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29 08:25: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爬山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爬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爬山教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对人平易真诚的人品以及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对人平易真诚的人品。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还记得《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吗?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爬山虎,我想用一个字来形容它(美)接下来老师将带领你们去感受文中的另一种美——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抓重点事例,找重点词句,领会人品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件事。

  1、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明确:一是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却存在很多毛病;二是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初中生的作品;三是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3、课文哪句写出了作者对叶老先生的印象?

  明确:“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片断展示一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

  4、小结

  读到这里,我们心中对叶老先生也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激。

  5、叶圣陶老先生不仅为我修改了习作,还为我写了评语,请同学们大声读出来。并说说从评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对我的肯定,帮助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二)学习第二部分:

  肖复兴是幸运的',他的作文得到叶老的修改,那年夏天,他还有幸的得到叶老的邀请,走进了他的家,在那里,他再一次被深深地打动了。

  1、轻声读课文6—10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A、课件展示: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B、小组合作学习: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带感情朗读句子

  2、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它们分别是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看到爬山虎的感受,生动而形象。对爬山虎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高兴、兴奋的心情,这种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我”通过与叶老的交谈,不仅感到叶老亲切随和,而且由衷地敬佩叶老渊博的学识多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融合景与人之美,升华情感

  1、师小结: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工作认真的态度;邀请我做客,又让我体会叶老先生平易近人、关爱下一代的品质。作者把对叶老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倾泻在这绿绿的爬山虎之中。于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优美的音乐响起来了,让我们来读读写爬山虎的句子吧!(课件再次出示:)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文章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来赞扬认真负责、平易近人的叶圣陶先生,在作者的笔下,景物的美与人格的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有叶圣陶这样一位文品和人品堪称楷模的作家的鼓励,对肖复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所以他才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他感慨道──课件出示12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2、“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3、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四、课堂小结

  作者心中的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叶圣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感动也会永远存在着,他批改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以及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都值得我们学习。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稻草人》

  板书设计:修改作文 文品 一丝不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邀我做客 人品 平易真诚

爬山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的秘密好吗?

  一、请同学们看视频。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看视频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六、作业。

  请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环节我的设计应该是合理的。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设置悬念: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做风吹过爬山虎的叶子时是怎样拂过、漾起?使得学生入情入境的把相关句子读得很贴切。接着我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而班上的学生几乎没人能画的出来,这是出乎我意料。如果我把这一环节换成拿实物给孩子们看,或者自己在黑板上先示意画爬山虎的脚的简笔画,那么这一环节就不会失败。让学生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使其明白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接下来,我在教案中又安排了这样的内容: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今后,我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把平时积累的好词妙句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相信我们一定也能写出和作者一样棒的文章,有没有信心?(有)

  另外,我对在引导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时,教学语言过于直白、繁琐,使得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还处在雾里雾中。我应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这也是本课的不足。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又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另外,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作业是:以根据平时对校内植物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以促使学生课外去观察植物以及去阅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以便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体现。

爬山教学设计3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准备: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爬山虎实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二、回忆旧知识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三、对课题质疑,提出目标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还会写什么?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爬山虎的脚有那些特点?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理出重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交流反馈: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话题: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自渎第三自然段2、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画?3、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4、实物对照,朗读。交流话题:怎么爬的1、自读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2、觉得有趣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交流话题: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五、总结评估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引发期待,布置作业

  1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大开眼界,爬山虎的叶子也与众不同哦,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我们下堂课在交流吧!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课后评析: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反思我这堂课,有效体现在:1、围绕重点目标,展开教学,课一开始,就告知学习任务,紧紧抓住脚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中研读,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重要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2、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利用实物,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软件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些运用没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爬山教学设计4

  文本分析:《爬山虎的脚》是观察描写植物的名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文章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上,并紧扣题目,让学生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学习如何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的方法。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均、曲、萎”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4.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芦荟,让学生动笔写芦荟,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可爱。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猜谜导入,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一起来猜一猜。(PPT1出示谜语)

  2见过爬山虎吗?在哪里见过,能简单介绍介绍吗?

