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6 12:14: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教学设计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

  一、教材说明

  本课以学生玩葱叶的典型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做葱叶模型,搜集有关仿生学的信息资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仿生,怎么进行仿生 ,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认识什么是仿生,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2、了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

  3、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和不断反省的探究态度。

  2、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仿生学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作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你知道飞机和雷达是如何被发明的吗?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和查阅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准备。

  2、让每个同学准备10条新鲜葱叶和部分已变得柔软或枯黄的葱叶,观察一下新鲜葱叶和已变得柔软或枯黄的葱叶有什么不同。

  3、教师为每个实验桌准备适量的木板、胶水、白纸(16开)2张、砝码1盒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玩葱叶、找发现。

  1、导入课题:葱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植物,你知道葱叶有什么性能吗?拿出你准备好的葱叶,利用桌上给出的材料,参考课本插图,玩一玩,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分组玩葱叶,教师巡视指导,必要时可做一下点拔:我们试试一条葱叶可承受多大的压力?剪成条形再试试,看能承受多大压力,看哪种情况承受压力大。

  3、学生讨论、交流玩中的发现。(学生的发现不一定相同,交流的内容也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结果认真分析、细致比较。

  4、小结:筒形葱叶比剪开的条形葱叶承压能力强。

  过渡:其它物体是不是也具有这种特性呢?

  活动二、我们来做葱叶模型

  2 你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葱叶模型?为什么?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桌上预先准备的材料。

  3 学生动手制作葱叶模型,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你做的模型具有葱叶的特性吗?比一比,看谁制作的最接近。

  7 检测模型性能。让学生参照课本上的两幅图分组检测,看纸筒和纸片分别承受多大压力。

  8 你的检测结果是什么呢?

  9 我们如果把葱叶的这种性能应用到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你打算设计件什么产品来为人类服务?

  10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引导总结:同学们进行两项探究,实际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板书)发现生物(葱叶)性能->根据生物结构特点(葱叶筒形)->建立生物模型(纸筒)->检测模型是否也具有生物性能->研制开发新产品。

  教师明确:人们模仿生物的特性,研制产品,这就是仿生。(板书“仿生” )

  课外拓展:

  1、 你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了哪些发明创造吗?请你在课下做调查看谁搜集到的资料多?提示学生可参考课本上列举的几种仿生产品。了解他们是根据生物的那些特性研制的。

  2、 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启示,进行仿生设计。比一比,看哪些同学的发现多、设计的合理。下一节课我们在课堂上展示(可以把生物带进课堂,但要注意保护生物)。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好搜集到的关于仿生知识的资料、信息。

  3、 上节课拓展活动2的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探索其中的奥秘。

  3 让学生汇总资料,小组内讨论交流,作好记录。

  4 提问:在生物的启示下,人们完成了哪些发明创造?你知道它是受哪种生物的启示吗?你有什么感受?

  5 让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可适时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谈感受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

  6 对于“自我复制的机器人会不会失去控制?”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告诉学生这是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的课题,没有定论,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活动二:观察不同的树叶,我们会得到哪些启示?

  4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观察他们的特点和性能并做好记录,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猜想记录下来。

  5 同学之间交流,这些形状、大小各异的树叶有哪些共同点?(都有叶脉,大都是绿色的等)这些共性有哪些作用呢?(支撑、保护等)

  6 根据树叶的这些性能 ,开动你的脑筋大胆设想,进行仿生设计。

  自由活动:

  一、说发现、谈设想

  1、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启示,进行仿生设计。那就请你们谈谈各自的发现和设想吧。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交流自己的设想。教师巡回指导并加以评价。

  3、刚才大家谈得都挺好,现在就请同学们大胆设想、制作,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观察所得和设计制作,填写表格。

生物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四、《教法》

  以“一案三为主”为模式的学案导学教学方法

  五、《学法》

  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观看视频《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入: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学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读学习目标

  (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研学一,分组让学生回答。

  2、展示图片和资料,分析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

  (1)阅读黄粉虫幼虫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展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3)小组长领着同学们实施计划,让学生画实验记录表

  (4)学生分组实验,把黄粉虫幼虫放置后,静置五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中的个体数量,把实验数据填在记录表中。(等待5分钟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1、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10条黄粉虫幼虫做实验?只用1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

  (5)五分钟后,学生统计实验数据,求出平均值。

  (6)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7)表达交流: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幼虫有影响?

