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惊弓之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知识点
字:鸣、箭、嘣、箭、慢、掉
词:大雁、翅膀、悲惨、弦响、使劲
重点句子:
1、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2、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3、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4、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主要内容: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学习目标:
1、握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手”、“大吃一惊”、“愈合”、“孤单失群”等词的意思。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能用“只要……就……”和“一……就……”写句子。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4.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更羸说的四句话的逻辑关系,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程序:
这些目标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在把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更羸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原因;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以此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第二课时,主要以“积累语言
运用语言”为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拓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认识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朋友,(点击出现更羸)认识他吗?(板书:更羸)在哪儿认识的?板书:惊弓之鸟
二、精心品读理解课文
1、哎,这下更羸可麻烦了。他成了《魏国日报》的头条新闻人物了。请看:
昨日一只大雁从我国领土飞过,途中被人用弓箭射下,在场者举报是射箭能手更羸活活射死大雁,动物保护协会准备向更赢讨回公道。(本报将继续跟踪报道)(课件)
2、同学们,你们看了这则报道后,你有什么想法呢?我们一起来帮帮更羸,好吗?
3、出示(课件自学小贴士):
我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文中划出有关句子,来证实更羸不是杀雁凶手。
4、交流。(第5自然段)
课件: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1)证据在哪儿?(修饰:并不取箭嘣)
(2)这段话该怎么读才能读好。指导读第5自然段。
5、还有对更羸有利的证据吗?
6、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友情提示:读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是怎样进行推断分析的?
7、自由读第9自然段。
(1)让生自由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点击重点词:第一句话画横线受过箭伤离开同伴害怕)
(2)在汇报过程中结合理解
理解:愈合(伤口长好)孤单失群(本课指受伤的大雁没有同伴,自鸣自飞。
师讲解有关大雁的生活习性:大雁一般过群居生活,排成人字或一字形队)
(3)自由读本段,同桌配合,用“因为……推断出……”把更赢看见的和推断的结合起来说说。
(4)更羸说的有没有道理?
(5)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到现场去看看。(播放动画)
(6)果真如此,这段话应怎样读。(平缓自信)师读观察的语句,生读推断的语句。
8、当时在场的还有谁?(魏王)老师想让同学们分别当当魏王、更羸,找出他们的对话,试着读一读,演一演。
9、练习分角色朗读。(自由组合)
10、交流读的情况。
(1)说说你是怎样演好这两个人物的?(更羸自信魏王怀疑吃惊)
(2)分角色演读。
11、看着更羸的表现,你想对更羸说什么吗?
1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有本事也只拉弦就让这只大雁掉下来吗?根据生回答,从以下两方面小结。
(1)引读第一句话: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课件)(修饰文字:能手有名)
理解:能手。(本文指更羸是魏国最擅长射箭的人)
(2)上还有哪些能手?(画画能手跳舞能手书法能手)
(3)更羸善于观察和分析。(板书善于观察、分析)
三、推理探究理解意义
1、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更羸和大雁之间发生的事了,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深入感悟
1、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根据板书)
2、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还帮更羸洗脱了罪名,从更羸身上学到了只有善于观察、动脑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那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吗?