  3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写爬山虎的文章,准备上课吧。

  一.掲题板题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PPT2出示课题)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2虎是今天要学写的生字,注意第三笔是橫勾,这橫勾相当于老虎锋利的牙齿,可千万不能丢,丢了老虎就不凶猛了。让学生练写“虎”字。

  3本文作者是叶圣陶,你们听说过他吗?(指名1.2),教师补充。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36页,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PPT3出示自读提示)

  2.检查词语

  检查读音(ppt4):

  嫩绿一顺儿空隙漾起

  叶柄弯曲萎了牢固

  (1指两名学生读词语,评价、正音,2去掉拼音读,3全班齐读)

  3书写指导:这些词语中有一个字特别容易写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PT5出示“隙”)[隙]1左右结构,左窄右宽。2、右部上面是“小字不带勾”,不要写成“小”;中间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师范写,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4(PPT6出示;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相机板书:生长地方、叶子、脚。顺势理清课文脉络,相机板书。

  5谁能结合板书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研读第二段

  1.叶圣陶爷爷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PPT7出示要求)(PPT8出示第二段)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刚长出来的`叶子…。

  1.(ppt9出示叶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2.出示第一句,指生读,这一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教师评价:你关注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很好。(相机板书:颜色)你发现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是怎样的?评价:你发现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变化,很不错。

  3.谁来读读这句话?指ppt9,这就是刚长出来的叶子,他是()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的。(齐答)

  4.想着叶子颜色的变化,一起读读这句话。“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不几天”你明白了什么?(时间短、叶子变化大,长得很快)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写出了叶子颜色的变化?从哪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连续观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连续观察。)

  5.还有写叶子颜色的句子吗?引出句子二(略处理)

  过渡:除了颜色,你还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引出句子三(详处理)

  预设二:PPT10出示四句及图片

  1.指生读。这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

  2.三种方法,重点理解“一顺儿、铺、均匀”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描写的准确生动,进而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指导朗读:指生读、范读、再指读、齐读。

  4.爬山虎的叶子这么整齐,这么均匀,如果一阵风拂过会怎样呢?指导想象画面,学生带上动作读一读。

  没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在(仔细观察),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还在(仔细观察)(齐答)

  5.小结:叶圣陶爷爷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化,由嫩红到嫩绿,绿得那么新鲜,叶尖还一顺儿朝下,那么密那么均匀。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这爬山虎的叶子吧。(ppt11出示第二段)

  四、拓展训练

  1.课件出示芦荟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芦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3.指生展示。

  五、作业布置

  1.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2.选取一种植物,仿照第二段写一写植物的叶子。

爬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13个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重点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8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7个词语,理解“舒服”“均匀”“漾起”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并积累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引导交流: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你们看见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2.过渡: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在哪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生字读音,指导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爬山虎操场嫩叶舒服均匀重叠空隙

  (1)指导读准字音。“弯曲”放在句子中朗读,注意读准多音字“曲”的发音。

  (2)指导书写“虎、隙”。

  (“虎”“隙”两个生字较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并练写,其他6个生字提示要点,学生课后再写。)

  指导书写“虎”字:第二画短横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一横下面的横钩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齿,写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学生练写。

  指导书写“隙”字:“隙”字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字之间,那条缝隙里,只有日光能透过来,这个“日”要写得扁一些。学生练写。

  3.引导交流: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1)引导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后,根据提取的信息汇报。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提问: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

  再次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引入话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形难字在书写过程中易错笔画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记住字形。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提取信息。

  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

  2.交流: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预设:墙上、屋顶。

  3.讨论:自读第一自然段后,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1: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预设2:爬山虎是一种擅长攀爬的植物。

  追问:课文中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围绕“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体会爬山虎的茂盛。

  小结:①爬山虎生长在墙上。②爬山虎生长得非常茂盛。

  4 .指导朗读:“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要读得慢一些,“满”和“大”两个字要重读,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样子。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叶子的描述,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

  1过渡:我们从文字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布满外墙和屋顶的爬山虎,它是那样茂盛。

  2 .出示: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一一嫩绿一一绿得那么新鲜。

  围绕“舒服”指导学生读出安逸、惬意的感受。

  (2)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

  (板书:准确)

  (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

  ②说一说“拂”和“漾”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拂”和“漾”要读得轻一些,突出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

  (板书:生动)

  设计意图:

  细读描写叶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生动的表达。

  五、总结收获,体会细致的观察

  1.过渡: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都被叶圣陶爷爷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

  2.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这些叶子的?

