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学会写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鼓励学生争当人人夸的好孩子。
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 会写生字,争当人人夸的好孩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卡片 图片 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都有温暖的家。而且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那么在家中怎样的孩子才是人人夸的好孩子呢?
2、有一位叔叔就为这样的好孩子编了一首儿歌。
3、揭题,学生齐读
二、新课教学, 生字教学
(一)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师:读课文时你发现了什么?如(三字经)
2、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多读几遍。对有困难的音进行指导。
3、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4、师生正音
(二) 生字教学
1、 出示带拼音词语 ,识记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出示三字经巩固生字
三、写字教学
1、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 交流
3、练写
四、课文教学
1、出示一幅画, 想一想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好孩子?
学习第一句话:小朋友,正少年,尊长辈,懂礼貌。生字用红字体标出。
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2、学习二、三、四句:同上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
二、学习最后一句
(一)读全文
1、生字都认识了,课文应该读的更好, 自读全文。
2、 指名读句子。
(二)学习最后一句
1、长辈们为什么对你做错的事进行提醒,让你改正呢?出示最后一句。
2、你怎么做才是爱家呢?
3、读一读、听一听谁是最爱家的。
三、写字教学
洗 扫 认真
1、教师范写
2、生描红 交流
3、生练写
四、朗读课文
五、拓展
念儿歌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1、复习《悯农(一)》
2、板书课题,学习“悯”字。
(设计意图:《悯农》是一首组诗,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悯”字的学习意在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
二、初读求节奏
1、谁来给大家流利地读读古诗?
2、古诗文是有韵律的,自己试着有节奏地读一读。
3、配乐范读古诗。
(初读环节通过流利读、节奏读、配乐读这三个坡度地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品读悟情感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有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2、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注释。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读懂诗句的.意思。
4、交流汇报
(1)交流一、二行诗
① 指名读,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赏析诗句的语言特点,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数字夸张的诗句?
③语言训练:仔细观察图,说说从春种到秋收需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④男、女生轮读这两行诗。
(2)交流三、四行诗
① 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这两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对比的诗句? ③创设情境对话:粮食都到哪儿去
④观察图,了解时代背景
⑤语言训练:被活活饿死的农民,临死前会说什么?
我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
(在学生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入时代背景、链接相同写法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语言训练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
四、小结
1、师小结
2、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体会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明白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二、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再不懂得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学生自学、思考
四、小组讨论,交流以上思考题,集体汇报交流
五、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读了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好友那些你懂得地方
2、提出不懂得地方,解疑
3、指名复述发生在海巴伯森林的故事
六、重点讨论
1、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完全消灭凶残的狼?”再度课文,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2、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之间的相互关系
(1)、什么叫制约?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狼和鹿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找到描写这些情景的段落,反复读读,想象一下,那时怎样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描述一下吗?见到如此情景你想说什么?
(3)、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还看过还听过类似鹿和狼的故事这样的事例吗?试着讲一讲
七、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八、作业:写写读了这片课文的感受,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证明及其应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人字型屋顶的图片(55页),提问:屋顶被设计成了哪种几何图形?
2.小学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等腰三角形,这节课我们来具体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操作探究
1.动手操作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征?
学生课前动手操作,剪出图形,课上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的特点,可以发现AB=AC。
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作底角。
找出手中图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ABC中,若AB=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边、∠A是顶角,∠B和∠C是底角。)
2.探究问题
(1)刚才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顾剪纸过程,动手把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容易回答出⊿ABC是轴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把剪出的△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
(3)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经过观察,独立完成上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从表中总
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归纳: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性质3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顶角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
三、合作交流
1.性质的证明思路
通过上面折叠的过程的启发,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吗?
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 小组交流,展示证明思路。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用数学符号如何
表达条件和结论?如何证明?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猜想的结论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师生共同分析证明思路,强调以下两点:
①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两角相等,为证∠B=∠C,需证明以∠B、∠C为元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符合证明要求的两个三角形。
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作顶角∠BAC的平分线,或作底边BC上的中线,或作底边BC上的高等,让学生选择一种辅助线并完成证明过程。
(2)回顾性质1的证明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吗?