五、布置作业(课件)
我喜欢,我选择:
(1)我喜欢思考,我能找出类似“惊弓之鸟”的现象;
(2)我喜欢讲故事,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3)我喜欢积累成语,我要搜集更多有趣的成语故事
(4)我喜欢当小记者,我要说明真相,替更羸讨回公道……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再让学生默读本段,思考“更羸只拉弓,大雁就掉下来”的推断怎样得来的,画出重点词语。
2、四人小组交流方法。
3、学生组成八人大组,结合老师给的提示填写“鱼骨图”或“框架图”,再选出一个代表准备发言。
4、学生组成超大组,小代表在组内汇报。再选出一个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5、代表上台进行全班交流。
6、教师精讲,补讲。
整节课,老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在自学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正如《心理学》中说的: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资料,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潜力,把潜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得很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2
今天实习生邹玖菊执教了第三单元《惊弓之鸟》一课,教态大方,教学过程流畅,学生配合默契,能较机智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评价有针对性,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就具体来谈一谈。
一、指导书写,详细有效
本课的生字不仅多,而且笔画多,邹老师能够让学生结合字形、字音方面谈发现,提醒大家注意的关键笔画,学生都观察的很细致,说得很具体,为写好这些字埋下了伏笔。在教师范写环节,运用了学生范写,谈评价,培养了学生认真看的习惯。
二、抓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邹老师以“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抓住第九段,进一步引导分析更羸说的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式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最后通过简洁的板书,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三、分角色朗读,以读悟情
本节课的教学也始终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寓意。特别在学习更羸与魏王的.对话时,邹老师紧紧抓住魏王的语气,由不信到“大吃一惊”的情绪变化,让学生带着语气自读后,再进行男女生分读、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不仅让学生弄清了事情的经过,还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明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也更好地理解更羸仔细分析、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
不足之处:
1、课时内容安排要合理,环节用时要突出重点。第一课时的容量少,导致讲完之后,还有很多时间。
2、朗读指导有效但学习关键语句的过程有些颠倒。先学生读悟,再抓关键词体会,最后指导朗读。
3、学生写字时,老师要有效的巡视,多加指导,让学生把字写规范。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3
都说要给学生半桶水,老师必须至少得有一桶水。牢记着这句话,对《惊弓之鸟》这篇讲述古时候的故事的课文,我不敢大意。因为对历史一向不感兴趣,所以为上好课事先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更羸的情况,也了解了故事背景。前面很顺利,从熟悉的成语说起,引出课题,引出更羸。读课文,请生介绍对更羸的了解。很自然地引到课文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有名的射箭能手。”学生纷纷举手发表意见:“我从射箭能手这个词知道了更羸射箭本领高。”“我从有名知道很多人都知道更羸射箭本领高。”“我从古时候这个词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这时候,朱袁丁同学心急地叫出来:“我知道,是发生在三国时期。”我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他兴奋地说:“我看过《上下五千年》,知道三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魏国。”我首先表扬了他丰富的.课外知识,然后告诉学生故事是发生在比三国还要更早的战国时期。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正在我为自己提前作好这方面的准备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任洋洋同学发问了:“老师,战国离现在多少年了啊?”我一愣,脑子飞转,战国在公元前400多年到公元前221年,于是我说:“战国是在公元前400多年到200多年,现在已经是公元20xx年了,所以至少有2200多年了。”“啊!”同学们惊叹。我正准备讲下去,小洪又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老师,更羸射下惊弓之鸟这件事到现在有几年了呀?”我一下愕然,我真不知道这件事具体发生在哪一年,也没想到学生居然会问得这么细。其他学生也好奇地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多么想知道,尽管他们听过可能马上就会忘掉,但是至少他们会觉得老师很厉害,可惜的是,他们的老师并不能令他们满意,我老老实实地告诉他们:“说实话,他真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也没查到过发生这件事的具体年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找找看,知道了就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不好?”“好……”学生有气无力地应着,刚才的兴奋劲全跑光了,显然我的表现让他们很失望。几个善解人意的女同学替我说话了:“也许没有一本书上会写到具体日子,不然老师也不会找不到了。”大家这才打起精神继续上课…… 课上完了,大家也没再提起这件事,显然这些天真的孩子已经忘记这个问题了。但是我却为学生和自己留下的遗憾而耿耿于怀。一个老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广博的见识,这样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彰显独特的教学魅力,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深深惭愧中!......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4
上小学语文第八册《惊弓之鸟》一开始,在请同学自由通读课文之后,我照例又抛出这样的问题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不佩服更羸?”
