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07 19:11: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观潮》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潮》教学设计15篇

《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特点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对生僻文言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谁知道我国最著名的海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一下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投影显示)

  霆 斋 艨艟 履 倏 舸 泅 鲸 绮 僦赁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师问:

  1、有哪些读音和你读得不一样?

  2、听了后你对钱塘潮有什么印象呢?

  四、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共同朗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②这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观潮》教学设计2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2)、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1)、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2)、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1)、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2)、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3)、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1)、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2)、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观潮》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观潮》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1、观潮 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乡下人家》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同步试题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业设计《触摸春天》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13.白鹅(第一课时)万年牢教《寓言两则》有感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观潮》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目标1。

  三、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

  溯();僦();绮();溢();

  (2)读懂词义:

  (a)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b)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xxx;

  倏尔黄烟四起xxx;

  方其远出海门xxx;

  (c)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3、研读:

  ⑴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xxx;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xxx;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xxx;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xxx;

  写“静”的句子是:xxx;

  写“动”的句子是:xxx;

  5、亮点探究:

  ⑴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 “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六、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情;

  水战(威)景;

  弄潮(技)交;

  观潮(盛)融;

《观潮》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观潮》人教小学第七册课文。这是一片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1、学生是小学四年二班的学生2、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询收集资料帮助学习。3、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借助网络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

  2、学习本科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几方面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课文内容、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观潮》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秒潮水的语句,熟练成诵部分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教学策略:

  复习归知创设情景、感受景的雄伟壮观——自主探究网络查询(网络考察)——制作导游图、解说词写、协作商议——利用网络汇报交流探究实质——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

  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反思与总结】

  《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的记叙顺序非常清晰。结合这一特点,设计中把教学侧重点就放在了帮助学生理清记叙顺序,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按潮前、潮中、潮后给课文分清段落,进而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同时,受到激励,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观潮》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定位】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农历八月十八那一天,无数的观潮者会来到海宁市盐官镇观潮。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让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这个场面。

  (观看录像。)

  二、研读描写江潮的句子,体会江潮的雄伟、壮观

  1、师引:那么,同学们,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观潮者呢?这个问题你们想过吗?

  (生答。)

  2、好,请大家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你们做好下面几件事:

  ⑴认真读课文,仔细思考问题。

  ⑵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把最吸引你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同学听一听。

  3、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分小组学习课文。

  4、交流:谈谈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的观潮者?你找到了那些吸引你的句子?

  重点引导学生学好这几个句子:

  ⑴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①谈谈这个句子哪里最吸引你?

  (板书:出现白线)

  ②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从“水天相接”、“一条白线”感受远看江潮的美。)

  指导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

  ⑵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谈谈这个句子哪里最吸引你?

  (板书:横贯江面)

  ②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江潮速度的快,并指导他们能感情朗读。

  ⑶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说说句子吸引你的地方。

  (板书:白浪翻滚)

  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结合观看录象,感受钱江大潮声音之大,浪潮之高,速度之快,体会到钱江潮的雄伟壮观。

  ⑷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

  ①说说句子吸引你的地方。

  ②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江潮奔腾速度之快。并指导感情朗读。

  5、师小结:同学们体会得可真好,作者把他所看到的江潮,按由远到近的顺序,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出来。让我们再次来读一读课文,来领略一下钱江大潮那雄伟壮观的场面。

  (齐读上面4句话。)

  三、研读描写观潮人的句子,体会他们对江潮的喜爱之情

  1、师:是啊,正是这千军万马般的钱江潮,牵动着无数观潮者的心,所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到海宁观潮,为的就是欣赏钱江潮这雄伟壮观的气势,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这种美的享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观潮者的句子,并好好体会一下他们对钱江潮带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2、学生读句子,谈体会。

  3、师:那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又何感想呢?

  (学生自由谈感想。)

  四、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钱江潮这么壮观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看一段资料。

  2、出示有关文字资料和更多图片资料。

  【板书设计】

  出现白线

  钱江潮 横贯江面 雄伟壮观

  (人山人海) 白浪翻滚

《观潮》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上黑板板书。)

  3、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板书:

  天下奇观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⑴ 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涨(zhǎng)起颤(chàn)动 风号(háo)浪吼(hǒu)

  ⑵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⑶ 指名读课文,正音。

  ⑷ 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⑴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⑵ 同桌交流。

  ⑶ 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

  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

  ⑴ 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观潮》教学设计9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坦克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观潮》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神奇的大自然”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钱塘大潮的雄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本课的生字。把不好读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朗读的情况。(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认读)

  潮水称为盐官镇笼罩蒙蒙的薄雾昂首东望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强调“薄雾”的读音

  3、请学生找出易错难写的生字提醒大家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强调“罩”、“贯”、“薄”、“昂”、“蒙”这几个字。

  4、指导学生朗读,难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分别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以什么顺序记述这次江潮的?

  2、文中的那句话能概括了钱塘秋潮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请学生比较题目“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背过课文3、4自然段。

  4、学习资料袋

  通过读资料袋、看图,让学生明白钱塘江秋潮比别处秋潮壮观的原因。并且提示学生找找潮水的涨落还和月球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课,了解到了什么?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这是什么声音?

