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八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独立读懂课文第二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来写具体的。
3、在同学互相学习,质疑、解疑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自选商场的特点。
一、引入
你去国自选商场吗?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漫谈。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题
2、自由朗读:
(1)读准带拼音的字,读通句子
(2)想想自己读懂什么?怎样把自己读懂的'说给同学听?
3、学生自学
4、小组交流
5、集体交流:把自己读懂的用一、两句话说给同学听,再要求老师把最重要的词板书下来。
自选商场和别的商店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段怎样围绕总起句写具体?
6、第二段
(1)货柜敞开,自由挑选
提供塑料框盛放物品
只见顾客不见售货员
自己看说明,了解商品
……
7、在阅读的同时,肯定会产生一些需要老师同学帮助的地方
再读课文,边读边做上记号
提出问题,集体交流、帮忙。(向好伙伴、老师请教)
三、指导造句
1、………又……(两件事一般是接着发生)
2、假如------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习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部首。
4.认识问句、问号。学习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学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看看(放录像),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动物?看清楚说。(这幅画面上有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
wěi
ba
bǐ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
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2.
各自轻声读儿歌。
3.
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
的
长
好
像
猴子
松
鼠
扁
4.
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5.
讨论: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二两节。
三、细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提问:读时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谁)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谁的尾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问呢?
3.指名读三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评议。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引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就是
4.小结过渡。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四、细读课文第二节。
1.
放录像,教师比划。提问,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呢?(对,长和短,比较就能看出来了)
2.
第二节里哪两句话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出示黑板)
3.
指导朗读理解o。
①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老师问的时候强调谁,答的时候要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猴子)老师问,学生答。还要注意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猴子的尾巴)
②现在小朋友问,老师来回答,看老师回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谁的尾巴长?师:猴子
师述:对,我们回答问题一定要语句完整。(领说两遍:回答问题要完整)现在老师再来问,大家一齐回答。
③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教师问,学生答,注意兔子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女生问,男生答。
第一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长,后问了谁的尾巴短,第二小节就先答了(引读),后答了(引读)。
师述:这就告诉我们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领说两遍: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④看录像,如果老师把问的次序颠倒一下,怎样回答呢?老师问,指名学生答。
⑤放出牛、羊的录像,学习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回答问题要完整。
⑥第一小节里的第三个问题: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一把伞,是不是一把伞?书中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3)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不是好像一把伞?大家看录像。
⑦放出录像,问: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
⑧指导朗读第三句,圈出重音,划出连线。
⑨放出燕子的录像,提问:燕子的尾巴好像什么?用好像说话。
⑩分角色朗读第一、二节。
五、学习三问、三答的方法,比比水牛、山羊、燕子的尾巴。
1.放录像,同桌的学生练习提问并回答。
2.指名同学回答。
六、识记部分生字字形。
1.划出生字,各自读读,记记字形。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
的:分析结构,教学白字旁,书空左半部分。读词;谁的、猴子的。
巴:有几笔写成?范写巴。读词;尾巴、嘴巴。
把:把比巴多一个偏旁,教学提手旁。读词:一把伞、一把剪刀。
长:范写,长有几笔写成?指名分解笔画。
七、复习巩固。
1.自由读读,记记字音、字形。
2.抽读生字。
3.做找朋友的游戏。(四个字、四个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卡片:长、的、巴、把。
2.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节。
二、细读课文第三节。
1.出示黑板:(第三节)看看第三小节,注意读时也要和第一小节问句一样,要强调哪些词。指名说,教师圈重音谁,划出连线谁的尾巴。
2.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第四节。
1.