这个问题,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引到了各自的课本之中去了。大家开始默默地读起自己的书来了。
经过约五分钟左右,教室里开始陆陆续续地举起了小手。
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了他能仔细观察,能从一只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极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也很悲惨。”
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了他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状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明白这不但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还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更显示在了他熟知大雁的心理,明白它听到弦响,心里定会十分地害怕,定会拼命地往高处飞。这样一用力,伤口就拉开了,便从高空中掉了下来。”课上到这个份上,我便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的书本上。在自由朗读了几分钟后,我顺势地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你们此刻还佩服不佩服更羸?”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大家开始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仔细观察的潜力。我平时就缺少这种观察潜力,对一些常见的事物发现不了新的东西,所以写文章时,写出来的东西也很平淡。以后我要向更羸学习。”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能进行科学地推测。如果是我,即使看到了这只大雁,也并不能明白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的谦虚与实事求是。如文中的‘我能够试一下’、‘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明白,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些地方都能够明白更羸很谦虚,并不把自己吹得十分地神奇与了不起。”…………
尽管下课的铃声早已响过,但同学们好像并没有听到,依然沉浸在一片愉悦之中……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5
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我先问学生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读懂了吗?喜欢吗?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成语故事的内容和含义。然后我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看到的内容。接着我告诉学生这幅画也包含一个成语故事,大家想知道吗?这样学生的兴趣激发了。
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故事,看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课题说明白。这样大家都充满渴望的去自由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我问学生,课题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知道惊弓之鸟就是受到惊吓的.鸟。然后我问这里的鸟之谁?学生马上说是大雁。
接着我让学生再和伙伴一起分角色去读课文,看文中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后,不仅知道了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还知道了他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在学生知道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射下大雁后,我问学生,更羸真的为什么会这样自信呢?然后再引导学生读第九节,这样学生就能够边读边思考,知道更羸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加以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只大雁因为受过一次箭伤还没有好,很害怕再次受到同样的伤害,所以只要它一听见弓箭的响声,就会拼命往高处飞,这样伤口一裂开就掉下来了。其实它不是箭射下来的,而是被吓下来的。
学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然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有无类似的经历。有学生就说,自己以前被狗咬过,所以只要一看见狗就感到很害怕,还有的说怕蛇,有的说怕马蜂等等。学生会用这个成语了,在让他们自己归纳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现在的喻意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节课,我在想,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掌握,学生在充分读书以后,就可以把书中的知识弄明白。燕子教学反思认识钟表教学反思儿童诗两首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6
一、开门见山,初解题意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生读题) 10《惊弓之鸟》,这是一个成语故事
二、检查自学情况,理解重点词语。
1、师:通过预习,生字词都认识了吗?(出示词语)好,先自己读读。
更羸 拉弦 嘣 悲惨 愈合 信不过 裂开 孤单失群
2、指名读,①师:等等,“羸”这个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相象?出示:赢
仔细比较一下,发现两者的区别了吗?(显示:羊、贝)(好极了)还有什么区别?(读音不一样,我们一起来读读。)
②师:是呀,一不小心,我们就会把这个字看成“赢”字,仔细比较一下,发现两者的区别了吗?
(“嘣”是后鼻音,你读得很好,我们也来一起读读。)
3、请个小组开火车读,随机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愈合”什么意思?(生答:伤好了!)这里有一个词是它的反义词,就是——(裂开)
“孤单失群”(“失”下加点)“失”是什么意思?我们不妨来查查字典,看看字典里“失”有几种解释,为了省时间,我把字典里的几种解释抄下来了,大家看看。(出示解释)自己读读,想想这里的“失”应取哪种解释?(找不着)那整个词就是——孤零零的,找不着大家了。
失:①丢掉; ②找不着; ③没有达到目的; ④违背; ⑤错误。
3、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4、师:这篇课文中有一个词,大家很容易把它读错,读什么?(出示:大王)是呀,古时候对一国之君或强盗头子都称呼“dài wáng”。来,一起读。
5、师:课文中的“大王”就是——?(出示:魏王)
6、师:“魏王”是魏国的国王,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啦!(出示:魏国)来,读读这三个词。
三、质疑问难,朗读感悟。
师:预习过课文,知道更羸这个人了吗?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介绍介绍他?
(出示:更羸是古时候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什么样的人可称为“能手”?(本领高的人。)
师:更羸的射箭本领特别高,所以人们称他为——(显示:射箭能手)
师:能成为射箭能手已经很了不起了,你们看,更羸还是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读读第二自然段,哪一句话说明更赢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用波浪线划出。
师:请读:“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想想更羸说话时的神态?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吗?(信心百倍、胸有成竹、信心十足……)好,带上你们的感受自己练练。(指名读)
师:怎么样?(还可以,但不是更赢,还是他自己!)
师:我来试试?(范读)
师:谢谢。你们再试试。(生练)(齐读)来,我们一齐读。
师:更羸不用箭,真的让大雁掉下来了吗?课文哪个自然段向我们具体描述了更羸拉弓射雁的情景?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
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请你们好好读读这个句子,能给这两个“直”分别换个词说说吗?
