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雾凇》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雾凇》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雾凇》的教学设计1
《雾凇》是一片写景的课文,作者以的语言,描绘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样一个物理变化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灵感。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1 雾凇很美,大家想不想亲身去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播放录象,老师作讲解)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
【教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雾凇获得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课件)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施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是呀,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他的美了。
1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想赞美一下它的美,好吗?
2、、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课件制作精美,充分展现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等特点,使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多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4、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第三节)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投影并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四、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板书:景观),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 课件)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
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b、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先自己在课文第二节中找找答案,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让学生根据目标,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到心里有数。这个过程,让学生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板书)
a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课件)
(3)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能形成雾凇吗?(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在东北三省的其他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所以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才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3、是的,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但是这个形成的过程的速度是很——慢的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
(将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课件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好的,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下!(齐读)
(3)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4、谁来读读这句话的?(出示句子:最初像银线……银松雪柳了。)(引读)
【引读,有助于学生体会雾凇形成的逐渐过程,也有助于课文的背诵。同时在实践中指导朗读,点在关键处,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读出雾凇形成的缓慢。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而是要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
5、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6、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7、(出示课件)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以境诱读。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等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学生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8、小结:
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五、总结全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1990年1月9日前xxxx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六、作业布置 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注重对学生进行词句积累训练,读写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化、运用。】
评点作业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还有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奇观
29 雾凇
形成 水汽——遇冷——凝结
《雾凇》的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感悟吉林雾凇的奇妙。
2、选用词语,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
教学时间:3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重点1、2,指导说话
第三课时 背诵、交流写话、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课前交流:
听了刚才的音乐,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冷、美)吉林那儿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冷不冷?(冷)怕不怕?想不想去?为什么想去?
一、导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齐读——(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美 形成
二、学生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课文什么地方写出了雾凇的美?读完了,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交流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相机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的哪几个词中读出了它的美?
洁白晶莹是一种怎样的美?闪烁是什么意思?有些像天空中眨眼的星星,又有些像我们一些调皮的小家伙歪着脑袋在瞧着大人时的眼神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雾凇显得越发纯净,银光闪闪,显得格外的——灵动,充满了——生机。缀满你觉得可以换成什么词?(堆满、挂满……)为什么这里用缀满没有用堆满和挂满呢?这几个词都有什么(圈满)都写出了什么?(同样都是写多,但堆太重,挂,虽然雾凇又叫树挂,但又并不是完全垂挂下来的,而缀字则把吉林雾凇在枝头美丽轻巧形象地刻画出来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好,现在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你来读读。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雾凇很美。这么美的雾凇大家想看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里的图片)
一夜之间,大自然给十里长堤上送来了这样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大自然实在是太美了!大自然,你真是……)
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们又是怎样说的呢?课文啥地方告诉我们了。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美)从哪里读出来的?
琼枝玉树在这里怎样理解?(结合看图)从千姿百态你又读出了什么?说得真好。请女生来把这段读读(听出来了,这赞叹是发自内心的),男生和女生比一比
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松花江边看看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壮观神奇的雾凇吧!
师:清早,寒风吹拂。我们和游人一起漫步在松花江边,风吹在脸上,真冷,脚底下踩着的没有化的积雪还发出了咔嚓的声音。你看到雾凇了吗?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白茫茫的一片,到处是……
《雾凇》的教学设计3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观赏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淞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大家想看吗?
2.整体感知 看了之后觉得雾凇怎么样?
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此时,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词要送给雾凇,谁来?
3. 学习生字词
课文也有很多好词呢!让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些词吧。(屏示生词)
二.精读感悟
1.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雾凇都很喜爱,你知道这个奇观是什么地方的吗?(出示课件)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
那么我们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 请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刚才同学们说到雾凇多而美的特点,那你能够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多而美的特点吗?
⑴指名读 ⑵齐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雾凇的特点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他抓之了重点词语,并读得很有感情)
2.你们说的这些老师也感受到了。多么美丽的雾凇啊!这种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指名读要求:①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②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怎么壮观的雾凇呢?
③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交流答案,看你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吗?谁的答案更好?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说说?(出示)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 (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凝结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这么壮观的雾凇呢?
(1)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一部分符合哪个条件呢?哪个词具体体现出了水汽的饱和?(弥漫)
(2)出示课件 这几句话又符合了哪个条件呢?
师补充:从丰满水库排出的水,水温大约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乘载着巨大的热能缓缓流经市区,大约在夜里十点钟左右,松花江上开始有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上滚滚而起,不停的涌向两岸。
(3)这时雾凇开始形成了。 那么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个_______的过程。)
5.你从哪里体会出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的呢?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速要慢)
②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气要轻)
③ 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象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谁能读好这一部分?看谁能读出感觉(要抓住重点词语来读)
这些词和句子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的,慢慢地凝结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那句话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④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体会到雾凇的美了吗?你们都体会带了,那你们能让我也体会到吗?
生齐读
5读得多好啊!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已经置身于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看到雾凇在我的面前形成,欣赏着这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大家说的都太棒了,引得老师也想赞叹一番了,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赞叹的吗?
雾凇,你让我感受到“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
老师为什么说“冬天里的春天”呢?你从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课件出示)
什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一句话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
在课文的第五小节里还有一些词也写出了雾凇的这些特点,你能找到这些词吗?
理解“寒风吹拂”:天气这么冷,人们不呆在家里,躲在被窝里,却一大早就在松花江边漫步,也间接说明了雾凇的美。
正因为雾凇是如此的美,才引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令人神往的地方啊!我们不能亲眼见到它,就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它,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我越来越觉得听大家读书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了。
这么美丽的雾凇,却还有人不了解它,现在老师想聘请大家做一回广告策划,为吉林雾凇设计一条广告语,看谁设计的最好。
《雾凇》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美丽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过程:
导入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出示课件)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学习第一自然段
观察雾凇图片,谈感受。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读了此段你有什么新的了解?(板书:奇观)为什么说是文明全国的奇观,从那些词看出来?
朗读本段,读出雾凇的美丽动人。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它地方出现的少呢,四人小组带问题读第二自然段:画
出找到的词和句,做小小批注,四人小组交流。
(1)、什么是雾凇?
(2)、它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
(3)、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汇报:
(1)、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雾凇)这里的“饱和”怎么理解?
(2)、吉林“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待学生说后出示“从当年十二
月……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出示课件)看图,这符合雾凇形成的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比较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
a、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4)、这些松针、柳枝有何变化?“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
朗读:这么充满魅力的雾凇奇观,这么精美生动的语言,我们也得用饱含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啊!(自读、齐读)
4、指导背诵。(抓关键词)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说说雾凇有些什么姿态?
(2)、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3)、指名说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b、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带着赞美之情朗读课文)
结合,延伸课外。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自然景观富有情趣(课件出示画面)用文中的一些词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2、交流,说一说。
【《雾凇》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05-08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15篇)11-28
《雾凇》教学设计(15篇)08-02
《雾凇》教学设计15篇12-29
《雾凇》教学反思09-01
雾凇的教学反思09-03
四年级《雾凇》教学设计08-31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9-12
《雾凇》教案12-29
《雾凇》说课稿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