  4、出示自主研学二,分组让学生回答。

  5、展示图片,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教师展示主要内容,并进行感情升华

  (五)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写一篇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倡议书

  (六)巩固练习:分组比赛练习

  (七)评选表演优秀小组,鼓励其他小组。

生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①通过探究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能造成不良影响。

  ②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③发展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

  ②怎样设计科学的探究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h试纸,配制ph为4的硫酸溶液,清水,烧杯,纱布,大培养皿,提醒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学生:准备食醋,当地的雨水,小麦的种子,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分,收集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例,准备废电池的浸出液,当地的土壤(非酸碱性的),设计科学合理的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方案。

  课时分配2课时

  --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探究的一般过程

  根据自己的设计和教师所举的例证,分析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举例指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探究的一般过程。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①配制雨水模拟液(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

  ②对比实验

  ③收集数据

  ④分析数据,讨论交流

  活动一:组间讨论、交流,确定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实验方案。

  活动二:用食醋和清水分别配制ph为4的酸雨模拟液和ph为5.6的正常雨水模拟液。

  活动三:用硫酸溶液和清水配制ph为4的酸雨模拟液。

  方案一:分别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发芽率。(若当地雨水为酸雨,则可用ph为4的食醋液与自然酸雨做对比实验)

  方案二:分别用硫酸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

  方案三:分别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硫酸酸雨模拟液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

  方案四:用清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并与方案一和方案三做对比。

  一周内不断观察各方案中小麦种子的发芽状况,最后列表收集各组数据。

  各小组分析数据,讨论结论并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全班交流收集到的例证;思索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与学生共同探讨怎样配制酸雨及正常雨水的模拟液,尤其要告诉同学浓硫酸对皮肤有严重的损伤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硫酸配制酸雨模拟液?

  指导学生每一方案全班至少做10组实验以减少偶然性;

  指导学生把各个培养皿贴上签标号以免弄混;

  启发学生分析每一方案中选择对比液的科学依据。

  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指导学生收集数据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①准备实验溶液

  活动一:组间讨论、交流、确定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方案。

  活动二:破碎废电池浸泡出的稀释液。

  活动三:收集自然的雨水。

  帮助确定科学探究方案;向学生讲解制备破碎废电池稀释液的注意事项。②对比实验

  方案一:分别用破碎废电池的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并测定发芽率。

  方案二:把小麦种子分别埋在用破碎废电池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的土壤里并测定发芽率。(若当地雨水不正常,用ph为5.6的食醋雨水模拟液代替)

  指导学生做好对比实验,处理好实验后的废弃物。③分析并整理、交流数据列表收集各组数据,然后各组间交流并谈谈实验后的感想。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收集数据并进行环保教育。

生物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3.练习编写检索表

  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 (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

  活动“编写检索表”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

  (界、门、纲、目、科、属、种)

  (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编制了什么

  来进行生物的分类?

  (生物特征差异检索表)

  【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

  们

  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

  请看图,图上的生物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字呢?——(红苕)

  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苕,但它有多个名字哦,在北京则称之为白薯,到了湖南就变成了红薯,江苏又叫山芋,而山东和东北又称之为地瓜。

  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山药)

  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

  【补充】:林奈的双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当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中,从而使生物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说明双名法。

  五.课堂练习:

  思考与练习: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虫”,为了便于辨识,请你依据“甲虫”的足、触角、背部形状、色斑的不同,编制一个生物检索表。

生物教学设计5

  一、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植物体(绿色开花)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在前面学习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的基础上再重点学习器官、系统的概念,进而认识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可以说前面所学知识为本节知识做好了基础;生物体的结构是它们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又是今后学习生物学必备的重要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2、说出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观察的能力。

  2、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产和生活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和珍爱生命的观点让学生乐于探究生物世界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难点:器官和系统等概念的归纳总结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

