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传说白居易16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介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草》(板题)。这是从原诗中截取的一部分。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师范读古诗,生认真听生字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⑴ 生诵读诗句。
⑵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把“枯”和“荣”分别贴在相应图片的下面,并说出理由。
⑶ 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离离”。
⑷ 谁知道“岁”是什么意思?
⑸ 指导朗读。读出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
⑹ 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⑴ 你怎么理解“烧不尽”、“吹又生”?
⑵ 指导朗读,读出野火的无情、野草的顽强。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
评价读;
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
(男女生比赛读。)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枯、荣、烧”。
2、练习组词,并用“光荣”造句。
3、观察每个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讲解、示范、指导。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你还知道白居易的哪些诗作
七、课堂总结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用完整、连贯的话说一说。(指名说),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当时看到这一情景又是怎么说的吧!
(听录音诵读全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题,生齐读课题)
2、学习生字:
宿 徐
3、组词:
宿: 住宿 宿舍 宿营
徐:请姓徐的同学(或认识姓徐的人的同学教大家识记这个字)
4、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⑴ 生诵读诗句。
⑵ 新市徐公店周围景色如何?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小组讨论交流)
⑶ 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画一画再现新市徐公店吧!
(生画画)
⑷ 指导朗读,生认真体会。
⑸ 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⑴ 生诵读诗句。
⑵ 此时此刻,你眼前又呈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先说一说,再画一画,最后读一读诗句。)
4、配乐诵读全诗,体会感情。
5、你能把古诗编成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小故事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6、背诵诗句。
四、指导书写
1、认读:
宿、徐、店、未、追、菜。
2、正音:
“宿、菜”是平舌音。“追”是翘舌音。
3、同桌互相练习组词。
4、用“追逐”造句。
5、观察每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6、师讲解、示范、指导。
7、生描红、临摹。
五、课堂总结
(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
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一、导入
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相互解决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2、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⑴ 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 《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⑴ 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⑵ 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4、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5、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他们的故事。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古筝乐曲。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3、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并能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旧引新,激趣导入
1、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写秋天的诗?
(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赠刘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静夜思》。)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古诗?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从以前所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对古诗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把握字音:
放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由读:
⑴ 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⑶ 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听课文朗读磁带:
⑴ 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⑵ 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⑶ 再听录音,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⑴ 把握诗的节奏。
⑵ 教师范读、领读。(配古筝乐曲。)
⑶ 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配古筝乐曲。)
⑷ 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2、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吗?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积累语言,并培养他们的想象、绘画的综合能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书写“忆、异、逢”等8个生字。
2、通过反复吟诵至背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复习《夜书所见》:
⑴ 全班背诵、男女比赛背诵。
⑵ 谁来表演一下诗人叶绍翁,吟一吟这首诗。
2、教师表演:
我是唐代诗人王维,今年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阳佳节,我却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亲人啊!
教师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解“忆”的意思。
在这里,教师不仅是一名传授知识的学者,更是一名演员。通过教师形象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和表演的欲望,并初步感知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深入体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轻声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作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提示:诗句的意思,诗人表达的情感。)
⑶ 你认为哪句写得好?或哪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⑷ 质疑:
有什么不懂之处?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⑸ 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以学生为主导,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感受。
三、趣味活动
1、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背相应的诗句。
2、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诵。
四、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五、拓展活动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泊船瓜洲》。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三、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七、试背全诗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2、学生范写
九、拓展延伸
1、读书后古诗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
1、幻灯出示图片,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小男孩、黄蝶、花、小路)
2、大家来到这里,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人呢?(可爱)
想知道这是哪里呢?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
3、让生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由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师语: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诗
1、圈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班内交流识字方法,筛出难字进行教学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
三、学习古诗
1、出示全诗画出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唐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教师范读古诗
3、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4、班内交流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
四、指导朗读
1、师语:这么美的春天,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
2、录音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五、背诵古诗
六、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1、背会古诗,2、积累古诗
八、板书设计:
枯野火烧不尽景美丽
草宿新市徐公店
荣春风吹又生人可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原诗有八句,这里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
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撇”。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
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
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 区别平、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 字形:
① 古:十+口; 闻:门+耳
居:尸+古; 童:立+里
② 诗:讠字旁; 醉:酉字旁; 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 )( )( ) 声( )( )( )
多( )( )( ) 处( )( )( )
知( )( )( ) 忙( )( )( )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习”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 板书诗题: 春雨
2、 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 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 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你说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
润物/ 细/ 无声。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 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 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 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 春晓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 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画面上是个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 (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 指名读四句诗。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上下结构,上部是 ,不是 ,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 (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 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 (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 (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 齐读这两句诗。
(6) 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 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 / 不觉晓,
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
花落 / 知多少。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 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 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 不可写成党字头 ,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 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 底部齐平。
晓: 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 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 ,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 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 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 ;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第 三 课 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 放录音。
(2) 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 各人轻声默念背诵。
(5) 齐背。
(6) 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 (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 (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
春雨--- 。
3、说话练习。
(1) 话题: 春天来了
(2) 提出要求: 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 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 同桌二人相互说听、补充。
(5) 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附板书:
(一)
知时 发生
春雨 好雨
随风潜入 润物无声
(二)
(春)
眠、不觉 (想)花落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
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
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
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六、个人建议
对诗的意思只要大概明白,不必要求掌握。本案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好:“你看图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
画面上有哪些景物?
