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1-06 14:38: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八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形象生动地突现了本组教材“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专题。

  二、【学情介绍】

  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从字、词、句三个方面进行预习的好习惯,并且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也能在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质疑。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语句表达比较浅显的个人体会。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课外阅读量太少。

  三、【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3、以读引读: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历史故事。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中四字词语,理解体会画师说的那段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五、【教学重难点】

  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制作课件PPT

  2.学生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教学活动 时间安排 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听) 1、 故事(心灵烛光)导入 (PPT)

  2、 顺势提问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读法

  3、 就课题质疑(预设:别人没想到的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他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事?),相机板书在黑板右侧

  4分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思) 1、初步检查预习:召集;多音字:禁,曲,数

  2、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3、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巡查,点拔,学生齐读)(PPT)

  7分钟 放手让学生自学,练习默读;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填补式地概括全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直奔重点

  (拨—理)

  顺势衔接:小徒弟为什么赢得了画师称赞?

  A、找出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和近义词。(根据《全程学练考》设计这一环节)

  B、分组讨论:画师说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自由说原因

  13分钟 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课后作业积累词语;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解决学习重点

  四、升华主题,突破难点

  (理—悟) 画师是怎样称赞小徒弟的画的?

  1、 抓住关键词句诵读最后两段,深入体会。

  2、 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词语和最后一个反问句: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6分钟 诵读体会,

  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P46页的学习伙伴说说你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哪些事?(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或者说说你自己读过的类似故事,并且讲述自己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2、引读《买椟还珠》。

  3、教师推荐书籍。 9分钟 以读引读(结合学校“读历史故事,评书香少年”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故事)

  六、总结

  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1分钟

  七、作业布置

  (1)《全程式学练考》第12课

  (2)阅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历史故事,简写读后感(阅读评价表)

  (3)想一想,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完成课文中老师的考题(3号本)

  (4)按要求预习第10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草翠花开、训斥、凝视、拆除”等词语。理解“洋溢”的意思及用法。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想象画面。

  3、通过朗读、品味、想象,感受童话的有趣,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做人不能太自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行动和心理变化,在层层读悟中理解童话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趣

  1、交流: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大家都喜欢读童话。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你读过哪些童话?哪个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

  2、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则童话《巨人的花园》。有人称这篇童话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板书课题,指导“巨”的笔顺,齐读课题)你们想不想走进这花园中去?

  二、初读,感知大意

  1、通读:

  自由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词。

  2、感知:

  巨人的花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板书:美、变)

  随机进行字词教学:

  ⑴ 讲“美丽”,奖励读描写花园美丽的词语:绿树成阴、草翠花开、阳光明媚。再请学生补充说词。

  ⑵ 讲“荒凉”,奖励读描写花园荒凉的词语:北风呼啸、狂风大作、鲜花凋谢、冰雪覆盖。

  ⑶ 巨人很凶恶,读写巨人凶恶的词语:训斥、叱责、任性、冷酷。

  3、再读:

  有选择地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美读,感受“美丽”和“欢乐”

  1、交流语句:

  谁来读描写花园漂亮、美丽的句子?

  交流后课件出示:

  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2、自由朗读:

  读书不仅要读在嘴上,更要读到心里。试着读一读,能不能让自己进入到这美丽的花园中?

  (指名读,推荐读)

  3、集体朗读:

  好美的花园呀,让咱们一起去美美地享受这花园的美丽。

  (齐读)

  4、范读想象:

  这一次有了新的要求,同样读这几句话,脑海里要浮现出画面。请把眼睛闭上,用耳静静地聆听。(教师配乐范读)你仿佛看到什么了?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交流,适时补充“鸟语花香”等成语)

  5、感受欢乐:

  当学生说听到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时,出示:

  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⑴ 理解词语:

  “洋溢”是什么意思?(充满、荡漾、流淌)把意思放到句子中读句子。

  ⑵ 学会运用:

  辨析?下课了,操场上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知道山里惟一的老师就要离开这个山村,孩子们伤心地哭了,屋子里洋溢着孩子们的哭声。”两个句子是否正确,明确“洋溢”往往用于比较欢快的场面。然后进行造句训练。

  ⑶ 想象说话:

  巨人的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想象一下,面对这美丽的花园,这些孩子会说些什么呢?