让学生模仿证明性质2,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问题:如图,已知△ABC中,AB=AC。
(1) 求证:∠B=∠C;
(2)
(3) AD平分∠A,AD⊥BC。
(4)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若证∠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作辅助线构造两个三角形,做BC边上的中线AD,证明△ABD和△ACD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
2.证明过程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展示后书写证明过程
证明:方法一 作底边BC的中线AD
在△ABD和△ACD中
所以△ABD≌△ACD(SSS),所以∠B=∠C,∠BAD=∠CAD,∠ADB=∠ADC=90°。
3.几何符号语言表述
如图,在△ABC中
性质1:∵AB=AC,∴ = 。
性质2:
1∵AB=AC,∠BAD=∠CAD ∴BD = , ⊥ 。
2∵AB=AC,BD=CD ∴∠BAD= , ⊥ 。
3∵AB=AC,AD⊥BC ∴∠BAD= , BD= 。
4.典例分析
如图,△ABC中,AC=BC,CD是∠ACB的平分线,AD=4cm,∠B=30°,求AB的长及∠BCD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每个小组说说自己的收获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五、达标检测
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1500,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50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
3.在等腰△ABC中,若AB=3,AC=7,则△ABC的周长为 。
4.如图,在△ABC中,AB=AC,∠1=∠2,BD=BE,且∠A=1000,则∠DEC= 。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说明】
本课在课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第四单元,这是一个剧本欣赏单元。本剧是一部优秀戏曲作品的节选,重点应了解戏曲作品的特点,欣赏戏曲,初步培养文学鉴赏的能力。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注重细节描写,同时以误会构成悬念,从而引起人物命运冲突,动人心魄,因此要善于抓住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冲突,欣赏本文的情节、形象、语言、手法上的特色,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川剧中变脸艺术的特色
(多媒体展示川剧变脸绝活)
川剧是历史最悠久、资源最丰富的剧种之一。作者魏明伦说:川剧,孕我的胞胎、养我的摇篮;川剧,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课堂。川剧以她的绝妙,她的丰富,她的天然蜀籁,地道川味打造了一个巴蜀鬼才魏明伦。而魏明伦又使川剧重新焕发青春,走出了巴蜀大地来到大城市,为越来越多的年青人所接受,甚至走出国门,为外国人所喜爱。
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绝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奇特之处在于演员在一招手、一拂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脸谱来。技艺精湛的表演艺人常常在十几秒钟的瞬间变幻出十来张各具特色的脸谱,真是神奇诡异,惊心动魄,令观者瞠目结舌。因此被称为瞬间艺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定下了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的行规,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观众无法知晓它的魔方内幕。
1995年,魏明伦以变脸为题,将上个世纪20年代发生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了银幕,囊括了中国电影界所有大奖,而后又改编成川剧。十年来,经久不衰,让人惊讶的是,该剧的女主角狗娃已经换了7个。每个上台演出的狗娃都是从20个候选狗娃中挑选出来的。而今甚至向全国招聘狗娃,拔款100万,重新精心打造精品工程。
二、初读:叙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全文
1、开端:水上漂从人贩子手里买来狗娃。
2、发展:水上漂与狗娃拉家常,要将变脸传下去。
3、高潮: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后,将狗娃抛弃。
4、结局:水上漂救起落入水中的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下来。
5、剧情梗概:
水上漂一苦命人,一辈子在水上漂来漂去。独苗死了,老婆跑了,从此对女人产生偏见,独来独往。可年纪大了,担心变脸活失传,于是买来狗娃,悠然自得。狗娃一个可怜的孤儿。涨大水,家里淹了,啥都没了。因是女娃,被当作牲口卖了七次,被水上漂买下后,深得他的喜爱,心中不甚欢喜。
以上为故事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地描绘出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看似相安无事,一派欢喜气氛,可暗藏误会,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内心的担忧、不安。
接下来:狗娃上岸撒尿,遭遇了蛇,水上漂因救狗娃,而被蛇咬,为治蛇伤,童子尿泄了天机,误会解除,真相浮出水面,水上漂由欢喜转入震惊、愤怒、痛苦、绝望。于是改变了对狗娃的态度,将狗娃赶走。狗娃的担心终成现实,顿时悲痛哀伤,苦苦哀求,恳求留下,无奈水上漂心已定,决不肯收留她,撑船开往下游,狗娃苦苦追赶小舟,没入水中。最后,水上漂良心发现,跳入河中救起狗娃,将她再次留下了。
下半场爷孙反乐为愁,一痛苦一悲伤,气氛直转而下,气氛紧张,激荡如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
师:剧情的发展从头至尾都和变脸绝技有关,围绕变脸向前推进,故事一波三折;情节巧设误会,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开、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三、细读:找出人物变脸,了解变脸细节
1、水上漂有哪几次变脸?
