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1-09-14 09:09: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论读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读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读书》教学设计

  《论读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①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②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③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的精炼及作用。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你喜欢读那些书,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调动激情,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2、揭示目标:

  ①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②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③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2、积累下列词语:

  ①弛惰②挑剔③狡黠④装潢⑤烦琐⑥蒸馏⑦消遣⑧运筹

  3、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背景资料:略

  4、感知内容:

  ①分小组讨论、分析,形成集体意见,选代表发言。谈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

  ②文章怎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论述的?

  第一层:(1-6自然段)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7-10自然段)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11-12自然段)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男女生分两组,比一比看那组找的准,分析透彻。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使人……”是分述,后面的“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叫做归纳论证。同时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这样写,增强了论述的气势,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作用,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论点。

  2、“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这一段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花草的“修剪移栽”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恰当而巧妙。“野生的花草”经过“修剪移栽”能花繁叶茂,“人的天性”通过“求知学习”能改进完善。运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用比喻的写法,就把比较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易于人们感知、理解。

  3、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任选论点,配上适当论据,写成一篇100多字的小议论文。

  2、你能说出你搜集到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写作特点

  1.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例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人性”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

  2.本文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十一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3.本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例如第二段:“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才干。”第九段:“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能使人精确。”

  七、教后记:

  这是培根的著名随笔,见解深刻。对于仅接触过两篇小议论文的初一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在教学中应注意到这一点,从实际出发,边梳理议论文的知识边适当点拨,让学生尽可能地有所收获。优点是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引进课堂,学生团结合作、自主探究,兴趣高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得到了训练。不足之处学生对议论文知识比较生疏,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网络搜寻资料还是一个未知区域,教师得做适当补充。

  《论读书》教学设计2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关于“读书妙悟”的,而《论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的传世佳作,是一篇精美的思辨文,对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理论与时践相结合的读书方法。语言洗练,善于修辞,条理清楚,节奏分明,读之朗朗上口。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的设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据此,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中学语文在线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3、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

  重点:

  1、体会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2、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作用。

  难点: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这篇思辨文的精美,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批注式阅读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卡片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应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培根大师对话。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工具:

  卡片 小黑板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式导入,其目的是调动学生阅读的激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时大约2分钟。

  2、掌握培根的有关文学常识,让同学们自主交流搜集的资料,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用时约3分钟。

  3、整体感知,先是让学身在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体会诵读中的语气、情感,再是分小组讨论、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思考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用时约15分钟。

  4、品味欣赏,让学生边读边体会经典格言,感受哲学家敏锐、精辟、深刻的见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用时约10分钟。

  5、拓展阅读,通过让学生试着写一段读书的感悟或体会,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性思维来驾驭语言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用时约8分钟。

  6、结束语,其目的是为了再次激励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用时约2分钟。

  附板书设计

  目的 比喻论证

  论读书 方法 对比论证

  作用 归纳论证

【《论读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

2.大教学论的读书笔记

3.《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4.《论快乐》读书笔记

5.《快乐读书吧》优秀教学设计

6.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5篇

7.读书伴我成长阅读教学设计

8.《快乐读书吧》优秀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