(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
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
(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
(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
(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
(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个人建议
背诗也要注意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带者美好的心情去背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嫦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嫦娥》一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嫦娥》的背后是一个神话故事,在教学时应做适当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也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做准备。
这首诗内涵丰富,字词较深,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朗读感悟,想象体会的方式。使学生对古诗描述的形象有所感悟,对古诗饱含的情感有所体会,激发起他们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对神话故事的喜爱。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顺学而导,因此,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为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烛、晓”两个生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和神话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一)今天,老师把一位美丽的仙女请到我们的课堂,看看她是谁。(出
示嫦娥的图片)
(二)关于嫦娥,有这么一个传说。
(三)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
(四)嫦娥离开了心爱的丈夫,在月宫里过得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
(五)跟老师写课题。(提示:女字作为部首时,这一横不能冒出头。)
设计意图:理解《嫦娥》这首古诗,必须对《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有一定的了解,而故事的引入,又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一)读准确
1、自由朗读古诗,自学生字。
2、认读 “烛、晓”两个生字。
3、认读“烛影、晓星、屏风”三个词。
4、朗读古诗。
(二)读出节奏
1、咱们读诗,讲究的是节奏和韵律,谁来有节奏地读这首诗?
2、能听出他的节奏吗?
3、师生合作读(老师跟大家一起读怎么样?)
设计意图:有层次的读诗,从读准字音,到读得有节奏,步步深入。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回顾理解诗意的方法?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的意思。
3、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古诗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通过同桌间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五、品读古诗,体会嫦娥心情
(一)嫦娥在月宫里心情怎样?诗中哪个字直接写出嫦娥的心情?(悔)
(二)你能给“悔”字组词吗?
(嫦娥后悔什么?你能把嫦娥的心情读出来吗?)
(三)嫦娥为什么后悔?(预设:因为她想念后羿、因为她在月宫里过得很不开心……)
(四)你从哪里看出嫦娥不开心?(碧海青天夜夜心)
(五)“碧海青天”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嫦娥一个人在月宫中,每天看到的都是碧海青天,心里会感到怎样?(孤独、寂寞)也就是孤寂,(板书:孤寂),那“夜夜心”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这句?
小结:正是因为每个夜晚都感到孤独寂寞,所以嫦娥才后悔。谁来读出嫦娥的心情?(出示后两句)
(六)抓住“深”和“渐”字体会前两句,并指导朗读。
小结:漫漫长夜中,嫦娥孤零零的一个人,每夜陪伴她的只有——云母屏风烛影深,看到的也只是——长河渐落晓星沉,她的心情会怎样?——齐读后两句。
(八)请闭上眼睛,让我们的思绪跟随着李商隐走进月宫,走进嫦娥孤独难眠的那一夜夜。(师配乐朗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九)、(配乐引读)
是呀!住在这华美的月宫中,嫦娥感觉不到幸福——齐读古诗
虽然能长生不老,没有亲人的'陪伴,嫦娥丝毫都感觉不到快乐!——齐读古诗
从同学们的声音里,老师听出了浓浓的伤感,看来你们已经理解了嫦娥的心情,那李商隐写这首诗,又想表达他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这个环节以“读”为核心,以“品”为依托,以“情”为主线,让学生走入情境,走进嫦娥内心。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想象中还原古诗情境,“使其言皆出自我口”。这时候的 “读”已经成为一种读者与作者间共鸣的催化剂。
六、了解诗人背景,体会诗人感情。
1、课件出示诗人背景资料,老师介绍。(背景音乐)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3、内心孤寂的诗人望着月亮,想起传说中寂寞无伴的嫦娥,他会对嫦娥说什么呢?请展开你的想象,写下来。(课件出示:我会写)
5、诗人的心情全都化作了一首诗。(齐读古诗)
6、(配乐朗读)谁来当诗人,把你的心情融入诗中读一读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的背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而创设一个想象写话的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起来,加深感悟,从而体会作者借由“嫦娥” 所抒发的孤寂之情。
七、感情,检查背诵
1、我们来分角色读,女生当嫦娥,男生当李商隐,看谁的朗读能打动老师。
2、评价:①我看到了孤独的嫦娥!②我发现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的。③带着同样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3、检查背诵
4、全体起立!让我们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吧。(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这一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八、拓展读诗,激发阅读兴趣
(一)、今天我们不仅学了一首古诗,还听到了一个动听的神话故事,同学们还知道那些神话故事呢?很多诗人根据这些故事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是老师搜集到的几句,我们一起来读吧!
(二)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故事的摇篮,还有许多经典的古诗和神话故事等着你们去阅读,让我们与经典为友,和故事相伴!
设计意图:回归到单元主题-----阅读神话故事,通过学习这首诗,激发学生主动去阅读更多的古诗,更多的神话故事,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们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 ? ?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a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b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c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谘。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指读、抢读、同桌互读)
2、比赛: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25、古诗两首》,齐读。
谁知道是哪两首诗?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赠汪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介绍诗人及汪伦、诗的背景
1、“赠”是什么意思?(送给)
2、谁写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指名交流。
那汪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谁来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
3、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4、过渡: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出示词语,读词检查。
⑵ 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⑶ 了解诗意:你读懂了什么?
四、精读诗句
1、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把有关的内容画出来。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4、指名交流,补充。
⑴ 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 “欲”什么意思?
② “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 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 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⑵ 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 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 感情朗读。
④ 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5、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五、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还找了一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师读其中一首。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一些离别诗,我们在班会课上比一比谁找得多,谁读得好?
2、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六、布置作业
改诗送给朋友。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7-22
《古诗》教学设计模板01-19
古诗教学设计最新12-13
古诗活动教学设计08-24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15篇08-13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优秀10-14
古诗教学设计(15篇)10-13
古诗教学设计15篇09-09
古诗教学设计(集锦15篇)09-1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