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2-16 16:02: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十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

  师:手不但能表示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

  生:5

  师:5是什么?

  生:5个手指

  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

  生:4个空隙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师: 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米”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

  (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

  (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

  预设:100÷5=20? 100÷5+1=21? 100÷5-1=19

  (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

  三、建立数学模型

  1、化繁为简

  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

  出示活动要求:

  (1) 结合生活情境,独立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画一画、找一找、算一算的办法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同桌合作。

  (2) 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3、引导总结规律,完成板书:

  小结:1棵树对应1个间隔,最后一棵对应的间隔没有了,棵数比间隔数多1。你再仔细观察,还有什么新发现?

  板书:两端都栽: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师:如果老师下面空格里的全长填上40米,那么你能不画图列式得出答案吗?100米呢?

  预设:40÷5=8? 8+1=9(解释8表示间隔数)

  4、回归应用

  (1)师:那回到原来的题目全长改成500米,会算吗?那么我把数字再放大变成1000米,怎么做?

  (2)全长10000米,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要种多少棵?

  5、小结:其实今天的学习我们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以小见大或化繁为简)也就是像这样遇到数据比较大或比较繁琐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数据、一个简单的草图找到规律来解决。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为美化校园环境,建安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0米的小路两旁,每隔2米放一盆花,(两端都放)一共可放多少盆花?

  学生审题后独立完成。

  交流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植树问题吗?为什么?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

  师:这些树、花盆、小旗等都可以用点来表示,植树问题就是研究这些点和间隔关系的问题。

  2、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摆了6盆花,如果每两盆花之间在插一面小旗,一边能插几面小旗?两边呢?

  3.同学们排成一队去参观,从头到尾一共12人,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这列队伍长是多少米?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出示30米,每隔5米两端都种,学生读题。出示房子,师:现在还是两端都种吗?

  预设:只种了一端

  师:现在间隔数和棵数有什么关系呢?

  再出示一个房子,师:现在还是只种一端吗?

  预设:两端都不种

  师:那间隔数和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研究一下。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

  棵数-1=间隔树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第一部分:教学模式设计与解读

  教学模式名称:信息化教学模式 学科: 语文姓名: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模板

  说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包括导入、讲授、评价等环节。应该把同一主题的三个环节部分进行有效设计。 作者信息

  NO.1 信息技术支持的导入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NO.2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NO.3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该环节的教学、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呈现在下表中。在“评价工具”一栏中,除量规外,其他均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

  第三步: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反思

  NO.3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写有问题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读,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下雪前(1、2)

  下雪时(3) 雪大

  21。 第一场雪

  下雪后(4、5) 雪大 而美

  联想(6、7)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

  2分组交流:学生 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建组进行朗读并做好旁注(自己的学习体会)

  3.学生围绕朗读重点进行质疑,师相机补充。

  (1)下雪前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抓住它的特点来写的?

  (2)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3)下雪后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4)读读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说说文中谚语的含义。

  4.学生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师相机补充板书。

  下雪前(1、2) 天气变化

  21.第一场雪 下雪时(3) 看(静态) 听(动态) 雪大

  下雪后(4 、5 ) 欢乐 雪大而美

  联想(6、7) 作用

  (三)、品读语段,体味美。

  1、师: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读并说说句子为什么精彩。

  2.生读文并说体会。

  生1:鹅毛般的雪花,从就白了。只听见往下落,偶尔断了。这说明了雪大。另外 ,从挂满堆满两个词语也能体会雪大。

  生2:好大的雪啊!。从中体会到雪的大。从落光了叶子的雪球。体会到雪美。

  生3:一群孩子在雪地震落下来。这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更能体会到孩子的欢乐 。

  (四)、读写有机结合,创造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喜悦之情)

  2让学生根据文中精彩的语句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讲讲空话故事,初步感知

  同学们已经读过了很多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哪一篇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能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和你读后的感受么? 教师小结;像我们学过的课文,《丑小鸭》就是通过对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描述,告诉我们既要善待别人,又要正确对待自己;《小鹿的玫瑰花》是通过小鹿栽了一丛玫瑰花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些童话故事都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处世的道理,让大家受到教育。一般都把动物、植物等当作人来写。 老师知道,爱读童话的孩子都有一颗好奇、纯真的心,学写童话则需要有想象力。今天就让我们开动脑筋,拿起笔来编写童话故事吧!

