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9-15 09:44: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1

  “for循环结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程序的基本结构》的第二课时内容。该内容是建立在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学习及初步掌握调试程序之后,为学习数组作铺垫。前置性评价表明,多数学生因生活离程序设计过于遥远,而对程序设计兴趣不大。针对这一现实,我们以教师引领、强化反馈、逐步提示的方式,让学生在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领悟技术中的思想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理解Fox-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学会使用For-Next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践→探究→分析→归纳,理解循环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团队精神;培养其运用循环结构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掌握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理解Fox-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学会使用For-Next句解决生活中能力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For-Next循环的执行过程;提高学生运用For-Next语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层层引导

  (1)教师以“希望工程”捐款(每天递增1分,100天后捐多少?)为题,并通过对学生已学过的赋值语句应用的分析,引出for循环框架。

  for i= to step

  循环体

  next

  在进行一定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For语句的格式,指导学生画出流程图,进入本课重点。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编程:求s=1+2+3+……100。

  (2)师生互动: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错误点,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有代表性的错误,以此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使学生掌握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功能这一重点。

  问题解决,自主探究

  理解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突破这一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检测,反馈补救。

  (1)出示探究。通过添加监视循环变量i和变量s,逐语句调试程序,理解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各合作小组或以表格的形式,或以语言的形式,或以流程图的形式理解循环过程。

  (2)过程检测。首先出示:

  for j=15 to 3 step-2

  print j

  next j

  其次,出示系列问题:print j共执行了多少次,你能归纳出循环次数的通式吗?循环结束后,j的值是多少呢?若语句改为For j=3 to 15 step -2,可不可以?为什么?若语句改为For j=15 to 3 step 0,可不可以?为什么?引导学生加深对循环语句的理解。然后,进行合作小组内交流及组间代表按照预先提供的评价标准对本组的探究过程、检测结果和合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其他学生补充发言。在此过程中,大家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形成师生乐学的氛围。最后,由教师总结。

  (二)小组闯关 巩固提高

  求s=1+2+3+……100是For循环的典型例题,下设的四关都是这道题的变题,通过让学生闯四关,再次巩固本课知识点。

  第一关:s=11+12+13……200

  第二关:s=2+4+6……100

  第三关:p=1×2×3×4……10

  第四关:s=1-1/2+1/3-1/4-1/100

  比赛规则为,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进入第二关,最先闯过四关的小组将获胜。为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在班内选出四大编程高手,每小组在闯关过程中可有两次向高手求救的机会。当闯关结束后,由获胜小组汇报本组比赛策略及闯关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求异思维。

  (三)实践应用 内化知识

  秉承“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学生编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活动过程中,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程序设计问题,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1)校园歌手大赛,10位评委的平均分将是该选手的最后得分,请设计一个程序,输入10位评委的打分,输出该选手的最终得分。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完成正确的程序代码,师生共同分析,与s=1+2+3……100作比较,两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归纳解题的思想和方法。

  (2)说出此程序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哪些事例,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课堂教学小结

  (1)学生畅谈本课知识上的收获与疑问,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及挫折中的体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2)师生共同回顾本课知识点,构建清晰框架板书。

  六、教学预测

  通过本课的学习,预测学生将会得到如下发展:一是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联,问题解决与能力培养相关联,学生将能较好地掌握本课所确定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二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组间同质为小组竞争创造了条件,组内异质便于学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将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及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三是通过设置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在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得新知、领悟技术中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以提升,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

  七、点评

  该教学设计注重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学生熟知的事例入手,以小组协作方式寻找“for循环”的规律,体现了人机交互不能简单取代学生互动的理念,使抽象枯燥的编程变得生动活泼。尤其是闯关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采用课件演示来讲解,而是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动手编程来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最终得以巩固教学重点。(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樊伟)

  该教学设计秉承“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编程解决现实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组间同质竞争,组内异质互助,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合作、团结精神;问题设置从小处入手,贴近生活,以激趣引发内驱力,让学生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有效提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程序设计问题,也使学生在获得新知、领悟技术中的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增强了其对信息技术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案例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注重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注重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体现了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超)

  “for循环结构”是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课第二章第三节《程序的基本结构》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从教学设计本身来看,该设计确实如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樊老师和连云港市信息技术教研员王老师所言,体现了学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新课改理念。其可取之处还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充分利用;采用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校园歌手大赛”这一现实中常见的活动形式进行内化,等等。让学生通过“经历实践→探究→分析→归纳”,去理解循环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这一做法较为成功。然而,从整个教学设计的原始材料中,却没有发现“程序流程图”的教学,以及教材上“多重循环”(打印输出三角形排列星号图)的教学痕迹。流程图是程序设计的基础,也是程序设计思想的精髓体现;而多重循环则是教学内容之一,这些应该再加以考虑。(专栏特约主持人:江苏省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冯伯虎)

  八、点评反馈

  郑玉国、张丽:本教学设计是为了积极响应连云港市教学质量年活动而撰写的用于课例研究的教学预案。我们在认真学习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本着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设计时,我们不仅注重了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还注重对技术中的思想、方法的领悟和运用,注重对技术中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技术学习中的探究、实践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共通能力的发展。在进行该教学设计的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个人先构思,然后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研讨的方式,进行了初步的完善。在此活动中,我们得到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樊伟老师的指点和连云港市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王超老师的大力支持。连云港师专的冯伯虎老师所提的流程图问题,虽然我们在之前的课上着重讲过,但这节再进行巩固应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多重循环”问题的教学,我们打算以练习的方式进行新的尝试。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2.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问题。

  3.通过模仿,操作,探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关键点:跟踪变量变化,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法:探究启发式。

  学法:探索发现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写出求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讲授新课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循环结构的概念。

  根据指定条件决定是否重复执行一条或多条指令的控制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教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引例的框图表示,并由此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循环结构的概念。这样讲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体会了问题的抽象过程和算法的构建过程。还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2.类比探究,掌握知识

  (三)自我实践,应用知识

  1、夯实基础:人口预测。现有人口总数是,人口的年增长率是,预测第年人口总数将是多少?用程序框图描述你的算法。

  这是课本上的引例。

  2、巩固提高:

  3、沟通发展

  仿照本节课例题,同桌俩人一人编题一人解答。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沟通发展,有助于及时查漏补缺,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四、课后小结

  ①理解循环结构的逻辑。

  ②明确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的区别,联系。

  ③数学思想方法:算法思想,类比方法

  五、布置作业

  ①课本P19习题1-1 A 4,5

  ②课外拓展:写出一个求满足的最小正整数的算法并画出相应的程序框图。

  书面作业第一个层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第二个层次,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体现了差异发展教学。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2.《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3.《循环小数》说课稿

4.有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试题

5.《循环小数》数学教案

6.《寒号鸟》教学设计

7.《zcs》教学设计

8.蜜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