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六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解题释题导入新课
1、说说生活中有哪些高科技?
2、引入课题:
正如大家所找的这些资料所说明的,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能运用高科技来呼风唤雨的世纪。
板书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3、解题释题:
什么叫世纪?
(一百年为一个世纪,20xx年属于21世纪。)
什么叫呼风唤雨?
(原指神仙道土运用法力唤来风雨,这里是比喻人们能够比较自由地控制自然、支配自然。)
4、过渡引入:
让我们一起学习看看人们怎么利用科学来控制、支配自然吧。
二、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
找出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轮读生字:
⑴ 纠正不良读音。
⑵ 强调读音:
后鼻韵──程耕幻控。
翘舌音──程、哲。
第二声潜。
① 汇报预习:
哪些字容易写错?鞍右边不是反文。幻不能多一擞。
② 字词意思质疑──通过预习,哪些宇词你不理解?
3、引导解疑全班讨论解答,教师相机点拨:
⑴ 难点词释义:
奇迹、出乎意料、依赖、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寄托、洞察、归根到底、回顾、改善。
⑵ 易混词区别:
发明──发现:
发现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指本来不存在的,是新创造。如电脑电视是人类的.发明,而恐龙曾生活在地球上是后人的发现。
三、初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
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
2、说说读后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A:科技发展太迅猛。
生B:人类原先生活的环境太差,没有电灯没有电视
生C:人类能登上月球、能潜入探海、能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秘等是科学创造的奇迹。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难解字词,知道了20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哺育、报酬、陶冶、晨光熹微、络绎不绝等词语。能用陶冶、哺育、络绎不绝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行到启迪,懂行了应该怎样做人。
3、通过学习课文,懂行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4、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并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词语和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卡片、图画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提题谈话
这篇课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讲的是我的故乡有一口古时候留下来的水井。多年来古井一直为人们提供泉水,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很大的启迪,赞美古井无私奉献自己全部力量的高尚风格。这篇课文生字比较多,有些句子的意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同探讨。
2、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一遍,借助字典识字和理解词语。
3、通过自学,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4、检查自学情况。
(1)拼读生字,读准字音,出示容易读错的生字练读。(卡片)
rǔ bǔ táo yě qiàn
乳 汁 哺 育 陶 冶 歉 意
luò yì xún chóu
络 绎不绝 年过六 旬 报 酬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熹、暮、瘸、酬、歉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
5、训练区别形近字,不要写错字形。(出示小黑板)
熹( ) 暮( ) 绎( ) 歉( ) 冶( )
喜( ) 幕( ) 译( ) 谦( ) 治( )
6、理解课文中有关词语。
启迪、无所求、年过六旬、微熹初露、络绎不绝、暮色降临、相依为命、难以估量。
7、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检查能否读正确。
8、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讨论归纳。
(1)古井像母亲一样哺育乡亲们。
(2)每天都有很多人到古井来取水。
(3)乡亲们长年帮助老人担水。
(4)不收报酬老人歉意。
(5)乡亲们用古井作对照。
(6)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情操。
根据每个自然段意思给课文分四段。(学生试分,教师检查)
9、范读课文。
10、作业 练习
(1)区别字形,比一比并组成词语。(出示小黑板)
(2)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
上节课,同学们经过初读课文,学会了本课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及给课文进行了分段。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读课文来进行课文分析。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挂图。先同学们观看。提问:同学们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画的主要景物是什么?(一口水井,和来担水的人)从图画中我们看到这口水井就是我们课文中讲的那口古井。(板书古井)。提问:古井是什么?(古时候留下来的水井)这一段讲了古井的一些什么?(古井的位置,井水清凉可口)这口古井与村里人们的密切关系?(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到这儿取水)作者用了怎样的比喻来赞美这一口井?(板书:温情的母亲,甜美的乳汁)这里是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出示卡片:母亲乳汁哺育这里是借物来比喻人。(板书:以物喻人)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这一段写人们到古井取水的情形,从哪些方面进行叙述?(1)从时间上看,取水人多,书上哪些词语可以说明?(从微熹初露到暮色降临)(2)从人数上看,取水人从书上哪些词语可以说明?(络绎不绝地闪过)闪安形容挑水的人过得快,还一个接一个。(3)从听到的声音看,取水人多。(挑水的工具发出的响声,象刚下过一场春雨)。同学们请思考来古井取水的人从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表示?(板书:取水人多,络绎不绝)提供的水是怎样的水呢?(板书:提供生命的泉水)。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井给我们提供的水是生命之水,这么多人都要饮用她这说明了什么?(板书:以水养人)出示卡片,学生读词语微熹初露,暮色降临,一支支,络绎不绝,湿漉漉。
