

  (一)生物的性状

  师:这四幅图片主要呈现的是哪种特征?

  生:看到花色、果蝇翅膀的长短、鹦鹉的羽色和鸡冠的形状。

  师生:这些指的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多媒体展示西红柿的图片)

  师:它的味道、吃起来的口感这种生理特征是观察不出来的,需要品尝才知道,比如说人的血型,也需要检测才能知道,这也属于生理特征。生理特征也属于生物的性状。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你发现了他们的表现有何不同?

  生:有很多同学是举的右手,少数同学举的是左手。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惯用左、右手这种行为方式也属于生物性状。

  师:哪位同学来给性状下个定义?

  生: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屏幕,在小组内相互观察对方的这些明显的性状。

  师:通过观察你有哪些发现呢?

  生:积极发言。

  师:人与人之间在眼皮、耳垂等性状上都存在着差异,如单眼皮和双眼皮、有耳垂和无耳垂等。

  师:像这样,不同的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谁来总结什么是相对性状?

  生: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列性状属于相对性状吗?白兔和黑羊、白羊和卷羊、白羊和黑羊。

  生:积极发言。

  师:强调相对性状的概念应注意三点: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多媒体展示豌豆的紫花和白花)

  师:豌豆的紫花和白花这是一对相对性状吗?

  生:积极发言。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豌豆的紫花和白花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以纯种的紫花豌豆和纯种的白花豌豆做亲本,二者进行杂交。得到的种子种下去,植株开出来的花色将是什么样的呢?诱导同学进行大胆地猜测。

  生:积极猜测。

  师:结果是什么呢?其实这是一个经典的实验,科学家已经验证过了,它们杂交在后代中全部表现为紫花。

  生:产生了很大的疑惑。

  师:我看到大家产生了疑惑。说说你的疑惑是什么?

  生:为何后代只有紫花?难道白花这一性状消失了吗?(多媒体展示鹦鹉羽色的遗传图)

  师:两只黄色的鹦鹉进行杂交,得到的后代鹦鹉的羽色是什么?

  生:积极猜测。

  师:结果是什么呢?它们杂交的后代中有黄色鹦鹉,也有蓝色鹦鹉。

  生:为何亲代没有蓝色的鹦鹉,而后代出现了蓝色的鹦鹉?

  师: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基因和性状遗传。

  (二)基因与性状遗传(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请同学们小组内自主学习。

  生:看书、讨论自主学习。

  师:下面各小组交流你们的学习结果。

  生: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生:基因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生:控制性状的基因有二种,一种是显性基因(A)一种是隐性基因(a)。

  生:染色体上有很多对基因,如:Aa、Bb、CC、Dd、ee、FF、GG、Hh、tt等。

  师:由此可以看出,基因在体细胞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生:AA、Aa、aa。

  生:如果体细胞里有一对DD基因,产生的生殖细胞是含有D基因的。如果体细胞里有一对dd基因,则它产生的生殖细胞是d。如果体细胞有一对基因Dd,它产生的生殖细胞是D或d。

  师:根据这些内容,接下来我们用遗传图解来解释前面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师:前面我们用的是紫花和白花豌豆做亲本,白花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紫花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A控制的。

  生:白花的基因组成为:aa

  师生:紫花的基因组成则为:AA

  师:大家看这个图解的组成,上面是亲代的性状,和亲代的基因组成,中间要有杂交符号,这二个箭头表示产生生殖细胞,要写出生殖细胞的基因类型,这二个箭头表示的受精过程,后面要写出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及表现的性状。

  生:紫花和白花的'基因组成分别为AA和aa,这们杂交产生的生殖细胞分别是含有A和a基因。经过受精作用,它们自由结合,配对为Aa。

  师:前面的实验中知道它们的后代全部表现为紫花。

  师:前面我们用的是两只黄色鹦鹉做亲本,蓝色鹦鹉是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d控制的,黄色鹦鹉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D控制的。

  师生:黄色鹦鹉的基因组成是Dd。

  生:完成鹦鹉的遗传图解。

  师学生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在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随着染色体传递给后代,并控制着后代的性状表现。正是由于基因在亲代和后代之间的遗传,才使得生物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也是每种生物的固有特征能够代代相传的根本原因。

  (三)拓展与延伸(多媒体展示)

  小明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疑惑:父母是有耳垂的,他却是无耳垂的。(控制有耳垂的为显性基因D,控制无耳垂的为隐性基因d)

  师:哪位同学是这种情况,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生:依据图解进行分析。(多媒体展示)

  想一想:人类能卷舌是由显性基因R控制的,不能卷舌是由隐性基因r控制的。如果一对夫妻,一个能卷舌,一个不能卷舌,而他们生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孩子。请你用遗传图解进行说明,如果他们俩生一个孩子,不能卷舌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依据图解进行分析。

【《性状的遗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11-23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反思04-04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优秀教学反思(精选5篇)06-16

《伴性遗传》说课稿01-16

遗传信息教案09-03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07-12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04-05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教学教学设计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