  预设1:叶圣陶爷爷一定是拿着放大镜观察的。

  预设2:叶圣陶爷爷一定是走得很近,反复看了很多遍。

  3. 总结:是呀,他之所以能表达得如此准确,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啊!

  (板书:观察:细致)

  4.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过那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下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表达与作者细致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萎、瞧”等5个生字,会写“叶柄、反面”等9个词语,理解“巴住”“逐渐”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

  4.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复习导入

  1.回顾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预设1:我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预设2:体会到了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语言十分准确生动。

  预设3:了解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 小结:作者将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准确、生动,这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

  二、迁移运用,自主探究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细致的观察

  1.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用“ ___ ”勾画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句子。

  ①圈画关键词语,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学生默读、勾画、写感受。

  2 .交流学习收获,体会细致观察。

  (1)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讨论: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点拨: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描写“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引导:请抓住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描述“爬”的过程!讨论:“巴”字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读一读:朗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指导朗读:“触”要读得轻一些,“巴”和“拉”要读得有力些。

  (3)交流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语句。

  引导:请说一说“逐渐”的意思。

  点拨: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脚细微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反复品读,通过读、说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三、感受连续观察

  1.关注变化过程,感受连续观察。

  提问: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大家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

  预设1:作者观察的时间很长。

  预设2:作者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的。

  点拨: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板书:连续)

  2.围绕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连续观察。

  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你也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小结:围绕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后,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事物变化的过程,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观察不仅细致,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

  四、总结观察方法

  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爬山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

  2、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二节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为爬山虎叶子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放录像: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节)

  3、通过这一节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

  (映示灯片)完成填空: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叶子”这个意思,仔细观察了叶子的xx、xx、xx,还观察了叶子的xx和xx,写出了叶子的美。

  4、齐读填空题。

  二、讲读第三段

  1、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

  2、这一段有三个小节,每一节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节节来看:

  ⑴ 默读课文第三节,看看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

  ⑵ 分析:

  ① 指名六人读。

  ② 第一句话说什么呢?

  (以前没注意过爬山虎的脚。)

  是啊,以前没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脚。

  ③ 第二句是说:(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脚。)(映示灯片)

  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脚,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注意)

  小结:说明作者在写文章前,经过了仔细的观察。

  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来练说这句话。

  (因为今年我注意观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脚的。)

  ④ 第三、四句话说了什么呢?自己轻声把这两句话读一遍。

  交流板书:位、形。

  位置在 (板书:长在茎上)

  形状是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为了具体地说明爬山虎脚的形状,课文中用了个比喻,一起来读比喻句。

  (映示灯片)

  这句话,简单一点说就是……像……?

  (板书:细丝……像触角)

  你看见过哪些动物的触角?触角长在哪儿?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交流。)

  我们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真的像蜗牛的触角?

  (学生看录像。)

  同学们看到了,爬山虎的脚的确像蜗牛的触角,这一比喻生动传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齐读比喻句)

  三、四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概括,后具体)

  ⑤ 第五句话是说(爬山虎脚的颜色)它的颜色是?(嫩红的)

  ⑥ 齐读“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第六句话对整节课文作了小结。

  ⑶ 那么在这六句话中,哪几句是具体介绍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三至五句)

  齐读三至五句。

  ⑷ 你能集注这三句话的意思,用书上的话来说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

  (自己轻读课文,同桌练说)

  指名说,评议。

  ⑸ 请同学们再把第三节课文复习一遍,准备背诵。

  试背课文第三节。

  3、讲读第四节:

  ⑴ 过渡: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地方,我们已经知道了。呢么,看看第四节,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又写了哪方面的内容呢?