  (1)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2)人体的结构层次。

  2、学生观察及教师展示所用的番茄植株,番茄果实足量,杨树叶、甘蔗茎若干

  学生准备:

  1、课前生物兴趣小组采集的绿色开花植物,一些常见的蔬菜或水果等。

  2、查询书籍或网站,搜集有关器官、系统及生命活动协调统一等方面的资料。

生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物圈。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 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 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 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得出结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课前准备资料的整合与交流

  生态系统被破坏之后能不能得到恢复?(能,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当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就无法恢复了,对生物圈而言,最大的破坏是什么?(人类的活动)那么:

  (1)你、你的朋友、你的家庭所做的许多事,有哪些是危害了生物圈的?

  (2)本地有哪些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人类活动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危害?

  (3)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危害了生物圈?造成了什么样的严重的后果?

  (可以口头描述,也可以用文字、图片资料展示)

  针对这种现状,人类的有些活动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生物圈,危害了我们人类

生物教学设计7

  新一轮课改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 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 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生物教学设计8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节肢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2学情分析

  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问法、分析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法等等。主要是突出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探究式学习,突显重要感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3分钟)

  教师活动:

  1.出示谜语:“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2.利用PPT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是否有相似性?

  3.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

  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观察和生活实例找到答案。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是“蜗牛”。

  观察、思考、做出假设。

  活动2【讲授】教学内容

  (一)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15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结合书上12页图片,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明确双壳类的结构及其功能。

  提出思考问题,供小组讨论:其各结构与生存环境有何关系?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靠什么结构运动?

  3.靠什么结构呼吸?

  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学生活动:

  观察、填写表格。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完成讨论题。

  1.依据经验推测其具有保护作用。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推测: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10分钟)

  教师活动:

  在观察双壳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书上13页石鳖、蜗牛和乌贼的图片, 提出思考问题:

  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在PPT上补充这三种动物的结构图片,教师给出适当地补充,学生在进行对比观察的同时 完成表格。(表格附后)

  使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软体动物之间的相似和不同,通过对其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强化“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思考、分析、判断、填写表格。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5分钟)

  教师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

  2.提示学生这些相同点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主要特征提升出类群名称: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4.板书: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学生活动:

  通过比较、归纳、概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6分钟)

  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13页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归纳、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如钉螺。

  学生活动:

  阅读、讨论、记录、交流。

  课堂小结(1分钟)

  教师活动: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认识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可以通过概念判断某种动物是否属于软体动物。作为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丰富的多样性以适应其生活环境。

  学生活动:

  倾听、回忆、认同。

  活动3【活动】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

  一、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二、常见的动物:

  常见的软体动物 石鳖 蜗牛 乌贼

  贝壳数及保护 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保护 一片;保护 有退化的贝壳海螵蛸;支持

  有无外套膜及其作用 有,保护 有,保护 有,保护

  身体是否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足的种类 腹足 腹足 腕足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养殖业――食用、药用、工艺品

  有害:疾病传播

  活动4【练习】随堂练习

  练习题

  (一)软体动物

  1.软体动物体外有贝壳,贝壳内的身体柔软,目前已知软体动物有 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 大类群。

  2.常见的软体动物有 、 、 、 等。由于它们的身体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3.软体动物中除了双壳类以外还有很多,如 、 、 等。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

  5.软体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下列关于蜗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蜗牛生活于水中营底栖生活B.蜗牛对农业生产有害处C.蜗牛的腹足肌肉发达D.蜗牛的身体表面有一个贝壳2.昆虫的外骨骼不

  1.下列关于蜗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蜗牛生活于水中营底栖生活

  B.蜗牛对农业生产有害处

  C.蜗牛的腹足肌肉发达

  D.蜗牛的身体表面有一个贝壳

  2.昆虫的外骨骼不具有的作用是( )

  A.保护内部柔软的器官

  B.支持内部器官

  C.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D.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

  3.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原因是( )

  A.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生长而长大

  B.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C.蜕掉原来的外骨骼使运动更灵活

  D.减轻体重,有利于运动

  活动5【测试】课堂小测试

  1. 河蚌外套膜的作用正确的是: ( )