欢喜──愤怒──悲伤
2、水上漂的变脸引起了狗娃的哪些变脸?
高兴──担忧──哭诉
师:剧本的题目是变脸,剧情也是围绕变脸展开,文中的主要人物在剧情发展中也在不停地变脸,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相随心变,心随情动,悲喜交加的面孔后面所引发的有关价值观的反思,从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3、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但是往深处想,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所以说水上漂的变脸不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而是二人之间的命运冲突。
师:本剧多重设置矛盾冲突。由于激烈的矛盾,剧中人物经历了由悲到喜到怒到哀的心理变化,本身就是一脸几变。狗娃的去留,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的内心冲突。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具体表现在: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水上漂内心的冲突表现在水上漂需要找个人来继承他的绝活,传宗接代的`愿望;狗娃的处境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无奈的抗争。多重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有了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四、研读:体会川剧语言特点,探讨人物不解之缘
看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了解人物内心世界,探求人物性格特点。
1、水上漂:
看,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牲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打在你的身上,痛在爷爷心上,爷爷是个糍粑心肠,你有缘遇上我,时来运转了。你就是我的孙子。哪个再敢欺负你,爷爷我给它拼命。(善良)
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爷爷老了,越老越怕,一怕断了我家香火,二怕断了祖传绝活儿,这才收你做我的孙子。爷爷把心掏给你,教你变脸本事,望你给我传宗接代。(直爽)
从此赌咒再也不跟女人打堆了。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传儿不传女!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重男轻女)
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老汉心并非铁石块,是留是丢几徘徊。(侠义心肠)
2、狗娃:
做事勤脚快手。我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煮饭帮你劈干柴。(勤快能干)
苦命的狗娃没人要,好心的爷爷双手抱。我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乖巧伶俐)
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舍不得这分情啊!割不断这般爱!(知恩图报)
3、狗娃的去留,揭示了什么?
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得剧中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凸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的人,在他们的人生磨难中,留下了难能可贵的善良与真爱,水上漂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局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师:剧中的戏曲语言,是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并恰当地吸收了四川方言的语言成分;剧中人物的对白,非常切合人物的身份,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自然、流畅、贴切、生动;人物的唱词,抒发情感,真切动人。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戏曲创作中深邃的人文思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体现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生活化的特点,唱词质朴清新、明白如话、情味浓郁,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合乎戏曲的艺术特点,具有川剧的方言特色。
五、续读:探讨故事结局,寻找生命真谛
魏明伦:我坚信戏是改出来的,只要是对的我就改。《变脸》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了,但是我还是对结尾进行了大改,原来的《变脸》结尾是水上漂死了,狗娃没死,现在反过来了,狗娃死了。当时很多人都替我担心,但是评委一拿到剧本就觉得这就对了 !
如果你是剧作家,会怎么给本剧续尾,并说一说这样安排的理由。
六、教师小结:欣赏《变脸》片段,感受戏曲之美
(多媒体回放经典片段,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这节课,让我们领略了川剧的变脸绝活,感受川剧精品《变脸》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川剧,她像海绵一样,吸峨嵋的秀色,取剑门的雄姿,借青城一缕幽,偷巫峡三分险。她敢于盗走神女峰的云雨,才形成与神女媲美的艺术高峰。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11-14
教学设计方案07-13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06-23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08-30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09-23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9
教学设计方案【荐】10-21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10-02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