  (建议学生运用文中的语句)

  6、熟读成诵:

  带着这样欢乐的心情,带着这种美妙的感受,老师和大家一起合作读这段话,如能背诵更好。

  四、研读,探究“变化”,感悟寓意

  过渡:看,花园四季交替多正常啊!可巨人的加入就使这个花园发生了变化。花园是怎么变的,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句子。

  1、读文找句:

  生再次读文,划句子,交流。

  2、抓点研读:

  ⑴ 当学生讲到“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时,出示语段:

  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巨人的花园怎样的特点?(荒凉)能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文字中去读一读这段话吗?

  (自由读,指名读)

  屏幕继续出示加粗字体:

  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现在读这段话,你有了怎样的感受?齐读。

  ⑵ 当学生讲到“与此同时,鲜花凋谢”一句,出示句子:

  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与此同时”是在什么时候?之前花园是怎样的呢?联系上下文,用上文中的词句,把花园一瞬间的前后变化说一说。

  (适时补充“春意盎然”等成语。)

  3、归纳梳理:

  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

  而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却 。

  当孩子们再次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花园又 。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

  最后,当巨人拆除围墙时,花园又 。

  4、过渡引疑:

  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忽而春意盎然,忽而寒冬腊月。原先一年四季正常交替、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学生回答)是的,与其说是花园在变化,还不如说是人在变化。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进入他的花园,他的态度怎样呢?再次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

  5、想象理解: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

  当巨人看到 ,“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他想: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于是,他 “喂!你赶快滚出去!”

  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巨人每一次训斥孩子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当时的表情怎样?

  这三句话什么地方相同?(都有“滚出去”三个字,都是感叹号)巨人如此强烈地让孩子们滚出去,是为了什么?(独自享受花园的美景,不让孩子们享受快乐)

  6、交流想法:

  好一个自私的巨人!为了独自享受快乐,竟然训斥孩子们离开花园。如果你是这些孩子中的其中一个,你想告诉他什么?

  7、揭示寓意:

  巨人最后明白了什么?

  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⑴ 巨人明白了这句话,你明白了吗?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⑵ 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那么,要唤来春天,就应该拥有—颗怎样的心呢?

  8、美读末段:

  巨人用宽容善良的心融化了坚冰。从此,他的花园里又春意盎然,充满了欢声笑语,它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出示画面)瞧,他们相处得多和谐,玩得多开心哪!让咱们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快乐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

  9、想象美景:

  你能想象此时的花园会是怎样一番景色吗?景如何,人又如何呢?

  (要求学生尽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

  六、写话,深化认识

  1、写话训练:

  巨人和孩子们在一起,多么快乐,多么幸福。为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他的幸福,欣赏到花园的美丽,巨人特意想请大家帮忙,帮他写一块告示牌插在花园门口。你们愿意帮助他吗?最好能写一段话,可以用黑板上的四字短语恰当地描绘花园的美景来吸引孩子们;也可以用上这些词写一写有了孩子们的到来,花园不再怎样了;还可以写巨人的心里想法,表达对孩子们的歉意。写完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

  2、集体反馈:

  表扬有创意的回答。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下农民处境有所改善的三个方面,以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农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封建社会的进步性,以及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的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在当时的影响,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2.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农业。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幻灯片、自编朗颂材料、琵琶《塞上曲》选段、教学题卡若干。

  【教学方法】

  “三自一导”式,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社会发展常识,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发展的历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封建社会的建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关知识。

  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1~102页,看看本框第一个标题“从商鞅‘徕民’政策说起”中出现了什么?重点了解“徕民”政策的内容及该政策得以推广实施的社会历史状况。

  生:(阅读教材,即“自求索”。)

  师:什么是“徕民”政策?

  生:“徕”就是招政的意思,“徕民”就是把邻近秦国的三晋的民众招致到秦国去充当劳动力。

  师:“徕民”政策在当时的确得到了推广与实施,这与当时什么样的历史状况分不开呢?

  生:与当时秦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分不开。

  师:通过对以上史实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建立是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板书)

  师: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什么样的客观规律?