  二、说说童话故事,深入体会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先读读习作的要求,然后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有几方面的内容。

  (2)你确定的“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可以自编、也可以合编一集体创造)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确定好内容。

  (1)“故事的人物不宜选得过多,可以是书上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选择的。

  (2)想象的“故事”要注意说清楚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么发生、怎么发展、结果怎样。

  (3)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可以直接写出来,也可以蕴含在故事里面。

  (4)老师这里有一篇童话故事,想听吗?(《苍蝇与蜜蜂》模仿也是一种学习,老师愿你们在模仿中有创新。

  三、写写童话故事,动笔尝试

  下面,你们就开始动笔写吧,老师相信,你们就是最出色的童话大王。但是老师也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写时要有一定的顺序,故事的过程要写清楚,看谁编写得有趣。

  2.语句要通顺。

  3.写完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交流童话故事,相互提升

  当我们走进了童话世界,感受到了童话的无穷魅力时,真想一吐为快。

  1.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编写的童话,互相听一听,评一评,看谁编得最有趣。

  2.小组长推荐组内同学,读一下自己创编的童话,大家欣赏。

  3.教师推荐几篇有代表性的童话故事,和大家交流。(有目的`地讲评)

  二、演演空话故事,加深感悟

  1.小组内推选出“剧本”。

  2.小组集体合作:自编、自导、自演。

  附:童话故事 苍蝇与蜜蜂 一天,苍蝇正在垃圾上,看见一只小蜜蜂采蜜回来。苍蝇气愤地对蜜蜂说:“这里的人真凶狠,千方百计要害我,用拍子打我,用毒药水喷我……我决定搬家了。” 蜜蜂说:“这儿的人们并不像你讲得那样坏,他们待我很好,还替我造新的房子呢!原因是你不讲卫生,整天停在肮脏的东西上,专门去吃人们的食物,把细菌带到食物上,使人生病。” 苍蝇不服气,还想争辩。蜜蜂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你要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无论搬到哪里,都会遭到人们的驱逐和攻击。” 苍蝇听了这一番话,呆呆地站着,无话可爸说。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会认读7个生字。

  2、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育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主体,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愉快识字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认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领悟遇事要动脑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以歌曲内容导入新课。

  (板书:风)

  2、引导感受风的特点,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在活跃气氛中进入课堂学习。

  2、感受风的特点,畅所欲言,产生兴趣,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引导进行“认朋友名”活动,集体认读带拼音的生字、词语。

  2、去拼音认读生字词语,以交朋友的形式读词语。

  3、引导“魔方生字对对碰”活动,巩固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

  4、引导应用词语,同时介绍识字方法,并组词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1、个别学生领读名字,初识生字。

  2、进行“交朋友”巩固认读词语。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xxx,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在“魔方生字对对碰”游戏中巩固生字。(运用自己制作的生字魔方共同玩“你说我指”的游戏。)

  4、练习应用词语,介绍识字方法。

  三、读文感悟,领悟交流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画”的美丽。

  3、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

  认真读课文,你喜欢谁的画?

  你从哪里感觉到风了?找出相关的.段落重点学习。

  (教师巡回参与,相机点播)

  4、交流汇报,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抓住重点词语,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板书);

  重点理解“飘、转、弯、斜”等动词,

  指导朗读重点句子,在朗读中感悟。

  5、师生共同小结: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画风中事物的变化来把风表现出来,使人感到画中有风。

  6、引导学生再读全文,展示自己的理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初步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第一段,感受“画”的美丽。

  3、明确要求,自主学习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研读。

  4、与全班同学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

  5、与教师一起共同小结。

  6、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展示朗读。

  四、创造体会,拓展延伸 1、引导拓展口语练习:

  说一说:

  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

  我说:“是风,风把( )吹得( )了。”

  2、唱一唱:

  以练唱儿歌的形式,再次回顾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活动

  3、想一想、画一画:

  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

  引导先说,课外画出。 1、进行拓展口语练说,联系生活实际,发散思维,锻炼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