第三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弯,我们来看看;(放录像)公鸡、鸭子、孔雀,谁的尾巴弯呢?-指名学生指出来,用手画画公鸡的尾巴。(放特写镜头)大家一齐画。
2.第四小节怎样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圈出重音公鸡,划出连线。
3.谁的尾巴扁呢?(看实物;两个盒子)先看看老师手上的两个盒子哪一个是扁的?用手比划扁盒子。
4.放录像,看看谁的尾巴扁?放特写镜头,看看鸭子的扁尾巴。
5.课文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师问,学生齐答。(圈出重音鸭子,划出连线)
6.放录像,鸭子的尾巴扁,还有哪一部分也是扁的(指嘴)鸭子的尾巴和嘴巴都是扁扁的,这就叫扁。
7.放录像,看看这六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放孔雀的特写镜头),孔雀的尾巴上有很多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眼睛)对,我们叫它大眼状花纹。看看大眼状花纹有哪些颜色。
出示黑板:大眼状花纹的颜色有_______、有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指名说句话,谁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
师述:孔雀的尾巴好看极了,没有哪一种动物的尾巴比得上它,所以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好看前面加上一个最。
指导朗读,老师问,学生答,评议,圈出重音孔雀,划出连线。
8.分男生、女生朗读第三、四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
这首儿歌的题目叫《比尾巴》,通过比较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六、看录像,学编儿歌《此嘴巴》。
过渡,动物的尾巴不一样,也有许多动物的嘴巴不一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比比几种动物的嘴巴,编一首比嘴巴的儿歌。
1.放录像,仔细观察公鸡、鸭子、老鹰三种动物的嘴巴。
2.提出要求: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3.同桌讨论。
4.指名学生编儿歌《比嘴巴》。
七、识记部分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八、巩固复习。
1.看黑板,记字音和字形。
2.抽读生字。
3.猜字游戏.
九、指导书写:公
鸡
鸭
日
把
的
长
[教案述评]
薛亚莉老师是扬州市(地区)小语骨干教师,她所上的《比尾巴》一课获1996年扬州市(地区)优秀录像课等奖。现将此课的教学特点作简要评述。
一、指导方法练朗读。
1.具体指导,教给朗读方法。
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问句的语调,圈出朗读的重音,划出连读的词语。如谁的尾巴长重音是谁,连读谁的尾巴,读出问句的语调。同时要求学生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答题要完整。
2.由扶到放,运用朗读方法。
在学习3、4节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圈重音、划连线、读语调,然后师问,生答,要求做到答题完整。
3.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教师不但运用了领读、引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而且让学生评议,评后再读,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
二、凭借录像学词句。
本课是看图学词学句,教者精心绘制了动物图片,并摄成录像,在教学环节中巧妙运用。
1.凭借录像,掌握尾巴特点。
①观察比较抓特点。教者让学生看录像,细比较,直观地理解了长、短两词。理解弯一词时,让学生看录像后用手比划了一下。
②创设情境抓联系。为理解扁一词,教者让学生比较两个盒子,再看录像,观察鸭子的扁尾巴,进而观察它的扁嘴巴。
2.凭借录像,运用句式说话。
教者凭借录像,不但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而且指导学生运用词句。如理解了长、短、好像一把伞之后,教者让学生观察牛、羊学提问题;观察燕子的尾巴,用好像造句;观察孔雀的尾巴,用有的有还有的句式造句。这样既理解了词句,又掌握了句式,培养了说话能力。
总之,本课的教学,能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形象直观,训练扎实,效果显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角度:运用多中人称,讲述中国登山队员的壮举。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
详略,注意体味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烘托。
3、组织课堂讨论,议说“登上地球之颠”。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
教师布置几个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A攀登“第二台阶”,
B奔向“地球之颠”,
C、刘连满的生命之光。
学生自选角色和话题,思考准备。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课堂发言。
3、引导学生谈读后感。
4、引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二)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三)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德高望重的)古桥 (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 (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 (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
(慈祥的)老柏 课堂练习: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唱和 (h h) 树冠 (ɡuün ɡuàn) 旋转 (zhuàn zhuǎn) 蕴含 (yùn wn) 湛蓝(zhàn shn) 栀子(zh z)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隐蔽、僻静的小路 ( ) (2)道德高,名望重。 ( ) (3)很感兴趣地谈论。 ( ) (4)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海燕的形象。
3、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奏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诗时,我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感知海燕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从中体验并学习这种精神,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设置情景,投影显示如下画面: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面遇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会怎样面对呢?(同学可能会回答“惧怕”、“躲藏”等)但海燕它不惧怕,它勇敢地面对暴风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勇敢的海燕。(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 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 由学生先说,教师小结。
2、 出示两张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幻灯片。
三、 听读,感知海燕形象。
1、 配乐朗诵。
2、 学生听后思考:假如在海燕之前填一个修饰语,你会填什么呢?