  生:(小声议论后答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师:下面,我们把封建制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进行对比,看看封建制生产关系为什么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历史进步性。(板书)

  师:(出示投影)这里,我将两种生产关系的特点以表格形式进行了一番对比。请同学们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消费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比较农民与奴隶在社会处境和劳动积极性上的差异。

  生甲:封建制下的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可以有一点点自己的土地。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一无所有。

  生乙: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只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地主阶级。而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生丙:封建制下的农民把收获的产品以地租形式交纳给地主后,或多或少可以留下一点产品归自己自由支配。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主完全占有劳动成果,他们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师:从以上三位同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封建制生产关系下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因而劳动积极性也提高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具有历史进步性。由于它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必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文化。

  现在,我给大家带来一段配乐朗颂。要求同学们在不看书的前提下,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并作简要记录。(配乐朗颂开始……古曲声中,结合教材内容,又涉及到课外知识的一段材料,把学生带入一种浓郁的封建气息中,让学生似乎亲临到封建生产中。)

  师:(朗颂完毕,配乐音量渐小,然后关闭)以上材料中讲述了什么问题?

  生: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表现。(板书)

  师:根据记录,请谈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城市、行会。(板书)

  师:请同学们浏览教材第104~114页,进一步明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五个方面的表现。

  生:(自读教材)

  师:刚才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一段配乐朗颂,又了解了书上的相关内容,现在我们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各小组在通读全篇教材的基础上,各就指定专题看书、讨论、质疑、解疑,各组长作好自学记录,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自学成果。比一比,看哪个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最短、质量最高。

  (教师到各组了解并给予适当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积极地看书、讨论、提问、回答,充分挖掘出教材各专题的内容,五分钟左右各组基本完成任务。)

  师:现在,请全班同学交流自学成果。我们采用这样的形式:由每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提出问题,请其他组同学回答,大家共同评价。按五个小组的顺序依次进行。

  第一组组长:我们小组自学讨论的专题是关于“封建社会农业的发展”。大家在学习、了解了农业发展的状况后,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

  1.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甲:三个方面:第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第二,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第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2.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生乙: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

  生:(第一组组长肯定上述答题正确。)

  师:第一小组同学把握了本专题最核心的内容,做到了去粗取精,这也正是我们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至于该内容提到了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杰出成果,诸如曲辕犁、都江堰等,这是历史课上学过的,我们不再重复。下面请第二组提问。

  第二组组长:我们组学习的专题是“手工业的发展”,共提出三个问题:

  1.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是什么?

  生甲:冶铁。

  2.就世界范围来说,封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生乙:冶铁技术的发展。

  3.手工业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丙:手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第三组组长评判答题正确。)

  师:(肯定第二组成绩,请第三小组发言)

  第三小组组长:我们组讨论的专题是封建社会“商业的繁荣”,请同学们回答我组提出的两个问题。

  1.商业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生甲: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

  2.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商业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是我们特别应注意到的?你能举例吗?

  生乙: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二是“丝绸之路”的开拓等。

  生:(第三组组长认为答题正确)

  师:(肯定第三小组,请第四组质疑)。

  第四小组组长:我们组同学就“城市的发展”一专题,提出问题:

  1.封建城市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生甲:商业和交换活动的发展。

  2.封建城市是什么的中心?

  生乙: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

  生:(第四组同学评判认为,答案不全面,要求补充回答)

  生丙: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

  第四组组长:两位同学的回答合起来是第二题的完整答案,希望大家以后看书时,要注意教材的连续性、完整性。

  (对第四组全体同学的认真负责态度报以掌声)

  师:第四组同学不仅能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对同学们提出较高要求,这充分反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最后看第五小组的问题。

  第五小组组长:我组同学认为在“封建行会的形成”这一内容中,应掌握以下问题:

  1.封建行会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生甲: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行会的定义是什么?

  生乙:城市中同行的或手艺相近的手工业者组成的封建组织。

  3.组织行会的目的是什么?

  生丙: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手工业之间的竞争。

  4.行会的主要成员是什么?他与帮工和学徒之间主要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丁:作坊主;封建性的师徒关系。

  5.行会的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戊:保护比较脆弱的城市手工业,传授生产技术,避免同行的竞争等方面,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手工业的巩固和发展。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觉得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有一点要补充说明:封建社会末期,行会制度对手工业生产的过严规定和限制竞争的做法,束缚了手工业者的主动性,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师:这位同学补充恰当,今后分析问题应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两分法,既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那么,究竟如何正确评价行会的作用呢?