  ⑵ 指读思考回答:

  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怎么爬)

  ⑶ 课文中有一句话能表达这个意思,你能找出来吗?

  出事:“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齐读)

  “这样”指的是什么呢?爬山虎的脚到底怎么爬墙,我们一起来看录象。

  ⑷ 请同学们自己轻生读课文,完成填空:

  映示灯片:

  ①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住墙。

  ② 细丝原先是 的,现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

  ⑸ 实物,讲解板书:触、巴、拉、贴。

  ⑹ 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比喻句。

  ⑺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向上爬”这个意思把这一段写具体的?请同学们自己轻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

  4、讲读第五段:

  ⑴ 导入:

  从第四节我们可以知道,爬山虎的脚和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爬山虎的脚触着和没触着墙,结果是不同的。我们来读第五节。

  (板书:触着 没触着)

  ⑵ 男同学读没触着墙的句子,女同学读触着墙的句子。

  映示灯片:

  思考填空: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颜色变成 ,巴在墙上 ;没触着墙的,不几天就 ,后来连 也没有了。

  什么叫“萎了”? (干枯,衰落)

  板书:(萎了 灰色)

  ⑷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变成灰色,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这说明墙对爬山虎是多么重要。

  ⑸ 齐读课文:

  ① 这节课我们一起 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② 读三、四、五节,边读边想,完成天空:

  映示灯片: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

  先讲了 ;再讲 ;最后讲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 。

  ③ 学生交流填空题,后齐读。

  ④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板书:观察细致 叙述具体)

  ⑤ 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

  (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断。

  四、课后练习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这种植物的某一特点,选取几个方面的内容写一个片断,把这一特点写清楚:

  1、长在茎上。

  2、位、形 细丝……像触角

  3、爬山虎的脚:爬 墙 触 巴 拉 贴 没触 萎了

  4、变化 触着 灰色

  5、观察细致,叙述具体。

  【教学反思】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评一评,既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理解、评价的能力。同时,生动的表演,使得本课的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迎刃而解。

  作者依据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特点,巧妙地抓住它的位置、样子、颜色。文章的“核心”针文中爬山脚的叶子和爬山脚的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比喻的手法,提示出作者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特征的生长过程。这衬出了作者对爬山脚喜爱之情,运用这一学法好处在于形象、生动、具体勾画描写事物更加吸引读者。教学思路简洁明快,教学目标清晰,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能实施个体自主学习与群体合作探索,较好地体现课改对语文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真正主人。

爬山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学习叶圣陶优秀的做人品质。

  3、从文中学习修改作文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给课文划分段落。

  3、自学生字新词。

  4、找出不懂的问题。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点

  1、划出有关叶老修改作文的语句。

  2、叶老是用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作文的`?

  3、归纳总结出叶老修改作文的方法。

  4、引导学生体会出叶老的良好品质。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受

  1、学生自读叶老的话。

  2、利用重点的词语体会字句中含着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

  4、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四、整体升华,学习方法

  修改作文的方法。

爬山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笔、画纸。

  教法学法:我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创设多种情景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同学们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是画的什么?(小猫的脚、小狗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知道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接着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词,多种形式认读。

  2、感知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学习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选择,以学定教

  你对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兴趣?这样就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再以学定教,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这一问题预设有两种情况,可能多数同学对爬山虎的脚感兴趣。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交流话题)

  2、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墙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叶子有什么特点?

  (2)、文中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纹的动作.

