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学设计

时间:2021-09-30 09:41: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隆中对》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隆中对》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隆中对》教学设计(通用6篇)

  《隆中对》教学设计1

  一、课题:

  隆中对(第一课时)(人教版九义实验教材九年级语文)

  二、执教者:

  渠县中滩乡中心学校李川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相关历史知识;

  ②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

  ③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感悟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形象。

  ②了解本文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论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培养、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相关历史知识;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

  五、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在阅读中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极大的兴趣。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较片面,朗读文言文的语感较差。

  六、媒体的选择与组合设计理念:

  1、扩展知识容量,开放教学空间;

  2、拓展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提供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素材,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条件;

  3、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展现语文美,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七、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教学过程简述

  1、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①自制一幅《群雄割据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②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2、导入新课

  (1)请1~2名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亮形象,可以讲故事、可说成语、也可谈典故。

  (2)板书课题,明确本课教学目标,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隆中对》教学设计2

  教学立意和要求:

  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反复诵读,于情感熏陶之外,培养文言语感,积累相应的语言材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步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教学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第二步 课堂演绎

  一、导课。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开场,点明诸葛亮这个名字在民族历史传统中作为智慧符号的现象和意义。

  二、开读。作为感悟领会的重要环节,要求用重视历史沧桑的心态和模拟特定人物口吻的语调来读。首先,用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再学生齐声通读课文一遍,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纠正相关误读和心态语调不到位的地方。继而,给足时间,让学生对照课文和字典词典,在读准字音和粗通文意的基础上,分角色(陈寿、刘备和诸葛亮)自主或教师点名朗读。

  三、感知。从最后一段开始,抓住刘备比喻,确定君臣二者鱼水相得的关系。此处可略做阐发:“鱼水”之喻于后代影响至巨,唐太宗将君民比喻为“船与水的关系”,毛泽东将军民比喻为“鱼水关系”。本文以“鱼水相得”为小结,我们的研读可看作事物发展之果,再回溯到篇首,探究事物发展形成之因。教师或引导学生杂说,或点名个别回答,归纳总结全文的基本内容:

  第一段:诸葛为人,蓄“水”待发。作为传记的基本要素,这一段依次介绍了传主的职业身份、爱好、身高、志向和交友,塑造的是一个隆中十年、淡泊明志却又高远雅怀的隐士形象。

  结合本段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网上查阅,简单介绍诸葛亮的生平。可提出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一是“好为《梁父吟》”说明诸葛亮的什么特点?二是“身长八尺”的介绍仅仅就身高而身高吗?三是对诸葛亮自比而起的友与时人、众与寡的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先主器友,荐“水”将用。这一段有别于上段的正面介绍,而做侧面展示,通过其朋友徐庶的推荐来渲染诸葛天才难得的人物性格。以写法而言,既是变化,又是照应承接。

  《隆中对》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

  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设想:

  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隆中对》教学设计4。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肯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老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准备分小组比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

  (用原文回答)

  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

  一、本节课进行比较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较,小说家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隆中对》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目的1。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正音、熟读课文,准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对联、诗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学生讨论回答: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五、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说明:弄清楚了人物关系,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因为从人物人手,也不至于很难。

  六、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下节课引出诸葛亮的计策做铺垫。)

  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人物,自己查阅相关历史书籍,了解当时的背景。找出文中的地名,画一张地形草图,能体现大致方位即可。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1.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

  2.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3.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4.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

  5.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二、出示三国形势图,(虽此时还没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可以帮助学生有大致的方位概念)

  三、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将上节课的人物与本节课的地名结合起来,参照地图,分析形势,当一回军事指挥家,为处在困境中的刘备出一条妙计。

  曹操北方,兵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江东,已经三世,国显民附可以为援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可攻荆益

  张鲁在益州北面,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有利条件

  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思贤如渴

  四、参照课文,将你的计策与诸葛亮的对照一下,看看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五、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第三课时

  一、再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通过一番精彩的对话,我们初步了解了诸葛亮,你如何评价他?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四、发《三国演义》第37、38回的资料,做比较阅读。课下写小短文,探讨一下史学家和文学家笔下的诸葛亮有什么不同?

  五、建议:学完《出师表》一文,可与本文结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再次解读历史人物诸葛亮。

  资料: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5.补充:官渡之战。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修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乌巢(今河南原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袜(参见乌巢之战)。袁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溃。曹操趁热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此战,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隆中对》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的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辨析、说出词类活用象。

  2、能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要旨及战略方针。

  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探究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评价设计:

  1、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讨完成学习目标1、2(96%)

  2、通过讨论分析完成学习目标3、4(95%)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史学家。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入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此书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对,回答,应对。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3、文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句中划横线的字注音并释义。

  好为《梁父吟》时人莫之许也因屏人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凡三往

  欲信大义于天下遂用猖獗然志犹未已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利尽南海

  总揽英雄保其岩阻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遂诣亮度德量力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存恤帝室之胄箪食壶浆

  (2)积累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

  (3)特殊句式积累时人莫之许也()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句

  君与俱来()句

  二、学习研讨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问题探究

  (1)刘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

  (2)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

  (3)围绕这一核心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结合课文,总结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三、评价样题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国险而民附()()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2、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天子而令诸侯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4、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

  6、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四、延伸拓展

  1、诗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2、对联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题河南南阳卧龙岗宁远楼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题成都武侯祠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

  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

  3、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5、与诸葛亮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木牛流马》、《八卦衣与鹅毛扇》

  6、和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隆中对》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3、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4、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课时:2课时

  教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者:西xx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多媒体显示课文背景资料。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背景介绍

  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断句。

  2、学生自由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3、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4、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5、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四、理清结构

  第一段(1段)隆中对前,诸葛亮的远大抱负。

  第二段(2段)徐庶举荐的过程。

  第三段(3——5段)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段(6段)刘备“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研讨与练习二

【《隆中对》教学设计(通用6篇)】相关文章:

1.《隆中对》教学设计

2.跳绳教学设计(通用6篇)

3.《小虾》教学设计(通用5篇)

4.《乞巧》教学设计(通用6篇)

5.zcs教学设计(通用10篇)

6.童谣教学设计(通用5篇)

7.《天窗》教学设计(通用5篇)

8.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5篇)

9.篮球教学设计(通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