  A.保护身体内部柔软部分 B.参与呼吸和形成贝壳

  C.能使贝壳开和闭 D.保护内部和形成贝壳

  2. 下列动物中不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 )

  A.扇贝 B.海蜇 C.田螺 D.乌贼

  3. 有关河蚌体内珍珠的形成,下列哪项叙述正确: ( )

  A.由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质包被异物形成的B.由贝壳外层细胞分裂形成的

  C.由斧足上的细胞分泌的粘液形成的 D.由闭壳肌的分泌物包被异物形成的

  4. 下列哪一特征不属于软物动物 ( )

  A.身体柔软 B.身体分节 C.身体有贝壳 D.有外套膜

  5. 下列哪种动物在捕捉食物时,使用触手 ( )

  A.水蛭 B.乌贼 C.扇贝 D.海蜇

  6.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 )

  A.气门 B.气孔 C.气管 D.肺

  7.蝗虫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蜕皮的原因是 ( )

  A.外骨骼不能生长 B.外骨骼损坏,需形成新的外骨骼

  C.表皮细胞老化、死亡 D.蝗虫的形态在发生变化

  8.在无脊椎动物中,能飞行的是 ( )

  A环节动物 B昆虫 C鸟类 D鸟类和昆虫

  9.身体分节是节肢动物的一个特点,下列不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 )

  A虾 B蟹 C臭虫 D蚯蚓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教材上的相关课后练习

  答案:1、(1)X (2)X

  2、A

  3、腔肠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环节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4、相同点 :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点: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5、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官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

生物教学设计9

  一、 教学设计

  1、 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 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四、 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讲解总结

  五、 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 教学步骤

  (一) 课文导入

  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二)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三) 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实物投影展出)

  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课文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 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明确:

  1、使用了逻辑顺序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五) 教师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

  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 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一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第2——4段

  《生物入侵者》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第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第6——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第8段

  (七) 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生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教师准备:实物(珊瑚)、挂图(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出示挂图:美丽的大自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请举出挂图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准确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见P2。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画面,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三、讲授新课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及时记录;积极思考并与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么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三)生物的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根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细菌、真菌分解动物、植物遗体和粪便获取营养,营养方式为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对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小叶片下垂,这是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四、小结: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哪些特征?

  五、课堂巩固:P6

  1.指出下列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叶、芭比娃娃、珊瑚虫、珊瑚、珊瑚礁、珊瑚岛...

  2.当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此事例说明了(B)

  A.生物能生长繁殖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能进行呼吸

  3.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鱼化石D.苹果树

  4.动物、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属于生物吗?

  不属于,一个生物体死亡后,它的生命活动也将终结,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征。因此只能被称为动物植物的遗体。

  5.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C)

  A.火山爆发B.开水沸腾C.雨后春笋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项不符合科学观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确的目的B.要有观察记录C.要有计划D.随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学反思:通过讨论、讲解等方法,让学生弄明白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教学效果较好。

生物教学设计11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社生物学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者特征分析:

  1、该班学生具有较强的收集、整理、分析资源信息的能力,能熟练操作与教学有关的电脑平台,能够根据教学思路和要求,准确找到所需资源的位置。

  2、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和变异后,对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究竟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呢?”等相关问题,学生对这类有关“生物进化的过程及原因”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是以“跨越式”教学理念作指导,“跨越式”生物教学旨在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为基础,以创新性教学设计为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抓住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关健期,使学生的生物素养得到跨越式的发展。本节课教学过程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学生自主阅读英国曼彻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二是学生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另外,在分析完曼彻斯特殊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事例后,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几个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强化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教师恰到好和处地把握住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的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学习者特征分析:

  (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

  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分成10个小组,搜集有关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的图片或文本资料。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启发思考

  教师出示“恐龙灭绝”,“各品种鸡的形成”和“生物进化树”三组图片,同时提出问题: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三个问题的提出,给学生以思维的冲击和震动,要求学生用1分钟时间思考问题,让他们就自己已有的知识贮量在脑海里形成雏形的解释,但并不要求即时做出回答,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顺势导入新课。