  (5)老师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这一话题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引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过渡:在这一片美丽的叶子下面就藏着爬山虎的脚。请大家到书中去找吧(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 找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读一读。

  (2)大屏幕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形状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3)引导学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图文结合,认识爬山虎的脚;接着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读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标出爬的动作词,体会爬的过程;

  (2)小组合作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这一环节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特点呢?(牢固 )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学习观察方法

  四、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画一画,感情朗读、背诵,编儿歌,猜谜语等)

  3、配乐(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位置、形状、颜色

  脚 触--→巴--→拉--→贴

  变化:牢固 萎了

  教后反思: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的内容。学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重点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学习爬山虎的叶子时,创设情景出示一墙的爬山虎,让学生直观感知叶子的美。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的基础上,再适时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以及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认识爬山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讨论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xxx、xxx。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xxx、xxx、xxx、xxx。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巴拉贴

  3、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爬山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过程预设】:

  一、揭题,感知

  01、揭题,读题。学习“虎”的笔顺。

  02、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关的话。

  二、初学,梳理

  03、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04、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

  均匀嫩茎叶柄蛟龙重叠空隙痕迹逐渐

  05、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06、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07、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三、细究,感悟

  08、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09、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0: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11、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2、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13、齐读第二自然段。

  14、试背第二自然段。(机动)

  四、作业,延伸

  15、作业: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16、实样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五、板书预设

  爬山虎的脚

  嫩红嫩绿

  爬山虎的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一顺朝下铺得均匀

  教后反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教学进程和学情呈现与预设基本一致,整堂课充分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浅显而不浅薄”的教学风格。

  就课的“点”而言,从“虎”的'书写笔顺和“叠”的书写结构等,在课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实,扎实而有效。

  从课的“线”而言,从“图片欣赏”到“文本阅读”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课完满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在没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围中,量力而习,获得语文。

  从课的“面”而言,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动”,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有“有声的读”,有“无声的思”,使“课堂场景”和“语文场景”融会贯通,联势推进。

  唯一遗憾的是,也许由于作者对课文结构的故意布排,在“叶、脚、爬”三块内容的描写中,后两块内容文句交互,没有明显的边缘痕迹,所以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上,学生思维受阻,险些进入“冰河时代”。早知如此,这一个微格弃之也不可惜,因为“一课一得,足矣!”

爬山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朗读指导、

  学法:自学、汇报交流、朗读比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的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

  1.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修改文章(文品)一丝不苟

  请我做客(人品)平易近人

  给我印象堪称楷模

  【知识梳理】

爬山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4.体会爬山虎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出示实物引出课题

  出示吸盘:这是什么?什么样的吸盘?你能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观察时要细、抓特点、注意变化)

  有一种植物的茎上长出的细丝触着物体时顶端变成了小圆盘就有这种吸附的功能,谁知道是哪种植物的什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释题读文理清段落

  1.谈谈你眼中的爬山虎好吗?(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是一种攀援在墙上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爬墙虎、地锦、常青藤、飞天蜈蚣、假葡萄藤。原产我国,北起长白山,南至广东、广西,广泛分布。为葡萄科落叶大藤本,是一种美丽的垂直绿化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枝上有卷须,卷须尖端有粘性吸盘,遇到物体便吸附在上,无论是岩石、墙壁或是树木,均能吸附。叶由三片小叶构成掌状复叶,夏季枝叶茂密,用于绿化房屋墙壁、公园山石,既可美化环境,又能降温,调节空气,减少噪音。爬山虎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繁殖采用播种、压条、扦插等多种方法,通常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达95%。一年生苗株高可达一米。房屋、楼墙跟或院墙跟处种植,应离墙基五十厘米挖坑,株距一般以一点五米为宜。在楼房阳台可以盆栽,苗盆紧靠墙壁,枝蔓迅速吸附墙壁。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瘀血、消肿毒之功效。果可酿酒。

  2.自由读课文后理清哪几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除了写它的脚之外还写了什么?(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与叶子的特点)

  三、逐段剖析理解内容

  (一)爬山虎的位置

  出示提纲(1)作者看见的爬山虎生长在哪里?它的生长与其它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爬山虎长得怎样,从哪能看出来?画出相关词。

  (3)为什么作者把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写得这么具体?