  生:应从两方面评价:既看到其历史进步性,表现在它曾促进过手工业的发展,又看到其历史局限性,表现在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它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五种表现。请思考:以上各种表现,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看书第114页本框题最后一段课文后,集体回答。)

  生:(齐读)由于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比奴隶社会有了显著提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学习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本课的难点,即要求大家能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规律来认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的五种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板书提示,结合各小组的学习讨论结果,迅速复习本框内容,最后,我们将在知识竞赛中检测谁的知识掌握得最多。

  生:自由复习本节课内容。

  (推选一名学生担任主持人,配合教师组织一场男女生知识对抗赛。竞赛结束后,宣布竞赛结果,给获胜方以精神奖励,并给负方布置任务,整节课在全体学生的掌声中结束。)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3、感受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体贴、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劳动的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感,难点是理解老爷爷的话所包含的深意,他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预设过程】

  一、回顾导入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怎样的三个儿子?

  1、指名回答。相机板书。

  2、让我们再来骄傲地夸夸他们吧!

  (课件出示妈妈话)

  3、请三个小朋友扮演三位妈妈,表情朗读。

  二、朗读感悟

  1、质疑启思:

  ⑴ 过渡:

  这就是妈妈眼中的三个儿子。

  (板书:妈妈眼中)

  可是,在老爷爷的眼中

  (板书:老爷爷的眼中)

  又是怎么样的呢?

  ⑵ 学生质疑:

  导语:

  是啊,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

  (板书问号)

  (第三个儿子)

  ⑶ 为什么你们认定他就是老爷爷眼中这唯一的一个儿子呢?哪告诉你的?读给大家听听。

  2、自主发现, 深入体会水的重和妈妈提水的辛苦:

  ⑴ 哦,这个儿子帮妈妈提的是一桶怎么样的水?(沉甸甸的水)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桶沉甸甸的水?找到划出来,仔仔细细读一读。

  ⑵ 体会句子: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① 生自由读。

  ② 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③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水很重?

  (板书:“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

  ④ 指名读,评议:

  (导语:是啊,多重的一桶水啊,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多累啊。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水桶的重和妈妈的累给读出来呢?)

  师倾听学生朗读的亮点,师通过及时评价引领学生有情朗读。

  ⑤ 想象性、移情性体验,感受母亲的辛劳。

  A、师范读,生闭眼想象。

  B、四人小组交流感受。引导:可以用你的语言,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

  C、汇报交流。

  ⑥ 老师啊,也想请你来读一读。我闭上眼睛来听一听,看我的眼前,能不能也出现像你们一样的画面。

  (全体深情朗读)

  ⑦ 联系生活体会: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曾经拿过,搬过或者拎过很重的东西吗?请你回忆一下。此时,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3、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过渡:

  这时,三个妈妈也多么希望有人能来帮帮她们呀!可事实是怎样的呢?

  (读文说感受)

  ⑴ 你能用文中的三个句子来说说三个孩子的表现吗?

  (课件出示句子)

  ⑵ 朗读感悟。

  ⑶ 你对三个儿子的表现是怎么看的?

  (同桌交流)

  ⑷ 全班交流。

  三个儿子的行为对比:

  一个儿子只顾自己翻跟头,一个儿子只顾着唱歌炫耀自己的才艺。独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

  儿子的行为跟妈妈的辛劳对比:

  这时候,他们的妈妈在干什么?

  4、想象体会,进一步感受第三个儿子的精神品质:

  ⑴ 那么重的一桶水,大人都不太提得动,一个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提着这么重的一桶水,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想象一下。

  ⑵ 你认为这三个儿子当中谁最能体会妈妈此时的需要呢?为什么?

  ⑶ 揭示中心:

  难怪老爷爷会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原来老爷爷看到的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儿子。

  (板书:孝敬父母)

  三、明意练笔,挖掘孩子的内心想法

  1、提出建议:

  此时此刻,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三个儿子、对三个妈妈、对老爷爷、对同学、对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对自己说的,请你选择一条,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能干的小朋友可以写得更多。

  (课件出示:我想说……)

  2、师巡视指导。

  3、交流反馈。

  四、小结,升华情感

  小朋友,一直以来,我们都感动于妈妈对我们的爱,感动于妈妈对我们的付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信小朋友也一定会用自己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孩子,是吗?