  2、试唱儿歌,感受课文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

  3、创造思考,想想说说、画画,延伸课外。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

  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

  教学重点:会朗读 会理解

  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二、了解诗人

  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他是谁?——陶渊明。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

  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

  (1)提出听读要求:

  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②学生集体按正确的读法朗读全诗,然后个别进行竞赛朗,看谁读得更好。(老师适时指导,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能读出喜欢、闲适的意境。)

  2、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会理解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学全诗,看谁在自学后,对诗歌的字词句等的理解最透彻。

  (1)要求学生合起课本,说说对诗中部分字词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说说各句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板书)。

  3、考学生的欣赏的能力(完成会欣赏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学过《看雪》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2.出示投影:(天安门)图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文是怎样描写图上的景物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下面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中央

  黄瓦

  宽阔

  雄伟

  纪念碑

  柏油

  绿树成阴

  立交桥

  川流不息

  古迹

  优美

  矗立

  建设

  似的.

  拼图

  图案

  大厦

  教师从旁纠正字的读音,注意矗、似、厦是翘舌音。

  5.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央瓦阔雄油阴交川迹优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完成课后2题。

  2.作业展示。

  3.师生评改。

  板书:

  24

  北京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打碎的蛋壳、剪碎的布片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默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发现、假想、假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深化感悟

  1.观察世界地图和地球仪,了解课文中的地理名词,特别是找到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的形状,看看是不是像书中说的那样吻合,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借助两个蛋壳来演示相互吻合。

  讨论、交流:鸡蛋壳的相互吻合是可以理解的,而地球上两个板块的吻合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

  3.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纳格的假想是什么?“大陆漂流”是什么意思?魏格纳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一假想的?

  4.默读第7自然段,理解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

  讨论、交流:魏格纳为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都做了哪些工作?

  (1)利用剪碎的布片,理解什么是推理。“这几块布原本是一大块儿,现在支离破碎了,你们将怎样去证明呢?”如果几大洲是一块陆地,魏纳格将会从哪些方面去证明呢?

  (2)魏纳格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结果如何?(课件理解中龙的推理过程)

  五、总结布置

  魏纳格在地图上的重大发现,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想跟魏纳格说什么?

  课后阅读《新阅读》中《童年的发现》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材简说】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东方古都,还记得我们上册书中读到的红墙、黄瓦,读到的京剧、茶馆,读到的胡同、四合院吗?它的庄严,它的神圣,它的神秘,它的内涵……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吸引了中外读者。北京是个老人,也是个新生儿,它在前进,它在描绘着新的宏伟蓝图,它孕育着新的更大的突破,它要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城市。

  在《北京亮起来了》中,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现代气息、高耸的大厦、川流的汽车,绚丽的广告、明亮的橱窗、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这“亮”

  不仅是“灯光闪烁、金碧辉煌”,而且还指北京已成为了一颗东方明珠。

  课文开头说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中间描绘了长安街、环形路、商业街、故宫夜晚的装点,让人感到北京是一座“不夜城”,有着浓郁的现代气息。结尾用“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总结全文。教学时,教师通过示范朗读,直观图片或文字资料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兴趣,抓住中心句,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言朗读,体会感悟,同时进行语言训练。

  【学习目标】

  .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理解“焕然一新、金碧辉煌、从天而降、犹如”等词义。用“犹如”说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北京认识多少呢?能来说说吗?(学生自由谈论。)

  .师:今天,老师再一次带大家去北京旅游?看看这次我们会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坐上飞机出发吧。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师为导游,生为旅客。)

  .(课件:飞机起飞声。)

  师:亲爱的旅客们,我们已经到达了北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是集古老和现代于一体的城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浓郁的现代气息。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旅客们,想欣赏北京的夜景吗?