  2、对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先看幻灯感受画面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观看其他的一些壮观景象。

  四、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再和同桌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人: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

  潮来时听到了: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看到了:平静白线城墙战马

《观潮》教学设计11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观潮》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正确理解“观潮、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小节。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能按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自然界的奇特景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壮气势。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观潮”。齐读课题,理解“观”。

  2、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能否用简单的语句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海潮是什么样的?

  3、今天我们所要观赏的大潮可不一般,是有名的钱塘江大潮。钱塘江是浙江最长的一条河流,它所形成的潮水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出示第1节)齐读第1小节。理解:奇观。(注意“观”的意思)

  3、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今天就让我们认真欣赏这篇课文来感受这天下奇观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2、出示自学要求: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多字漏字,完整流畅。

  (2) 完成填空:

  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日是每年农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观潮的最好地点。全文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检查自学情况,分节朗读课文,完成填空。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让我们一起通过视频亲身感受一下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吧。

  播放视频

  看了视频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潮来时让人觉得气势宏伟。你从课文哪一节可以感受得到?

  3、(出示第5小节)默读第5小节。(自主学习,以“你最喜欢哪一句,品一品、说一说”的方式)

  (1)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人们看

  到了什么?

  出示: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媒体演示:理解“横贯”。

  (2) 再近些,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再近些,只见xx,形成xx)(板书:白色城墙)

  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六米多高有两层楼那么高。)

  (3)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什么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形容一下。(浩浩荡荡)

  出示: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气势大)从哪儿可以看出气势大?(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板书:白色战马)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

  ③所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那声音——(理解“山崩地裂”)

  ④山崩地裂所发出的声音大不大?大得怎样?(大,好像大地??)

  ⑤那“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江潮发出的声音。)

  ⑥原来江潮发出的声音如同——(??)好像——(??)

  4、齐读第5小节。

  5、指导填空,尝试背诵第5小节。

  出示: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再近些,那浪越来越近,犹如,那声音如,好像。

  6、说说潮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小结复习。

  1、潮水来时给我们感觉如此汹涌澎湃,那么潮来前又给我们什么感受呢?快读2、3两节,用一个字来概括。

  2、虽然潮水还没有来,但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都争相赶来,欣赏这一年一度壮观的景象。

  3、齐读第二、三小节

  4、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拥有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观。惹得古今中外诸多文化名人争相用自己的笔来赞美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出示: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王在晋“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五、拓展作业:

  1、你们知道世界上那么多的大江,为什么钱塘江大潮是如此的出名,如此的壮观吗?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大潮呢?这些问题就留着让同学们通过课后拓展学习,制作一份知识小报,来进一步了解学习吧!

  板书:

  潮来前静人山人海

  横贯江面

  观潮潮来时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来后奔腾而去

《观潮》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记叙了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观钱塘江大潮时所见到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8个生词,认读3个字。

  2、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4.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受到热爱祖国自然景观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难点: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你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

  2.针对学生的资料进行补充。出示地图向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位置及出海口的特殊地形等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哪些词不理解?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同桌讨论。

  ②找小组说词义,还有问题的师指导。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找生在黑板上书写。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用实物投影展示,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引导学生鉴赏。

  (四)轻声读课文,想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的。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板题。

  2.“观潮”的“观”什么意思?课文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划出表现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三、抓重点句,理解壮观。

  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小组内练习感情朗读。找生读感受深的句子,师随机出示重点句。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大潮的雄伟与壮观的?(形状、声音、颜色)

  5.找二生有感情地配乐读4、5自然段,其他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哪些词看出的?

  6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几段,先合作读,再说体会。小组汇报自学成果,师生对读第二、六自然段。

  如果你现在就是站在江边观潮的游客,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四、创设情境,积累词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能想个办法把重点段落快速背下来吗?生说方法。

  大屏幕出示提示词语,找三生试背诵4、5、6自然段。

《观潮》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领会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学习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3、体会钱塘江大潮伟大壮观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

  1、 布置预习,了解背景资料。

  2、 诵读法、讨论法、抢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从钱塘潮的壮丽景色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 体会吴中弄潮儿敢向潮头立的精神,从民俗风情感知传统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1、生字和常用词语的积累。

  2、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

  教学难点:

  1、 对钱塘潮形成直观印象。

  2、 了解南宋的都城临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风俗民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认真看视频资料,积极思考。

  二、了解背景

  学生充分感知背景资料,产生阅读兴趣。

  三、感知过程

  1、听读课文。

  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读音,划分停顿。

  2、学生读课文,分小组解决读音、词语和句子翻译。

  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提出疑问并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讨论。

  3、检查预习。(学生抢答)

  4.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

  5、请同学翻译句子。

  四、深读文本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请找出相关语句。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从哪些语句中可看出?

  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4、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五.教学反思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

  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观潮》教学设计15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声

  闷雷

  滚动

  山崩地裂

  按顺序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抓特点

  形

  白线

  城墙

  战马

  词语准

  潮过后

【《观潮》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设计12-04

《观潮》教学设计11-11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0-27

观潮教学设计15篇12-04

观潮教学反思09-13

《观潮》教学反思09-08

《观潮》教学反思15篇12-18

《观潮》优秀说课稿01-06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观潮》说课稿(15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