生物教学设计12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课

  2、学生谈经验

  3、学生在黑板上画蘑菇,体会子实体的结构,做铺垫。

  2、启发学生注意鉴别毒蘑菇

  3、启发学生画蘑菇。

  课题

  第三节 真 菌

  2、霉菌

  1学生观察、思考

  2在组内组间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1、启发学生完成观察与思考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3、老师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说出常见的真菌种类;

  2、说出青霉和曲霉在形态、结构和颜色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说出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4、能描绘出真菌的特征

  能力目标

  1、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的能力;

  2、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3、动手动脑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防霉,健康生活;

  2、学会正确利用真菌,快乐生活。

  3、酵母菌

  学生回忆单细胞真菌──酵母菌

  启发学生回忆酵母菌的有关内容

  二、真菌的繁殖

  1、学生注意听,回顾相关内容

  2、学生观察了解孢子的位子,结构

  3、学生出示孢子印

  4、学生体会孢子繁殖

  5、学生探究孢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环境条件

  1、由形态结构中的孢子切入

  2、启发学生观察图

  3、启发学生制作(出示)孢子印

  4、启发学生参与模型制作

  5、启发学生思考:孢子如何发育成新个体

  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日常生活中觉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

  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三、小结

  1、学生总结真菌的特征

  2、运用:(1)防霉变,(2)试养殖

  1、启发学生利用板书,小结出真菌的特征,教师点拨

  2、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2、读懂课文内容,并了解课文先总后分的写作顺序。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乐于观察”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

  第二自然段,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教学难点:

  第五自然段,理解究竟什么是“生物钟”这个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同学们都很喜欢猜谜语,我们来比比谁猜得快。

  (出示谜面:兄弟三个爱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它们会走没有脚,它们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起床,什么时候上学去。

  板书:时钟

  生说时钟的用途。

  同学们,有一位伟大而神奇的魔术师,它能让你在没有时钟的时候掌握时间,猜猜这位伟大的魔术师是谁?(板书:自然界的)

  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头脑中会产生哪些小“?”呢?

  学生有可能提出:(1)自然界的时钟是什么?(2)这些时钟是怎样的?

  (3)它会怎样向我们报时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简要板书)

  二、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同学们,要想解开小问号,我们该怎样去做呢?

  2、是,读课文是我们解开小问好的办法。在读课文时,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两点,(1、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的同桌还可以请教老师。2、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读课文,师巡视。)

  3、自然界的时钟慢慢的要敲响了,你们准备得怎样了呢?

  (过生字关:出示本课要学的生字。小组合作学习,把生字的音读准,不会认的字作上记号;互相帮助,如果都会认了,小组长检查,读对了,请小组长给每个组员发“笑脸”)师巡视,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及时表扬合作学习好的小组。

  4、生字朋友带来了一连串的生词,能读出这些词语吗?(不带拼音)

  发现蒲公英夜幕降临不声不响地洞底细

  拜访内部(指名读,齐读)

  出示生字词中没有的词语。(带拼音)

  (喇叭绽开美貌巡逻辛勤)顺势问问学生是怎样认识这些词语的。

  5、让我们把生字词送回课文中,读一读课文。

  6、分任务朗读课文,顺势正音。(出示朗读要求:坐姿要端正,声音要响亮朗读有自信,抑扬有感情。)

  7、师范读课文,思考:自然界的时钟是什么?你喜欢自然界中的哪一种时钟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课文中写了哪几种花?这些花是怎么报时的呢?

  通过你们的介绍,你们知道徐老师明白了什么呢?请大家仔细听。

  让学生说说听了老师的话有什么发现。

  真会倾听,我们把刚才说的话连起来就是,出示:(牵牛花大约在清晨四点开了。五点钟,野蔷薇开了。六点钟蒲公英开了。到了太阳当顶的中午,美丽的午时花开了。夜幕降临,夜来香不声不响地开了。)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

  课文中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写的呢?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花儿开放的样子。

  请大家挑选其中的一句话,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花儿开放的样子,边读边可配上动作。

  指名读其中的句子,适当地作出评价。

  师小结:我们欣赏了这么美丽的花,我觉得这些花各有各的姿态,真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想把这美丽的花儿永远记在心中吗?齐读第二自然段。