  【板书设计】

  23 三个儿子

  妈妈眼中 老爷爷眼中 我的眼中

  ↓ ↓ ↓

  ① 既聪明又有力气

  只有一个儿子

  ② 唱歌好听

  ③ 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孝敬父母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次习作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2、 围绕“秋天的景物”,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观察、表达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初步养成习作后有自己修改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走进秋天,欣赏秋天的美景

  1、 导入秋天。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老师说诗句,请你们猜猜这些诗句分别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色的?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

  (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

  你还能说出其他描写秋天的诗句或词语吗?

  2、 感受秋天。

  (1)让我们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给我们带来的美景。(师幻灯片展示)

  图1:盈盈的秋水从大山中奔窜出来,跳动着明快活泼的音符,唱着秋的赞歌。

  图2:田野里那一大片一大片的南瓜成熟了,他们懒洋洋躺在那里享受着太阳浴。

  图3:那缤纷的落叶像是一条花被子,给大地妈妈添上了一件神秘的彩装。

  图4:夕阳西下,游人醉了,西湖也醉了。

  图5:秋风给落叶带上翅膀,乐得蛐蛐唱,蚱蜢跳。

  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秋天是一首歌,秋天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古人说:“万美之中秋为最”。

  (2)同学们,你们也收集了一些秋天的图片,让我们在小组里互相交流欣赏一下吧,试一试给图配一句话。

  (3)选代表交流,听的同学记下他用上的好词,好句。

  二、合理安排,描绘图中的秋天。

  这么美的图片用一句话来形容,内容似乎太少了。老师发现xx同学画的秋天特别美,我们来欣赏一下吧,画面中有哪些景物呢?

  碰到图中有许多景物的时候,一一介绍显得有些罗嗦,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写作的要求进行有选择的描述。

  这么多的景物你打算按什么顺序来介绍?

  我们可以根据画面从近及远,也可以从远到近地来介绍。

  三、 精心构思,谱写秋天的弦律。

  从刚才的讨论中,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好!我们开始用文字描绘出美丽的秋景。写作时请同学们注意:首先要安排好写作的顺序,大家还要注意用上你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用好标点符号。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交流、同学互改、配图展示。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部分背诵。体会奉献的快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轻音乐伴奏带、图片、古筝曲。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我们都知道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有沉睡着的笋宝宝,当可爱的笋芽儿挣脱了大地的怀抱,看到这明亮、美丽的世界时,它高兴极了。桃花笑红了......同学们,你可知道当寂静山谷奏起动听的音乐的时候,那时泉水宝宝诞生了!(板书:泉水)一路上它又会看到什么呢?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如:泉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⑴标:标出自然段。

  ⑵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⑶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⑷想:想象──联想。

  3、检查生字情况:

  ⑴小老师领读。

  ⑵说偏旁猜字。

  ⑶编序号猜字。

  ⑷识记生字,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⑸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⑹扩词。

  三、师生交流

  1、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读新词(投影出示):

  泉水、瓦罐、天然、水塔、杜鹃花、打结、结果、清脆、一股清泉

  4、重点识字:(读不熟的字放到句子中记一记)

  5、同桌互读,打五角星。

  指名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配以简笔画形象描述。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发现: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结是多音字。

  2、重点范写以下几个字:股、脆:月字的制导,脆,右下不要写成巳。鹃:左下是竖。

  3、学生练笔。(播放古筝曲,教师环视指导)

  4、展示交流。

  要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其中然字要注意不能少点,塔字的右边不要写成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听写生字,用结组词。

  二、朗读感悟

  1、精讲第二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泉水来到哪里用横线划出,看见什么用曲线划出,泉水是怎么说的用波浪线划出。

  ⑵交流:

  ①用简笔画理解山腰。

  ②你从泉水的话里你知道什么?理解天然水塔。

  ③朗读指导。

  ④口语交际:假如我就是山里的姐姐,你是泉水,你怎么邀请我来打水?师生交际,生生交际。

  ⑤总结学习方法:划──读──演

  2、划一划,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3、4、5自然段:

  ⑴合作学习。

  ⑵分组交流展示。

  ⑶朗读指导。

  ⑷分角色表演

  3、学习第6、7段:

  ⑴好多同伴指什么?他们互相问候的他们指谁与谁?