  .师范读课文,并出示相应的图片(或图片配画外音)。

  .师:想进一步细细游览吗?请打开课文,自己读一读。

  .师:说说你游览后的感受。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

  .师;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走进北京。我这里有四辆大巴士,这四辆车将带大家去四个不同的地方。但首先得买票。师出示票(词语:夜幕降临、华灯高照、金碧辉煌、灯光闪烁、银光闪闪、光彩夺目、绚丽多彩、焕然一新、从天而降、繁荣昌盛、幢幢高楼、)请轻声读读这些“票”,再自行购买一张。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进行检票,读对了,才能加人旅游团。

  .师:检票完毕,要上车了。请读读课文,想一想这四辆车将去哪儿?(生再次读文)

  .确定四辆车的驶向(长安街、环形路、商业街、故宫)。

  .自行选择,上车(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小节2.3.4.5)。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来认读生字,反复读课文,做到读通读熟。

  三、精读课文,细细品味

  第二小节

  .图文结合,读读谈谈第二小节,你在游览长安街时,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词:华灯高照、灯光闪烁、从天而降、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勾画、幢幢高楼。并作直观理解。

  .做做小导游,向没有去长安街的小朋友介绍介绍(边指图,边介绍)。

  .师:听了刚才的介绍,你了解长安街了吗?(让没有选第二小节的学生也运用这些词语说话。)

  第三小节

  .读文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理解“犹如”。

  .除了立交桥上的彩灯,你还看到了哪些灯,它们如何装点北京?

  .说话训练:仿照句子: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照明灯犹如

  草坪灯犹如

  喷泉灯犹如

  礼花灯犹如

  第四小节

  .图文结合,读读谈谈第四小节,你在游览商业街时,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语。(明亮、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繁华)

  .以前的王府井大街、西单大街又怎样?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形成于元代,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它属于小而全,各色百货小摊小店、各种风味饮食餐馆,各种书摊,各种杂七杂八、叫不上来名目的摊贩,云集其中,于没有秩序中又自有秩序,外人不可能轻易搞明白。

  现在经过环境改造和整治,先后撤消近百个零散摊点;整治了灯箱广告、橱窗,增强了夜间灯光效果;修整了行道树;增铺设了步行街方砖、道牙,翻修改造了路面。

  错落有致、装修独特的一个个店面,聚来了上百家国内商号和海外知名品牌。琳琅满目的商品,栩栩如生的雕塑使这条有着700年历史的老街重唤青春,使每天50万人汇集到这里,争相一睹她那迷人的魅力。它们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购物、餐饮、娱乐、服务、办公为一体的整洁、有序、文明、繁华的商业街。

  .读资料,体会北京的新变化,感悟“焕然一新”

  第五小节

  .读第五小节,你有什么问题?

  .“古老和年轻”矛盾吗?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

  师: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红墙、黄瓦、京剧、茶馆,胡同、四合院。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

  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

  啊!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再见了,古老的北京,再见了,年轻的北京,我们祝愿你的明天更辉煌,更灿烂!祝愿你这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来朗读课文。

  五、巩固字词

  .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认记生字。认记方法:加偏旁:烁、辉、煌、幢、府。换偏旁:犹、焕、扮。根据字形编儿歌:太阳落在草丛中,用一块大布遮起来——“幕”,每天要写反文旁绞丝旁真繁琐——“繁”;几幢房子只有一个屋顶——“宫”

  .根据生字编写小短文,把所学生字嵌入其中,让学生读读,而且增加课外阅读量,深化课文内容。如:

  夜晚的北京十分迷人,闪烁的霓虹灯和马路上的街灯犹如仙女脖子上的项链,它们和天上的繁星争夺绚丽的光环。幢幢高楼,临街超市,人群涌动。北京正焕发着青春,展现着活力,北京将揭开新的辉煌的一幕。

  六、书写指导

  .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辉”要注意光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竖提。

  .上下结构的字“夺、宫”要注意上宽,盖住下部分。

  .半包围的字“勾、府”

  要注意里面书写的位置。

  七、实践活动

  读读“我知道”的内容。

  收集资料,当小导游,介绍北京新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过程

  1. 检测预习情况

  (1). 课文中又有许多生字朋友,自己大声读读课文吧!看谁读得最正确。

  同学们,老师刚才发现大家读书都特别认真,还有些同学已经可以很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了,还不能很流利地读出课文的同学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词语。

  条约宣告疾病仇恨 给予 探索恐惧无家可归

  “条约”这个词就是国家和国家签订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文书。 “仇恨”你知道它的反义词是什么吗? 板书“热爱”在旁边。

  老师给你们读一下下面一个词:(gei yu)

  生:错了,应该读jǐ

  列出多音字“给”

  什么是“无家可归”? (没有家,不能回家了。) 你知道哪些人无家可归?