  试着背给同桌听听,指名背。

  过度:自然界中的花就是这样为我们报时的,那动物们是怎么报时的呢?只有学完课文,我们才能解决第二个小问号。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现、英、夜”。

  想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指导书写“夜”

  (1)、出示几个写得不好的“夜”和范字进行比较。

  (2)、这几个字哪个字好看?哪个不好看?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3、学生观察、描红其余的两个字(提醒书写姿势)。

  板书设计:

  植物

  自然界的时钟奇妙的活时钟(生物钟)

  动物

生物教学设计14

  一、教学任务与对象

  1、教学任务:什么是文化强国

  2、教学对象:20xx级人力资源管理、民政管理、园林艺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法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强国的内涵;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当前世界文化强国的主要特征,在情感上感觉我国目前离文化强国还有距离,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3、学法指导:讲授式指导

  4、教学媒体: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第一张PPT:设问: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呢?

  讲授:常言道“唾沫星子淹死人”,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人言可畏,杀人的是一种舆论,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

  2、展示第二张PPT:

  春运的图景。

  讲授:人们春节回家,按照经济账来算是很划不来的,经常是出现一票难求的境况,车票涨价,气候寒冷,回家还得购买礼物年货,散发压岁钱等等,有很多人打工一年攒下的钱过一个年就花完了,但是,大家每到春节还是不厌其烦的奔回自己的家乡,过团圆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春节文化所起的作用,可见文化

  1 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文化起的作用比经济要大。因此,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非常重大

  设问,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文化强国呢?

  3、展示第三张PPT:什么叫文化强国

  讲授: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

  A、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B、发达的文化产业。

  C、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4、展示第四张 PPT:,较高的国民素质

  讲授:案例,比如日本国是一个较高国民素质的国家,很讲究公共秩序和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边走边吃 ,垃圾分类盛放,公共场所不随地丢垃圾,待人彬彬有礼等等。

  5、展示第五张PPT:发达的文化产业。 美国、英国、日本。

  讲授: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0%左右。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占据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 美国的图书市场为世界之最,每年出书4万种,年收入超过50亿美元。美国影视业是全美国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空航天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

  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几乎是本土经济的两倍,即使是在好莱坞的阴影下,巩固的电影业依旧很发达。

  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日本漫画畅销到欧洲美国及亚洲国家,除了漫画,日本的动画片也风靡全球,如《铁臂阿童木》、《聪明一休》、《花仙子》、《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都是中国包括港澳新加坡地区许多儿童和成人熟知并喜爱的对象。 据日本政府统计,目前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左右,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一大支柱产业。

  6、展示第六张PPT:世界文化市场各国所占份额。

  讲授:从图中可看出,美国所占份额为43%,欧盟34%,日本10%,澳大利亚5%,中国所占的份额非常少,只有3%,我国文化产业与我国大国地位非常不适合。

  2 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20 世纪90 年代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登陆中国大陆,一股强劲的“韩流” 一夜之间吹遍大江南北,它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更让年轻人变得如痴如醉、疯狂前卫。年轻人纷纷把韩国影视剧明星当成偶像来崇拜。

  7、展示第七张PPT:韩国原文化观光部长官南宫镇说:“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发展的世纪;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

  8、展示第八张PPT: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讲授:设问,我们现在有哪些理念和价值观受西方影响呢?

  吃饭等集体开销采取AA制;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愚人节等 用玫瑰花来表达爱情也是源于西方文化。

  9、展示第九张PPT:20xx年5 月 9 日上午,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东区,一名男生送女友千朵玫瑰花,引来了众多学生的火热围观。 讲授:设问: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是什么花呢?

  10、展示第十张PPT:并蒂莲。

  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是并蒂莲,通常人们画或者绣的鸳鸯鸟是在荷塘里成双成对的游玩嬉戏的,表现一种幸福祥和轻松的画面意境,而荷花表达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是非常美好和强大的。但是这种表达爱情的理念和价值观并没有走出国门。

  从前面讲的文化强国的特征来看,我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讨论,当前中国在理念与价值观输出中存在哪些问题?