  ⑵口语交际:他们是怎么问候的?怎么约定的?师生交际,生生交际。

  ⑶朗读指导。

  ⑷读了最后一段,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号的作用。

  ⑷想象说话:丁冬,丁冬......泉水还会流到哪?一路上它还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出示句子:泉水流到___________________,他看见(听到)__________________,泉水泉水说:_______________。)

  三、积累运用积累摘抄

  1、配乐诵读(指7名学生接读,学生边听边自发掌声表示奖励)。

  2、分小组比赛读。

  3、选择读,自己喜欢哪一段按顺序站起来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读了课文,你喜欢泉水吗?为什么?泉水对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用......能......能......能......说话)

  四、课外拓展

  丁冬,丁冬......泉水还会流到哪?一路上它还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一想,写一写)

  泉水和他的好多同伴在大海里相见,他们会说什么呢?想一想,找跟小伙伴说一说,也可以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水池姐姐来打水

  平地看到了火红的杜鹃花泉水

  流过果园果树喝水山谷

  听到了画眉鸟唱歌

  【作业布置】

  想想点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思。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精致的美文,是训练学生语感的好素材,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来领略清泉那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从课题中有所发现,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其次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在精讲范段后,独立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再次抓住重点词的的品读,来加深学生的感悟,如:来吧,来吧!感叹号的读法,很多很多等,最让学生欢迎的是口语交际,通过交际互动加深了学生对无私奉献的体会和感悟,使他们的心中不知不觉得涌起像清泉一样的爱心,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

  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

  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

  [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一]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1.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

  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2.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3. 教师展示动画: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 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冀州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 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

  [讨论] 把学生分成3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

  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4.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 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 ④ 水源 ⑤ 气候 ⑥ 植被 ⑦ 地质 ⑧ 交通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的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如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真正有效的:当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这样才能最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实际上的实施。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的投影片。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 新课,提出自读要求

  1.鱼会在哪里游呢?今天我们学一篇课文,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板书)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

  2.请大家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a.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c.“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

  学生充分自读后小组内交流

  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花港清澈一丝不苟厂徽聋哑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看鱼画鱼)

  4.说说对“鱼游到了纸上”的初步理解。

  第 二 课 时

  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写在旁边。

  2.同桌交流,读读画好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说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用投影片逐一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著,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青年?

  b.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c.指名评读。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1.聋哑青年那勤奋专注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如此生动的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作者不仅仔细观察,认真看、仔细听,并且与青年进行笔谈;而且在描写时注意通过外表、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青年人的执著与专注)

  2.小结: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但观察细致,抓住人物特点,而且描写细致入微,才写出这样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随文练笔

  1.(出示插图)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2.指名读作文,进行交流。

  3.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自己的同学,抓住特点,多看、多听、多问,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B 案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提炼研读专题

  1.(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大胆地推测一下“游”字的含义。使学生体会到是对作者的赞叹,赞叹其画技高超,把鱼画得栩栩如生。

  2.那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画家又是谁呢?这句话是谁说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并尽量读正确,读流利。

  自主读书

  1.给学生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充分自读自识,在读中批注,并做到读而有疑,然后再找伙伴交流与互助。

  2.有针对性地指导读词、写字。注意笔画较多的“港澈壶缸徽聋哑”。

  3.尝试朗读。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择段落朗读。发现问题,并进行评价和助读。特别注意生字生词和长句子的朗读。

  4.粗说印象。一是课文主要写了聋哑青年看鱼和画鱼;二是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第 二 课 时

  由疑入手,提炼研读专题

  1.将看书读书后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议论后将无法解决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如,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为什么说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先游到我的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3.在各组充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读专题为“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1.找到相关段落,默读后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这是对他的称赞)

  2.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a.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b.细致的动作描写,写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一样耐心细致,把每个部位画得形似;有时挥笔速写,捕捉金鱼的动态,画得神似。

  c.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3.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a.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b.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4.出示插图: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如果让你具体描写,来表现青年画技的高超,你想怎样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说一说)

  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默读相关段落,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要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

  2.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自己心里去的。(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入迷地观察,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著)

  3.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a.长期仔细观察,并进行笔谈。

  b.举止和神态描写。

  4.有感情朗读你认为描写精彩的段落。

  研讨“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因果关系)

  延伸课外

  1.自己选择摘抄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神态或动作的语句。

  2.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啊,虽然我们不能同他交谈,却可以同他进行笔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八篇】相关文章:

1.【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

2.【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九篇

3.【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8篇

4.【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9篇

5.【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7篇

6.【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八篇

7.【推荐】教学设计方案7篇

8.【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9篇

9.【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