  2.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谜语给同学们猜一猜,看看谁是我们班的猜谜大王。

  颜色有白又有灰,经过驯养很聪明,可以当做联络员,飞山越岭把信送。 (鸽子)

  大家喜欢鸽子吗?老师这儿有几张可爱的鸽子的图片给大家欣赏一下

  从我们的鸽子同学们能想到哪个词语呢?(和平)

  那和平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幸福,快乐,美丽)

  (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时和平的,丰衣足食,但是世界上还有好多地方和我们这儿不一样,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3年,卡特和朋友一起乘坐联合国运送救灾粮的飞机,降落到当时战乱的苏丹,一下飞机,卡特就被到处都是瘦骨如柴的妇孺惊住了,眼前的景象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可怕。在直升机附近,卡特拍了一些饥饿的孩子的照片。其中有一个女孩饿得已无力站起和母亲一块行走,爬在地上微弱哭泣,她的母亲正在不远处的救助站忙着领取救济粮。正在这时一只秃鹫停落在被死亡气息笼罩着的女孩身旁,卡特将镜头对着这残酷的画面,按下了快门。之后,轰走了秃鹫,看着女孩艰难的起来,向救助站的方向踉跄走去。 出了这个女孩儿,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儿童也都遭受着饥饿,战争等的痛苦。我们大家来看一下。(展示图

  片)

  (3).刚才看了三张图片,从我们这三张图片里面同学们能想到些什么词语呢?(战争、武器、破坏、疾病、仇恨、饥饿、无家可归)

  3. 课文中心理解

  (1).同学们能从我们简单的几副图片里面想到这么多的词语,太棒了

  正因为我们周围还有战争、武器、破坏、疾病、仇恨、饥饿、无家可归,就出现了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一篇条约:《儿童和平条约》

  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儿童和平条约呢?(时间,签约地点,代表人物)

  (2).从我们同学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了《儿童和平条约》的一些背景,那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条约的内容呢?

  请大家看着我们的屏幕,请女生给我们读一下这两句。(我们全世界的儿童,向全世界宣告: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

  讨论:屏幕上有很多国家的国旗,而全球总共有224个国家和地区,那和平是不是只是我们中国人的愿望和责任呢?

  刚才女生读的很有感情,男生们也不示弱,下面让那个我们的男生给我们读下面几句话。拿出你们的激情。(我们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我们要消灭破坏和疾病。我们再也不要仇恨和饥饿,我们再也不要无家可归的事情发生。)。男生读女生听,同时我们的同学们总结一下,条约里面提到的为了和平,我们不要哪些东西?

  (战争、武器、破坏、疾病、仇恨、饥饿、无家可归)

  下面几句话,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我们将共享大地给予我们的足够食品,

  我们将保卫天空中美丽的`彩虹。我们将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将让河流永远洁净。我们要共同游戏,共同欢笑,互相学习,一起探索,努力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

  (珍惜粮食、保护空气、珍惜水资源、共同学习进步)

  最后还有几句话,我们同学们一起整齐的朗读一下,边读边想一个问题,最后两句有三个词(丢掉、抓住、一定),这三个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呢?

  (表达了少年儿童祈求成年人和他们一起以实际行动来维护世界和平的深切希望,大家应该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4.诗歌朗读

  读完了条约,老师这儿有一首小诗,给我们的同学看看,一起朗读一下吧,边读边想,写这首小诗的是个老爷爷还是叔叔阿姨呢?

  对了,这首诗是个儿童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呢?(童音)

  读完了小诗,我们来完成两个练习。

  5.搜集资料

  我们在这儿虽然读完了条约也欣赏了小诗,但是有的地方的战争、饥饿还在继续,昨天同学们回家去了解了一下现在哪儿还有战争和饥饿,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他收集的资料。

  对于这些现象,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6.课外拓展

  (1).给父母读《儿童和平条约》,和父母交流感想。

  (2).画一画自己理想中的和平的世界。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9-23

【精】教学设计方案08-22

教学设计方案【荐】10-21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