句式是“___________的海燕。”
四、 析读,领会海燕形象。
1、 课文是如何描写海燕的?请在文中找出描写海燕的段落和句子。
2、 分析三幅画面,领会海燕形象。
①根据三幅画面的'情景,指定学生朗读关键段落和句子。
②师生共同分析,板书如下:
画面一:渴望暴风雨
画面二:迎接暴风雨 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海燕
画面一:呼唤暴风雨
五、 美读,体验海燕形象。
1、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加以传送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我们就会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媒体投影)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和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2、推荐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全诗。
六、 拓展,领悟海燕形象。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两只鸟蛋》这一课意在设计了充满稚气的童真语言,增强了阅读兴趣,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诗意,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增强保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小诗,这首诗的内容跟黑板上的这四个字有关两只鸟蛋,谁能读。你真了不起蛋字你是怎样认识的还能组哪些词呢?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读生字,降低识字难度,帮助学生识字)
二、读文,识记生字
(1)初读文,扫清障碍
这首小诗,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试着来读一读,那如果你们在读的时候要是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借助拼音,向同学、老师求助,提示扫清障碍的手段,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自由读,将课文读流利
办法很不错,下面,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本课的生字。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一定有很大的收获,那谁勇敢的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
(3)凭借拼音,强化生字
课文读得真流利,那这么多生字你会读吗?下面同桌互相读一读。
(同桌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可互相取长补短)
(4)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读生字
①没有拼音的帮助,你会读吗?(开火车读)
②由学生当小考官,指名读
③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采用多种方法认字,避免了学习汉字的枯燥性)
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生字我们都会读了,相信在读课文时你一定能把课文读通顺,读出感情来。
(1)读第一节,渗透爱鸟、护鸟教育。
老师这里有两只鸟蛋,想不想摸一摸,说一说摸的感觉。并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读文。
(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鸟蛋的好玩,然后带着喜爱之情去读文,有助于学生把情感读出来。)
读文后,再引导学生懂得,这小小的凉凉的,这么好玩的鸟蛋,你们想不想亲自去找一找,玩一玩吗?这种行为对错,并说明理由,(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意识到鸟类是人类的朋友,要有爱鸟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采用自主的方式学习其它三节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能拿鸟蛋玩。为什么?快快读剩下的三节吧!采用你喜欢的方法,然后把你最喜欢读的小节,读给同桌听,并悄悄告诉你的同伴为什么喜欢。你认为你的同伴读得好,那你还可以推荐他读。
(让学生学会评价。通过赞美,可以取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指导看图
这篇课文还有一幅图,这个小男孩,望着蓝天在想什么?谁能猜到,课内有时间可以动手把小男孩想到的景象画下来。
五、整体读文,借用游戏巩固生字
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可以拍手读、互相读,也可以背着读。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为本课生字找出正确音节,贴在生字下面,看一看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最后齐读成果。
(孩子需要游戏,喜爱游戏,借用游戏,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巩固识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六、总结谈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只鸟蛋》这篇课文,课文读熟了这些生字都学会了,祝贺大家又胜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你们读懂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说一说?(整体感知)
三、练读、议读、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2、议读与质疑。其他同学对于别人的朗读和发言,给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疑问也可提出。一点要通过读书、思考、议论去认识。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
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他律诱发自律。
四、练习地方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教后小结: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学习本课,按照练读——选读——质疑——议读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13
教学设计方案10-06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精】12-01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9-23
【精】教学设计方案08-22
教学设计方案【荐】10-21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