师:来,请把你换的词语放到句子中读读,读得通吗?读不通,说明有问题了,谁来帮
帮他,非常好。
师:同学们,同一个字有时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这时,我们就得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确定词语在句子中的真正意思,这才是理解词语的最根本的方法。
师:理解了这两个“直”,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吧!先自己练练,指名读,齐读。
师:很好,读了这个句子,我们来找找这句话中哪个字才真正置大雁于死地的?注意,把让大雁送命的这个字圈出来。
师:(巡视,批改,给学生以肯定与否定的表示,对圈错的学生示意再想想。……)
师:一齐说,哪个字?(板书:嘣)这一声“嘣”是什么发出的声响?(弓弦的声响)
师:听到这“嘣”的一声弦响,大雁为什么“往上飞”?后来,又为什么会“掉下来”了呢?
师:不着急,还是请你从课文中划出答案来吧。
师:刚才同学们划的词句都在……第九自然段。哪两句话?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
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对,请大家读读第一句话。能用上“因为……所以……”先来说说大雁“往上飞”的.原因吗?(贴出:心里很害怕) (贴出:拼命往上飞)
师:说得好!现在读读第二句话,谁能来说清楚大雁掉下来的原因,也请你用上“因为……所以……”。(贴出:伤口又裂开) (贴出:掉了下来)
师:是呀!因为大雁拼命往上飞,它的伤口又裂开了,此时,这只大雁的情况糟糕吗?糟糕成什么样子?(是呀!大雁一用力,原本还没愈合的伤口又裂开了一个更大的口子,真是疼痛难忍,再也没力气扇动翅膀了,就掉了下来!)
师:明白了吗?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吗?别忙,看着板书,先自己练练。(指名说。说得不错,现在说给你们的同桌听听。)
师:好了,大家都明白了,哪个词置大雁于死地?“嘣”!
师:同学们,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声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师:①那么,这只大雁怕的是更赢的“嘣”,而不是你的“嘣”?
②你们是说,不管谁拉弓,只要有“嘣”的一声响,它就会害怕,对吗?你们拉
出“嘣”响,它也会掉,是吗?
师:那更赢有什么了不起,把大雁吓下来的本领,谁都有,我们也有,更赢算得上射
箭能手吗?为什么?别急,读读课文第七段,再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师:是呀!更羸的本事不是只会拉拉弓,最最重要的是他能看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一听到弓弦声就害怕的鸟!
师:那么,更羸又是怎么看出这是一只惊弓之鸟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师:本课还有几个生字很容易写错,需要我们好好来写一写。
2、出示:射
3、师:仔细观察这个字,看看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一撇不能出头)
师范写,提醒左右要匀称。学生书空。
4、出示:雁 看这个字,想提醒大家什么?(里面是两个单人旁,而不是双人旁,厂字头,上面不能加点。)
师范写,学生书空。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课!
课后反思:
整节课上下来,因为事先预设很充分,自己感觉挺舒畅的,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自在。在课的一开始,我就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这一句话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通过抓更羸的言行、探大雁送命的真正原因,从中感受到了“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并在课尾预设了一个情境:“同学们,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声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原先预想的是学生既会说“会”,也会说“不会”;让自己意想不到的是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学生都说“不会”,尽管再三提示,但学生最终只是很不自信地小声说:“会!”课后静下心来回想,之所以会出现试教时未出现的情况,一在于学生的不自信,觉得自己不能和更羸相提并论;二在于教师预设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对我的设想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课后了解了一下: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嘣”一声不如更羸的响,有的认为自己要吓的大雁是没受伤的。当自己的教学预设和课堂的动态生成不相一致时,自己的应变能力还是很弱。
低段的语文教学扎根于字词教学,因此我在上课时并未忽略字词的教学,通过给“失”选取解释,给两个“直”换词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读一读,让学生初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一节课下来,还是有不少缺陷,尤其是给学生读课文的量和时间上还不够多。没有很好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7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内容简单,但蕴含的道理却不简单,如果引导不好的话学生很容易引为这篇课文只是在赞扬更羸射箭本领高,对“惊弓之鸟”的真正含义可能就无法真正理解。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学生们有的说是更羸,有的说是箭,还有的。说是猎人,说法不一,我适时引导:这只大雁是被更羸的`箭所伤而死的吗?学生们听了若有所悟。我让他们再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害死这只大雁的呢?学生们又议论起来,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原来是大雁自己吓自己,把自己吓死的。
为了让学生对这个成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我问他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惊弓之鸟的事情?你自己是否做过类似的事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对这个成语就掌握得更好了。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8
《惊弓之鸟》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 指名朗读这段话,看看这一自然段更羸说了几句话?