教师小结:取水的人多,说明古井和人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离不开古井。因此,作者用温情的母亲、甜汁、哺育来比喻。她提供的水是生命的泉水,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过渡谈话:故乡的古井,不仅为乡亲信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情操,还懂得了怎样做人。这些事在作者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讲古井陶冶乡亲们品格的例子。
3、同学们现我们来学习(35节)。请一大组齐读。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提问:在古井边每天都有一些事发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写了动人的取水场面,还有哪一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同学们想一想,是一件什么事请思考回答(指名回答,讨论:村里乡亲们帮助一对老人的故事。)这对老人遇到什么困难?在课文中找到有关内容,读一读,(遇到水的困难)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这一对老人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词语说明。(今儿明儿那个;长年不空,总是满缸水)提问:乡亲们这样做接受过老人的报酬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课文中哪句话体现出来?(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这句话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是讲人们不仅从古井中汲取生命的水,而且还把古井看作了高尚的典范,以古井的精神来帮助别人,表现了人们受到古井的启示,以古井为榜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帮助老人不要报酬,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从乡亲们帮助老人不要报酬,说明了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情操,以她的美德教育了人。(板书:以德育人)
5、齐读课文最后两节。通过读后我们知道:文章更深刻地赞美古井的品格,使乡亲们懂得了怎样做人。提问: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抒发感情的?(先用不仅还赞美古井,让乡亲们懂得怎样做;然后用难以估量无所求来赞美古井无私和贡献。最后用离乡十七年还常想起古井的启迪,来赞美古井的品格。)
提问:作者从那口古井受到什么启迪?(启迪们怎样生活,怎样做)(板书: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6、教师小结:作者通过赞美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阗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样的品格,教育了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人。进一步写了人们把古井当作自己的榜样,深情地赞美了古井对人们深切的启迪。古井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无私的奉献着。(板书:无私奉献)
7、通过以上的讲读学习,和上节课同学们划分的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讲古井的位置和作用。
第二段:讲来古井挑水的人多。
第三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第四段:讲古井给人们的启迪。
8、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课堂练习
(1)用启迪、络绎不绝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温情的母亲 甜美的乳汁(以物喻人)
取水的人
提供生命的泉水(以水养人)
古井 络绎不绝
帮助老人 无私奉献
陶冶乡亲们的品格(以德育人)
不要报酬
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总分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和上课听讲两条渠道获取知识,从而了解我们每个人长相的差别所在,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观察一个人的长相,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本节重点: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五官的特点。
本节难点:难点是在课堂上的组织,引发学生的兴趣,有条理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观察。
二、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从图书、画册以及通过上网查出一些五官比较有特色的人物的照片。上课前按照班里的七组把学生分成发型、脸型、眉、目、鼻、口、耳七组,分别查资料。每人带一面小镜子、图画纸、铅笔、橡皮。
教师准备:教学、教材、教案。
教学器材准备:电脑、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讲台。
三、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引入新课:
每个人都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特别是一些演艺界、政界的名人,不惜在自己的脸上花上大量的时间及金钱,这充分说明形象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作为我们每一个平常的人虽然不是“靠脸吃饭”,但在我们生活中自己的形象也是十分重要的。
板书标题:“认识我们的脸”
我们每个人的脸都是我们形象的代表,我相信每个人都十分重视我们自己的这张脸,虽然每个人的长相都有所不同,但这都是我们个性的表达。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人,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部短片,看看世界各地的人都长的什么样?
看MV片断。
每天我们都和许多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有一张个性鲜明的脸。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长得各不相同呢?
学生回答:略
刚才同学们都说了,五官以及脸型发型是区分人与人差别的主要部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些关于“长相”的知识。(展示:发型、脸型、眉、目、鼻、口、耳)
三、由各组学生代表介绍各组查到的资料:
头发是我们头上的一片茂密的森林,它是头上最醒目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听听第一组同学是怎么介绍头发特点的。(学生分析略)
教师总结:直发、卷发、长发、短发、传统发型、新潮发型……等等
脸是我们头上广博的土地,它的形状对一个人的长相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听听第二组同学向我们介绍一下脸型的知识。
(介绍完后教师总结汉字表示的脸型)“田国目用,甲申由风”
眉毛是我们脸上的一道防风林,每当下雨的时候,眉毛会挡住流向眼睛的雨水,那么眉毛又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教师总结:长眉、短眉、浓眉、淡眉、上挑眉、下垂眉……等等
眼睛像是什么呢?(问学生?)