  (二)爬山虎的叶子(在黑板上画出几片叶子)

  1.指读思考: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颜色:嫩红到嫩绿)课文着重讲了长大的叶子又是什么样子的,讨论: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教师可播放录相片,静态与动态的爬山虎的叶子。)

  2.出示卡片引导孩子试背此段:嫩红、嫩绿、引人注意、新鲜、一顺朝下、均匀、重叠、空隙、拂过、漾起波纹。

  (三)爬山虎的脚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样子、怎么爬、与墙的关系)

  1.灯片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上。茎上( )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 ),每根( )像蜗牛的( )。( )跟新叶子一样,也是(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要求:小组学习填出空白的地方,并思考写了脚的什么特点?(位置、形状、颜色)

  师:我这里有好几种颜色的粉笔,你能自选一种上黑板前面画出爬山虎的脚吗?(让学生上黑板上去画可以运用课文中关键词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与形状、颜色的理解)

  2.默读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此段的中心句,用画出爬山虎脚动作的词,讨论这些词能随意变动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观看flash动画)

  学生根据画出的动作词想象爬山虎脚向上爬的样子,指名上前贴出这几个词。(触、巴、拉、贴、爬)试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是怎么爬的。

  3.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脚的变化包括哪两种情况?

  出示:触着墙的( )

  没有触着墙的( )

  师:爬山虎之所以能不断地向上生长着,也使这绿绿墙呈现于人们的眼前,可这变化是作者一天就能观察到的吗?(很长一段时间)这都是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结果,才能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

  四、练习巩固升华主题

  1.看板书: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写了( ),再写了( ),最后写了( )。

  2.看录相配乐朗读,欣赏爬山虎。

爬山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子,体会“青山的沉静,父亲的智慧”。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找出重点句子,体会“青山的沉静,父亲的智慧”。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课件出示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内容,我首先出个题目请同学们填完整。

  课件出示:因为(),所以父亲带我去爬山。通过这次爬山,我学到了()和()。

  二、自主探究

  (一)品味山的沉静

  1、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青山的沉静体现在哪儿呢?请大家打开书,仔细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青山的句子。(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1)“只见山下一片碧绿的树海中,几座房子若隐若现。”这是什么季节的山?(夏季)

  夏季的山一片碧绿,那春季的山,秋季的山,冬季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想象一下?

  师小结:不管季节如何变换,大山始终不变,这就是山的沉静。

  (2)“闭着双眼,我仿佛听到了微风吹拂声、鸟鸣蛙叫声和清脆的蝉声······睁开眼睛后,我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报告那些不同的声音。”

  (课件出示青山图播放音乐《天籁森林》,让学生感受一下,再有感情地读句子。)

  (二)领略父亲的智慧

  1、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默读课文,把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

  (1)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2)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

  (学生每汇报一句,都用课件出示出来,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感悟父亲话语中蕴含的发人深省的道理。)

  3、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说说从中学到了什么。

  三、交流感悟

  1、说说“我”跟父亲爬山学到了什么?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与组内同学交流交流。再各组派代表反馈。

  2、带着感悟和体会,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板书设计

  青山父亲

  沉静智慧

  征服自己尽心尽力

爬山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学习作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爬山虎的脚》一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四、教学过程

  (一)进入课文,引导质疑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植物为什么会有脚。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2.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很美。

  读: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教师追问: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预设: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教师追问: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2)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预设: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教师引导: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看着为大家读出这种美来?

  (3)教师总结:多么新鲜的叶子啊,多么茂密的叶子啊,多么美丽的叶子啊。作者通过对爬山虎叶子样子和颜色的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你不注意看,能看清楚叶子下面的脚吗?这些都说明作者在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对爬山虎叶子样子和颜色的描写,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感受景物的美。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美好的描写背后,都需要认真观察作为基础。

  2.细读课文,探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1)教师引导:作者还认真看出了什么?自己读读3~5自然段,将作者认真观察到的内容用横线画在书上。

  预设:

  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师引导:这是写爬山虎脚长的位置。

  预设:

  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

  师引导:这是写脚的样子。样子像──蜗牛的触角。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脚比作触角。)

  预设:

  颜色跟刚长出来的嫩叶差不多,也是嫩红的。

  师引导:这是爬山虎脚的颜色。好,把作者注意的这些综合一下,你认识爬山虎的脚了吗?在纸上画出你认识到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师引导: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完整生动地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要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介绍,还可以运用一些表达方法及恰当的语言写出来,就会更加生动。