  五、教学设计与自我评价

  教学设计:内容与图片展示相结合,设问与讲解相结合,案例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我评价: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逻辑严谨,观点明确,学生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可以达到深刻理解什么是文化强国的教学目标,增强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生物教学设计15

  一、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工作和本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我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较好的成绩。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增加了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本期我担任初一年级七个班的生物教学,学生刚步入初中,层次参差不齐,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要指导他们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通过入学考试的成绩分析,争取及格率要达到60%,优秀率要达到30%。这学期应该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特别关注生物学困生的学习发展。

  对生物学困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看他们是否参与到学习中,是否对生物有兴趣,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对于他们的变化做好记录。课外走进他们的生活,带他们去了解一些实际性的生物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4、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争取呈现全新的课堂教学,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要求:

  1、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织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6、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上级要求安排课时进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实施。计划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共三十课时)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共七课时(第一周至第四周)

  第一章 认识生物 二课时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五课时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共十课时(第五周至第十周)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三课时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三课时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三课时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课时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共十二课时(第十一周至十六周)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二课时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三课时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三课时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二课时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课时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课时

  复习 四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

  第五篇:七年级下生物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1)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藻类植物、苔藓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2)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

  (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5)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6)爱护植被,绿化环境。

  2、教学重点:

  (1)掌握衣藻和水绵的特点;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两类藻类体内叶绿体的特点;海带、紫菜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结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孢子是蕨类植物的生殖细胞;种子植物更适应环境的特点。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根的生长和茎的生长;花的结构;雌蕊和雄蕊的组成;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受精过程;

  (3)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影响植物的分布;根适于吸水的特点以及水运输的结构特点;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4)探究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生物圈中生物的食物来源,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的呼吸作用;

  (5)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6)爱护植被,绿化环境;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难点:

  (1)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两类藻类体内叶绿体的特点;

  (2)藻类植物的特征;孢子是蕨类植物的生殖细胞;种子植物更适应环境的特

  (3)花的结构;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受精过程;

  (4)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5)植物的呼吸作用;

  (6)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7)爱护植被,绿化环境;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情分析:

  通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复习的时间比较充足,因此在两次大考中成绩都还可以,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班学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以此为基础的应用肯定就更糟糕,整体来看,错别字、审题不清、粗心是几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虽然一班的高分还算比较满意,但是由于后进生的成绩太低,导致平均分不高,要想提高一班的平均分,必须抓好中游以下的学生,当然由于学生的智力差别,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能够过关,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问题即可,在此基础上,对少数学生进行能力拔高,另外少数学生不能太为难他们,但也不能放弃。二班的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大大超过一班,从成绩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优秀生人数较多,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还算满意,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六个学生不及格)不是很理想,下学期要在这几个身上多下功夫,才能提高平均分。

  教学措施:

  1、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3、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6、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7、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德育渗透:

  生物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不仅因为它是自然科学,是进行科学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而且它的丰富内涵也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很好的教材。本学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和古代生物科学成就,都会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同学们更会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中,包涵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如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生物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很好教材。

  实践观点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这些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群众的实践经验(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了解农业生产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思想品德教育: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结合生物学渗透这些知识,就会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教学,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生物实践活动还可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等。

  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生物科学史、科学家的事迹以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都可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保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实验、实习等实际操作都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神的好教材。

  教学进度:

  周次 内 容

  第1周 1、藻类植物 2、苔藓和蕨类植物

  第2周 种子植物

  第3周 种子萌发 植株生长

  第4周 开花和结果

  第5周 开花和结果 单元测试 月考1

  第6周 测试反馈 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

  第7周 期中复习

  第8周 期中测试

  第9周 五一放假

  第10周 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第11周 学生对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以及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查缺补漏

  第12周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13周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月考2

  第14周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15周 单元测试 测试反馈

  第16周 第六章 爱护植被 绿化祖国

  第17周 期末复习

  第18周 期末测试

【生物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1-07

生物教学总结06-09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09-23

生物教师教学总结05-01

生物教师教学心得12-04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生物一学期教学总结11-18

生物个人教学计划11-07

观潮教学设计12-04

《贝壳》教学设计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