教师总结:眼镜是心灵的窗子,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都靠这扇窗子来展示。
鼻子又像什么呢?——“脸上挺拔的山峰”
教师总结:高鼻、窄鼻、肥鼻、瘦鼻、长鼻、短鼻……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脸上有着重要作用的嘴。
在总结完嘴的特点之外,向学生讲:“微笑是最好的社交语言!”提倡以乐观的`微笑面对人生。
我们的头上还有一对永远也不能见面的“双胞胎兄弟”——耳朵
看完了七个组的介绍,下面我们来看几张照片:
展示:付彪、巩汉林、葛优等人的照片及漫画像。和学生一起观察人物的五官特点。
(每看一位名人都让学生讲出他的五官特征、脸型特征以及发型特征,讲完后再让学生看明星的漫画像,通过漫画象证实学生学生分析的正确与否。)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由班里的同学观察他的五官特点。
布置作业:
利用自己带的小镜子观察自己的五官特点,并试着画一张自己的漫画像。此时教师在教室巡视,帮助一些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并进行造型的辅导。
最后,教师总结。
四、教学点评
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我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能量是巨大的,他们会去主动地到生活中去寻找许多相关的话题,从而又带动了更多的学生,而且学生的语言又是他们最好接受的,学习效果十分明显,学生能够产生出极大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真的是需要花一番工夫去研究的,不能把全部的知识都通过教师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张家界在哪儿吗?知道张家界的'武陵源为什么能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吗?打开书。
二、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迥然不同、斑驳、安谧、举世无双、比比皆是、名副其实
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张家界迷人的景色。
3、第三、四、五自然段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三、交流讨论:
1、理解下列词语: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斑驳:指一种颜色中夹杂着别种颜色。
安谧:指地方安宁。
举世无双:全世界没有第二个。
比比皆是:形容很多,到处都是。
名副其实:名声和实际相符合。
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张家界迷人的景色。
课文从山、水、森林、野生动物这几方面介绍了张家界迷人的景色。
3、第三、四、五自然段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有总领下文的作用,是该段的中心句。)
四、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部分找出来,练习有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
3、指名读给大家听。简单评议。
4、有感情齐读课文。
五、作业 :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回忆性的叙事文的主要特点;掌握“赋、敷、衍、稚、逮、络、绎、娓、蕴、摹”等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按照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真切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先生教诲学生的五个事例。
2、难点:先生的“揶揄”之语。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呵、络、绎、蕴、癖、悼”等生字词语。
2、理清全文思路,归纳钱先生教诲学生的五个事例。
[重点、难点]
1、重点:生字词的学习、理解,钱先生教诲学生的事例。
2、难点:概括钱先生教诲学生的五个事例。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教诲过我们,使我们得以茁壮成长的老师将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谢稚柳先生通过对少年读书生活的回忆,来表达他对老师的深切怀念之情。(板书课题)
(二)课题简析,作者介绍。
1、 课文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
①、回忆性、记叙性
(投影) ②、点明地点。
③、“情” 中心内容
2、 题目又使我们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归纳:
①、关于“寄园”……
(投影) ②、为何难忘?
③ 、怎样的一种感情?
3、 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述。
学生讨论,明确:
①、寄园——作者少年时求学的地方(读书园)
(投影) ②、难点——钱名山先生的`教诲。
③、情 ——对钱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作者:谢稚柳,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投影出示作者照片)
(三)字词教学,幻灯出示。
1、加点字注音:
呵斥( )( ) 懊丧( ) 蕴寓( ) 悼念( ) 赋( )
敷衍( )( ) 临摹( ) 促膝( ) 驰骋( ) 瓣( )
癖好( )( ) 悚然( ) 伫立( ) 熟谙( ) 寥( )
揶揄( )( ) 灵柩( ) 怠慢( )
2、根据语意,写出相应的词语。
(1)说话急躁,神色严厉,形容发怒时的神情。 ( )
(2)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 )
(3)形容讲话生动、使人爱听。 ( )
(4)像茅草堵塞着道路,忽然被开通了,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5)喜爱学习,不知疲倦。 ( )
(四)听课文录音,思考:
文章以叙为主,是一篇记叙文,离不开写人记事
文章:难忘寄园 难忘钱先生 具体事例
1、明确文章中哪些段落是具体记叙事件的?
2、阅读课文有关段落,完成课本练习一表格第一列内容。小组讨论,书面完成内容(投影)记叙了什么事情
(1)见课文
(2)每天晚上,围坐在钱先生周围,促膝聊天。
(3)常到钱先生的书房去欣赏,临摹艺术作品。
(4)钱先生评论“我”的一幅画。
(5)钱先生批评“我”炫耀诗才。
小结归纳:五件小事,构成了一幅严格而又和谐的“寄园读书图”,充分表现了钱名山先生循循善诱,严而有格的教学特色,这就是“我”终生“难忘的原因”。
(五)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难 忘 寄 园 情
谢稚柳
回忆性 师生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段。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力求背诵下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美词(含新词汇)、词语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比喻句、对比句、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
一、看录像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学生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听《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默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三、晶《安塞腰鼓》之美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椤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又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抢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飑,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
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9-23
【精】教学设计方案08-22
教学设计方案【荐】10-21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