  (2)教学过渡: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脚来往上爬的,那么作者有没有注意它的脚是怎么爬的呢?请用笔在文中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预设:

  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爬。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师引导:和同桌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师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爬──同学接读课文。

  过渡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这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师引导: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不能换位置,是按顺序写的。)

  师小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师引导:从刚才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知道(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2)作者观察细致;(3)不是一次观察,而是长期观察。

  师小结:观察不但要用心,还得细心和有耐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

  【设计意图】本部分的设计力图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一是让学生关注到作者是抓住动词描写具体的;二是体会出作者是在长期的认真观察后,才能写出这样生动,具体的文章。

  (三)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美吗?老师想请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能把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写得这么有魅力呢?

  预设:观察仔细。抓住了爬山虎的特点进行了细心观察,观察了很长时间。

  师引导:是呀,只要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参加快乐尝试活动,大家愿意吗?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一下图片中的事物,也可以说说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预设: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预设: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

  预设:我喜欢含羞草,它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左右合并,过一会儿又会散开。

  预设:我喜欢月亮姐姐的脸,她的脸是多变的,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有时候只露出小半边脸。

  (四)布置作业

  1.回家后把爬山虎是如何生长的介绍给你的家人或小伙伴。

  2.回家后去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植物,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惊喜发现,然后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下星期的语文习作课进行交流。

  3.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爬山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愣住、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1)从重点词语入手,把课文读通顺;

  (2)从词语入手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冬天来了,绿色明显减少了!但是有那么一片绿色却一直出现在我的眼前(出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是咱们前不久学过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那抹绿意。谁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作者是叶圣陶)

  师:是啊,就是咱们的叶圣陶爷爷,那请你说说你对叶圣陶老爷爷的了解吧!

  这就是叶圣陶的生平简介。(出示课件:叶圣陶简介)

  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学生大声读)

  请你来说说此刻叶圣陶爷爷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个著名的人;是个文学家……

  师: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而写的(齐读课题)。来,抬起头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再读课题。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爬山虎,看着这一墙绿色,我们该怎么读?生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一看这课题,你觉得文章应该写的是什么?那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求:

  1、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了之后,你觉得文章是写爬山虎的吗?你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生字教学

  真了不起呀,我想课文中的这些词语大家就更不在话下了吧!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推荐、修改、愣住、燥热、眼帘、删掉、融洽、黄昏、蕴含、摇曳、意义非凡、春风拂面、堪称楷模

  学生读。

  3、理解词语中了解课文。

  “堪称楷模”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文中哪一句话有这词?读读。

  是谁堪称楷模?他的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品质堪称楷模?(板书人品文品)

  师:好,同学们学的真不错,学习词语的目的关键在于运用,下面老师有个填空题,你能用这些词语完成这些填空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我上初三的时候,写了一篇叫《一张画像》的作文,经我的语文老师( )在北京市少儿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给我看了叶圣陶爷爷给我xxx的作文后我xxx了。(在此处插入对"愣住"的理解)

  在他的批改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犹如( )。

  三、结合文本,理解词语。

  1、读文,从"愣住"入手,读懂第一部分

  过渡:不过。老师这里有个疑问。作者看到修改稿后为什么会愣住呢?

  让我们大家也来看看那篇修改稿。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我也愣住了,修改了那么多地方,叶老先生太认真了。

  师:那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愣住的句子。(板书愣住)

  出示句一: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1)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2)理解"愣住":什么是"愣住"?(吃惊,惊讶)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这个词呢?(学生读)恩,真是一群被愣住了的孩子。那我们把它放进句子里你觉得应该怎么来读?请你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作者为什么会愣住啊?

  生:因为有很多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能说说?