2、 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用“——”画下来,哪些是更羸听到的,用“~~~~”画出来。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3、第二句还是说更羸看到和听到的吗?为什么?(小小组讨论)(1)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2)读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3)出示练习 “大雁飞得慢,因( );叫得悲惨,因为( )。”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说说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4)再读这句话,现在你又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
4、小小组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 )掉了下来,因为(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交流。
5、说到底这只大雁不是射下来的,而是被更羸用弓弦声――吓下来的。所以我们要继续推理探究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听到弦响,心里会如此的害怕?
6、分小小组研究、交流;可提示: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与它受到箭伤什么关系?
7、师小结: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之后,离弦而出的箭就射中了它,害得它孤单失群、受尽痛苦;而这次它又遇到了相类似的情况(板书:遇到类似情况)――弦又响了,以为又会被箭射中,所以心里会如此的害怕,拼命往上飞,结果伤口裂开掉了下来,成了一只惊弓之鸟。(板书:惊弓之鸟)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这种“惊弓之鸟”的现象?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我教得收放自如,学生学得很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9
《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我认为攻破这两个重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体会到产生惊弓之鸟的前提是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正是以此为前提才会有“嘣”的一声,大雁落地的结果。因而在一些环节的设计上我力图让学生理解这个关键。
但在备课过程中一直有“事与愿违”的感觉。设计的环节总显生硬,在各种参考教案的夹击下,终于变得茫然找不到方向。当我在满头大汗的状态下结束了这堂课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全然没有找到感觉。心中隐隐的疑惑和担忧仍然没有解除。望着孩子们和我一样疲惫的眼神,我的心中充满了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如何能够与孩子们一同快乐的畅游文本,感受智慧?我想正如王老师所说就要讲究教学艺术。实现艺术的教学以把握学情,教材编者意图和教材内涵为前提的。在这一点上,我在这节的备课之初是完全缺失的。一心想达成教学目标而没有研究方式和方法。
任何一堂课都应该以情感充斥课堂。投入真情与文本对话,才会有感同身受的体验和感悟。就成语故事而言,一般内容简单却饱含智慧。按照抓内容,明事理的顺序,索然无味。反之,从核心抓起,则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挑战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易于营造兴致盎然的课堂氛围。《惊弓之鸟》这一课更羸的判断是文章的核心问题。如能从更羸的判断入手,通过问题“更羸看到大雁后作出了什么判断?”进入课文学习,不仅其他环节顺利成章,还定能让课堂闪现智慧的火花。而这一问题恰好是课后的思考题。由此可见我的错误在于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品读文本,而没有以一个教者的身份去挖掘教材。不经意的一个小问题或是书中不起眼的泡泡语原来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一个教学的切入点。牢牢抓住它们能够使教学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备课时缺乏教师角色意识是导致这堂课失败的原因。专业化的教师应该懂得去研究“如何教”的艺术。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能将对文本的解读与“如何教”的思考顾此失彼。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0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出示预习提纲:
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提出学习任务:
(1)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更羸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学习第九段。
为什么他啊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从天上射下来?生找出第九段,抽生读。
默读九段,思考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标出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用波浪线标出他的分析。
(4)、分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用因果关系练习说话。
从而可以看出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9段。
【反思】:由于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所以一开始提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从天上射下来?”这句话是全文的`重点,是更羸对魏王讲述能让天上飞的大雁掉下来的原因。学生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回答。教师就可直接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更羸经过认真、周密的思考、分析,才胸有成竹地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掉下来了。”所以魏王由当初“不信自己的耳朵”到最后口服心服。由此可见,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一边认真读,一边思考、分析,学生才能了解更羸推理的严密性,知道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从而心生敬佩。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1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指名朗读这段话,看看这一自然段更羸说了几句话?
2、用“﹏﹏”划出重点的词句。
3、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
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4、第二句还是说更羸看到和听到的吗?为什么?(小小组讨论)
(1)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
(2)读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3)出示练习“大雁飞得慢,因();叫得悲惨,因为()。”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说说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
(4)再读这句话,现在你又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
5、小小组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
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掉了下来,因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交流。
6、说到底这只大雁不是射下来的,而是被更羸用弓弦声――吓下来的。所以我们要继续推理探究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听到弦响,心里会如此的害怕?
