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案

时间:2025-11-08 12:32:58 教案 我要投稿

水教案集合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水教案集合五篇

水教案 篇1

  一、初读课文

  ⒈初读课文第一小节

  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旅游,那今天唐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看:这里有高大浓绿的椰树,有别具风情的村寨、竹楼,这就是迷人的西双版纳。

  (出示词语)谁来读读这个词语。看,还有更美的呢!(出示凤凰花图)这是西双版纳的凤凰花。

  (出示词语)这是怎样的花?(生说)请你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开了,瞧,(出示课文中的图)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出示词语:傣族一年一度泼水节)谁会读这些词语。泼水节(板书):泼水节是少数民族傣族的传统节日,在节日里,人们泼水互相祝福。

  (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这句话。

  ⒉初读课文第二小节

  看看图,说说人们此时的心情怎么样?(交流,注意提醒学生说话要说完整)

  那我们一起去参加泼水节吧!

  泼水前该做些什么呢?(出示第二自然段1、2句话)

  请大家读读这些句子,遇到生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划出词语)谁会读这些划出的词语?

  这些词语都会读了,那这些句子肯定也难不倒大家。谁来读给大家听。

  开始泼水了,看(出示录像)。

  他们是怎样泼水的?(交流)

  (交流后出示词语:互相追赶、瓢(你见过吗?出示瓢图)、灌、盆、泼、湿淋淋、笑开了花)

  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原来是这样泼水的,我们自己来读读这两句话。(自读)

  谁想读给大家听?

  身上湿淋淋的.,却还这么高兴,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句子)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就一定会知道的。(自读)

  (指名读)(划出词语:吉祥如意幸福)

  怎么能不高兴呢?原来泼水是件快乐的事。让我们轻轻地打开书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⒊初读课文第三小节

  泼完水可不要急着回去,还有其他活动呢!

  请大家放声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喜欢地活动?(交流)

  难怪人们不肯离去。(划出:不肯离去)

  谁来读这个词语。

  师生接读:地上铺满了-----(),空中回响着-----()。大家-----(),(),赛起了-----(),放起了-----(),直到深夜-----()。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欢乐的节日。(出示图片)真是个怎样的泼水节?(板书:欢乐的)

  指导读题:谁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我们齐读课文,把欢乐带给大家。

  二、认读词语

  旅途真愉快,大家的收获如何呢?(出示词语)指名按顺序读,集体掉着读。

  三、生字教学

  词语会读了,我们来学写几个生字!唐老师听说我们二()班的小朋友字写的可棒呢!认真学啊,一会把你漂亮的字展示给老师看。(出示生字:泼桶湿淋祥)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记记这几个字。记住了,我们就要来写了。(切换到光盘)(看一个注意点,描一个。)记住要点了吗,描一个。再把这5个生字临写一个。(放音乐:凤尾草)。

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水在0℃时会结冰。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三、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

  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水教案 篇3

  单元教材地位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

  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

  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1节 2 水分子的特征;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过滤法和蒸发法净化水。 描述水分子的运动;认识水的天然循环;净化黄泥水。

  第2节 2 原子的特征;水通电分解的实质;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氢气的可燃性;不同的微粒构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第3节 2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的特征;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第4节 3 溶解的实质;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乳浊液和乳化作用;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意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其简单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乳浊液的制备和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哪杯糖水更甜;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复习、

  测试 2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③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⑵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节水观念,感受化学对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关知识 ⑴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

  ⑵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外焰加热,不用时要用灯帽盖灭。

  ⑶加热烧杯时要垫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重点 水的净化

  难点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三点,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有关现象。

  ⑵利用分子的理论可以解释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⑶水的净化:学习和解答水的净化问题,首先要搞清水中的杂质类型,针对不同的杂质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如吸附、过滤、蒸馏等。

  ⑷过滤时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及对分子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因平时对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不规范,因而在回答水的净化这类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

  本节知识

  结构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课 题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固、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

  重 点

  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 点

  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关 键 点 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

  教学媒体 多媒体、挂图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

  3.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二、水的天然循环

  1.意义: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水教案 篇4

  活动名称:计算活动流动的水

  活动目标:1,利用已有量具针筒,观察针筒上的数字,并比较两针筒里水的多少或一样多。

  2,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针筒若干、水盆

  活动过程:一、出示针筒揭示数字

  1,小朋友这是什么?幼:针筒

  2,针筒是用来干什么的?幼:打针的

  3,小朋友非常棒!可是针筒上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你们发现了吗?现在老师把针筒给小朋友再看一下,看谁能发现针筒上面有什么?(幼依次看)幼:针筒上面有字

  师:幼1小朋友观察很仔细,他发现了针筒上的数字。棒棒棒幼1真棒!

  4,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上面的数字吗?幼:认识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1、2、3、4、5,小朋友都很棒!有了这些数字呀,医生就可以准确的给病人用药了,病情重的就多打一点药水;病情轻的少用点药水。

  二、比较针筒里水的多少

  1,现在老师拿出两个针筒,请小朋友看一看,哪个针筒里水多哪个针筒里水少?(上下两次)

  2,请小朋友试试(师说抽多的少的,幼操作)

  我看到很多小朋友都想比较水的多少,我们喝水、小便后再到操场上去比较。

  活动延伸:比较水的多少

水教案 篇5

  在讲解本课的过程中,我首先将一勺盐放到一杯水中,然后学生观察水中是否有盐。然后搅拌之后,学生在观察水中是否还有盐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盐不见了,跑到水中了,或者是说盐融化了。这个时候再让学生揭示,本课的题目:水变咸了。

  接着问:盐粒子如何到水中呢?这个时候我想如果让学生进行猜想一下,我现在想来对于后面的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会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而在这次上课的过程我将这一过程省略了,现象想来应该加上。当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问:同学想看盐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吗?我们看看高锰酸钾的在水中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了。然后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高锰酸钾的实验,介绍实验观察的注意事项及观察重点。在这个部分中,我想学生观察的是高锰酸钾的过程,因此一定要强调在过程的操作。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过程到现象。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非常的仔细,并且看到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表述出来。在这个时候,我让学生讲容易倒掉了,后来我想还是不倒掉的好。因为学生在后面学生还要认识溶液的稳定性。因此在另一个班我就没有让学生进行倒掉,而是让学生搅拌一下,观察最后形成的'溶液。这样学生会认识到溶液的均匀性,及后来认识到溶液的稳定性。在介绍完溶液的概念之后,问:是否所有的物质都会溶解?学生讲自己所携带的物品进行猜想,然后进行试验验证。

  最后学生进行汇报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对于一杯水不断的加盐,盐放多之后,会有什么现象?由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回家进行操作。

  现在想来时间不充分地原因是有在学生组织应该更加的合理科学,还有就是在学生上课的时候,组织好教学秩序。这个很关键。再者就是学生在小组内每个人都有活干。

  我想对于以后的学习中,对于不经常携带物件的学生进行教育工作。

【水教案】相关文章:

水的教案08-04

奇妙的水教案01-19

有趣的水教案12-27

《奇妙的水》教案07-25

水是宝教案12-20

《认识水》教案08-21

水小学教案03-17

好玩的水教案06-21

关于水的教案11-28

水的秘密教案06-04