  (3)这要花了多少心血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位老人的心血吧!齐读

  (4)请大家再找一找,叶老先生还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

  出示句二: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出示句三: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请这一小组的同学来读一读。

  直接小结:如此认真的批改,无怪乎作者看了会愣住,会惊呆啊

  (5)发散思维想像画面。

  师:就是这么一位初中生写的这么一篇在北京市获得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的文章,却被叶老先生修改了那么多处。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出现了叶老先生认真修改的画面

  师:你会用个什么词来形容他吗?(一丝不苟)让我们再看看这篇修改文吧。从这修改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从这修改中,还让我们学会了什么?(出示修改方法)

  师:叶老先生那么忙,但他还是那么认真地改着,那么聚精会神、那么孜孜不倦地改着……这一切,让肖复兴同学感受到了什么?(填词)我们又怎么能不为之感动,为之震撼吗?这真是一个文品堪称――――(楷模)的人啦。

  不仅如此,他还为肖复兴写了一则评语,谁来读读?(出示)这一则评语又给了肖复兴同学什么感受?(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2读文品句,从"燥热、融洽"词中入手,理解第二部分

  过渡:是呀,一个大作家对一个初中生的作文如此的认真细致地修改,怎么不令肖复兴感动呢。更让肖复兴同学感到意外的另一件事,那是什么事?(这一年的'暑假,他收到了到叶老家做客的邀请,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邀请这个初中生,这能不让他感到高兴吗?)看看以下几个填空题怎么填?(出示句子)

  更让我激动的事,那年暑假他还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一进门扑入( )的是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它使我消去了夏天的( )。 (对“燥热”进行体会)

  通过和叶圣陶爷爷十分xxx的交谈(插入对"融洽"的理解)我才明白为什么他是一位xxx的大作家。这真是一个( )的夏天。

  1、“燥热”什么意思?找到文中描写这意思的一段话了吗?读读,“仿佛”什么意思?从中体会到了作者什么心情?特别是从哪几个词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激动的心情?(跳跃闪烁)

  2、更令作者欣喜的是,叶老先生没有想像中的高高在上,和叶老先生的交谈却十分融洽。那么融洽是什么意思呢?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来解释融洽呢?

  出示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请你来读一读。读得十分自然。你来读,读得十分亲切,你再来读,读得真融洽呀!我们一起来读!这时,你感受到肖复兴同学的心情了吗?谁来说说?是呀,这就是叶老的人品,他待人是那么的真诚,平易近人,他的人品真得是堪称楷模呀。(板书平易真城)

  正因为叶老的人品,因此看那一墙的爬山虎(引读)――绿得沉郁,(出示)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你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请你来读一读,我们女生来读一读。请大家再美美愉快地读一读。

  3、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着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讨论)

  四、齐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师:作者一直没有忘怀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这片绿绿的爬山虎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作者会对这片绿绿的爬山虎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根据板书引说)因为第一次――――,因为那个夏天,他懂得了,模糊懂得了――――(为什么说是“模糊”懂得?)再读这段,说说感受。

  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了吗?为什么课题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出示)大家知道吗,肖复兴同学长大后成了什么吗?(简介作者)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喜欢的段落。

  2、与同学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

  板书设计:

  修改作文一丝不苟(文品)

  邀请做客平易真诚(人品)堪称楷模

  教学反思:

  设计这篇教案时,我想语文学习是在语文教学中,扣紧教科书文本学习,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过程,我们教学首先要固本强基。不管语文课堂怎样改革,都应该立足于教材,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扎扎实实的教,学生扎扎实实的学。因此,这篇课文我从词语入手,让学生去品词品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写了两件事,每一件事我都设计几句关键的填词句子,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这件事的主要内容,再从关键词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理解内容。设想是好的,可惜时间不够,我只好把原设想的最后一段结尾、总结放在了第二课时,本来想把全篇课文一口气上完,未能如愿。这节课虽有美中不足,但我教学意图达到了,整节课的教学做到了如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所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教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就是以简驭繁,返朴归真,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总而言之,还是好的,因为把最后一段放第二节上也是可以的。

【爬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2-05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15篇)01-19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12-05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12-05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集合15篇)01-15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集锦15篇)12-05

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1-23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10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生命教学设计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