7、分小小组研究、交流;
可提示: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与它受到箭伤什么关系?
8、师小结: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之后,离弦而出的箭就射中了它,害得它孤单失群、受尽痛苦;而这次它又遇到了相类似的情况(板书:遇到类似情况)――弦又响了,以为又会被箭射中,所以心里会如此的害怕,拼命往上飞,结果伤口裂开掉了下来,成了一只惊弓之鸟。(板书:惊弓之鸟)
109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这种“惊弓之鸟”的现象?
《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我教得收放自如,学生学得很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2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的一位叫更羸的射箭能手,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只拉一下弓弦,大雁就从天上掉了下来。这篇课文语言大多是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的,指导好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并进一步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是本文的情感目标。要重指导学生读好两个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让学生找出表示魏王神态的几个关键词,体会人物从怀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大吃一惊”的情绪变化,而更羸的语气多为镇定、胸有成竹。让学生练习带着语气自读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不仅让学生弄清了事情的经过,还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一、以词为线,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品词。
1、以词为线。本课的学习主要以魏王神态语气的变化(疑惑——大吃一惊——奇怪)这三个词为主线,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找到这三个词,依次提出这三个词,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理解魏王神态语气变化的原因,从而让整个教学有条清晰的线索。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采用多种形式品词。“惊弓之鸟”一词分为本义和喻义在文中一前一后理解,在整体感知时,学生说到本文主要讲了更羸只拉弦就射下大雁的事,老师顺势说明这只听到弦响就吓得掉下来了鸟,就叫“惊弓之鸟”了解了词语字面意思,在学到课文最后一段时,分析这只鸟为什么听到弦响就会掉下的原因, “能手”之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大吃一惊”一词采用比较的方法和惊讶作比较,体会这个词语想不到的程度更深一些。“悲惨”采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不敢相信”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在词语的理解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有效地指导了朗读。
句段训练结合,体现训练的层次性。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更羸说的一段话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这段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句段的训练点。怎样让句段的训练层次清晰呢?我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读本段话,标出本段有几句话,对这几句话有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还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懂每句话,最后把这四句话的意思串起来概况出本段的主要意思,把句和段的训练结合起来。
二、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练习用因为……所以……说句子,理清文中的因果关系。
(2)了解惊弓之鸟的比喻意义。
(3)知道更羸为什么只拉弦,大雁就掉下的原因。
(4)知道更羸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本事的原因。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同时注意了学生朗读指导。我想如果每篇课文教师都能找到一两个恰当的训练点,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进行词句段的品读,学生一定能有所获。
三、自身不足
(1)情景创设不够,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走进文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显得有些沉闷,发言学生白面不宽。
(2)读的还不够落实。很多地方只是让学生个别读、齐读了一下,有些语语气没有读出来,教师并没有进一步引导。教学中,我们没有真正落实课堂民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享受主动思考、自由倾听、相互评价的权利。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课堂所采用。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不断比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变化,以增强学习信心。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实而活。对于学生读书的指导还要多下些功夫,特别是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是一则成语故事。它讲述了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让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因为惊吓而掉下来的故事。“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此刻常比喻人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状况就害怕得不得了。本次有幸在教研活动开出一节公开课。我把第一课时的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
1.透过不同方法,理解“能手、愈合、裂开“等词。懂得“惊弓之鸟”的意思。
2、学习第5段,比较辨析“直”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重难点)
3、理解更羸最后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重难点)
4、学写本课生字词“弓弦、雁、射箭”。
结合组内老师的点评,我反思以下几点:
一、词语教学,注重方法渗透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归类学习字词。如“大王、更羸”都是对人的一种称呼。由“大王”引出对魏国、魏王的认读。“更”字多音字的区分,“羸”、“赢”的'辨析。联系上下文透过语境明白“愈合”、“裂开”的意思,并明白它们一组反义词。透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以及画示意图,比较辨析“直”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二、思路清晰,环节紧凑
本课设计思路比较清晰,过渡自然,环节之间比较紧凑,但是对于成绩偏后的学生会比较吃力,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进度。所以还是稍稍放慢一些。
三、练习设计,注重段的训练
在练习设计中注重段的训练,贴合中段学生的教学资料。如针对第9段,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读第9段思考:1、更羸说的话共有几句用序号标出。2、更羸看到(,听到(。3、说一说:它飞得慢,是因为————————。它叫得悲惨,是因—————————。4、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正如钱校长说得“课上千节,总欠一节”。课堂上总会留有遗憾,在不足中反思,针对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善,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1、师多讲,生少讲
本课中,我个人讲得比较多,以至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有所欠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充分。如,“雁”字指导书写,能够让学生先观察,找发现,而不能一下子把老师明白的,一股脑地塞给学生。“直”查字典辨析时,底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我不能只请一位学生讲了正确答案,就忽视其他学生的答案,就应有所比较,为什么他对而你错呢画示意图的时候其实能够放在学生回答之后。本学校一向倡导“学练导”师少讲,生多讲。教师就应只是学生平等中“首席”,不能摆高姿态,经常性地走进学生旁边。能够让学生提问,“学以致疑,学思结合”,自己的提问要精简。
2、朗读训练偏少
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的训练,本节课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多,还要要突出学生的“学”,明白自己学到了什么。在指导第5段读得时候,其实想让学生把“嘣”字读强调,但学生读得时候却是整段一个调,这时候教师就能够范读指导或请好的学生比较读,让学生充分地读,细细地品味文本。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4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教学这篇课文后,感受颇深。首先,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进入状态,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在讨论为什么说是他能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引导学生理解更羸分析的一段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明白更羸是通过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最终实现了他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过程。教学时层层深入,一次又一次地质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最后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是更羸对魏王讲述能让天上飞的大雁掉下来的原因。这段话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和听到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第三、四句话是他进一步的分析:这只雁受过箭伤、孤单失群,听到弦响,以为又有什么危险,心里一定很害怕,就拉命往高处飞;拼命往高处飞就要使劲,一使劲,伤口就会裂开;伤口一裂开,疼得不能飞了,就会掉下来。从中反映出更羸通过仔细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断,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指名朗读这段话,看看这一自然段更羸说了几句话?
2、用“﹏﹏”划出重点的词句。
3、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
4、第二句还是说更羸看到和听到的吗?为什么?(小组讨论)
5、小组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时,学生还不能读出人物的语气来,特别是对于这两句话:“你有这样的本事?”和“真有这样的本事!”一个是疑问的,一个是惊奇的,学生读的还不到位,这里还要加强指导,注意“?”和“!”的区别,我应该进行示范读,让学生有更深的领悟。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5
《惊弓之鸟》寓言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易懂。在备课时就发现指导朗读应算得上一个重点。吸取之前讲课的经验教训,结合反思,我决定至少要把习惯上的毛病改一改。评价语让每一个孩子都听到、听清,并受到鼓励。语言速度稍微拉慢了一点。还不定时的维持了一下课堂纪律,让他们养成好的上课习惯。
先了解大雁,期中纠正一个问题。能排“人”字和“一”字形队伍的是大雁而不是燕子,燕子可不会排队飞行。否则写作文时,孩子们容易弄混,犯常识性的错误。
教参上并不建议先让孩子说出惊弓之鸟的含义。但我想让孩子们提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所以课题的含义学生们说得还挺好,受到弓惊吓的鸟,被弓吓到的大雁。然后学生们提了问题:为什么大雁会被弓给吓到呢?
开篇,更羸的社会地位,有名的'射箭能手。这一部分处理的草。应把能手强调一下,让学生说一说。因为更羸是能手,所以了解大雁的习性。
之后就犯老毛病了,一味的牵着孩子。就想让孩子达到我的点。每一步都是你从更羸的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觉得魏王在想什么?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完全走到套里了。“笑笑”你体会到了什么,更羸在想什么?然后指导朗读、说体会……
课文写作手法上有个因果倒置关系。先写鸟被弓惊,再写原因。先写飞得慢和叫的惨,再写原因。因为时间不够没讲完。讲课的时间在哪儿都能找回来,缺失的部分何时都能补上。但讲不完课,肯定是时间分配和课堂设计有关。第三单元的课文犯了疑惑,总是设计不好教学。暂时有点迷茫。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1-21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02-23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0-02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09-24
【推荐】《惊弓之鸟》教学设计07-17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范文11-04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优秀15篇】12-07
惊弓之鸟说课稿01-17
惊弓之鸟说课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